新课标高中历史教学反思《“初”来乍到“高”亦可攀》

上传人:桔**** 文档编号:432607700 上传时间:2023-09-04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22.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课标高中历史教学反思《“初”来乍到“高”亦可攀》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新课标高中历史教学反思《“初”来乍到“高”亦可攀》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新课标高中历史教学反思《“初”来乍到“高”亦可攀》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新课标高中历史教学反思《“初”来乍到“高”亦可攀》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新课标高中历史教学反思《“初”来乍到“高”亦可攀》》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课标高中历史教学反思《“初”来乍到“高”亦可攀》(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新课标高中历史教学反思“初”来乍到,“高”亦可攀自山东省高中实行新课程改革以来,我已是第二轮次从事高一历史课程教学,所以,对于高一历史教学的特点和难点也有了一定的体会,这其中做好初高中历史教学的衔接一环尤为关键。以下就是本人在构建初高中历史教学之桥的一些做法和体会:(一)“初”来乍到学情衔接一方面,加强与初中历史同行的交流与沟通,通过他们深入了解初中历史教学的实际情况,包括教材的编排体例以及内容,还有初中学生的历史认知水平;另一方面,通过科学设计学情调查问卷以及与学生课下交流,摸清高一学生的历史素养的真实状况。通过上述两方面的工作,本人有这样的认识:初中历史教学大都薄弱,学生的历史素养普遍偏低

2、,作为高一新生,他们对历史知识的掌握还未形成体系,没有达到一定的广度,对历史现象的分析也没有上升到一定的高度,分析、归纳问题更缺乏深度,因而,初中历史基础与高中历史专题教学方式之间衔接难度比较大。实践证明,摸清高一学生的历史基础学情是做好初高中历史教学工作衔接的明智之举,是迈向成功的第一步!(二)“本”本主义教材衔接教材是学生学习的依据,也是教师教学的依据,其重要性不言而喻,故有教“本”之称。对于高一历史教学而言,仅仅吃透高中教材就足矣了吗?历史学科的体系从初中到高中都确有共性,但共性只表现为历史演进的基本过程和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是相同的,而内容的复杂性应当有很大差异。高中新课程用模块专题方式

3、组织教材,时空地域跳跃性大,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弱化,相对而言,初中历史教材往往采用通史体例,教学线索比较清晰,老师容易操作,学生容易掌握。教材的变化和差异对高一学生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如果历史教师忽视这种差异,“霸王硬上弓”,教学效果很难有保证。所以,高中历史教师必须对初中历史教材也应有一个整体把握。本人不仅通读了一遍初中历史教材,还在案头常备之。在设计课堂提问和课下作业时,本人都充分考虑了初高中历史教材的差异性,增加了针对性,大大提高了教学效果。(三)“生”生不息教法衔接在初中学段,由于考虑到学生年龄小及认知特点,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各学科老师都非常重视教学方式的生动性。进入高中以后,由于学生

4、接受知识的广度和深度大幅增加,老师更加重视课堂教学的逻辑性以及考试的功利性,可能就对课堂生动性的考虑相应弱化了。但本人以为,在高一尤其是上学期,老师还是应该把追求课堂的生动性放在重要位置上。史记之所以为后人推崇,很大一部分原因就在与它的文采斐然,语言的生动性造就了历史的鲜活与流传。让学生如何爱上历史,秘诀就在于如何让历史课生动起来。本人的做法是:一、发挥文学特长,备课时,充分注意语言的文采,语言力求丰富,具有强烈的感染力,当然,准确性是前提。比如,在讲述日本侵华,对于当今国人如何理性对待时,本人用了这样一句话:可以宽恕,但永不忘记!二、引用生活常见语和常见生活事例,比如,讲宗法制时,引用“家和

5、万事兴”和中国人重视修“家谱”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等。三、互动而生动。精心设计启发性问题,调动学生积极思维和参与。比如,讲列强侵华时,设问:历史证明落后就要挨打,但落后就应该挨打吗?!当然,互动的方式是多样的。(四)“高”亦可攀巩固衔接在必修一教材中曾有这样一道题:有人这样认为,只有历史上的农民的阶级斗争、农民起义和农民战争,才是历史发展的真正动力;也有人认为,农民战争并不能改变中国古代传统政治体制的专制主义性质,推进历史发展的,是生产方式的进步。你同意哪一种观点?请说明你的理由,也可以提出自己的新观点。这样的问题设计,很显然是大大高估了高一学生的水平,既繁琐又偏难,还会造成误导,更容易打击学生的自信心,进而丧失学习历史的热情和兴趣。所以,老师在习题设计时,一定要考虑高一新生的实际水平,要小切口,低难度,让学生有一个循序渐进的适应过程。本人一直很欣赏上海地区的历史试题,题目新颖,难度不大,对学生的启发性也比较高,本人平常设计作业也都努力向其靠拢。实践证明,学生是比较认可的。初中教育和高中教育虽然都同属于基础教育,但二者之间还是非常大的差异,顺利完成其间的过渡,是高一各科教师都必须要解决的课题。但凡用心,天桥亦成。本人坚信之,践履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