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课堂教学体会从找寻学习起点开始最新版

上传人:博****1 文档编号:432535816 上传时间:2023-03-26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17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有效课堂教学体会从找寻学习起点开始最新版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有效课堂教学体会从找寻学习起点开始最新版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有效课堂教学体会从找寻学习起点开始最新版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有效课堂教学体会从找寻学习起点开始最新版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有效课堂教学体会从找寻学习起点开始最新版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有效课堂教学体会从找寻学习起点开始最新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有效课堂教学体会从找寻学习起点开始最新版(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21有效课堂教学体会:从找寻学习起点开始心得体会 汇报人:XXXXYour content to play here, or through your copy, paste in this box, and select only the text. Your content to play here, or through your copy, paste inthis box, and select only the text.以高尔基和他的儿子为例案例背景: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奥苏贝尔写过这样的一句话:“假如让我把全部教育心理学仅仅归结为一条原理的话,那么,我将一言以蔽之,曰:影响学习

2、唯一重要的因素就是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要探明这一点,并应据此进行教学。”“这一点”就是所谓的“学习起点”,是指学习者从事新的学习活动时,原有的知识和心理发展水平对新的学习的适应度。它分为学习的逻辑起点与现实起点。逻辑起点是指学生按照教材进度,应该具有的知识、技能积累。现实起点是指学生在多种学习资源的共同作用下,已经具备的多于教材所提供的知识技能积累。找准学生的学习起点,对于教学设计和课堂教学效果的提高意义重大。然而在现实的教学当中,教师们往往容易出现依据文本的逻辑起点而忽略现实起点导致的低估学生学习起点,以教师为中心来控制课堂导致的高估学生学习起点或者不分学生的学习差异错估学生学习起点这些问题

3、。记得区教研员谈永康老师曾发表一篇文章,大致就讲到自己在上一堂公开课采蒲台的苇时,尽管费尽心思进行教学设计,然而因为没有很细致地“备学生”,而发出了“只有他一人穿越了这采蒲台的苇”的叹息。由此足见找准学生的学习起点至关重要却存在一定的难度。此次青年教师教学评比,我有幸获得一等奖。归功于前辈们经验的分享,让我站在了巨人的肩膀上。在熟读成诵,文本细读的基础上,我十易其稿,而每一次修改,就是以不断审视学生学习的起点和学习目标达成之间的距离作为依据的。一次次地重新发现学生,一次次地重新调整设计,一次次地在课堂上真诚对话,目的只有一个:牵着学生的手,一起从他们的起点,走向我们期待的目标。案例呈现:师:我

4、们一起来写课题,注意“基”的第二个竖稍长;“他”第四笔的竖略高;“的”左窄右宽。生:(书空课题)齐读课题。师:(出示高尔基图片)高尔基是前苏联一位伟大的作家,主要作品有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师:(出示:栽花 彩霞 脸庞 姹紫嫣红 休养 探望 愉快 假期)生:一组开火车读词语。师:谁能通过找近义词的方法理解休养和探望?生:休养是不是疗养的意思?探望就是看望的意思吧!师:是的,有时候我们虽然对一个词不是很熟悉,但是凭借对字面的意思可以试着用找近义词的方法来理解词意。(板书:找近义词)师:高尔基不愧为一位伟大的作家,他的文字耐人寻味。(出示信)让我们一起看看高尔基写给儿子的信。生:默读书信。师:信中两

5、次出现了“美好的东西”,第一次出现的“美好的东西”指的是什么?为什么这么理解?生:这“美好的东西”就是鲜花。中间有个破折号把他们连起来了。师:标点符号也可以帮助我们理解词语的意思,比如破折号在这里就起到了解释说明的作用。(板书:借助标点)师:读一读,找一找:课文哪个小节在介绍高尔基的儿子给父亲留下鲜花这美好的东西呢?儿子是怎样留下这美好的东西的?把相关句子用直线划出来。生:自主学习第三小节,划线。师:交流,出示第三小节,引读填空:来到爸爸身边以后,他顾不上休息,一直在忙着栽种各种各样的花草,汗水浸透了衣服,他拿毛巾擦擦,继续栽花;口干舌燥时,他倒杯水喝一口,继续栽花;累得腰酸背痛,他(预设:用

6、拳头给自己锤锤背,再继续栽花)他为什么“顾不上”休息?生:因为假期的时间很有限,他想要让鲜花代替自己多陪伴爸爸一段时间。他希望他离开后,爸爸有鲜花陪伴,心情和身体都能好起来。师:对,你从这句话的下文找到了一个原因,因为“假期很快过去了”时间很有限。所以要抓紧时间,“顾不上”休息。还有吗?生:因为爸爸生病了,如果能闻到花儿芬芳的气味,或许心情会好一些。身体也会好起来。师:是啊!你从这句话的上文找到了一个原因,因为他们是来“探望生病的爸爸”的。可见“联系上下文”可以帮助我们我们深入地了解词语在文中的意思。(板书:联系上下文)师:尽管栽花很辛苦,但他一想到自己走后,花儿可以代替自己更长久地陪伴爸爸,

7、为爸爸带来美好的享受,浑身就充满了力量。(引读)如他所愿,(出示)“春天到了,儿子种的花全都开了。有(什么颜色)的(什么花),有(什么颜色)的(什么花),还有(什么颜色)的(什么花)。这么多色彩艳丽的花儿汇集在一起,课文中有一个词来形容,那就是生:姹紫嫣红师:知道了姹紫嫣红的意思,谁知道“姹”“嫣”分别是什么意思?生:(茫然)师:这个时候,你们可以翻开字典,查查看,它们到底是什么意思。生:查字典。明确字意。师:置身美景之中,高尔基久久不愿离开。傍晚,彩霞染红了天空,高尔基欣赏着儿子种的花,心里有说不出的高兴。(理解“说不出”)高尔基是个大作家,最擅长遣词造句,这时候他为什么会有“说不出的高兴”

8、?生:说不清楚。师:那你在生活中有没有什么时候也感觉有“说不出的高兴”?生:有!爸爸给家里买了个新烤箱,妈妈做了很多美味的烤肉给我吃,那时候我有“说不出的高兴”。师:联系生活中的相似的感受,你已经理解了这个“说不出的高兴”。在这里就是指发自内心的高兴,特别高兴。案例反思:这篇课文是“读课文,理解词句”单元的第一篇课文,所以如何交孩子们掌握理解词句的方法是我着力想达成的一个目标。常用的理解词句的方法主要有:找近义词,借助标点,联系上下文,查字典和联系生活实际。但教育不是告诉孩子答案是什么,而是启发他们的求知,所谓“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愤者,心求通而得之意;悱者,口欲言而难成之貌。”在他们的

9、“学习起点”给予引导和鼓励,让他们自己主动努力去获取进步。找寻“学习起点”并非易事,但有法可循。1.观察分析,理清学生学习中的问题低年级的重点是打好基础,所以识字和书写自然成了教学中的重点。通过学生上交的作业,发现他们之间存在着差距。识字方面,有些学生阅读面较广,所以识字量很大,生字不教也认识。有些学生识字量很有限,学得比较困难。在写字方面,绝大多数同学在临帖的时候能做到笔画正确,但美观不足。基于这些问题,我给他们提了两个要求:一是课文要熟读成诵,通过反复的朗读来缩小阅读理解和识字量方面的差距。二是临帖要细,一看二写三对比,一个更比一个好。这篇文章中“基”和“他”都是生字,看上去不难,但是书写

10、起来却不容易写好。所以我提示了书写注意的细节,强调了如果在一个生字中出现很多相同的笔画,要注意笔画之间的变化,比如“基”的两竖和几个横,还有平行的笔画要注意高低的错落,比如“他”的竖和竖弯钩,以一个字的教学提示一类字的写法。2.采样调查,探寻最近发展区当问到学生理解词意的方法时,他们很茫然,说不出什么方法,有些同学能说出“查字典”,但是在实际的学习过程中,他们又很少用查字典的方法。事实上,这些理解词意的方法他们在平时的阅读理解中多多少少已经在使用了,只是没有归纳总结。所以在今天的课堂上,我联系文本,设计了一些环节:比如检查预习,读词语的时候让他们给两个词找近义词;在“美好的东西鲜花”这里,让他

11、们关注标点;在理解“顾不上”时,引导他们联系上下文;理解“姹紫嫣红”的时候,虽然知道了词语的大意,但精益求精,让他们查字典明确关键字的含义;在理解“说不出的高兴”时,让他们自己尝试联系生活中相似的感受和精力理解。通过一次又一次的思维的挑战,我们一起总结出理解词意的几种方法,呈现在板书上。经过这样的操练,相信学生对于理解词意的方法掌握得比较扎实了。3.灵活预设,应变课堂的生成不同的学生基础不同,面对问题的反应也就不一样。这篇课文的一个难点在于学生不太容易理解“如果你给人们留下的都是美好的东西,那你的生活该会多么愉快呀!”这句话的含义。有些聪明的孩子或许明白第二个“美好的东西”的内涵是什么,但有些

12、孩子可能似懂非懂。所以在预设上应该灵活,宽容孩子之间的差距。为了让他们理解这句话的含义,我特意提前两天让他们为身边的人做一件“自认为美好的事情”,我自己也做了一件我认为美好的事情布置教室。当我花了周末两天的时间,独自完成整间教室的布置时,虽然很累,但是一想到孩子们惊喜的表情,就觉得很开心,累也值得。结果果然如此!也正是因为这样的铺垫,所以在理解第二个“美好的东西”时,有些孩子说出了当他帮妈妈做家务被妈妈表扬很开心,还有同学说帮生病的同学盛饭,感觉自己帮助了别人,别人很开心,自己也很开心。当然有个别学生说的还是具体的一些美好的事物,但当他们听到别人的回答,也会恍然大悟地点头认可。当然,深刻的道理他们说不出来,还需要老师的点拨,才会明白人世间有很多“美好的东西”,它不只是可以看得见、摸得着的有形的美好事物,更包含所有真、善、美的思想、行为和举动。他可以是一个善意的微笑、一声亲切的问候、一句贴心的安慰、一次乐于助人的举动。看清孩子的起点,承认孩子的差异,适时恰当的引导,能让他们在思维的试炼中不断地得以进步,一点点靠近学习的目标。这不正是我们想要的结果吗?当然,更有效地学习,还是要从找寻学生的学习起点开始。 时间:XXXX2021感谢您的审阅2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资格认证/考试 > 自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