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中班幼儿仁爱品质培养的行动研究与探索

上传人:re****.1 文档编号:431950254 上传时间:2023-01-09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34.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对中班幼儿仁爱品质培养的行动研究与探索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对中班幼儿仁爱品质培养的行动研究与探索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对中班幼儿仁爱品质培养的行动研究与探索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对中班幼儿仁爱品质培养的行动研究与探索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对中班幼儿仁爱品质培养的行动研究与探索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对中班幼儿仁爱品质培养的行动研究与探索》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对中班幼儿仁爱品质培养的行动研究与探索(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对中班幼儿仁爱品质培养的行动研究与探索一、问题的提出21世纪是个信息时代,也是人才竞争的时代,现在的幼儿是21世纪未来的接班人。他们的整体素质直接关系着我们中华民族的前途和命运。“君子以厚德载物”,只有品德高尚的人才能承担起社会赋予的重大责任,只有具备责任感,心中有他人的人,才能不辱使命。如果一个人仅受过良好的知识教育,却没有良好的仁爱品质,那么他知识掌握的越多对社会的伤害就会越大;同时,如果一个人拥有了良好的仁爱品质,那么他才会有一种立言、立志、立德、立人昂扬向上的人生观,才会有所作为,成为祖国的栋梁。这些都使得社会对人的道德培养与人格培育提出了更高的标准与要求。 然而,当今社会都是独生子女

2、,在家庭里,一切以孩子为中心,孩子是家中的“小太阳”,他们得到了所有家庭成员的关爱和呵护。可是他们在享受这些的同时,却越来越任性自私,不懂得体贴尊重长辈,同伴之间不会谦让,不能友好相处,不知道关心爱护他人,没有同情心和责任感,只知道索取爱,却不知道向他人、向社会奉献自己的爱。 经对我班孩子进行问卷调查显示:90%以上的孩子有“唯我独尊”的倾向,具体表现为,75%很少帮父母做家务,80%没有觉得父母挣钱辛苦,65%也很少帮助身边的人。而82%父母存在“重智轻德”的教育误区,很少对孩子进行“德育的教育”。85%孩子都不知道有助残日、盲人节、老人节,家长也很少利用这样的节日对孩子进行助人、爱人的教育

3、。在这些孩子中,主动帮助过残疾人、老人或是自己身边有困难的小朋友的人只有8%,父母生病时知道照顾、安慰的只有15%左右。以上这些不良个性品质,对孩子们今后的成长与发展,乃至健康人格的形成都是非常不利的。 幼儿期的仁爱品质教育可以为人一生的和谐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皮亚杰(J.piaget,1932,1969)和柯尔伯格(Kohlberg,1969,1973)对幼儿道德水平都作了研究,发现幼儿在4岁时期出现道德认知自我中心化,45岁是幼儿社会认知去向自我中心化敏感期。他们已经具备初步的内在道德判断能力,正是个性品质形成的关键期。因此,我们应该抓住这一最佳时期,力求通过各种途径和多种形式,在周围环境

4、、日常生活、集体游戏、家园共育等多方面配合下,让每个幼儿都拥有一颗仁爱之心,尊师敬长,友爱同伴,关心社会,真诚的与人相处和交往,为身心健康和谐发展奠定扎实的基础。二、研究原则 1、面向全体,因人施教的原则。 要对幼儿进行仁爱品质的教育,首先就要对每个幼儿的个性特征,兴趣爱好以及家庭环境有个全方位的了解,选择不同的道德教育内容和方法进行教导。这样才能够面向全体,有的放矢的进行施教。 2、情感支持性原则 情感支持性原则是指教师与儿童日常交往中,积极建立双向接纳和爱的情感联系,并在教育过程中有意识地以积极的社会性情感,激发幼儿的社会性情感。情感支持性原则的内容包括:一是教师对幼儿要持有关心、爱心、温

5、暖、尊重的情感联系,即建立双向接纳、爱与被爱的情感联系。二是在教育过程中要有意识地以自身的积极情感投入和情感激发影响、带动幼儿,教育幼儿。 3、教育一致化原则 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是受各方面的影响的,应要求各方教育力量协调一致,不出现矛盾,教育连贯,前后一致,对幼儿进行反复训练,并持之以恒。 4、强化的原则 强化的原则是指教师在教育过程中,通过表情、动作、语言或者教具物品等,对幼儿行为给予肯定或否定,以加强幼儿爱的行为。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在针对不同性质的行为,应采取明确、适当的方式,对良好的行为给予肯定,对不良好的行为要给予否定。这样的做法是为了更好的促进幼儿发出积极的爱的动机。所以在教师尤其要

6、注意多采用适宜的身体动作来强化行为,如微笑、点头、拥抱、抚摸头,或叹息、威严的目光、难过等。三、实践与措施(一)、创设良好的环境,给予幼儿潜移默化的影响。 陈鹤琴先生曾提出,幼儿园环境是儿童所接触的,能给予他以刺激的一切物质。孟母三迁则说明环境对幼儿良好品德的形成的重要性。在幼儿的成长过程中,环境是一种潜在的隐性的教育资源,对幼儿的智力开发及个性形成起着重要的潜移默化的作用。因此,环境的熏陶对于培养幼儿的仁爱品质来说,至关重要。 首先,在物质环境的创设上,要充分认识环境材料可能蕴含的教育意义,并用科学的方法引导幼儿与环境产生互动,只有在充满童趣、充满遐想、无距离感的环境中,幼儿的身心才能得以放

7、松,思绪才能得以飞翔,潜能才有可能被激发,环境的教育作用才能真正体现。因此,我们教师利用有限的空间布置了一系列以“仁爱“为主题的墙面画。如:在爱心园地每人里“种植”了“爱心树”,关心过别人一次“结”一个爱心果,每周比一比谁的爱心果最多,评选“爱心好娃娃”。自从开设了爱心园地后,我们班就出现了这样的景象:朱朱在户外活动的时候摔倒了,六六马上跑过去扶起她,关切地问:朱朱,你疼不疼,我帮你揉揉;铮铮感冒了流鼻涕,腾腾马上递上了自己的餐巾纸;越越的鞋子有点磨脚,丹然就找来了自己的体操鞋,下午越越妈妈来接的时候,几个孩子还用商量的语气说:越越妈妈,越越的鞋子穿着脚疼,你可不可以给他换一双吧!等等。就这样

8、,墙面上的爱心果越结越多。 其次,在精神环境的创设上,教师首先要营造一种爱的氛围,主动去关爱孩子、相信孩子、扶植孩子,放大每一个孩子的优点,使其充分感受到教师的爱,被同伴接纳和欣赏的快乐,从而让他们建立关爱他人的情感基石。(二)、仁爱品质的培养渗透于各领域的教学活动之中。 仁爱品质包括同情心、爱心、责任心、孝心、团结、互助、谦虚、等多个方面,而且一个人的仁爱品质不是一朝一夕所能形成的,需要日积月累,持之以恒。因此,我们在幼儿园各领域的教学活动中都渗透了仁爱品质的培养。在语言活动中,我们引用了一些故事(包括古诗、儿歌、看图讲述),通过教师的讲述、提问,师生共同参与讨论,借助有趣的动画片、具体形象

9、的课件制作等多种手段给予幼儿潜移默化的影响。如:故事雷锋的故事、孔融让梨、七色花、我长大了、团结树、游子吟等,让幼儿以作品中的形象为榜样,从中识别父母、长辈的爱心、同伴之间的友好,使幼儿百听不厌。例如:以前,班里有几个孩子总是爱从家里带玩具到幼儿园,在课间玩玩具时,为争夺玩具孩子们之间总是要发生争吵,可自从听了团结树这个故事以后,孩子们知道了,只有大家团结到一起才能做好一件事,玩玩具也是一样,大家在一起玩才是最开心的。又如:听了大雨啊你慢点儿下这个故事后,全班孩子听后受到极大的感染,每逢天阴下雨,孩子们主动提醒爸妈带雨具。还有的关切地问老师:“您带伞了吗?爸爸有雨披,请用我的伞吧。”关切之情溢

10、与言表。 艺术是情感启迪、情感交流、情感表达的良好手段,是对幼儿进行情感教育的最佳工具。新纲要也指出“艺术教育是实施美育的主要途径,应充分发挥艺术的情感教育功能,促进幼儿健全人格的形成。”因此,在艺术活动中,我们也十分注重激发幼儿关爱他人的情感。如:在新授歌曲妈妈的眼睛中,我们先根据歌词内容,分析出其中表达的“母亲”的慈爱、和蔼可亲的孩子对“母亲”的热爱、尊敬、眷恋等情感,课前讨论“妈妈平时是如何关爱自己的?并用眼神、肢体语言一一表现,领会了歌曲给他的情感。又如:在音乐游戏对不起,没关系中,我们通过让幼儿情景表演表现歌曲中的情节,让幼儿知道碰到了别人要马上把他扶起来,说声对不起,增强同伴间的友

11、爱之情。 社会领域是以增进幼儿的社会认知、激发幼儿的社会情感、引导幼儿的社会行为为主要内容的教育。那么如何在社会活动中激发幼儿仁爱的情感呢?我们开展了一系列的活动。1、主题活动。如“寻找身边的爱”、“我身边的劳动者”等,幼儿通过寻找,发现同伴之间的互相帮助,感受友爱;到大自然中看到鸟妈妈找虫子喂小鸟,体验动物之间的母爱;园林叔叔给小花浇水、施肥,体验人类与植物之间的爱。并通过观看图片录象,参观慰问等形式帮助幼儿了解各行各业的劳动者,从而激发幼儿热爱劳动者、尊重劳动者、珍惜劳动成果的情感。 2、节日活动。节日是一种文化,一笔可贵的精神财富,它传递着美好的情感气息,极具教育价值,作为教师,我们应该

12、抓住这种教育契机,发扬幼儿的仁爱品质。例如:“三八”妇女节到了,我们让孩子们用实际行动“学做小帮手”、“我做红花送妈妈”、“画画我的好妈妈”等活动向妈妈表达自己的爱意,并在社区门口向过往的阿姨、外婆、奶奶等发放爱心祝福卡,让幼儿的仁爱之心有一个广义的提升。节日过后,我们班的贴贴看见妈妈下班了,马上帮妈妈拿拖鞋,津津给妈妈敲敲背,弛弛给妈妈倒杯茶,孩子们学会了用自己的方式向亲人表达关爱之情。又如“九九”重阳节的时候,我们充分利用社区资源,开展尊老、敬老的活动。这一天,孩子们带着精心为爷爷奶奶挑选的礼物,来到了镇敬老院,和社区的老人一起歌舞和游戏,在活动中,一曲为爷爷奶奶敲敲背、捶捶腿的音乐把活动

13、推向了高潮。许多孩子悄悄地来到老人们中间,和着音乐的节奏,轻轻舞动着嫩拳,为爷爷奶奶敲背、捶腿,谱写了人间最美的乐章。整个活动孩子们积极参与,他们明白了老人需要自己的爱,自己应学着关心、爱护老人。这些丰富多彩的社会活动不仅拓宽了教育的渠道,也大大发扬了幼儿的仁爱品质。(三)、在日常生活和游戏中巩固和增强幼儿的仁爱品质。 孩子们在关爱他人的活动中,开始形成了责任感,但是这对于45岁的孩子来说,这种责任感还不够稳定,还需要在日常生活中进行巩固和增强。小朋友们天天学习、游戏、生活在一起,互相模仿非常自然,因此,组织幼儿园的一日生活和游戏中,要注意抓住一切有利时机启发引导,巩固和增强幼儿的仁爱品质。例

14、如:为了培养幼儿做事情的责任心及对他人的关爱之心,我开展了“大带小的购物活动”鼓励孩子们一对一地带小班的孩子去购物,孩子们在购物中种种表现令人惊叹不已,一些孩子能耐心地询问弟弟妹妹想吃什么东西,尽可能地满足他们的要求,遇到较调皮的小班孩子,他们俨然象个大哥哥大姐姐和气地进行劝解。一些平时在班级内喜欢自管自的孩子也一改常态,变的认真负责了。在购物过程中始终拉着弟弟妹妹的手,不让他们走失,由于孩子们的认真参与负责,使这次活动圆满成功。又如:当班级中有小朋友生病了,教师鼓励幼儿对生病的孩子进行打电话问候,制作小礼物赠送等,这些对生病幼儿所表现出来的关心和爱护,让幼儿深切体会到对他人的关爱之情带给别人

15、的温暖和快乐,也让幼儿明白了关心别人会给自己也带来快乐。 开展这样的活动,我们能感到孩子已经产生了关心他人的责任感,认识到自己不应该只享受别人对自己的关心和帮助,还对集体和他人应该承担一定的责任和义务。(四)、家园合力促进幼儿仁爱品质。 对幼儿进行仁爱品质培养,仅靠幼儿园单方面的努力是不行的,必需保持教育的一致性。因此,家庭、幼儿园和社会各方面都要加强对幼儿思想品德的教育,保护幼儿健康成长。我们通过家园联系册、家长园地、家长开放日及家园联欢活动来进行教育活动。 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童年时代得不到温暖和快乐的人,长在后就会成为冷酷无情的人。”因此,充满亲情、关心、爱心的家庭环境会让幼儿体验到幸

16、福和安全,产生积极向上的社会情感。家长和教师一样,也是幼儿心目中的权威,他们的一言一行,哪怕是面部表情的一个细微变化都逃不过幼儿的眼睛,并给他们留下深刻的印象,成为他们可以仿效的对象。所以,我们经常利用“家长会”“家园之窗”等渠道帮助家长逐步形成正确的教育观,从宏观的角度为家长分析:作为一个合格的公民所具备的素质;怎样的培养会给孩子带来成功和幸福,以及不正确的教育观念对孩子将来造成怎样的危害等等,鼓励家长在家庭中营造尊敬老人、互相关爱等亲社会的的情感氛围,承担起为人父母而约束自己行为的责任,做到“以情育情”,为幼儿树立良好的言行榜样。我还要求家长经常向孩子展示一些可读性较强的图书,并帮助幼儿选择电视节目,以便对幼儿进行正面的道德教育,让幼儿知道什么是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