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化名词解释及问答题答案

上传人:hs****ma 文档编号:431917001 上传时间:2022-11-14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24.3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生化名词解释及问答题答案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生化名词解释及问答题答案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生化名词解释及问答题答案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生化名词解释及问答题答案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生化名词解释及问答题答案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生化名词解释及问答题答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生化名词解释及问答题答案(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血糖:血液中的单糖,主要是葡萄糖糖原合成与分解:由单糖合成糖原的过程称为糖原合成;糖原分解成葡萄糖的过程称糖原分解。糖异生:由非糖物质合成葡萄糖的过程鞘磷脂:一种由神经酰胺的 C-1羟基上连接了磷酸胆碱(或磷酸乙醇胺)构成的鞘脂。鞘磷 脂存在于大多数哺乳动物细胞的质膜内,是髓鞘的主要成分。有氧氧化:在供氧充足时,葡萄糖在胞液中分解生成的丙酮酸进入线粒体,彻底氧化生成C02和H20,并释放大量能量三羧酸循环:在线粒体内,乙酰 CoA和草酰乙酸缩合成生成柠檬酸 ,柠檬酸经一系列酶促 反应之后又生成成草酰乙酸,形成一个循环,该循环生成的第一个化合物是柠檬酸,它含有三个羧基,所以称为三羧酸循环糖酵解:

2、在供氧不足时,葡萄糖在细胞液中分解成丙酮酸,丙酮酸进一步还原成乳酸,称为糖酵解途径。血脂:血浆中脂类的总称。主要包括甘油三酯、磷脂、胆固醇和游离脂肪酸。血浆脂蛋白:是脂类在血浆中的存在形式和转运形式。包括脂类和载脂蛋白。脂肪动员:脂肪细胞内的甘油三酯被脂肪酶水解生成甘油和脂肪酸,释放入血,供给全身各组织氧化利用的过程。酮体:包括乙酰乙酸、B -羟丁酸和丙酮,是脂肪酸分解代谢的正常产物。必需脂肪酸:人体生命活动所必不可少的几种多不饱和脂肪酸,在人体内不能合成, 必需由食物来供给。有亚油酸、亚麻酸及花生四烯酸三种。必需氨基酸:体内需要而自身又不能合成、必需由食物供给的氨基酸。包括异亮氨酸、苯丙氨酸

3、、色氨酸、苏氨酸、亮氨酸、甲硫氨酸、赖氨酸和缬氨酸。蛋白质互补作用:将不同种类营养价值较低的蛋白质混合食用,可以相互补充所缺少的必需氨基酸,从而提高其营养价值,称为蛋白质的互补作用。转氨基作用:是指由氨基转移酶催化,将氨基酸的a-氨基转移到一个a -酮酸的羰基位置上,生成相应的a -酮酸和一个新的a -氨基酸。该过程只发生氨基转移, 不产生游离的NH3。 一碳单位:些氨基酸在分解代谢过程中可以产生含有一个碳原子的活性基团,称为一碳单位。遗传密码子:从mRNA编码区5端向3 端按每3个相邻碱基为一组连续分组,每组碱基 构成一个遗传密码,称为密码子或三联体密码。(共有64个密码子,其中有 61个密

4、码子编码20种氨基酸。另3个密码子代表终止信号。)中心法则:是DNA、RNA和蛋白质之间基本功能关系的解释,即DNA是自身复制及转录合成RNA的模板,RNA是翻译合成蛋白质的模板,因此,遗传信息的流向是DNA RNAt蛋白质冈崎片段(Okazaki fragments):相对比较短的 DNA链(大约1000核苷酸残基),是在DNA 的滞后链的不连续合成期间生成的片段半保留复制:(半保留复制是 DNA复制最重要的特征。)当DNA进行复制时,亲代DNA双 链必须解开,两股链分别作为模板, 按照碱基互补配对原则指导合成一股新的互补链,最终得到与亲代DNA碱基序列完全一样的两个子代DNA分子,每个子代

5、DNA分子都含有一股亲代DNA链和一股新生DNA链,这种复制方式称为半保留复制。逆转录:是以RNA为模板、以dNTP为原料、由逆转录酶催化合成DNA的过程,该过程的信息传递方向是从 RNA到DNA,与从DNA转录到RNA的信息传递方向相反,所以称 为逆转录。转录:是指生物体按碱基互补配对原则把DNA碱基序列转化成 RNA碱基序列、从而将遗传信息传递到 RNA分子上的过程。启动子 :原核生物和真核生物基因的启动子均由 RNA 聚合酶结合位点、转录起始位点及控 制转录起始的其他调控序列组成,是启动转录的特异序列。翻译 :翻译又称为蛋白质的生物合成过程,是核糖体协助tRNA 从 mRNA 读取遗传信

6、息、用氨基酸合成蛋白质的过程,是 mRNA 碱基序列决定蛋白质氨基酸序列的过程,或者说是 把碱基语言翻译成氨基酸语言的过程。点突变 :点突变又称错配,即单一碱基配对错误造成的变异,包括转换和颠换。框移突变 :DNA 损伤可以分为四种类型:错配、缺失、插入和重排。缺失指的是DNA 链上一个或一段核苷酸的消失 ,插入指的是原来没有的一个碱基或一段核苷酸链插入到DNA 分子中间。 在为蛋白质编码的序列中如果缺失或插入核苷酸, 则发生读框移动, 使其后译读的 氨基酸序列全部混乱,这种现象称框移突变。基因表达 :是指基因经过转录和翻译等一系列复杂过程, 指导合成具有特定生理功能的产物。 操纵子: 原核生

7、物绝大多数基因的转录单位, 由启动子、 操纵基因和受操纵基因调控的一组 结构基因组成。变构调节: 指特定物质与酶蛋白活性中心之外的某一部位以非共价键结合结合, 改变酶蛋白 构像,从而改变其活性。化学修饰调节: 通过酶促反应使酶蛋白以共价键结合某种特定基团, 或脱去该特定基团, 导 致酶蛋白构象改变,酶活性也随之改变。增强子: 真核生物促进基因转录的调控序列。外显子:是真核生物基因经过转录加工后保留于 RNA 中的序列和相应的 DNA 序列内含子 : 真核生物基因在转录后加工时被切除的 RNA 序列和相应的 DNA 序列。胆汁酸的肠肝循环 :在肠道中重吸收的各种胆汁酸, 经门静脉重新入肝脏。 肝

8、脏再把游离胆 汁酸转变成结合胆汁酸, 与重吸收的结合胆汁酸一道, 重新随胆汁排入肠腔, 此过程称为胆 汁酸的肠肝循环。胆色素 :胆色素是铁卟啉化合物在体内的主要分解代谢产物,包括胆红素、 胆绿素、 胆素原 和胆素等,主要随胆汁、粪便排出。生物转化 :肝脏将外源性或内源性非营养物质进行转化,最终增加其水溶性(或极性) ,使 其易于随胆汁或尿液排出体外,这一过程称为生物转化。碱储:血浆 NaHCO3 的含量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机体缓冲酸的能力, 习惯上将血浆 NaHCO3 。 简要说明血糖的来源和去路及机体对其的调节来源:食物糖消化吸收;肝糖原分解;肝脏内糖异生作用。去路:氧化分解供能; 合成糖原;

9、转化成其他糖类或非糖类物质;血糖过高时随尿液排出机体对其的调节。(1) 肝脏的调节:肝脏是维 持血糖浓度的最 主要器 官,是通过控制 糖原的合成与分解及糖异生来调节血糖的。 当血糖浓度高于正常水平时, 肝糖原合成作用加强, 促进血糖消 耗;糖异生作用减弱,限制血糖补充,从而使血糖浓度降至正常水平。当血糖浓度低于正常水平时,肝糖原分解作用加强,糖异生作用加强,从而使血糖浓度升至正常水平。当然,肝 脏对血糖浓度的调节是在神经和激素的控制下进行的。(2) 肾脏调节:肾脏对糖具有很强的重吸收能力,其极限值(可以用血糖浓度来表示,为 8.910.0mmol/L ( 160180mg/L ),该值)称为肾

10、糖阈。当血糖浓度低于肾糖阈时,肾小管就 能重吸收肾小球滤液中的葡萄糖, 以维持正常的血糖浓度。 当血糖浓度高于肾糖阈, 从肾小 球滤出的糖过多,超过肾小管重吸收糖的能力,就会出现糖尿。(3) 神经和激素调节:正副交感神经调节;胰岛B细胞分泌的胰岛素是唯一能降低血糖的激 素;而能升高血糖浓度的激素主要有胰岛细胞分泌的胰高血糖素、 肾上腺髓质分泌的肾上腺 素、肾上腺皮质分泌的糖皮质激素、腺垂体分泌的生长激素和甲状腺分泌的甲状腺激素等。 这些激素主要通过调节糖代谢的各主要途径来维持血糖浓度。简要说明血浆甘油三酯的来源和去路及激素对其的调节答:(1 )、甘油三酯的合成代谢合成的部位:肝脏、脂肪组织、小

11、肠粘膜等原料:甘油和脂酸主要来自于葡萄糖代谢;CM中的FFA (来自食物脂肪)。基本合成过程:甘油一酯途径(小肠粘膜细胞)。甘油二酯途径(肝、脂肪细胞)。(2)、甘油三酯的分解代谢 脂肪的动员:储存在脂肪细胞中的脂肪,被肪脂酶逐步水解为FFA及甘油,并释放入血以供其他组织氧化利用的过程。其中关键酶是激素敏感性甘油三酯脂肪酶 甘油的氧化:甘油经血运至肝、肾、肠等组织,彻底氧化。 脂酸的B -氧化:氧化部位:除脑组织外,大多数组织均可进 行,其中肝、肌肉最活跃。过程:(a)脂酸的活化一一 脂酰CoA的生成(胞液)。(b)脂酰CoA进入线粒体:借助于肉碱的携带。试述五种脂蛋白的组成特点和生理功能(或

12、意义)答:CM【(乳糜微粒)含甘油三酯最多,占脂蛋白颗粒的80%95%。功能主要是转运来自食物的外源性甘油三酯。VLDL【(极低密度脂蛋白)含甘油三酯占脂蛋白的50%70% d功能主要是转运肝脏合成的内源性甘油三酯。LDL【(低密度脂蛋白)含40%50%胆固醇及其酯。】功能为从肝脏向肝外组织转运胆固醇。 HDL【(高密度脂蛋白)中含蛋白质最多,占50% ,密度最高,磷脂占25%,胆固醇占20%。 颗粒最小,密度最大。】功能主要是从肝外组织向肝脏转运胆固醇。IDL (中密度脂蛋白)是 VLDL在血浆中代谢的中间产物【又称为 VLDL残体】。多数IDL 被肝细胞摄取【,其余IDL的甘油三酯继续被脂

13、蛋白脂酶水解, 】这些IDL最后成为【富含 胆固醇、胆固醇酯和 apoB-100的】LDL。请叙述胆固醇的生物合成与糖代谢的关系答:除了脑组织和成熟红细胞之外,人体各组织都可以合成胆固醇,其中肝脏的合成能力最强,占全身胆固醇总量的 80%,另外有10%由小肠合成。胆固醇的合成场所是细胞液和内 质网,合成原料是乙酰 CoA,此外还需要NADPH供氢,ATP供能。乙酰CoA和ATP主要 来自糖的有氧氧化,NADPH主要来自磷酸戊糖途径。试叙述进食过量糖类食物可导致发胖的生化机理答:体内糖转化成脂肪的过程:糖代谢产生的乙酰 CoA可以合成脂肪酸和胆固醇,糖代谢产生的磷酸二羟丙酮可以还原生成3-磷酸甘

14、油。糖代谢可产生 ATP、NADPH + H + ,然后由ATP供能,NADPH + H +供氢, 在3-磷酸甘油基础上逐步结合 3分子脂肪酸,合成甘油三脂。所以从食物中摄取的糖可以 生成脂肪酸和3-磷酸甘油,进而合成甘油三酯,进入脂库。因此,进食过量的糖类食物会导致体内脂肪合成增多,从而引起发胖。有氧氧化的过程:有氧氧化途径分为三个阶段:(1)葡萄糖在细胞液中氧化分解生成丙酮酸;(2)丙酮酸进入线粒体, 在丙酮酸脱氢酶系的催化作用下(氧化脱羧)生成乙酰 CoA ; ( 3)乙酰基进入三羧酸循环彻底氧化成CO2和H2O。生理意义:人体代谢所需的能量主要来自糖的有氧氧化。三羧酸循环的大致过程:1

15、乙酰CoA与草酰乙酸缩合成柠檬酸 2柠檬酸异构成异柠檬酸 3. 异柠檬酸氧化脱羧生成a -酮戊二酸4. a -酮戊二酸氧化脱羧生成琥珀酰CoA5.琥珀酰CoA生成琥珀酸6.草酰乙酸再生生理意义:三羧酸循环是糖类、脂类和蛋白质彻底氧化分解代谢的共同途径;三羧酸循环是糖类、脂类和蛋白质代谢联系的枢纽。糖原合成的过程:包括4步反应:(1)葡萄糖磷酸化生成 6-磷酸葡萄糖;(2) 6-磷酸葡萄糖 异构成1-磷酸葡萄糖;(3) 1-磷酸葡萄糖与 UTP反应生成UDP-GIc (葡萄糖);(4)在糖原 合酶的催化下,UDP-GIc的葡萄糖残基加到糖原引物( Gn)分子上生成糖原(Gn+1),这样 在原有的糖原分子上增加了一个葡萄糖残基。糖原的分解过程:(1)糖原磷酸化酶催化糖原非还原端的a -1 , 4-糖苷键磷酸解,生成1-磷酸 葡萄糖;(2)1-磷酸葡萄糖异构生成 6-磷酸葡萄糖;(3)葡萄糖-6-磷酸酶催化6-磷酸葡萄糖水解 生成葡萄糖;(4)糖原的残余部分即极限糊精,脱去分支后形成寡糖链,寡糖链可以继续由 糖原磷酸化酶催化磷酸解,生成1-磷酸葡萄糖。生理意义:糖原的合成与分解是维持血糖正常水平的重要途径。鸟氨酸循环的大致过程:(1)鸟氨酸与NH3及CO2结合生成瓜氨酸; 瓜氨酸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