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结国内外财务管理领域研究的前沿问题

上传人:pu****.1 文档编号:431884653 上传时间:2022-09-24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49.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总结国内外财务管理领域研究的前沿问题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总结国内外财务管理领域研究的前沿问题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总结国内外财务管理领域研究的前沿问题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总结国内外财务管理领域研究的前沿问题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总结国内外财务管理领域研究的前沿问题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总结国内外财务管理领域研究的前沿问题》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总结国内外财务管理领域研究的前沿问题(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总结国内外财务管理领域研究的前沿问题,并对财务管理学科的发展趋势进行展望。第一部分介绍国外研究发展历史和最新研究情况,第二部分介绍国内学科发展和最新研究情况,并结合第一部分的内容对国内外研究情况进行对比,第三部分对财务管理研究加以展望。(一)国外研究1. 发展历史一般认为,美国著名财务学者Greene于1897年出版的公司财务是公司财务管理学科诞生的标志,这是世界上第一本财务管理著作。财务管理作为一门应用性学科,其形成和发展与企业财务管理实践、金融市场实践和理论的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迄今为止,大致经历了四个发展阶段:财务管理学的第一次发展20世纪30年代 19世纪末20世纪初,工业革命的完成促

2、进了企业规模的不断扩大、生产技术的重大改进和工商业活动的进一步发展,股份公司迅速发展起来,并逐渐成为占主导地位的企业组织形式。公司为扩大生产经营规模需要筹措大量资金,缺乏资金成为制约企业发展的关键因素,企业财务管理活动的重心为筹集资金。1929年爆发的经济危机和30年代全球经济的大萧条,造成众多企业破产,投资者损失严重。为保护投资人利益,西方各国政府加快发展金融市场。金融机构和工具的大量涌现使得企业必须学习如何运用这些工具为企业筹集资金,因此促进了企业筹资职能的发展。这期间财务管理的代表著作有:1910年美国学者Meade的公司财务,1934年Graham和Dodd的证券分析等。这些著作主要研

3、究企业如何卓有成效地筹集资本。但是,由于当时历史条件的限制,相关文献很少,且研究比较分散而独立,因此很难形成理论主流。财务管理学的第二次发展20世纪50年代全球经济危机后市场竞争激烈,呈现出买方市场,公司财务管理人员认识到单纯靠扩大融资规模、增加产量已经无法适应发展需要,如何有效地利用资金成为关键问题,财务管理的重心转向注重资金在公司内部的合理配置。为此,很多企业建立了财务管理制度,加强了企业内部财务管理和控制机制,实行预算管理,强化成本意识等。进入50年代以后,西方财务学界开始将经济学的一些分析方法和技术用于财务问题研究之中,逐渐形成和完善了现代公司财务理论。1952年美国经济学家Marko

4、witz在投资组合选择中提出现代资产组合理论的基本原则。之后,Sharpe,Lintner和Mossin共同提出了资本资产定价模型(CAPM)。1958年,美国学者Modigliani和Miller在美国经济评论上发表了经典论文资本成本、公司财务与投资理论,提出在完善的市场中,企业资本结构与企业的市场价值无关,为企业资本结构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财务管理学的第三次发展20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科学技术迅速发展,国际市场迅速扩大,跨国公司增多。同时,金融市场繁荣使得市场环境越发复杂,投资风险日益增加,企业财务管理人员更加注重投资效益和避免投资风险,60年代中期以后公司理财的重点转

5、向投资管理。1967年Farrar和Seluyn发表了税收、公司融资政策和投资回报,1972年Stapleton发表了税收、资本成本和投资理论。1973年,Black和Scholes借助于套利的推理方法,提出了著名的Black-Scholes期权定价模型,这是西方财务理论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1972年,Fama和Miller出版的财务管理一书标志着西方公司财务理论已经发展成熟,目前比较成熟的财务管理内容筹资、投资、资本运营和分配等在此时已基本成型。财务管理学的第四次发展20世纪80年代20世纪80年代以后,由于代理理论和信息不对称理论等新理论的纳入以及高科技的发展,出现了学科边界逐渐模糊,各

6、种理论相互交叉的局面。信息经济学、博弈论、代理理论、产权理论的引入打破了传统财务管理研究的基本假设,加快了公司财务理论的深化和发展。同时,持续性的通货膨胀、影响日益突出的税收和财务风险因素、大量涌现的跨国集团以及新兴的网络技术等新现象的出现,拓展了公司财务理论研究的范围。1980年Grossman和Stiglitz在论信息有效市场的不可能性一文中把信息不对称理论应用到有效市场理论,建立了用于分析不同信息交易者交易策略的理性预期模型的基本构架。1976年,Jensen和Meckling发表了厂商理论:管理行为、代理成本与所有权结构一文,首次将代理理论、产权理论应用到公司财务理论研究中,深化了资本

7、结构理论和股利理论的研究。2. 最新发展为了更好地了解国际学术界在财务管理学研究领域中的最新进展,我们选取了2003年1月至2006年10月金融和公司财务领域五本顶级国际期刊的961篇相关论文进行分析。1在这961篇论文中,有443篇金融类论文,2其余518篇为公司财务类论文。为了分析的方便,我们将这些论文分为财务管理理论与实践研究、财务管理学科研究及财务管理其他问题研究。其中,基于财务管理学科体系的现有内容和近年来的发展,又将财务管理理论与实践研究分为融资行为、投资行为、股利分配政策,和与其他学科的交叉研究。(1)基本结果下图是各期刊和年份所占份额的示意图,可以帮助我们整体了解文章的来源和发

8、表时间,除了2006年只收集到1至10月份的资料,因此文章数量较少外,其他年份每年的文章数量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2)研究内容518篇财务类论文研究内容的分布如表1所示:表1: 国外文献分布表公司财务管理理论与实践研究财务管理学科研究财务管理其他问题研究融资行为研究投资行为研究股利政策研究与其他学科的交叉研究13286261841674由表1我们不难发现,除了传统的企业融资、投资和股利分配研究之外,财务管理与其他学科的交叉研究已成为国外学术界研究的重点内容。将文章研究内容与时间进行联合分类,我们可以更加清楚地看到,排除2006年数据的不完整性,财务管理与其他学科的交叉研究不仅数量多,而且存在逐

9、年上升的趋势。与财务管理理论和实践研究相比,财务管理学科研究论文数量较少。融资行为研究在对企业融资行为研究的132篇论文中,有49篇是关于IPO问题的研究,39篇是对资本结构问题的研究,都占据了很大的比重。IPO前后公司业绩的波动、IPO长期高估现象、IPO首日发行收益和发行量的周期性以及IPO折价现象都是公司财务学者研究的热点问题,也取得了多项研究成果。国外学者在对IPO前后公司业绩的波动进行研究时发现,公司收益往往以IPO当年或随后两年为分界线呈现倒V型走势,新股上市前各年业绩均有较明显增长,其中IPO前一年增长最高。与IPO联系的另一个反常现象是股价的长期不良表现,IPO公司上市后较长时

10、期内平均日收益率低于其他方面均类似的非IPO公司的收益率。即长期看来,IPO似乎有被高估的现象。很多关于IPO的实证研究表明在股票发行的诸多年份中,在不同的时段上的发行量及平均收益存在着周期性的现象。实证分析表明新股发行市场的“冷”、“热”交替现象。“热”市中平均每日收益较高,市场发行量也呈递增趋势。“热”市之后为“冷”市,即首日收益率较低,但发行量较大(称之为“重”市)。“重”市之后为“轻”市,即发行量较小,同时首日收益率也较低。所有关于IPO问题的研究中,以IPO折价研究为重点。IPO折价主要是指新股发行的一级市场价格低于二级市场,上市首日的交易价格巨幅上扬。此现象普遍存在于世界各国的股票

11、市场,不同国家市场发行抑价率差别较大:成熟的股票市场上抑价率相对较低,而新兴市场上,抑价率相对较高。国外学者从信息经济学角度,分析了发行者、承销商、投资者和监管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问题,产生了投资银行信息垄断假说理论、信号假说理论、投资者信息不对称假说、账簿记录理论以及避免法律诉讼假说理论等对IPO折价现象进行解释。在最近的研究中,许多学者从行为经济学角度,对IPO市场的各种主体的行为和心理进行假设,产生了投资者行为假说理论、乐队经理假说和股权分散假说等对IPO抑价进行解释,之后也出现了大量的实证性文章。虽然资本结构理论已经形成了一个比较成熟的理论体系,但是它的发展却还远没有结束。近期关于这个问

12、题的研究可以粗略地分为传统型研究和创新型研究。传统型研究又可细分为两类:第一类是延续资本结构决定因素学派的研究,通过收集大量数据,运用一定的数学方法分析对企业资本结构的决定因素进行实证检验。除了影响企业资本结构的内在因素,包括资产的担保价值、非债务性税收屏蔽、收入的易变性、盈利能力等等,学者们更多地关注影响企业资本结构的外部因素,包括:宏观经济环境、法律环境、金融市场发展程度等。在样本数据的选择中,研究者们开始只关注美国数据,后来扩展到其他发达国家,最近越来越多的学者选择新兴国家数据进行研究,检验西方资本结构理论在新兴国家是否适用,比较不同国家资本结构影响因素的差异。传统型研究的第二类是采用不

13、同的统计方法,比较不同资本结构理论的解释力强弱。但是近期研究表明各种理论都只能解释公司财务决策的部分行为,没有一个可以被证伪。结果是最近的很多实证研究,主要通过使用横截面检验和能够被任何或全部模型证明的一系列变量,来解释资本结构的选择问题。创新型资本结构研究主要从竞争战略和行为经济学角度对资本结构问题进行分析。财务学者们从竞争战略的角度,研究产业组织理论与资本结构的关系得到了一系列有价值的成果。首先,同行业企业一般具有相类似的资本结构,而不同行业的资本结构确实存在差别。此外,常以产业集中度为代理变量的产业竞争状况对资本结构也具有显著的影响。最后,企业所选择的竞争战略、所处的生命周期阶段也会影响

14、企业资本结构的选择。传统理论对于有些财务问题不能进行很好的解释,因此人们放松了理性人的假设,从经济行为的发生、变化的内在心理机制和心理活动规律入手,探索一种经济现象与其他经济现象之间的关系,建立基于行为偏好的模型,从而对财务问题进行解释。具体到资本结构问题上,研究者从投资者非理性和管理者非理性角度分别进行研究。投资行为研究在关于投资行为研究的86篇文章中,有75篇对企业并购行为进行分析,包括并购的支付方式、并购后的公司绩效等等,其中研究并购后公司绩效的文章最多,共25篇。对于并购后公司绩效的度量方法主要采用事件研究法和会计研究法。事件研究法通过计算并购重组公告发布前后某段时间公司的累积超常收益

15、来反映并购重组的绩效,多用于短期绩效的度量;会计研究法通过建立一定的绩效评价指标体系,以考察事件发生前后指标变化来评价事件的影响,多用于长期绩效的度量。通过对所收集文章的分析,我们发现国外学者对跨国并购后公司绩效的研究逐渐增多,这与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跨国企业的迅速扩张密切相关。这一问题的相关文献表明与那些没有进行并购的企业相比,无论是以股票价格还是以利润率来衡量,许多参与并购的企业并未产生较好的结果。从这种意义上讲,这些并购是“失败的”。不过,如果仅从目标企业的绩效来看,并购的效果是比较积极的。这说明如果被收购企业的绩效得到改善,那么这种改善也经常被合并后新成立公司的消极影响所抵消。而且,有证

16、据表明,尽管最近一些调查发现跨国并购交易的失败率也很高,但跨国并购的绩效还是要优于国内并购。股利政策研究总体看来,对于股利政策的研究较少,仅有26篇,占全部518篇财务管理类文章的5%。其中,从投合理论角度研究股利政策的问题较多。Malcolm Baker 和 Jeffrey Wurgler在股利迎合理论一文中提出投合理论,试图从投资者需求的角度来研究企业管理者发放股利的动机。公司管理者通常迎合投资者偏好制定红利政策,迎合的最终目的在于获得股票溢价。即当投资者倾向于风险回避,对支付现金红利的股票给予溢价时,管理者就支付现金红利;当投资者偏好股票红利,对股票红利股票给予溢价时,管理者就改为股票红利。他们通过实证检验认为,红利迎合理论比其他模型可以更好地解释为什么公司红利政策随时间变化。学科交叉研究财务管理与其他学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幼儿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