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版从寻常世事中体味人性的温馨与善良汇编

上传人:pu****.1 文档编号:431734238 上传时间:2022-09-09 格式:DOCX 页数:5 大小:23.4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版从寻常世事中体味人性的温馨与善良汇编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新版从寻常世事中体味人性的温馨与善良汇编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新版从寻常世事中体味人性的温馨与善良汇编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新版从寻常世事中体味人性的温馨与善良汇编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新版从寻常世事中体味人性的温馨与善良汇编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新版从寻常世事中体味人性的温馨与善良汇编》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版从寻常世事中体味人性的温馨与善良汇编(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新版从寻常世事中体味人性的温馨与善良汇编 读到金科的散文新著人在他乡,很高兴地看到了他的发展和进步。在这本新的散文集中,作者写的内容仍然是他擅长的现实人生,凡人小事。但从情感上看,苦涩的感叹、无奈、惆怅明显少了,更多的是对于亲情、友谊、人性、社会生活的感动、眷恋、回味,概而言之,是一些很温馨的文章。读着这样洗尽浮华的真诚散文,让人觉得社会、人生有这么多美好和善良值得珍惜,值得品评,躁动不安的灵魂于是可以获得一份安宁和清纯。 金科是位谦谦君子,善良、宽宏,也喜爱沉思。像鲁迅、张承志、龙应台一样的凌厉批判、横扫千军,不是他的性格所能承担得起的;而余秋雨式的在书卷与理想思辩之间纵横驰骋也非其所长。当

2、然,写杯水风波式的散文,也不合乎金科的意愿。金科的散文,主调是对于他人、对于生活的认同、体谅、赞美、热爱,发掘了人性的善良,从而也显示了自我心态的温厚、沉静、平和。 作者在很多篇章中写了本人和家庭在“文革”中遭遇的困厄、苦难,但他不是在倾诉个人的不幸,也不愿过多纠缠于对具体人和事的批判,而是从时代、体制、社会环境的大视角来体认往事,这就在评价人和事时获得了某种超越,也具备了某些深入。即使对伤害过自己的人,也较少使用憎恶、痛恨的语气,作者能体谅他们在那个时代的不得已,甚至还发现了他们身上的某些人性的闪光点。对于作家来说,生活的历练与苦难只是创作的素材。 说人在他乡是温馨的,并不意味着作者对社会人

3、生没有否定的批判。生活培植了金科的睿智明达,褒贬抑扬之中也不乏深刻。只要看看他对于同乡人在异乡种种心灵的剖析,看看他面对闻一多遗迹的沉思,就可以体会到作者思想情感的分量。只不过,他依然是以“不张扬”的形式出之。对赞成的,不赞成的,甚至否定的,都以平静、从容妁语气述说,不去刻意追求精警的“点睛”和高屋建瓴的气势。在文学阅读中,有人可能偏爱“刺刀见红”、“人骨三分”的力度,用这样的标准看,人在他乡中的很多篇章都还可以深入挖掘,但金科不会那样写,因为静气述说、不露锋芒正是金科的特色,也是他的成熟。老市长及其儿子的升迁浮沉,得意失意再得意,难道不是当代中国政治生活中的常见景观吗?一位在艺术上孜孜不倦的

4、琴师,先受困于“左”的政治运动,后又被经济大潮裹挟,真正的艺术道路始终没有在他脚下展开,这就是中国艺术家逃不脱的命运吗?作者对此流露了深深的惋惜。 最引入深长思之的是改造存心赶向前一篇,此篇堪称全书的压卷之作。其思想性、艺术性和可读性都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祖父”曲折*经历,复杂的内心世界,逝后名声对后代的深远影响,既是家族史,又是人物的心灵史,还折射出了现代中国政治的风云变幻。无论从哪方面看,都既是“一个”又代表了“一类”。金科不为亲者、长者讳,在他笔下,“祖父”确实有着封建家庭的人物难以避免的种种缺陷和不良习性。但就大节看,他爱国、正直、正义、识时务、有决断。为了乡梓和民族的新生,他把情感

5、和财力投向了他所钦佩的政治力量,尽其所能做出了贡献,并愿意在改造、重塑的道路上追赶社会步伐。按理说,在正常的社会,像“祖父”这样的人应该受到感戴、信任和尊重。然而,从他50年代以来如履薄冰的谨小慎微之中不难看出,他自以为脱胎换骨的改造实际上远远未被社会认可,那些偶尔流露的明达之见和退隐求安的生存策略,其实是畸形状态下一种苦涩的智慧。读来既真实可信,又真切感人。金科着重开掘了“祖父”性格中的善良、美好,写出了他的被扭曲、被伤害,这就包含了对于造成这种状态的社会历史根源的追问,对于“左”的政策、风潮、观念的否定的批判。这不仅增强了作品的深度与厚度,而且也显示出作者在表述中的一种文化张力,并从中透露

6、出某种严肃*感和深沉的正义感。 从写作手法上看,人在他乡一如既往地体现了金科散文善于叙事的优长,在叙事上依然是细针密线的,复杂的生活现象写得形象饱满,作者的内在感觉刻画细致而又有层次。而比起他的第一本散文集来,人在他乡的叙事又有了新的发展。要而言之,体现在三个方面: 一、叙事由现实向历史延伸。从一定意义上说,文学就是回忆往事,因而现实与历史,常常界限不那么清楚。我们只能采用这样一种区分:把作者经历过的生活看作是现实题材;把载人史书的往事看作是历史题材。依此来看,金科上一本散文集中的诸篇作品,基本上写的是现实生活。但在这本散文集中,开始出现向历史文化追溯的内容,如至公堂随想中由闻一多精神而联想到

7、*材料。而最具显著特色的是改造存心赶向前一文,类似于文化散文,由一个人的经历折射出了20世纪初至“文革”前中国政治*风云。历史内容对于文学创作来说,一方面具有“审美的距离”,另一方面也给人以文化积淀的厚重感。也许沿着这个方向发展,金科的散文会不断增加思想文化的分量。 二、叙事注意与写景相结合。几年前读他的微风斜雨时,我注意到,尽管书名很有风景意味,但综观全书,写景的笔触不及叙事那么灵活生动。而现在,他的写景有了进步,人在他乡中有很多篇什是作者对于自然风光、社会景物的生动描绘。如成都秋日、版纳独步、古城夜韵,既有自然风光,也有社会风俗画面,还写了“煞风景的风景”。金科下笔不仅从容,也挺细致、真切

8、。尤其是古城夜韵,几乎无叙事线索,全是描绘月夜中“我”在丽江古城的见、闻、感,由场景形成美的意境,令人想起明人袁宏道笔下的月夜虎丘。 三、叙事手法更为潇洒、从容。就散文题材而言,本有写一人、一事与写数人、数事之别。金科对于这两种类型的散文都把握得相当熟练。像童年碎片、人在他乡诸篇,将不同时、地的人和事用情思组织成一个整体。有如古人所说“散珠成串”效果。这是一种相对难以驾驭的写法,而金科却运用得轻松自如。至于写一人、一事的,金科下笔更是敢“放”,而不局限于事件固有的自然顺序。改造存心赶向前写“祖父”的一生,如果从前到后原原本本叙述,线索是清楚,却会显出单调、呆板。作者采用的叙事手法是交叉和穿插的

9、,先从“祖父”逝后的名声以及对后代的影响写起,再写到“祖父”在上海的治病,接下去才是关于“祖父”年轻时代的非凡经历很明显,叙事打破了天然的先后顺序,不是以“祖父”自身的生命历程为线索,而是以“我”对“祖父”的感受和认识作主线。在全文的叙事中,“实”与“虚”灵活穿插,相互映照。而且,“祖父”逝后的反响、评价在散文中竟然成为很有意味的内容,犹如悠远的回声,让人反复品味,这样在结构上也避免了一般记人之文常见的“人散曲终”的遗憾。如此潇洒跳跃,从容自如的行文,显示出作者日渐娴熟的艺术手法,和日趋成熟的艺术风格。 以文会友,其乐几何!西望蜀山,心驰远念。也许,在我写下这些文字之时,热爱生活、钟爱文学的金科,正在孕育着、创作着他的又一篇散文作品。希望金科不断带给我们新的欢愉! 责任编辑树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库 > 总结/计划/报告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