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版论现代性视域下当代乡土小说的困境汇编

上传人:ni****g 文档编号:431733875 上传时间:2022-12-06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25.2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版论现代性视域下当代乡土小说的困境汇编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新版论现代性视域下当代乡土小说的困境汇编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新版论现代性视域下当代乡土小说的困境汇编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新版论现代性视域下当代乡土小说的困境汇编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新版论现代性视域下当代乡土小说的困境汇编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新版论现代性视域下当代乡土小说的困境汇编》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版论现代性视域下当代乡土小说的困境汇编(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新版论现代性视域下当代乡土小说的困境汇编 摘 要:乡土小说是中国现当代文学的一枝奇葩。五四以来,中国乡土文学因为印刷文化的存在,广泛传播了一批批精英作家的乡土作品,使中国现代乡土小说呈现出繁荣的景象。但网络信息传播技术发达的今天,乡土小说却走向没落。通过分析现代乡土小说繁荣的原因,剖析当今乡土小说的发展状况和存在的模式化问题,并指出当代乡土小说的发展,必须有启蒙读者的现代性精神存在。 关键词:当代乡土小说 现代性 模式化 困境 出路 中国是传统的农业大国,广大的乡土是乡土文化得以沉淀的家园,而乡土小说则是反映中国乡土文化的灵魂所在。研究当代乡土小说的出路,首先要从现代乡土小说的兴盛谈起。 自从

2、鲁迅提出乡土文学这一概念之后,中国现代文坛涌现了大量的乡土小说作品。当时的传播途径还比较单一,人们主要是靠杂志、报刊等一些印刷媒介。但虽然是单一的印刷传播,却没有影响现代乡土小说的传播,反而让中国现代文坛呈现了生命力,使文学的社会价值发挥到了极致。凭借了印刷文化,大部分知识分子敢于发出自己真实的声音,能够发表自己的心声,拥有自己*的思考,从而启蒙了无数*人。 现代乡土小说,出现了鲁迅和沈从文这两个“标杆”:鲁迅思考国民性,冷酷地揭示我们国民身上的弱点,刺痛国人麻木的神经;沈从文则挖掘着乡村的温存,用“善”与“美”去介入现实,救赎国人千疮百孔的心灵。鲁迅和沈从文是现代乡土小说的两座高峰,围绕在他

3、们周围的还有小山峰,比如王鲁彦、萧红、台静农、废名等,让现代乡土小说呈现出强大的生命力,各具形态,用*的发声,刺激读者的神经,建筑了现代乡土小说繁荣的精神家园。 现代“乡土小说”,作家的写作对象是生活在中国社会底层的乡村农民,他们作为知识分子,站在较高的角度去审视和思考乡下人的生存状态,继而通过印刷文化的传播,把思考的结晶公之于众。这是一个精英文化的时代,每一个知识分子*的思考,都能够在读者中得到相应的回声。社会的反响是热烈的,在读者身上造成的反思也是剧烈的。至少,中国的启蒙文化,是从鲁迅的乡土小说发端,在一批的乡土作家的努力之下,达到高潮。 现代文坛的乡土小说家,开创了乡土小说的广阔园地,并

4、创作了许多原生态的作品,散发着原始而纯正的气息。虽然作品的质量高低不齐,但他们敢于思考,发出个性化的声音,写出创造性的作品,这是现代文坛难能可贵的精神。这也是现代乡土小说能够影响当时的读者,最重要的根源。传播途径的单一非但没有影响现代文学的发展,反而在读者群里面激发了各种各样的思维风暴。乡土小说作为思维风暴中的一股浪潮,也体现出了国民审视民族问题、审视乡土家园的现状和出路的心态。 鲁迅的乡土小说写作体现了现代性精神灵魂中的启蒙和理性,他笔下的乡土能够真实地反映中国当时艰难的社会历程和中华民族的愚昧落后的精神面貌。这也是鲁迅的乡土小说成为经典之作的原因。具有现代性的思想高度,才能让乡土小说真实地

5、观照和促进社会的现代化进程。 在信息相对闭塞和落后的现代,现代乡土小说能够在读者群里边,站稳脚跟,不断蔓延。然而,在信息大爆炸的今天,乡土小说却被淹没在了大众文化的浪潮里面,难以发声。随着城市化的扩张,具有乡土气息的空间正在急剧缩小,眼看还有濒临灭亡的危险。没有了精神赖以生存的土地,没有逃避世俗的藏身之地,文人的精神找不到栖息地。浮躁*,更难孕育出纯正的乡土作品。这是当代文坛的一大悲哀。究其根源,乃是缺乏理性和启蒙精神。 当代中国社会已经朝着现代化的目标迈进,但是,国人的思想并没有跟上经济发展的步伐。思想的滞后,导致作品质量普遍不高。华美的包装下,书籍的精神很贫瘠。能够真实反映现代化转型期,中

6、华民族心理历程的乡土小说更是少见。 当代的“乡土小说”,也出现了贾平凹、刘庆邦、陈应松、王祥夫等优秀的作家,作品的数量颇丰。但是读起来,却容易引起审美疲劳。他们的笔下赤裸裸地呈现了中国乡土的堕落与道德的沦陷,人性变成了冰冷的写作武器。对于当下乡土苦难的真实描写,的确体现了作家的悲悯情怀和良心,但是,他们的作品缺乏理性的思考,并没有体现文学作品应该高于生活的秉性。他们进入一个圈套,就是把乡村的苦难作为叙事的焦点,读者越读就越觉得中国乡村没有希望,越读就越绝望。因为,在他们的作品里面,看不到希望,也看不到出路。作家自身并没有找出远离苦难的途径,因此,他们也只能迷失在自己笔下的苦难里边。 当代乡土作

7、家笔下的“苦难”,源于现代性转型期,城市文明对乡村文明产生的冲击。乡村的逐渐消失,农村人民的生存焦虑,价值沦陷都成了作家笔下的创作素材。但因为作家自身也没有建立理性的价值坐标系,所以不能冷静地思考当下乡土的现实,更不能引领读者进行深层次的思考。有些作者甚至在精神层面,表现了不同程度的倒退和扭曲。 当下的“乡土小说”,既没有鲁迅“故乡”中的思想高度,也没有沈从文“边城”真善美的精神风度,有的只是一个又一个让人看不到希望和未来的苦难故事。一开始,还会跟着作者去体悟乡村的苦难,看多了之后,就只会跟着作者一起变得麻木,找不到方向。当代中国农民的生活状况,就真的像作家所写,如此不堪入目吗?中国农民的幸福

8、,难道就真的无迹可寻了吗? 人类社会的文明发展,是需要以牺牲人的自由和幸福为代价的。而为此做出最大牺牲的,肯定是属于最底层的百姓。目前经济高速发展*,同时也把一大批底层民众逼到了苦难的边缘。留守儿童、空巢老人、农村的医疗教育卫生文化,都给中国农村带来残酷的考验。我们古代先哲所追求的天人合一的精神家园,早在城市的发展过程中,给消磨殆尽。带给农村的是无法复原的千疮百孔。最珍贵的乡村净土也在城市的喧嚣中,被渐渐侵蚀。当代中国的农村无法孕育出纯正的乡土作品,但中国的乡土小说,就这样走向终结了吗? 当然不,无论社会如何发展,文明达到如何高的水平,我们每个人心中都需要一片乡土。人的精神和灵魂是需要寄托的,

9、文学意义上的乡土,正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精神栖息地。无论如何,知识分子都应该站出来捍卫自己的精神家园,跟当代的浮躁气息打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 真正的大师,应该在悲悯的心态中,更加冷静地思索摆脱苦难的良方。每个作家都应该用自己的思考去引导读者,而不应该陷入“模式化”的创作道路。当今的网络文化,表面看似欣欣向荣,其实,真正有意义的作品却少得可怜。现在的读者要在一堆的“垃圾”里面淘出值得看的作品,还真的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没有鉴别力的读者,很容易就迷失在浩如烟海的“垃圾”浪潮里面。 当前的作品,就像一个个可以复制的商品。把不同的内容塞入相同的模子里面,新的作品就产生了。现在流行的“*小说”“玄幻小说”“

10、言情小说”“*小说”“官场小说”就是一个个的模子,至于作品在读者群引起多大的反响,则取决于宣传的手段和其他的装饰。电子时代刺激了文学商品的繁荣,实质上却是当代文坛的没落和悲哀。思想性的薄弱让人不禁怀念印刷文化的单纯与真实。 现在的一些作者,变成了“偶像”,许多读者,也变成了“粉丝”。“粉丝”的狂热丝毫不减当年,只是,他们所追求的作品,只是一个商品,没有任何精神内蕴的商品。作者成了商品制造者,而读者也变成了商品的消费者,而不是精神上的收益者。现代文坛的“精英文化”也转变成了“大众文化”。中国乡土小说,也就淹没在了大众文化的浪潮当中,若隐若现。当代中国乡土小说,既不是大众文化,也不是高雅文化,在雅

11、俗之间,一点点淡出读者视野,能够引起反响的作品,也越来越少。 1990年以来,乡土小说对热点问题的揭露、批判非常广泛。这些小说展现了当代农村纷繁错杂的社会现实,*弊政、扶贫、农民工、生态等问题受到普遍关注。它们展现了一幅令人沮丧的乡村图景,那就是乡土的沉没。在刘醒龙、陈应松、王样夫、阎连科、李锐等优秀作家的问题视域中,农村经济、政治、人性、道德、文化全面崩溃,乡土的沉没是不争的事实。90年代乡土小说也同样存在模式化的问题。在乡土小说创作中,模式化倾向最明显的是直面现实、反映社会问题的乡土小说。虽然张炜、阎连科、贾平凹、陈应松、鬼子等人都拿出了成功的创新之作。但是相对而言,创新失败之作为数更多。

12、模式化背后,乡土小说还呈现世俗化的倾向。淳朴的乡村情感被赤裸的性爱所代替,乡土不再是寄托情感的家园,价值取向已经歪曲,地域文化色彩淡化,语言粗鄙化。这些都不得不让人为当代乡土小说的出路担忧。 当代文坛的悲剧,已经发生。“乡土小说”正在走下坡路,也是事实。现在,应该考虑“乡土小说”的出路在哪里?悲剧的终点,就是希望的起点。当悲剧达到高潮的时候,势必会引发大众的思考。当前重大社会问题的揭露,是重建乡土的必需。我们需要的不单单是社会学意义上的新型农村,也是乡土美学意义上的新的“乡土”。 作为作者,应该走在读者前面。 审视“乡土小说”的出路,其实是在审视我们中华民族的未来。中国是农业大国,如果乡村一直

13、走下坡路,那么我们的国家就没有未来。“乡土小说”现在所面临的困境,其实,也是由我们自身存在的问题造成的。因此,拯救“乡土小说”,首先应该审视我们自己的问题,依旧是鲁迅所说的“国民劣根性”,当下的国民缺乏说真话的勇气,因此,在文学作品里面,应该有真实的呐喊声。敢说真话是第一步,只有做到了这一步,才有可能实施第二步“敢做”。作者不应该只是记录当前乡村里面的苦难生活,而应该介入生活。应该用自己的作品去挖掘苦难的根源,引起“疗救”的民众意识,并且寻找现实里面人性尚存的“真善美”,给读者看到希望的曙光。在人性的温存中,抗争苦难。现代性转型期,必定会给乡土带来许多痛苦,但是,作家应理性地思考和批评现实,建

14、立现代性思想体系,从而支撑笔下的乡土小说,走出一条具有生命力的创作道路。 苦难是生活的本质,在看清本质之后,我们应该思索我们这样活着的目的,为当代农村指出一条通往幸福的道路,让没有灵魂,没有寄托的当代中国人,找到一条通往光明的道路。 “敢说真话,敢做实事”不容易,但是,只要去做了,哪怕失败了,它都是有意义的。为了“乡土小说”的未来,为了中华民族的未来,无论是作者和读者,只能溯迎而上。 说和做都必须建立在科学的思想体系的基础上,因此,建立符合当下现代性转型时期的价值体系和思想体系,是我们努力的核心。重建现代性精神和价值体系,才能让当代乡土小说站稳脚跟,在艰难的现代性转型浪潮中,发出最强音。 参考文献: 1沈从文.沈从文全集M.太原:北岳文艺出版社,202x. 2鲁迅.鲁迅全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 3陈继会.中国乡土小说史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99. 4丁帆.中国乡土小说史M.北京大学出版社,202x. 5丁帆.中国乡土小说史论M.南京:江苏文艺出版社,1992. 6德尤尔根哈贝马斯.现代性的哲学话语M.南京:译林出版社,202x. 7王德威.想像中国的方法:历史小说叙事M.北京:三联书店,202x. (张衍娜 广东广州 华南师范大学文学院 510006)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库 > 总结/计划/报告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