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人教语文七(上)25《河中石兽》教学用书

上传人:M****1 文档编号:431732982 上传时间:2023-01-20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81.4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人教语文七(上)25《河中石兽》教学用书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新人教语文七(上)25《河中石兽》教学用书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新人教语文七(上)25《河中石兽》教学用书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新人教语文七(上)25《河中石兽》教学用书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新人教语文七(上)25《河中石兽》教学用书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新人教语文七(上)25《河中石兽》教学用书》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人教语文七(上)25《河中石兽》教学用书(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5 河中石兽课文研讨一、整体把握这篇文言文选自清代文学家纪昀的阅微草堂笔记 。两只落入水中的石兽,既未被河水冲到下游,也未原地不动沉人河沙,居然逆流而上,到了数里外的上游。作者以简洁的语言,记叙了人们寻找石兽的经过及其令人惊讶的结局,而且从中悟出了天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 ,不可“据理臆断”的道理。文章是按照事情发生、 发展的顺序来写的。 第 1 段先写石兽落水,再写数十年后寺僧准备打捞。 先从哪里找起呢?按照常规思维, 人们从山门倒塌的位置找起,结果却一无所获。再接下来,人们又根据水流的情况做了推测“以为顺流下矣” ,结果还是“寻十余里,无迹” 。第 2 段写讲学家的分析。他的“

2、笑” ,显然是在嘲笑庙僧“不能究物理” 。 什么是他所认为的 “物理” 呢?即 “石性坚重, 沙性松浮” ,因此石兽自然也应当是“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这一论断,符合人们的直觉,看似很有道理,因此“众服为确论”。然而不然。第 3 段写了老河兵的“笑” , “笑”的对象则变成了讲学家“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他首先根据实际经验指出“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 ,继而解释了其中原因。原来是水流受阻产生的强大反冲力, 将石兽身下的河沙掏空, 石兽就会往前倒,经年累月如此,就将石兽神奇地“搬运”到上游去了。作者最后写了结果:果然在上游数里外找到了石兽。看来,寺僧过高估计了水流的推力而忽

3、视了“石性坚重,沙性松浮” ;讲学家则只注意到“石性坚重,沙性松浮” ,却忽视了水流的运动规律。只有老河兵根据实际经验,将石性、沙性、水流运动等因素全面地综合起来考虑,而做出了正确推断。作者由此感叹道: “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这篇文章的写作特点是:1语言平易,风格简淡。作者吸取了先秦记事散文的优点,叙述精到明快,没有多余的修饰。例如第 1 段写打捞石兽,连用“棹”“曳” “寻”等动词领起三个短句,简述事情经过,以“无迹”交代结果,简洁之至,又很生动。2善于在叙述中制造节奏波澜,平而不板。作者先写打捞石兽无果,再写讲学家的议论令“众服为确论” 岂止众人,连读者也几

4、乎以为这就是定论了,谁知作者又引出了老河兵的“又笑曰” ,谜底这才揭晓!3寓意于事,立意高远。作者的兴趣所在,不是渲染寻找石兽的神奇过程,而是引出最后的深层思考。一、问题研究1根据现代物理学知识,课文所讲述的故事会是真实的吗?其中讲的道理是正确的吗?这可能是不少学生会提出的问题。 实际上, 关于本篇故事的科学性,一直存在争论。教学中不必纠结于这一点,而应重在引导学生把握“不可据理臆断”这一寓意。2何理解庙僧、讲学家、老河兵这三个人物形象?在打捞石兽一事上,庙僧显得考虑不周,忽而原地打捞,忽而沿河而下,代表的是不深思熟虑而盲目行动的态度;讲学家空谈事理,不切合实际,代表的正是“据理臆断”的态度;

5、唯有老河兵能综合考虑各种现实因素,提出符合实际的结论,代表的是实事求是的作风。练习说明一 熟读并背诵课文,回答下面的问题。1在寻找石兽的问题上,庙僧和讲学家犯了什么错误?为什么只有老河兵提出了正确的办法?2文章中写到了两次“笑”,你怎么理解其中的意味?本题意图是引导学生整体把握课文, 进而透过作者的叙述, 体会其中的深层含义,以获得更多阅读启示。庙僧和讲学家都犯了脱离实际、 主观臆断的错误。 老河兵则从实际经验出发,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因此能提出正确看法。讲学家的“笑” ,是自以为懂得“物理” ,笑别人不具备这方面的知识。 老河兵的 “笑” , 则是因为富于实际经验, 笑讲学家主观臆断。二 解

6、释下列加点词语的含义。1二石兽并沉焉2阅 十余岁 。3求石兽于水中4竞不可得5凡河中失石6如其言本题意在帮助学生积累一些文言字词。1并:一起。2阅:经过。3求:寻找。4竟:终于,到底。5凡:大凡,凡是。6如:依照。三 你还知道哪些“但知其一,不知其二”却主观臆断,以致犯下错误或闹出笑话的事例?与同学交流这类小故事, 再说说对这篇课文的体会。本题意在鼓励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并促使学生自省。教学建议一、设置有趣的阅读情境,激发学生通读全文,揭开最后谜底的兴趣。二、从思维方式人手,引导学生讨论庙僧、讲学者想法中的合理 成分,再通过与老河兵的正确见解对比,分析前两者各自推理过程中 的不

7、足。三、通过多种诵读方式,引导学生体会文章的语言风格。四、适当积累文言知识,注重培养学生在整体把握文意的基础上, 根据上下文推断文言词义的能力。有关资料一、参考译文沧州南部的一座寺庙靠近河岸,寺院正门倒塌在河中,(门前)两只石兽一起沉入了河中。过了十多年,僧人募集钱款重修寺庙,并 在河中寻找两个石兽,到底没能找到。(人们)认为它们顺流而下了, (于是)划着几只小船,拖着铁耙,(向下游)找了十多里,没找到 (它们的)踪迹。一位学者在寺庙里讲学,听了这件事笑着说:“你们这些人不能推究事物的道理。这(石兽)不是木片,怎么能被大水带走呢?应该 是石头的特点是又硬又重,河沙的特点是又松又轻,(石兽)埋在

8、沙里,越沉越深罢了。顺流而下寻找它们,难道不荒唐吗? 大家信服 地认为这是正确观点。一位老河兵听了这话,也笑着说:“凡是沉在河中的石头,应当从上游寻找它们。 因为石头的特点是又硬又重, 河沙的特点是又松又轻,水不能冲走石头, (但)水流的反冲力,一定会将石头底下迎着水流的地方冲刷成坑穴, (石下的沙坑)越冲越深, 、延伸到石头(底面)一半时,石头一定会栽倒在坑穴里。照这样再次冲刷,石头又会再次(向前)翻转。不停地翻转,于是(石头)反而逆流而上了。到下游寻找石头,固然荒唐;在原地寻找它们,不是更荒唐吗?” (人们) 依照他的说法 (去做) , 果然在 (上游) 几里开外找到了 (石兽) 。那么天

9、下的事, 只了解其一, 不了解其二的情况太多了, 怎么能 (只)根据某一个道理就主观地判断呢?二、纪昀和四库全书1清代学者、目录学家、文学家纪昀。纪昀(1724-1805),字晓岚,一字春帆,号石云、观弈道人。清直隶河间府献县崔庄(今河北省沧县崔尔庄)人,历雍正、乾隆、嘉庆三朝, 82 岁卒,取“敏而好学可为文,授之以政无不达”之意,谥文达。1773 年(清乾隆三十八年) ,纪昀受命担任, 四库全书总纂官, 历时十余年编纂完成。 据中华书局整理出版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时的统计, 四库全书收书 3461 种, 79309 卷,另有“存目” 6793种, 93551 卷,几乎囊括了清代中期以前传世的

10、所有经典文献。主持编纂这套书, 是纪昀在中国文化史上的不朽贡献。 全书之外, 另有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 200 卷,扼要说明 四库全书及其“存目”中各书的内容, 至今仍是重要的目录学著作, 对于理解中国古代学术的源流变迁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纪昀一生的主要精力,倾注于主持四库全书的编纂以及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的撰写上。他本人的著作,流传至今的,有纪文达公遗集和笔记小说集阅微草堂笔记。 阅微草堂笔记短小精悍,风格质朴简淡,是清代文言小说的代表作之一,内容多为妖怪鬼狐故事、奇闻轶事,也有随笔杂谈等。2.清史稿艺文志记四库全书高宗(乾隆帝)继试鸿词,博采遗籍,特命辑修四库全书 ,以皇子永珞、大学士于敏中等为

11、总裁,纪昀、陆锡熊等为总纂,与其事者三百余人,皆极一时之选,历二十年始告成。当是时,四库写书至十六万八千册,诏钞四分,分庋京师文渊、京西圆明园文源、奉天文溯、热河文津四阁,复简选精要,命武英殿刊版颁行。四十七年,诏再写三分,分贮扬州大观堂之文汇阁、镇江金山寺之文宗阁、杭州圣因寺玉兰堂之文澜阁,令好古之士欲读中秘书者,任其人览。用是海内从风,人文炳蔚,学术昌盛,方驾汉、唐。后文源载籍烬于英法联军, 文汇、 文宗毁于洪杨之乱, 文澜亦有散佚。 独文渊、 文溯、文津三阁之书,巍然具存。三、古诗文中寻“物理”现代人所说的“物理” ,是自然科学的一门学科。其实这是近代受西方影响产生的观念。中国古代所说的

12、“物理” ;指的是“事物的道理” ,其含义要宽泛得多。例如, 淮南子中说:耳目之察,不足以分物理。宋代苏轼在凌虚台记,中写道:虽非事之所以损益,而物理 有不当然者。 明伐杨慎在乐府诗话中说:胡蝶或白或黑,或五彩皆具,惟黄色一种,至秋乃多,盖感金气 也。李白诗“八月胡蝶黄”,深中物理。 清代王夫之在姜斋诗话中说:苏子瞻谓“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体物之工,非“沃若”不足 以言桑,非桑不足以当“沃若”,固也。然得物态,未得物理。“桃之 夭夭,其叶秦秦” “灼灼其华” “有贯其实”,乃穷物理。 这几处“物理”的含义都是“自然事物的道理”。传统的“物理”,还常常和“人情”相联系,即所谓“人情物理”。例如

13、明代学者俞弁在逸老堂诗话中说:白乐天诗,善用俚语,近乎人情物理。 “人情”与“物理”的关系,可以从杜甫的一首诗来理解。杜甫在曲江二首中写道:一片花飞减却春,风飘万点正愁人。且看欲尽花经眼,莫厌伤多酒入唇。江上小堂巢翡翠,苑边高冢卧麒麟。细推物理须行乐,何用浮荣绊此身? 这首诗前四句写花谢花飞,接着写人去堂空,春来燕子在堂上筑 巢,冢墓久已无人打理,墓边的石雕已经倒卧在地,可见盛衰有时, 有成则有毁,有生则有亡一一这是诗人悟出的“物理”,由此诗人发出不如及时行乐、“何用浮荣绊此身”的感慨一一这是“人情”。当然, 杜甫在这里并非当真准备“行乐”,而是愤激之至,故作反语。到了近代,日本学界在翻译西方

14、物理学著作时, 借用了中国文化 典籍中的以“物理”,作为对physics一词的翻译。中国学者后来也采 纳了这一译法,现代汉语中的“物理”遂成为学科名称。不过,中国古代虽没有建立专门的物理学科,但一向很重视观察、 理解客观世界的事理即“物理”。早在先秦时期,墨子及其门人对自 然规律的研究就已经涉及力学、光学、声学等物理学分支,还给出了 不少物理学概念的定义,并总结出一些重要的定理。儒家学者也提出 “格物致知”的观点。西晋杨泉撰有物理论,书中内容涉及地理、 历史、农业、手工业等知识,还对宇宙的产生进行了探讨。明清之际 学者方以智也写过物理小识,内容包括天文、气象、医药等方面 的内容。至于散在民间,像河中石兽一文中的老河兵那样善于观 察、深究“物理”的普通劳动者,更是多如繁星,数不胜数了。由 此看来,“物理” 一词凝结着中国悠久的历史文化和千百代人民群众 的智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初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