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外语学习者言语交际意念的概念词汇化过程研究

上传人:cl****1 文档编号:431733267 上传时间:2022-11-26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14.7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外语学习者言语交际意念的概念词汇化过程研究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中国外语学习者言语交际意念的概念词汇化过程研究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中国外语学习者言语交际意念的概念词汇化过程研究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中国外语学习者言语交际意念的概念词汇化过程研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外语学习者言语交际意念的概念词汇化过程研究(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中国外语学习者言语交际意念的概念词汇化过程研究 中国外语学习者言语交际意念的概念词汇化过程研究 摘要: 概念由词汇提供路径而被表征。词汇化是概念体现为词汇形式,达到概念与形式相互匹配的过程。语言学习就是利用社团语言词汇概念化思想。概念词汇化过程的实质就是建立概念与词汇的心理联结机制。由于概念体系的不同,中国外语学习者利用外语词汇概念化已经母语概念化了的思想。 关键词:外语学习者;交际意念;概念词汇化 一、引言 认知语言学认为,词汇概念是文化专有的(culture-specific)。在言语交际中先有思想或情感,后有表达。语言学习过程就是利用社团语言词汇概念化思想。那么,二语学习过程如何利用外语

2、词汇概念化已经母语概念化了的思想呢? 不同语言有不同的概念体系,汉语化的经验下形成的外语语义的组织结构既有重叠,但又不完全重叠,双语心理词汇不可能完全分离,但也不太可能完全融合,这意味着中国外语学习者不能满足于了解外语单词的局部和表面概念,在他们的心理词汇中的确已经建立了相应的概念网络,但是对客观世界经验的切分,两种文化有着两套可能相似但不完全相同的概念体系,因此,外语单词并非只是这个概念网络中的某一个概念的另一种形式。 个体的言语符号能力包括能指(言语形式)能力和所指(言语概念)能力。词汇概念化过程是将所指联结到能指的过程。譬如,学习/zou/(走)这个单词,“走”的能指不难获得,但想要一下

3、子完全获得“走”的所指则并非易事,需要在社会文化语言符号的能指与所指引导下,从具体的“走”通过“形上”心理机制而逐渐形成“走”之抽象概念。在概念形成过程中,心理“走”的所指不断发展变化,其能指与所指的心理联结也在不断丰富与发展,最终形成“走”的能指与所指的结合体。然而,当个体开始学习外语时会遭遇外语能指、所指与母语能指、所指之间的冲突。例如英语,英语中没有与汉语对应的“走”的能指与所指结合体,而是walk, loiter, stagger, plod, strode, limp 等能指与所指的结合体,而这些词化的能指在个体的汉语体验中并没有对应的词化能指。汉语所具有是摹状词组“地(的)走”。英

4、语学习者必然首先在英语词化概念能指的引领下抽离汉语摹状词组的概念,形成英语walk等能指的所指概念。然后通过各种言语实践方式强化它们之间的联结机制。而英语母语说者不会经历如此复杂的心理过程,因为他们母语学习之路是个体体验与词化概念直接对接,没有前语言体验的影响。(戴忠信,2004)因此,利用外语词汇概念化已经母语概念化了的思想具有天然的复杂性。 在外语交际中,我们常常“话在心头口难开”,常常不知道该选择什么词语去表达我们的思想;常常很容易就掌握了某个单词的形式,却难以领会该形式所代表的概念等,这些都涉及对概念词汇化的过程的研究。本文从认知语言学的视角探讨中国外语学习者外语概念的词汇化过程。 二

5、、概念词汇化 Talmy认为,“词汇化是概念体现为词汇形式的过程,是某一(些)语义实体与某一(些)语法形式建立规约化联系的过程,或者是概念与形式相互匹配的过程”(Talmy, 2000: 24)。 信息加工理论把人看做一个信息处理器,而人的行为是一个信息处理过程,即信息的输入、编码、加工储存、提取和使用的过程。个体在社会文化的言语交际中,不断接收外界输入给个体的概念与词汇的结合体信息,个体也不断以词汇的形式给不同的概念编码,通过语义加工、建构语义网络,词汇形式与概念完成编码,实现概念建构。并通过联想等途径对概念进行精细化等加工并储存,多次重复的言语实践后,个体形成了很强的概念与词汇的连结机制,

6、每当出现概念或看到词汇时,二者便会自动匹配,从而提取概念所对应的词汇或理解词汇所代表的概念。关于概念建构,Vyvyan Evans提出了词汇概念与认知模型理论(LCCM理论),认为语言系统由符号单位构成,符号单位编码语义结构,形成词汇概念,外化于语音载体。词汇概念提供通向非语言的认知模型。语言理解过程通过词汇概念选择与整合,词汇概念与认知模型的融合,完成语义解释过程,构建话语概念(戴忠信,王科敏,2011)。 词汇将大脑组织和储存的信息进行表征,被提取时就会激活我们理解语言所需要的经验知识。相反,当出现某种经验或交际意象需要表达时,就要根据语境语篇的引导在已经被存储的心理词汇中提取对应的词汇,

7、提取成功意味着概念词汇化的成功。最初的词不是一种简单的象征,而是一种意象和图景,一种概念的心理素描,一种关于概念的简短故事。相反一个人在表达交际意象时是带着一个故事的。概念的词汇化首先需要输入足够量的词汇,并建立语义信息库,以供交际时提取。然而,存入心里词汇中的并不直接是一个个概念,而是关于概念的一些指针(pointer),这些指针如词汇发生器一般,在相应的场合会激活概念另一端的词汇。 脱离语境的词汇是没有概念的,概念词汇化的实现也离不开情境因素,上个世纪80年代产生的情境认知理论认为,认知过程依赖于现场情境,上下文、交际过程、文化与社团之间相互渗透,不可分割。概念与词汇的联结也只有在与现场情

8、境的互动中才能被稳固地建立。 三、词汇形式与词汇概念联结及其模型建构 实现外语概念词汇化的关键环节是通过主体性的外语学习实践活动,自觉建立联结机制。个体的概念词汇化的主体性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个方面: 1个体要主动培养词汇功能意识 当儿童被要求去解释一个词的时候,他将讲出该词所指的物体可能干什么,或者更经常的是,用这种物体可以做什么。甚至抽象的概念往往被翻译成具体的行动的语言:“明智”一词是指,当我热的时候,不要站在穿堂风中(维果茨基1997: 87)。因此,如果外语学习个体也能发现词汇的功能,积极拥抱词汇,积极建立言语意念与言语形式的联结,学习一个新单词的形式的时候,时刻想着言语表达的另一端,

9、即交际意念,并持久地正确使用,那么日后碰上这种交际意念时,就能够立刻自动化为言语表达形式,概念的词汇化也就得心应手了。反之,当出现某个交际意念时,要想着怎样的言语表达形式能够最好实现交际意念的传递。 2个体要自觉提高概念词汇化频率 大脑对事物的认识就是形成各种发散的联系路径,这种联系使得我们在被呈现一个相同的刺激物时会产生相同的反应,每一次刺激又都增强了这种联系,并趋于自动化。我们经常不用别人教也能学会一个词的概念,只要这个词反复在我们遇到的语境中出现。与某个词偶然相遇的重复很重要,因为脱离语境而孤立的重复效果不佳,词语只有不断在各种不同的语境中高频率出现,才能与其它概念建立更多概念关联,词汇

10、才能逐步深入记忆网络,形成自己的概念与词汇的联结模型。 四、对外语教学与研究的启示 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的核心问题是培养外语学习者的外语言语交际能力问题(戴忠信,2004),而个体言语能力的形成是不断建立言语形式与言语概念的心理联结机制的过程,这个需要教师培养学生的语言功能意识,自觉积极地输入、建立联结、稳固联结和自动化输出。 个体体验的形成过程既需要理性的认知,又需要重复与频率作用,更需要言语交际机制建立言语形式与言语概念之间的联结机制,三者缺一不可。教师在为学生设计操练实践时,要充分考虑到“交际意念”的“在场”,在交际意念与言语交际意象背景下学习、操练与运用外语言语表达方式。(戴忠信,200

11、4) 学了多年英语,为何还是不会说,哑巴英语的尴尬正是源于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英语时都只注意了从语言形式到语言概念的定向联结,而忽视了从语言概念到词汇表达的联结。因此外语教学应以培养交际能力为目的,在教授一个新单词的时候不光是让学生掌握它的拼法和概念,更要创设情境,想象日后遇到何种概念可以用这个单词来表达和外化,通过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创造性,巩固联结机制,形成“身心熟感度”。 参考文献 【1】Talmy, L. 2000. Toward a Cognitive Semantics. Volume: Concept Structuring SystemsM . Cambridge, Mass 【2】戴忠信. 2004. 外语言语交际能力形成过程: 个体体验理论视角D. 北京: 北京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3】戴忠信, 王科敏. 2011. 词义研究:词汇概念与认知模型理论视角J. 外语教学与研究, (5): 954-958. 【4】维果茨基. 1997. 思维与语言M. 李维译. 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大学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