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信息技术和初中思想品德课整合的效能思考

上传人:汽*** 文档编号:431654148 上传时间:2023-05-02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47.0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论文:信息技术和初中思想品德课整合的效能思考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论文:信息技术和初中思想品德课整合的效能思考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论文:信息技术和初中思想品德课整合的效能思考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论文:信息技术和初中思想品德课整合的效能思考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论文:信息技术和初中思想品德课整合的效能思考》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论文:信息技术和初中思想品德课整合的效能思考(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信息技术和初中思想品德课整合的效能思考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新一轮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信息技术因其具有图文并茂,声像并茂,能动会变,材料丰富、形象、直观、具体的特点,它与思想品德课相整合,使思品课教学由平面走向立体,由静态变为动态,把抽象化为了具体,能有效地创设情景,让学生在逼真的情景中感悟、体验知识,体现了新课标的要求,在现今的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教学中与其整合应用越来越广泛。但笔者发现某些课堂教学使用信息技术这种教学手段,舍简求繁,过于强调形式,忽视教学内容,提供无关的信息,简单地把它作为教的手段,没有成为学生学的手段;忽视学生的主体作用,把过去的教师一堂课讲到底变成现在的电子课件一堂课放到

2、底,造成了新的满堂灌即由过去的“人灌”走向了现在的“机灌”, 用新坛子盛旧酒,直接影响了思品课的课堂教学效能。一、信息技术与思想品德课教学整合中存在的问题1、技术喧宾夺主课堂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是课堂教学的核心和灵魂。课堂教学过程中,信息技术的运用能够把被感知的对象形象直观地呈现出来,通过音响、色彩、动画等刺激学生的多种感官,不断激发学生的兴趣,使他们的注意力更为集中、稳定、持久,思维更为积极活跃,从而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但在许多信息技术和初中思品课教学整合的课堂实践过程中,出现了教学目标偏移,信息技术喧宾夺主,课程成了技术和资源的展示,而没有突出培养学生的学科能力,课堂教学效能

3、收效甚微。如某教师在上人教版 身边的侵害与保护的教学内容时一会儿播放小鬼当家的影片,一会儿播放所收集的35张图片,又一会儿播放歌曲聪明的一休,展示的大量图片歌曲录像文字,没有在最佳时机,以最佳的方式呈现,占用了不少教学时间,而对教材科学深入的分析却少了,冲淡了教学主题。这种缺乏教学目标的技术活动,提供的是一些与教学无关的信息,对于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几乎没有多大作用,影响了课堂教学的实效性。2、哗众取宠思想品德学科的逻辑性较强,如果采用呆板枯燥的理论灌输方式,会令学生感到思品课“面目可憎”无半点兴趣可言,而“生动活泼”就是对教学形式的要求。思想品德课运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无疑是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

4、一种先进教学手段。但当信息技术作为一种新要素引入到教学中时,必然对“一支粉笔,一块黑板,一本书本,一张嘴巴”的传统教学方式产生影响,而一般情况下教学是以课时为设计单位,局限于教室物理时空的思路,教师没有在更广阔的教学时空上进行全局设计,许多信息技术与初中思品课教学的整合只为展示需要而设计,没有深入到日常教学中。如某教师在上人教版学会拒绝诱惑的公开课内容时,利用网络资源,从网上下载了意志心理测试表,根据这个设计了拒绝诱惑训练营活动,把教学重点放在了引导学生闯意志关、智慧关、考验关,整堂课成了信息资料的堆积课,只追求教学形式的华丽和热闹,哗众取宠而忽视了教学有效性的实现。3、公开课的“技术秀”课堂

5、教学效率=教学产出/教学投入100%,而信息技术是高科技的产物,非信息技术专业教师要十分熟练的掌握flash、powerpoint、snagit、photoshop等教学资源与学科工具软件的基本操作技术的同时,还要掌握多媒体课件的编写、制作技术,将现代教育技术有机地溶入到自己的教学之中,这些都是有一定难度的。思品课教师课前要集成多媒体素材辅助教学,必须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来准备,教学投入很大。教师如果只盲目地关注技术,追求技术,为技术而用技术,课程整合的焦点放在了某些具体技术手段上,而不是教学内容、教学策略、教学方法上,就会使课堂教学成为技术精品的展览会,教学活动的价值就实现不了,信息技术就成

6、了公开课的“技术秀”。如有些教师为了赶时髦炫耀高技术,在教学中把课本丢开,整堂课无论什么内容都由电脑来完成,一堂课上下来,黑板上不留一点痕迹,电脑成了另一本供学生观看的“课本”, 学生被课件中的各种图像和动画而吸引,不关心课堂上教师的讲解,使教学达不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4、课堂管理失控信息技术是现代科技的骄子,某些教师用其支持教学,只是单纯地把它作为教的手段,没有让它成为学生学习的手段和资源,以致在课堂教学中缺乏相应的教学策略和实施经验,不能够对教学活动进行有效引导,结果使学生“放任自流”,不但没有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教学效果反而更差。如某些教师制作的课件脱离课堂教学的实际需要过于花哨、新颖、

7、动感,也不管是否有利于学生的主体思维,都一股脑儿地加进去,使课件主次不分,内容杂乱无章,教师被电子课件牵着鼻子走;还有些教师出示一段文字材料,偏要配上鲜艳的闪烁的动作按钮和动感美丽的gif动画,结果学生的注意力全被吸引到那上面,忘记了静下心来阅读和分析文字材料,使学生的课堂思维被干扰,导致课堂管理失控,课堂教学无效。二、提高信息技术和思想品德课教学整合效能的对策1、处理好教师与信息技术的关系现代化教学手段能提高教学效率,并在一定程度上的确能替代教师的一部分工作,但那种认为机器能代替教师的观点是错误的。信息技术在思品课教学的应用与教师的主导作用发挥并不矛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处理好教师与信息技术

8、的关系。首先教师要树立现代教学观,能清醒地认识到使用信息技术再怎样更新,它总需要有人去操作和管理的,教学过程中的各种情况需要教师去把握,学生的学习活动需要教师去引导。教师不能因为现代信息技术而放弃自身作用,过分依赖媒体,被机器所控制,教师在运用信息技术的过程中要注意提高自身素养,“广积粮,深挖洞”,以新课标和学情为依据,从实际出发,研究教材精心设计教学预案;其次要本着科学、合理的原则收集多媒体教学素材,选择多媒体的教学内容,不能以机器取代教师的作用,不能心中只有多媒体教学工具,而忽略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应发挥现代化教学手段的交互作用,又能与学生紧密相结合,使教师和学生的双边活动得以顺利开展

9、,从而实现人机互动、师生互动,使信息技术支持于教学,既要有利于教师的教,也要有利于学生的学,极大限度的提高信息技术和思品课的整合效能。2、处理好传统教学与现代教学的关系信息技术运用课堂教学,是对传统教学的继承和发展,不是对传统教学的全盘否定。信息技术不是万能的,它只是一种教学手段。传统教学手段也有其自身的长处,而且至今仍是确有成效且普遍使用的教学手段。例如板书,传统的板书能较完整、科学地展示知识的发生、形成过程,具有持久性、完整性、操作简便性等特点,不仅有利于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记忆和思维,同时还能给学生以美的享受,有助于学生知识的建构。电子课件虽也具备“板书”的功能,但由于它的画面经常变动

10、,“板书”具有短暂性与局部性,因而它无法完全取代传统板书的功能。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应该会运用多种教学手段,使现代化教学手段与传统教学手段的精华部分有机结合起来,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与效率,改善师生教与学的环境,让整个教学过程浑然一体,相得益彰。3、处理好学生与现代技术的关系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运用信息技术,不能简单地把它作为一种教的手段,而是要运用它充分调动学生的学,让它成为学生学习的手、眼睛、耳朵的延伸。每一门学科都有其自身的特点,思品课也不例外,文字的表现力有时是无法用其他形式替代的。不可否认,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教学手段能使知识形象化、直观化,比如对微观世界的“再现”,对某些科学实验的模拟都有

11、着不可替代的独到的作用,但思品学科却不同,它的特殊性是其他学科所不能比拟的,换言之,文字所表现的东西不是能用一个有限的画面或一个活动场景(即电子课件)就能解决的。比如笔者在对初一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学过程中,很多心理现象是不可能通过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来为学生展示出来的,在这种情况下就需要思品教师结合学科自身特点,处理好学生与现代技术的关系,理论联系实际,有意识地从生活中寻找教学案例,甚至把问题交给学生,发动学生开展小组讨论、班级辩论赛等,同样也能收到较好的效果。另外,对声像资料的选择要“精”,一段录像最好控制在2-3分钟为宜,否则,容易造成课件重趣味与形式而轻内容与实效的现象;对网上、报刊杂

12、志上选取的资料尽量保持原样,以便有兴趣的同学课后了解更多的信息,使信息技术跨越时间、空间的限制,为学生提供更多、更新、更全的信息,提供给学生一个更为宽泛的学习平台,发挥学生的主体意识,实现思品课教学的实效。 总之,在思品课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能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能够唤醒学生沉睡的潜能,激活封存的记忆,开启幽闭的心智,放飞囚禁的情愫,对学生的成长和发展是非常有利的。但我们需要注意信息技术和初中思品课的合理整合,消除它的负面影响,对于这方面的挑战我们教师应树立“路漫漫而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意识。(参考文献)1、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讨论(华东师大 顾小清)2、校本研修与教师专业发展(上海浦东教育发展研究院 顾志跃)3、思想政治课中多媒体组合的应用实践与思考(中学思想政治教学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