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35087563青岛教师在编考试教育学重点知识笔记

上传人:壹****1 文档编号:431577849 上传时间:2023-10-22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119.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35087563青岛教师在编考试教育学重点知识笔记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2035087563青岛教师在编考试教育学重点知识笔记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2035087563青岛教师在编考试教育学重点知识笔记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2035087563青岛教师在编考试教育学重点知识笔记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2035087563青岛教师在编考试教育学重点知识笔记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35087563青岛教师在编考试教育学重点知识笔记》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35087563青岛教师在编考试教育学重点知识笔记(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校训:谦逊有礼广识大体 校长:吴宗鹏第一章 教育与教育学第一节 教育的发展一、 概述:(一)教育的定义:广指凡是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身体健康,影响人们的思想观念的所有活动。狭义定义主要针对“学校教育”,指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的要求,遵循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的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身心施加影响,把他们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所需要的人的活动。产生的基本条件是生产力的发展和文字的产生。特点:1对象是新生代,2任务是实现个体的社会化3教师指导,4有组织(二)学校教育的构成要素:1、教育者(主导作用)2、受教育者(对象)3教育影响(内容、方法、手段、联系总和)(三)教育的社会属性:1、永恒性 2、历

2、史性 3、相对独立性二、 起源:1、生物起源说(法:勒图尔诺动物界的教育;英:沛西.能教育原理)2、心理起源说(美:孟禄,遗传模仿)3、劳动(社会)起源说(马克思主义)三、 发展历程:(一) 原始状态的教育特点:1、存在于生产生活中2、内容简单3、手段方法简陋4、权利平等(二) 古代教育:中国早在4000年前的夏代,就有了学校教育的形态。西周以后学校教育制度发展成为完备的形式,政教合一、学在官府、国学乡学之分、六艺教育。春秋战国,官学衰微,私学大兴。汉武帝后,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宋代以后,程朱理学。明,八股。清,废科举、开学堂。印度 宗教权威至高无上,教育控制在佛教和婆罗门手中,婆罗

3、门、刹帝利、吠舍、首陀罗埃及 以僧为师,以(书)吏为师 雅典,培养政治家和商人 斯巴达,军人特点:1、阶级性。2道统性。3专制性。4刻板性。5象征性(三) 文艺复兴后的欧洲运动,以人性反对神性,以科学理性反对蒙昧主义,以个性解放反对封建专制,以平等友爱反对等级观念,肯定幸福享乐反对禁欲主义。(四) 近代教育的变化:1、国家加强对教育的重视和干预,建立公立教育系统。2、普遍实施义务教育。3、教育世俗化。4、重视教育立法,依法治教。(五) 20世纪以后的教育改革发展趋势:1、教育终身化(2060法保罗.朗格朗)两大特征:全体成员的一生都处在不断地学习之中;社会能为每一位成员提供适当的教育。2全民化

4、。3民主化。4多元化5技术现代化四、 学校教育制度(一) 定义:“学制”,指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教育的系统,它规定着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修业年限、以及他们之间的关系(一) 产生和发展:1、双轨制学制(19世纪欧洲)。2单轨制学制(19.20美国)。3、分支制学制(20上苏)4、近代中国、1902“壬寅学制”1904“卯学制”1922“壬戌学制”(二) 现代教育发展趋势:1、加强学前教育并重视与小学教育的衔接。2、强化普及义务教育,并延长义务教育年限 。3、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相互渗透。4、高等教育类型日益多样化。5、学历与非学历教育界限逐渐淡化。6、教育制度有利于国际交流第二节

5、教育学的发展一、 教育学的研究对象: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科学。二、 教育学的发展概况:(一) 萌芽阶段:中国。1、孔子论语主张“有教无类”,希望把人培养成为“君子”和“贤人”教学原则“因材施教、启发诱导、学思并重、学行兼顾、博约结合、学以致用、以身作则”。2、战国后期学记我国最早专门论述教育问题的著作,教学原则“教学相长、启发诱导、循序渐进、长善救失、藏息相辅、师严而道尊”西方。1、苏格拉底(前469-399)“产婆术”(苏格拉底讽刺、定义、产婆术)为启发式教学奠定了基础。2、柏拉图(前427-347)理想国吸取斯巴达国立教育和雅典和谐教育的经验,构建系统的学制,为资本主

6、义教育提供了雏形。3、亚里士多德(前348-322)“教育遵循自然”分阶段和谐教育成为全面发展教育的思想渊源。4、昆体良(罗马35-95)雄辩术原理论演说家的教育遵循儿童的特点,重视教师的作用,西方第一本教育专著。(二) 教育学的独立与发展:1、 独立:1623年,英,培根,首次把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提出来。1632年,捷克,夸美纽斯大教学论作为教育学走上独立发展道路的标志。(1教育适应自然的思想2“泛智”思想3教学原则直系量固自4学年制思想班级授课制)卢梭和斐斯泰洛奇(法,(爱弥儿)自然与自由的教育思想。瑞士,塑造完整个性的人)洛克(英,“白板说”教育漫话绅士教育思想)2、 规范:183

7、5年,德国,赫尔巴特,普通教育学提出把伦理学和心理学作为教育学的理论基础,奠定了科学教育学的基础。突出兴趣在学生学习中的作用,提出“明联系法”形成了传统教育教师中心,教材中心,课堂中心的特点杜威,20世纪初实用主义教育学的创立者,代表作民主主义与教育对教育的本质概括为“教育即生活(命题含义:教育是生活所必需的,教育是在生活中进行的,学校应成为儿童生活的场所)、教育即生长(从生活的过程来讲,生活是人与环境的相互作用,这个相互作用的过程必然会带来生长)、教育即经验的改造与改组(从生活的内容讲,相互作用必然带来)”形成了儿童中心、活动课程、做中学为特色的教学思想。(三) 马克思主义教育学的诞生与发展

8、:凯洛夫教育学(四) 当代教育理论新发展第二章 教育与社会的发展第一节 教育与生产力一、 生产力对教育的决定作用(一) 生产力水平决定教育的规模和速度(两个方面:对劳动力的需求;提供物质基础)(二) 生产力水平制约人才的规格和教育结构(三) 生产力水平制约着教育的内容、方法、手段、组织形式二、 教育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一) 教育再生产劳动力(二)教育再生产科学知识(三)教育再生产新的科学知识(四)第二节 教育与科学技术一、 科学技术对教育的影响 二、教育对科学技术发展的作用 三、信息技术与教育第三节 教育与政治经济制度一、 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的制约:(一)定教育的领导权(二)受教育者的权利(三

9、)教育目的(四)内容二、 教育对政治经济制度发展的促进作用:(一)教育培养出政治经济制度所需要的人才(二)教育通过影响社会舆论、道德风尚为政治经济制度服务(三)促进民主进程(四)实现年青一代的政治社会化第四节 教育与文化一、 文化对教育发展的制约作用:(一)影响教育目的的确立(二)内容的选择(三)教育教学方法的使用二、 教育对文化的促进作用:(一)筛、整、传递、存(二)传播交流(三)更新创造三、 学校文化(最早由 美、华勒 提出)(一) 定义:一所学校在长期的教育实践过程中沉淀、演化、创造出来的,并为其成员所认同和遵循的、价值观念体系、行为规范准则、物化环境风貌、的一种整合和结晶。(二) 构成

10、:观念文化(是学校文化的内核和灵魂其基本成分:认知成分、情感、价值、理想)、规范文化(表达方式:保证学校正常运行的组织形式、规章制度、角色规范)、物质文化(环境文化、设施文化)(三) 特性:1、是一种组织文化。2、是一种整合性较强的文化。3、以传递文化传统为己任。4、特别是良好的校风,具有鲜明的教育作用。(四) 功能:1、导向功能(办学目标和办学理想是学校文化的集中体现)。2、凝聚功能。3、规范功能。(从)第五节 教育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教育在现代化建设中具有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的作用。综合国力的竞争,科技是关键,教育是基础,人才是核心。教育现代化包括:1、教育观念现代化。2、目标。3、内容

11、。4、方法手段。5教师队伍。6、管理。7、设备。8制度第三章 教育与人的身心发展第一节 人的身心发展概述一、 人的本质及其教育学意义(一) 人的本质是认识和实践,社会和历史的主体;人是自我认识和自我改造的客体;是主体与客体的统一。(二) 人的特点及对教育的要求:1、人是自然性与社会性的统一,是科学地进行教育的出发点,教育培养人不能脱离社会关系,必须依照社会关系的需要并在社会关系中进行;同时教育要按照人的发展规律进行。2、人是受动性(自身条件、自然环境、社会环境)与能动性(主体活动的目的计划预见性、选择性、创造性)的统一;要求教育既要把学生看做教育活动的客体,发挥教育者的主导作用,又要把学生看成

12、教育活动的主体,尊重受教育者的主观能动性。3人是共性与个性的统一,一方面要坚持统一的教育要求,是每个学生都获得全面发展;另一方面要坚持在全面发展的基础上发挥个人特长。二、 个体身心发展的概念(一) 定义:人的身心发展,是指个体从出生到死亡的变化过程。(二) 人的身心发展的动因:1、内发论。人的身心发展的力量主要来源于自身的内在需要,发展的顺序主要由身心成熟机制决定(代表人物:孟子-性善论,威尔逊-基因复制,格赛尔-成熟机制,弗洛伊德-性本能)2、外砾论。人的发展主要依靠外在力量(荀子-性恶论,洛克-白板说,华生-)3、多因素相互决定论三、 身心发展的规律:人的身心发展包括身体的发展(机体的发育

13、和体质的增强)和心里的发展(认知和意向)规律:1、身心发展的顺序性。2、阶段性。3、不平衡性(关键期)。4、差异性。5互补性。第二节 人的身心发展影响因素及作用一、 遗传为人的发展提供了物质前提和发展差异可能性 ,成熟机制制约身心发展水平及阶段二、 环境使遗传提供的发展可能变为现实;决定身心发展方向/水平/速度/个别差异;决定作用通过内部因素实三、 学校教育对人的身心发展中起主导作用第四章 教育目的第一节 教育目的概述一、 概念(一) 定义狭:国家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什么样人才的总要求,规定各级各类教育培养人的总的质量规格和标准要求。教育目的是教育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层次:国家的教育目的、学校的培

14、养目标、教师的教学目标(教育目的与培养目标是普遍与特殊的关系、培养目标是目的的具体化;是制定教学目标的依据它们是具体与抽象的关系)(方针:优先发展、育人为本、改革创新、促进公平、提高质量;两基本一进入)教育方针反映的是国家和地区教育工作的总要求。(二) 作用:导向、激励、评价、(调控)(三) 制定教育目的的基本依据:1、两种对立的观点,个体本位论(孟子、卢梭、斐斯泰洛奇)社会本位论(荀子、柏拉图、康德)。2、科学依据是辩证统一,首先要依据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要求;其次要依据个人身心发展需要。3、我国制定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社会主义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社会条

15、件、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培养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 。第二节 我国的教育目的及中学阶段培养目标一、 我国的教育目的:教育为社会主现代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与劳动实践结合,培养全面发展的建接人二、 素质教育(一) 内涵:1、面向全体学生。2、促进全面发展。3、重点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二) 创新教育的地位:1、创新能力不仅是一种智力特征,更是一种人格特征和精神状态。2、创新能力的培养是素质教育的核心。3.、是区别于应试教育和传统教育的根本所在。第五章 教师与学生第一节 教师一、 教师的职业性质和作用:1是专门化职业,专业人员。2、根本职责是教书育人(教学工作、思品、关心)二、 教师的角色特点:多样化1、传道者(工程师)2、授业解惑者3、榜样4、管理者5、朋友父母6研究三、 教师的劳动特点:1、复杂性2、创造性3、示范性(主体)4、长期性(系统、间接)(5、连续性广延性)四、 教师的职业素养:(一) 道德素养:1、忠诚于人民的教育事业。2、热爱学生。3、团结协作。4、为人师表(二) 知识素养:1、精神的学科专业知识。2、广博的科学文化知识。3、宽厚的教育学心理学管理学知识(三) 能力素养:1、语言表达能力。2、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