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考试公共基础知识备考必知

上传人:cn****1 文档编号:431504422 上传时间:2023-04-16 格式:DOCX 页数:4 大小:68.3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公务员考试公共基础知识备考必知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公务员考试公共基础知识备考必知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公务员考试公共基础知识备考必知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公务员考试公共基础知识备考必知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公务员考试公共基础知识备考必知》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公务员考试公共基础知识备考必知(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文档来源为 :从网络收集整理.word 版本可编辑.欢迎下载支持.作为准备报考2015 年江苏公务员考试的考生必须先了解公共基础知识,江苏省考公共基础知识的考试题型包括单项选择题、多项选择题、不定项选择题、实务题、论述题、简析题、写作题、案例分析题、综合分析题、材料处理题等。根据A类、B类、C类不同试卷结构的要求选取上述若干个题型。 A 类、 B 类、 C 类试卷均有客观题和主观题。因此,江苏公务员考试网(,应该了解最基本的公基定义与考试内容:第一,公共基础知识定义公共基础知识主要测试应试人员对公共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和运用知识分析问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履行公务员义务的必备能力和素质。第

2、二,公共基础知识考试内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毛泽东思想概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当代中国政府与政治、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的职业道德、法律知识、语文基础知识和公文写作、经济知识和科技常识、中国近现代史、世界现代史及其他知识等。其他知识为 2013 年 3 月至 2014 年 2 月间发生的国际国内重大事件等。具体考试内容:公共基础知识是江苏省公务员录用考试的重要科目,主要测试应试人员对公共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和运用知识分析问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履行公务员义务的必备能力和素质。根据公布的考试大纲结合历年真题,我们将江苏省考的公共基础知识分成江苏公务员考试的公共基础知识部分可以划分为以下八大

3、模块:政治、法律、管理、经济、公文、人文、科技、时事。因此,考生对于公共基础知识涉及的诸多知识点的掌握的广度和深度必须清晰地科学把控,这关系到应试者的复习效率和考试的成败。梳理每一块内容近三年的考点,这样便于考生复习时有所针对。若从宏观上来划分,我们又可以把它们分为三大类:(一)法律题在江苏省考近三年真题中,法律题的分布十分稳定,通常单选 8 题多选 2 题,选择题部分有 14 分的分值,再加上“案例分析”这部分每年稳定考察两个案例,分值为 10 分。这样,法律部分在整个公共基础知识 100 分中要占到近25% ,这个比重还是非常大的。所以考生在复习法律部分时要加以重视。具体到考查重点,根据2

4、012-2014 的考点统计,民法和行政法是公共基础知识科目法律部分的重点,宪法部分也比较稳定,每年固定考3-4 题,考生在复习备考的过程中应该予以重视。从以往的情况来看,主要是考察行政法、宪法、民法、刑法,以及诉讼法,在每年考试当中也会有所涉及,但最主要的就是民法和行政法这两大部分,其中以行政法最为主要,这也比较好理解,因为大家考的是公务员,将来成为行政机关中工作,对行政法应该有一个比较基础的了解。(二)非法题非法题是指客观题中出法律之外的题。江苏省公共基础知识 非法题涉及的内容极其广泛,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近现代 史、党史、经济、管理、公务员制度、公文写作及时政热点 等等。【例题】 “物必

5、先腐,而后虫生”所体现的哲理是A. 必然性与偶然性的辩证关系B. 内因与外因的辩证关系C.可能性与现实性的辩证关系D.现象与本质的辩证关系答案: B解析: “物必先腐,而后虫生”,这句话的理解以疾病为例,人体生病固然是由于病菌、病毒的作用,但更是因为自身肌体出现了问题。这条古训符合唯物辩证法原理:在事物发展 的过程中,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通 过内因而起作用。内因是事物发展变化的第一位原因,外因 对事物的发展变化起加速或延缓的作用。中共十八大后习近 平引用这一成语,告诫全党只有党的自身肌体健康才能抵制 外部的侵蚀,才能不给外部侵蚀以机会。(三)材料题材料处理题是江苏省考公基BC 类的题型,在 A 类试卷中称其为论述题。是整张试卷中唯一的一道主观题,命题人一般给一段话,设置的问题一般是你对这一现象的看法或理解。前不久,某市公布的“义务教育阶段入学积分方案”规定,外来人员子女将以家长的学历、职称等打分,按从高分到低分录取,对此,有人指责这一政策具有歧视性,该市某职能部门负责人表示, “本地现在无法满足所有外来人员子女的教育需求,只能先解决我们比较需要的人,在教育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出台这样的政策是务实的,也是无奈的选择,对该政策的指责实际上是对这一政策的误读” 。请结合上述材料,从政策制定的角度,谈谈对类似“政策误读”现象的看法。 (篇幅为250-300 字)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其它相关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