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重文轻武国策的背景和影响

上传人:枫** 文档编号:431499536 上传时间:2022-09-20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59.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北宋重文轻武国策的背景和影响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北宋重文轻武国策的背景和影响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北宋重文轻武国策的背景和影响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北宋重文轻武国策的背景和影响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北宋重文轻武国策的背景和影响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北宋重文轻武国策的背景和影响》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北宋重文轻武国策的背景和影响(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北宋重文轻武国策的背景和影响北宋重文轻武国策的背景和影响 摘要 重文轻武国策是北宋防范武将专权割据,维护皇权,巩固中央集权的重要措施,它贯穿于北宋的政治运作中,形成“文人主政”的局面。这一政策的产生有着深刻的社会背景并对整个北宋造成了深远的影响,本文旨对北宋时期执行的重文轻武的治国方略的背景和影响加以探讨。并提出当今社会要反思历史给我们带来的经验和教训。 关键词 北宋;重文轻武;背景;影响 本文旨在对北宋时期重文轻武国策进行论述,目的是为了研究古代不平衡的国家政策对社会造成的危害,借古思今,为我所用。重文轻武的背景必然会结合到北宋以前的社会政治制度,这说明每一个政策的实施都不是偶然的,而是有着

2、深刻的社会根源,也不是对前人政策的完全模仿,而是社会发展到一定程度所产生的。 宋代“重文轻武”政策的研究是学术界的热点问题,有不少文章和著作对于宋代“重文轻武”政策的背景、内容、演变、影响及本质等作出了分析,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见解。关于这一课题的研究,西北大学的陈峰教授堪称国内第一人,他在其专著武士的悲哀北宋崇文抑武现象透析、北宋武将群体与相关问题研究、北宋武将群体与武将政策研究等书中对北宋重文轻武的国策做了全面详尽的阐述。在这些专著中,陈峰教授主要对北宋武将群体的主要构成,北宋武将群体主要类别的作为,北宋武将在枢密院地位的变迁,北宋的禁军三衙及其将帅,北宋各地统军体系中武将地位的变迁,北宋“

3、崇文抑武”的治国方略及其影响,北宋驭将之策的演变及其影响等问题进行探讨。其中北宋的重文抑武国策部分主要探讨了“崇文抑武”概念与宋朝之国运,北宋建国初“崇文抑武”思想及方略的萌芽,宋太宗朝“崇文抑武”方略的确立,“崇文抑武”方略的全面推行和贯彻,“崇文抑武”方略对北宋文武价值取向的影响 。在这些文字的叙述当中陈峰教授表达了自己的观点和看法。专著之外,陈先生还发表了与此相关的多篇论文,如论宋朝武将培养选拔体制的缺陷及影响、北宋枢密院长贰出身变化与以文驭武方针、宋朝的治国方略与文臣士大夫地位的提升等。除了陈峰教授外,对宋代文武关系进行论述的还有王曾瑜的宋朝的文武区分和文臣统兵(中州学刊1984年第2

4、期)、顾全芳的重评北宋重文轻武的历史作用(学术月刊1984年第4期)、熊燕军的试论宋代坚持“重文轻武”政策的原因(湖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2年第4期)、夏东平的从濮仪之争看宋朝的重文轻武政策(历史学习2005年第3期)、谭平的论宋朝驾驭武将的宽严错位及其后果(成都大学学报2005年第5期)等文。这些文章从不同角度对北宋重文轻武的政策进行了论述,使我们对于这一政策有了更为全面的认识。虽然重文轻武的问题已经得到了学者们的关注,并逐渐成为热点问题,但是,相比文官士大夫方面的丰硕研究成果来说,对武将群体的探讨比较薄弱。基于此,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这一政策的背景与影响做一下简单的梳理和概括,并提

5、出粗浅的认识。一、北宋重文轻武政策的背景关于北宋重文轻武政策的背景,我们可以从三个方面来进行论述.1、吸取唐末五代武将乱政的教训唐朝末年武将势力强大,轮流上台执政,国家处于混乱不堪的局面,王朝更替频繁,百姓苦不堪言,北宋的建立正是在武将势力强大的基础上。宋太祖吸取前朝的教训,大力压制武将势力的增强。北宋初期武将的势力很强大,中央政府很难驾驭强大飙悍的武将群体,于是就开始推行“以文驭武”的方针,用文官来压制强大的武将,这就开始了重文轻武的国策。另外武将群体素质也有所下降,在北宋武将群体四个主要类别表现与作为中,将门世家、军班行伍出身者虽然存在着自身的诸多问题,如武将世家中存在依赖家门的问题,门第

6、对他们的出身起着重要作用,军班行伍出身者在文化素质上存在先天不足的弱点,但发挥的作用最突出。前者在北宋知名武将构成中所占比例最大,后者居其次。在潜邸亲随和外戚成员中,由于其特殊的背景往往能身居高位,成为武将群体中的权贵势力。但其能力和素质也明显低下,故不仅很难出现名将,而且绝大多数能力低下,品行低劣。而在四大类别武将之外,文人为将者在军队中的总数虽然不多,但由于普遍素质较高,表现过分拙劣者很少。从北宋武将群体整体上看,其素质水平出现了下滑的趋势,统治者开始重视文官的作用。宋徽宗时任伯雨乃指出:“本朝太祖、太宗时,四方未平,西北未服,乃用武臣分主要地,时势所系,不得不然。及至太宗以后,迤郦悉用儒

7、将,至于并边小郡,始用武人。此祖宗深思远虑,鉴于唐室藩镇之弊,以为子孙万世之计也”。从任伯雨这段话中我们可以找到北宋重文轻武政策实施的根本原因,北宋统治者这样做也是为国家的安全来考虑的,也是为了北宋朝能够长期存在下去而采取的一个不得已的政策,在当时看来是正确的,也是及时的,可从长远利益来说却是存在着很大的隐患的,但是我们可以清楚的认识到北宋之所以采取重文轻武的政策,正是因为为了国家的长治久安。从当时北宋建立初期的背景当中我们可以很清楚的明白这一点。2、北宋统治者对文治的态度北宋统治者普遍重视文官的作用,在一些武将的职位上也用文官来担任。武将的地位越来越下降,文人地位逐渐的得到上升。在北宋枢密院

8、中,由于实行“崇文抑武”方略及“以文驭武”政策,武将出身者日益受到排挤。从宋真宗朝以后,武将在枢密院长任中的比例不断下降,特别是从宋仁宗至和三年以后,武官基本上被排挤出枢密院。北宋枢密院中武将遭受压制和排挤,以不知兵略的文臣长期主掌最高军事决策,便不能不对当时的国家武备和边防产生颇大的消极影响。北宋时期,禁军最高统帅机构三衙,完全是由武将统管的机关。但在“收兵权”的政治原则下,三衙受到枢密院的控制和制约。因此,三衙将帅并无独立指挥和用兵的权力。随着抑制武将方针、政策的不断推行,不仅三衙将帅的权威及地位逐步下降,而且三衙将帅在出征和镇守地方时也完全沦为文臣统帅的下属和部将。这种现象的出现在一定程

9、度上预示着国家将要重视文臣的作用、忽略武将地位的变化。这也对文人和武将的心理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在北宋地方统军系统中,武将群体的角色也经历了一定的变化。其中在北宋前三朝,武将是出征和镇守各地的各级指挥者。到宋仁宗朝对西夏开战后,文臣以方面统帅身份逐渐控制了边防前线及重要地区的统军权,武将则退为其副职和部将。北宋武将在地方统军体系中的这一角色变化,同样表明当时武将群体地位的降低。这表明北宋统治者越来越重视文臣的作用。3、保证国家的长治久安统治者重视文官的作用可以使社会稳定,我们知道北宋就是在武力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国家采取重文轻武的政策正是为了防止武将夺权的历史重演,保证国家的长治久安。唐末五代

10、时期,“军旅之士各知其将,而不识天子之惠”,将兵关系过于亲密。反复出现朝代更替的局面,宋太祖为了避免武将势力的强大使得历史重演,陷于恶性循环的历史怪圈中而采取削夺武将军权,实行“更戍法”等多方面措施,使将兵关系趋于正常。宋太宗及他的后继者仍然继续加强、深化执行这些措施,使将兵关系处于“兵不知将,将不知兵”的极不正常的状态,从而导致宋军战斗力极其低下。国家从而处于不利的局面。 从以上的论述中我们可以看出,北宋正在逐渐推行重文轻武的国策,并开始具体的实施。那么这一政策的实施对当时各个阶层造成了什么样的影响呢,下面我们就从对国家文人、武将及军队战斗力的影响方面来进行阐述。二、北宋重文轻武政策的影响北

11、宋重文轻武政策的实施对整个宋代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我们从三个方面来阐述,看北宋的这一政策到底造成了怎样的影响。1、 对国家产生的影响北宋时期,“崇文抑武”最初被确立为重要的治国方略之一,是统治集团对唐末五代军阀分裂割据、“武人跋扈”历史经验的汲取。但随着不断地被加以推行、贯彻,并与“将从中御”相融合,从而派生出“以文驭武”之策,则是矫枉过正的结果,也是北宋专制皇权与文官士大夫集团利益结合的产物。受这一基本治国思想和方略的影响,北宋社会的价值观发生较大变化,出现了突出的歧视武将和从军的观念,于是以往“投笔从戎”的现象大致上消失,文臣与武将之间也出现了明显的鸿沟,极大地打击了武将群体,致使其从精神到

12、素质都趋于退化,从而对北宋边防造成严重的后果。如元人所谓:“宋恃文教,而略武卫。” 由此可见一斑。国家政策的变化会直接影响整个政治制度的制定和变革,文臣地位的上升使中央统治者重视文人士大夫的作用,并提出不杀士大夫的口号,这表明在北宋时期文人士大夫已经渗透到国家统治的各个部门并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北宋“崇文抑武”方略及“以文驭武”之策的长期实行,对维护专制统治秩序发挥了重要的支持作用。北宋时期,始终没有酿成全国性的内乱,所谓“有外患而无内忧”。较长时间安定的内部环境,士人能享受相对较多的自由,都与“崇文抑武”的大氛围有关。这对促进经济和文化科技的发展,无疑也产生了积极的作用。陈寅恪先生即有“华夏

13、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的见解。这表明在国家整个的发展进程中,这一政策在一定程度上也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在当时正是因为压制了武将的权威,重视文臣的作用,才使得国家趋于稳定,避免了五代时期武将夺权的局面。 2、对文人的影响北宋的这一政策对文人的影响是很大的,曾经手无缚鸡之力的文人却一度在国家统治秩序中充当重要的角色,这对于文人来说是一件极其光彩的事情。北宋有关文人的各个方面都取得了很大的成绩,文学艺术的繁盛,科教事业的兴起都是文人地位上升以后所作出的对整个中国文化的重大贡献。宋朝重文轻武的政策,改变了我国封建社会、尤其是唐末五代的社会风气,其中主要的是形成了读书之风。宋朝人读书

14、求知,在我国封建社会实属罕见,不但帝王带头读书,而且在一般人的心目中,都认为“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范仲淹寄语乡里的诗中,就公开号召“乡人莫相羡,教子苦诗书”。当时人苦读的例子举不胜举。苏询“年二十七,始大发愤,谢其所来往少年,闭户读书为文辞”。.欧阳修文章盖世,有人问他如何做文章,欧阳修回答,“无它术,唯勤读书而多为之”。 。王安石及第做官之后,还“每读书至达旦。略假寐,日已高,急上府,不及盟洗”。司马光更是“博学无所不通,虽已贵显而刻苦记览”。宋朝人读书,大多注重联系实际,着眼于学以致用。 我们不得不承认,北宋的这一政策在文化方面确实起到了积极的影响。3、对武将的影响这一政策的实施,对

15、武将的影响也是很大的,曾经战功赫赫的武将却受到来自社会各个阶层的压制和排挤,武将的心理产生极大的压抑,可是权力的丧失却也使他们无可奈何。但与此同时,武将群体受到极大的束缚和压制,其用兵作战能力无法得到正常发挥,武将角色应有的自信、果敢精神日益萎缩,惧战气氛弥漫于军营上下。由此还造成“崇文抑武”风尚和价值观在社会上的盛行,从军卫国的意识没有其应有的地位。于是,秦汉以来那种勇于进取,积极开拓及尚武的精神失落了。正因为如此,宋代虽不乏朝臣和文士“论兵”、“议边”以及“选将”的议论,但终究是隔靴搔痒,无济于事。这便不能不在一个重要方面降低了军队的战斗力,从而对北宋边防造成了严重的伤害,致使在御外战争中

16、长期处于被动挨打的境地。后世即称北宋“声容盛而武备衰”,可谓一针见血。武将地位的下降直接导致军队战斗力的衰退,导致了整个北宋积贫积弱的局面。北宋都部署地位的变迁也说明武将地位的下降,北宋初, 都部署是武将承担的高级军职, 权位颇为显赫。“驻泊、行营都部管(管为署之误) , 即古之大将军、大总管之任也。”“马步军都总管, 祖宗大帅职也。旧名都部署,避英宗讳改之。”当时出任都部署者, 都是高级将领,所谓“国朝马步军都总管以节度使充。副总管以观察使以上充”这既是宋初武将在外统兵的重要制度和内容,也反映当时武将具有较大的独立用兵权,在真宗前期,可以说都部署的地位依然显赫,文臣在军事行动中处于从属地位。仁宗即位后,从根本上改变了武将出任都部署统帅军队的体制,从而将“以文驭武”的方针贯彻于各地统军系统中。具体的说就是逐渐排除武将担任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