轨道施工测量

上传人:pu****.1 文档编号:431490782 上传时间:2022-12-26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55.8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轨道施工测量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轨道施工测量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轨道施工测量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轨道施工测量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轨道施工测量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轨道施工测量》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轨道施工测量(1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轨道施工测量10. 1 一般规定10. 1. 1轨道施工测量应包括铺轨控制测量和铺轨施工测量。铺轨控制测量可采用铺轨 基标测量或任意设站控制网测量方法,铺轨施工测量应根据采用的铺轨控制测量方法,选择 测设加密基标配合轨道尺方法或使用轨道几何状态检测仪方法。10. 1. 2 铺轨控制测量应包括平面控制测量和高程控制测量;应以两站一区间”为测 量单元;应在隧道、高架桥、地面路基贯通后,且贯通误差和建筑限界符合要求或由于线路 变更重新进行线路调整和限界检查合格后进行。10. 1. 3铺轨平面和高程控制测量采用的起算数据应分别起算于地面卫星定位点、精密 导线点和二等水准点。根据地面、地下以及高架线路的

2、特点选择起算点应符合下列规定:1地面和高架线路的铺轨控制网应分别直接起算于地面卫星定位点、精密导线点和二 等水准点。2 地下隧道和车站线路测设铺轨控制网前,宜按本规范第8. 2节和皿技术要求重 新测设近井导线和近井水准,并采用具有较高精度的两井定向等方法进行联系测量,并以该 成果作为建筑限界检测和铺轨控制网测量起算数据。3铺轨控制测量前应对既有的起算控制点进行检核。10. 1. 4 铺轨施工测量前,应对铺轨综合图和线路设计资料等进行全面的复核。10. 1. 5铺轨施工测量时,应对相邻已测设的轨道铺设控制点和已测设的防淹门控 制点及其相互几何关系进行测量,满足限差要求时原测量成果应作为已知数据参

3、与铺轨控制 网平差计算。10. 2铺轨基标测量10. 2. 1铺轨基标应根据铺轨综合设计图,利用贯通平差后的控制点进行测设。10. 2. 2 铺轨基标分两级测设,一级为控制基标,二级为加密基标。基标测设时,应首 先测设控制基标,然后利用控制基标测设加密基标。10. 2. 3铺轨基标可设置在线路中线上或线路中线的一侧。10. 2. 4 道岔基标应依据道岔铺轨设计图,利用控制基标单独测设。道岔基标应设置在 道岔直股和曲股的外侧,分为道岔控制基标和道岔加密基标,同样应先测设道岔控制基标, 然后利用其再测设道岔加密基标。10. 2. 5控制基标应设置成等咼等距,埋设永久标志;加密基标宜设置成等距不等咼

4、, 埋设临时标志。10. 2. 6 铺轨基标的标志类型,宜按本规范附录F中图F. 1. 1和图F. 1. 2进行设计。10. 2. 7铺轨基标应使用不低于级全站仪和DS1级水准仪测设。10. 2. 8铺轨基标测设完成后,应按本规范附录F中表F. 2. 1、表F. 2. 2提交控制 基标、加密基标和道岔基标测量成果表。10. 2. 9 控制基标测量应符合下列规定:1控制基标在线路直线段宜每120m设置一个,曲线段除在曲线要素点上设置控制基 标外,曲线要素点间距较大时还宜每60m设置一个,当曲线较短时可设置部分曲线要素点。2 控制基标设置在线路中线上时,其平面位置可利用中线控制点测设,在直线上可采

5、 用截距法,在曲线上可采用极坐标等方法。控制基标设置在线路中线一侧时,可依据线路中 线点或控制点采用极坐标法测设。控制基标高程可利用高程控制点,采用水准测量方法测设。3应采用初测、定测步骤测设控制基标,初测时,将基标标志测设到实地并调整到设 计的坐标和咼程位置,并初步固定。定测时,对初步固定后的控制基标的平面坐标和咼程进 行检测和调整。4结构底板上控制基标的埋设位置应进行凿毛、植筋等处理,并采用添加速凝剂的混凝土固定基标。5控制基标埋设完成后,应对其进行检测,检测内容、方法与各项限差应符合下列规 定:1)检测控制基标间夹角时,其左、右角各测两测回,左右角平均值之和与360较 差应小于6。距离往

6、返观测各两测回,测回较差及往返较差应小于5mm。2)直线段控制基标间的夹角与180较差应小于8,实测距离与设计距离较差应小 于10mm ;曲线段控制基标间夹角与设计值较差计算出的线路横向偏差应小于2mm,弦长 测量值与设计值较差应小于5mm。3)控制基标高程测量应起算于施工高程控制点,按二等水准测量技术要求施测。控 制基标高程实测值与设计值较差应小于2mm,相邻控制基标间高差与设计值的高差较差应 小于2mm。4)各项限差满足要求后,应进行永久固定。对未满足要求的,应采用归化测量方法 对其进行平面位置和高程调整,调整后按本条1)3)款进行检查,直至满足限差要求。10. 2. 10 加密基标测量应

7、符合下列规定:1加密基标在线路直线段应每6m、曲线段应每5m设置一个。2直线段加密基标应依据相邻控制基标采用截距法和水准测量方法,逐一测定加密基 标的位置和高程,其平面位置和高程测定的限差应符合下列规定:1)相邻基标间距纵向误差不应超过5mm。2)加密基标偏离两控制基标间的方向线应小于2mm。3)相邻加密基标实测高差误差不应超过1mm,每个加密基标的实测高程误差不 应超过2mm。3曲线段加密基标应依据曲线上的控制基标,采用偏角法和水准测量方法,逐一测设曲线加密基标的位置和高程,其平面位置和高程测定的限差应符合本条第2款的要求。4直线和曲线加密基标测定后,应按上述相应的平面位置和高程测定的限差要

8、求进行 检测,各项限差满足要求后,应进行固定。5加密基标为等高等距时,其埋设步骤应符合第10. 2. 9条3款的规定。10. 2. 11 道岔基标测量应符合下列规定:1 各类道岔控制基标应按本规范附录F中图F. 1. 3、图F. 1. 4和图F. 1. 5所示, 在下列位置进行埋设:1)单开道岔控制基标应测设在岔头、岔尾、岔心和曲股位置或一侧。2)复式交分道岔控制基标应测设在长轴和短轴的两端及岔头、岔尾位置或一侧。3)交叉渡线道岔控制基标应测设在长轴和短轴的两端、岔头、岔尾以及与正线相交 的岔心位置或一侧。2道岔控制基标应利用控制基标采用极坐标法测设,测设后应对道岔控制基标间及其 与线路中线几

9、何关系进行检测。3道岔控制基标间及其与线路中线几何关系应符合下列规定:1)道岔控制基标间距离与设计值较差应小于2mm。2)道岔控制基标高程与设计值较差应小于2mm,相邻基标间的高差与设计值较差 应小于1mm。3)岔心相对于线路中线的里程(距离)与设计值较差应小于10mm。4)道岔控制基标与线路中线的距离和设计值较差应小于2mm。5)正线与辅助线相交的辙岔角实测值与设计值较差:单开道岔不应大于20,复式 交分道岔、交叉渡线道岔不应大于10。4 道岔控制基标经检测满足本条3款的限差要求后,应埋设永久标志。5道岔加密基标应利用道岔控制基标测设。测设后应进行几何关系检测,并应满足本规范第10. 2.

10、10条加密基标测设的技术要求。10. 2. 12铺轨基标测量完成后,应提交技术设计书和技术总结报告,并包括下列成果资料:1外业测量观测手簿及仪器检定证书。2 控制点成果表和点之记。3铺轨基标成果表。10. 3任意设站控制网测量I 基本要求10. 3. 1 任意设站控制网测量的平面和高程控制网采用的布网形式应按本规范附录G中 G. 1. 1和G. 1. 3的要求进行。10. 3. 2 控制点沿线路宜成对布设,各对控制点间距根据通视情况宜在30m60m之内, 并应按本规范附录H中图H. 0. 1图H. 0. 3所示和H. 0. 4要求,分别埋设于地下隧 道侧墙上、站台廊檐侧面、高架桥面两侧防撞墙上

11、、地面段接触网杆内侧,埋设高度应根据 设备布置情况确定。控制点宜位于轨道面以上0. 3m处,且应设置在稳固、不易破坏和便 于测量的地方。控制点标识应清晰、齐全、便于准确识别和使用。10. 3. 3控制点应由埋设在建筑结构中的强制对中标志和可以装卸的照准连接件组成。 并应符合下列规定:1测量标志应采用精密加工,用不锈钢等金属材料制作,强制对中标志和标志连接件 的加工误差不应大于0. 05mm。2同一条线路或同一个城市应采用统一的控制点标志,控制点标志的重复性安装和互换性安装位置误差应符合表10. 3. 3的要求。3任意设站控制网测量、轨道施工、精调、轨道维护等各工序,应使用同一型号的控 制点测量

12、标志。表10. 3. 3控制点标志安装精度要求10. 3. 4 控制点的编号规则宜符合下列规定:1宜按公里数递增方向顺序进行编号,左侧控制点编号为奇数,右侧的控制点编号为 偶数。2控制点编号宜统一为六位数,具体规则为:x(上下行标识S或X)+xx(里程整公里 数)+ x(表示任意设站控制点点号C)+xx(该千米段序号)。3编号应明显、清晰并采用统一规格字模、铭牌,严禁采用手写标识。10. 3. 5任意设站控制网测量使用的全站仪应具有自动目标搜索、自动照准、自动观测、 自动记录功能,其标称精度应满足:方向测量中误差不应超过1,测距中误差不应超过 (1mm + 2ppm)。10. 3. 6观测前应

13、对全站仪进行检校,并按表10. 3. 3的精度要求对棱镜组件进行重复 性和互换性检核。边长测量应进行温度、气压等气象元素改正,温度读数精确至0. 2C,气 压读数精确至0. 5hPa。10. 3. 7 任意测站的编号规则宜符合下列规定:1测站点宜按公里数递增方向顺序进行编号。2测站点编号宜统一为六位数,具体规则为:xx(里程整千米数)+xx(表示测站点点号)+xx(该千米段序号)。10. 3. 8坐标换带处平面网计算时,应分别采用相邻两个投影带的平面起算点进行约束 平差,并分别提交相邻投影带两套平面网的坐标成果,两套坐标重合区段长度不应小于一个 区间长度。n平面测量技术要求10. 3. 9 任

14、意设站控制网观测时,每个任意测站观测不宜少于4对控制点,其中重复观 测控制点不宜少于3对。任意测站间距宜为30m60m,任意测站到控制点的最远观测距 离不宜大于120m,每个控制点应有3个任意测站的方向和距离观测值,并按本规范附录G 中G. 2. 1的要求填写观测手簿,记录测站信息。10. 3. 10 控制网水平方向应采用边角交会观测法进行观测,如果分组观测,应采用同一 归零方向,并重复观测一个方向。水平方向观测应符合表10. 3. 10的规定。表10. 3. 10 控制网水平方向观测技术要求仪器测角精度测回数半测回归零差.不同测回同一方向2C互差同一方向归零后方向值较差O.5,r29,r1”

15、3&r9tf10. 3. 11 控制网距离观测应采用多测回距离观测法,并应符合表10. 3. 11的规定。表10. 3. 11 控制网距离观测技术要求测回数半测回间距鵲较差测回间距离较差2 1mm Lmm注:距离测量一测回是全站仪盘左、盘右各测量一次的过程。10. 3. 12 任意设站控制网平面测量中,有条件时地上段宜平均每隔800m、地下段宜平 均每隔1km按本规范附录G中G. 1. 2联测一个高等级控制点。当起算点密度和位置不满 足要求时,应增设平面起算点。10. 3. 13平面测量可根据施工需要进行分段测量,分段测量的区段长度不宜小于2km 或一个区间长度。相邻区段控制点重复观测不应少于4对,区段衔接处不应位于道岔区。区 段之间衔接时,两区段独立平差后重叠点坐标差值应小于或等于3mm。满足该条件后,应 采用约束平差或余弦平滑方法进行区段衔接处理。10. 3. 14 数据采集和数据处理软件应全线统一。平面数据处理时,应采用数据处理软件 对外业观测数据再次进行质量检查,检查合格后方可进行平差。平差时,应先采用独立自由 网平差,再采用合格的平面起算点进行固定约束平差。独立自由网平差后应满足表10. 3. 14-1的规定,固定约束平差后应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建筑资料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