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路案例广贺高速三怀段可行性研究工程地质勘察

上传人:cl****1 文档编号:431486132 上传时间:2023-02-15 格式:DOC 页数:45 大小:80.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道路案例广贺高速三怀段可行性研究工程地质勘察_第1页
第1页 / 共45页
道路案例广贺高速三怀段可行性研究工程地质勘察_第2页
第2页 / 共45页
道路案例广贺高速三怀段可行性研究工程地质勘察_第3页
第3页 / 共45页
道路案例广贺高速三怀段可行性研究工程地质勘察_第4页
第4页 / 共45页
道路案例广贺高速三怀段可行性研究工程地质勘察_第5页
第5页 / 共4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道路案例广贺高速三怀段可行性研究工程地质勘察》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道路案例广贺高速三怀段可行性研究工程地质勘察(4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广贺高速三怀段可行性研究工程地质勘察一、工程概况广贺高速三怀段位于广东省中部,南东起于三水市(路线AKO),路线向北西方向延伸,终止于怀集县梁山镇附近(路线CK119+800)处,全长120km,预选23条线路方案累计为263.5km。南与广三高速公路相接。二、勘察目的任务本次工程勘察工作阶段属可行性工程地质勘察阶段,其主要目的与任务是:了解勘察项目所在地的工程地质特征,各工程方案的一般地质条件与控制工程方案的主要地质问题,为拟定路线走向、桥位、隧址工程方案的比选及编制可行性研究报告等提供地质资料。具体勘察内容包括:1、研究区域地形、地貌、岩性、构造、不良地质、水文、气象、地震等条件及其与工程

2、的关系,对工程所经地区的工程地质条件作出初步评价。2、对控制路线方案的大桥桥址,了解其地形、地物、地层、岩性、构造、岸坡的稳定性,河段与河床稳定程度等情况,提出桥址及比选意见。3、对控制路线的越岭地段,了解地层、岩性、地质构造、水文地质及不良地质等概况,提出路线越岭方案及比选意见。4、对控制路线方案的隧道,了解洞身围岩类别、地应力分布、水文地质条件,洞口稳定条件及对环境的影响等,提出适宜的位置和比选意见。5、对控制路线的不良地质、特殊性岩土地段,了解其类型、性质、范围及其发生和发展情况,评价其对公路工程的影响程度,并提出防治意见。6、了解沿线筑路材料的分布、质量、储量,开采和运输条件以及工程用

3、水的水源水质。三、相关规范规程1、委托书:关于预可、工可地质勘察工作的要求和内容2、公路工程地质勘察规范(JTJ06498)3、公路桥涵地基与基础设计规范(JTJ02485)4、公路路基设计规范(JTJ01395)5、公路工程抗震设计规范(JTJ00489)6、公路土工试验规程(JTJ05193)7、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2001)四、交通位置及自然地理1、交通位置广(州)贺(县)高速公路三水怀集段位于广东省中部,南端始于三水市城区北东侧与广三高速公路相接,沿北西方向延伸经四会、广宁至怀集,其走向与三水至怀集的省道基本平行,公路延伸范围地理座标大致为东径1125212112719,北

4、纬23906235426。除南部一小段属三水市管辖外,全线均在肇庆市辖区内。区内除有省道三水至怀集通连山及广西仁义接207国道,南有324国道通广州等地外,区内绥江可通气船下至广州,交通尚属方便。交通图2、地形地貌本区地貌属中低山、丘陵地貌,南东部为珠江三角州平原。设计路线在三水穿越北江,大致沿绥江而上,绥江两岸附近多为构造剥蚀丘陵地貌,海拔标高一般为150300m,相对高差一般小于200m,呈坡状起伏,山坡坡度1025,由震旦系、寒武系、泥盆系、白垩系、第三系、第四系及花岗岩组成,植被发育。路线两侧外围以构造侵蚀中低山地貌为主,海拔标高6001300m,相对高差250800m,山地主要由震旦

5、系、寒武系、奥陶系、泥盆系砂页岩、板岩及花岗岩组成。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地形切割剧烈,山脊狭窄,陡崖,窄山脊,分水岭,长山脊发育,山坡一般坡度2540,部分为5060,河谷以“V”型谷为主,谷中有跌水现象,主流与支流汇合处,局部地方呈悬谷状。山地分布受构造线控制,路线南东段山体走向北东,北西段部分山体近南北向。山体走向及构造线与路轴线斜交或正交。路线两端三水、怀集附近为山间盆地冲积平原地貌,盆地边缘标高250500m,盆地内为标高小于250m之低丘陵,地形起伏较小,其中怀集城附近地区为山间谷地平原,标高5070m,地形平坦,微向河谷倾斜。调查区东南部为北江,中部绥江局部为河谷平原,地形平坦,平原

6、中散布着高十至数十米不等的残丘与山岗,平原多垦为农田。3、气象水文(1)气象本区属亚热带气候,雨量充沛,气候温和,年平均气温21.1,最低气温-1,最高气温40。年降雨量16002400mm,多年平均1881mm,年平均蒸发量1567mm,相对湿度80.03%,年降雨量约70%集中于48月,12月至次年3月为旱季,山区冬春为北风,有霜冻,夏秋为东南风,最大风速为16m/s。(2)水文区内水系比较发育,属北江水系。主要河流有北江及其支流绥江。绥江支流有白云水、古水、木格水、南街水、排沙水、新招水、高巅水及龙江等,流向多由北东向西南或由西南向北东汇流入绥江。河流多呈树枝状分布,山区河谷断面多为“V

7、”型,谷道坡大,谷坎较多。除北江外,均源近流短,水位及流量变化大。绥江为北江主要支流,发源于调查区外北部的连县擒鸦岭,全长226km,坡降0.245%,流域面积7184km2,从西北向东南流经路线区全境,区内流长约126km,支流遍布全区,江面宽100600m,水深2m左右,多年平均迳流量210m3/s,四会以上为陡岩岸,以下进入平原,河面开阔,两岸为冲积平原,在东南部的马房汇入北江,汛期在四会附近低洼地区发生淹没。五、路线工程地质条件(一)、地层区内地层发育较齐全,除缺志留系及二迭系外,各系地层均有分布,其中奥陶系,石炭系地层仅分布在路线外围地带,其余各层沿线均可见到。路线中部分布的以老地层

8、震旦系,寒武系为主,两头则以新地层侏罗系,白垩系,第三系、第四系地层为主,岩浆岩主要分布在中部偏南地段。(详见工程地质平面图),地层情况由老到新(详见地层柱状图)分述如下:图1 工程地质平面图(见相关jpg文件)图2 地层柱状图(见相关jpg文件)(点击下载)1、震旦系(Z)主要分布在路线中南部四会至古水圩一段,出露有大绀山组(Z1d)、坝里组(Z2d)、乐昌峡群(Z2LP2)。(1)、大绀山组(Z1d):由石英云母片岩、云母石英片岩、石英岩类炭质千枚岩、硅质岩、灰岩、凝灰岩及黄铁矿层组成,厚750m。(2)、坝里组(Z2d):主要岩性为变质长石石英砂岩、变质细粒石英砂岩与砂质板岩、板岩,厚6

9、00m。(3)、乐昌峡群(Z2LP2):主要岩性为石英云母片岩、含硅质岩夹岩屑杂砂岩、凝灰质板岩,含炭质绢云千枚岩,厚800m。2、寒武系(t)主要分布在古水圩至怀集一带,西北部边缘也有少量分布,出露有牛角河组(tn)、高滩组(tg)、水石组(ts)。(1)、牛角河组(tn)主要岩性为灰绿色细粒石英砂岩、粉砂岩和灰绿色板状页岩、硅质板岩、石炭质板岩、板岩互层,夹灰白色长石石英砂岩、黑色炭质页岩和白云岩。厚6001500m。(2)、高滩组(tg)主要岩性为灰绿色变质杂砂岩夹条带状灰岩、变质凝灰质砂岩和粉砂岩,灰绿色细粒石英砂岩、粉砂岩和灰绿色板状页岩黑色页岩互层。厚3801400m。(3)、水石

10、组(ts)主要岩性为灰绿色细粒石英砂岩、粉砂岩砾质页岩与灰绿色板状页岩、黑色炭质页岩互层。条纹或条带状板岩、粉砂质板岩夹变质长石石英砂岩和凝灰质板岩。厚10003800m。3、奥陶系(O)仅分布在路线外围四会之南西笋围镇及水南镇一带,分布面积较小,出露有下统罗洪组(O1L)、中统东冲组(O2d)及上统老虎寨组(O3L)。(1)、罗洪组(O1L)主要岩性为砾岩、砂质页岩、灰岩,厚1680m。(2)、东冲组(O2d)岩性主要为含钙质细粒石英砂岩夹石英绢云母微片岩,砾细碎屑岩。厚300900m。(3)、老虎寨组(O3L)板岩、砂质页岩夹灰岩或大理岩。厚300830m。4、泥盆系(D)主要分布在岘岗背

11、斜及四会背斜之南异分布稍广,出露有泥盆系中下统杨溪组(D1-2y)、老虎头组(D1-2L)、上统帽子峰组(D3m)(1)、杨溪组(D1-2y)主要岩性上部为灰白、黄灰色砂岩、粉砂岩夹含砾砂岩, 下部杂砾岩、石英砂砾岩夹砂岩。厚190m。(2)、老虎头组(D1-2L)主要岩性上部为浅灰白色厚层状石英岩、石英砂岩、粉砂岩及粉砂质泥岩,下部石英质砾岩、砂砾岩、含砾砂岩。厚240m。(3)、帽子峰组(D3m)主要岩性为石英砂岩、钙质粉砂岩、泥质岩。5、石炭系(C)分布在路线外围,三水西面的蚬岗镇南侧,东面广州花都区赤泥镇、炭步镇以及怀集西面桥头向斜一带。出露有下统的大赛组(C1ds)、石磴子组(C1s

12、)、及测水组(C1c)。(1)、大赛组(C1ds)主要岩性为泥砂质碎屑岩夹灰岩,出露面积小。(2)、石磴子组(C1s)主要岩性为深灰色中厚层状生物碎屑粉晶灰岩夹白云岩和泥质灰岩及砂页岩。厚600m。(3)、测水组(C1c)主要岩性为深灰、灰黑色砂岩及粉砂质页岩夹炭质泥质页岩及煤层,局部夹灰岩透镜体。厚500m。6、三迭系(T)仅在三水之南面富湾镇一带有少量分布,出露有上统小云安组(T3x)。(1)、小云安组(T3x)主要岩性为砾岩、砂砾岩夹炭质页岩、粉砂岩。厚440m。7、侏罗系(J)分布在三水市南面富湾镇一带,范围小,出露有下统金鸡组(J1j)。(1)、金鸡组(J1j)岩性为灰、灰白、紫灰、

13、暗红色石英砂岩、粉砂岩、粉砂质泥岩互层。厚800m。8、白垩系(K)分布在路线两头三水、四会、怀集一带,以怀集一带分布较广。出露地层有三水组(K2ss)、大朗山组(K2dL)、南雄群(K2n)。前二组分布在三水四会之西面,后一组分布在怀集一带。(1)、三水组(K2ss)岩性主要为暗紫红色砾岩,棕红、紫灰色粉细砂岩与灰、灰绿色砂质泥灰岩及棕红色粉砂质泥岩。厚150m。(2)、大朗山组(K2dL)岩性上段主要为暗紫红色、灰紫色钙质泥质粉砂岩,下段为灰紫、暗紫红色砾岩、砂砾岩。厚100m。(3)、南雄群(K2n)岩性为棕红色砾岩、砂砾岩、棕红色砂岩、泥质粉砂岩、砂岩、粉砂岩。夹棕红色粉砂质泥岩,泥灰

14、岩。厚830m。9、第三系(E)分布在三水附近一带,出露有布心组(E2b)、宝月组(E2by)及华涌组(E2h)。以布心组和宝月组分布范围较大,另一组仅有零星分布。(1)、布心组(E2b)岩性为钙质泥岩,泥炭岩夹油页岩。厚750m。(2)、宝月组(E2by)岩性为钙质泥岩夹细砂岩,砂砾岩。厚860m。(3)、华涌组(E2h)岩性为砂砾岩,含砾砂岩、泥岩、粉砂岩互层,厚260m。10、第四系(Q)分布在山间盆地及河谷平原地区,主要有冲积层(QaL)及残积层(QeL)。(1)、残积层(QeL)主要岩性有亚粘土、粘土、砂砾质粘土。厚230m。(2)、冲积层(QaL)主要岩性为亚粘土、砂土、粘土,下部

15、砂砾石,局部有淤泥质土。厚235m。 (二)、地质构造及地震1、地质构造北东向华夏系构造是本区构造形迹规模最大,发育最普遍的一组构造,多为压性或压扭性。由区内不同时代的地层褶皱、断裂,岩体走向及节理统计说明这一点,走向4050的节理系属纵节理,走向310的节理系属横节理。(1)主要褶皱区内主要褶皱自南至北依次有岘岗背斜、四会背斜、古水向斜、坳子背斜。岘岗背斜位于调查区西南角岘岗镇与沙浦镇之间,由震旦系坝里组(Z2b)变质长石石英砂岩与砂板岩,板岩及泥盆系老虎头组(D1-2L)石英砂岩、砂岩、粉砂质泥岩及砂砾岩组成。走向呈北东。延伸长约10km,两翼基本对称。四会背斜位于四会西南部,由奥陶系混合岩,二长花岗岩组成,背斜走向北东5060,略呈弧形向南突出,长22km。古水向斜位于西北部古水镇附近,由寒武系高滩组(tg)等地层组成,岩性主要由变质杂砂岩夹条带状灰岩,变质凝灰质砂岩,板岩,粉砂岩等组成。向斜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建筑资料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