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师专业发展有效路径——实践+反思

上传人:pu****.1 文档编号:431451719 上传时间:2023-09-18 格式:DOCX 页数:5 大小:15.4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老师专业发展有效路径——实践+反思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老师专业发展有效路径——实践+反思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老师专业发展有效路径——实践+反思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老师专业发展有效路径——实践+反思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老师专业发展有效路径——实践+反思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老师专业发展有效路径——实践+反思》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老师专业发展有效路径——实践+反思(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老师专业发展有效路径实践+反思 老师专业发展的有效路径实践+反思曾经听了中学的一节数学课,课题是“线段的垂直平分线定理和逆定理”,研究的专题是有关探究性的学习。出于对该课题的爱好,我坐进了教室。执教老师是一位有4至5年教龄的青年老师,她上课精神饱满,富有激情,对学生态度也很好,当学生回复不出时,常常是笑一笑然后自己一边进行讲解,一边进行板演,整节课几乎全部是老师在讲解,极少有学生回复,为数不多的几次也仅仅是集体回复“懂”。实际上,这节课的内容完全能让学生自主探究。我边听课边设想着怎样让学生自主探究:直线l是线段AB的垂直平分线,在直线l上任取一点c,分别和A、B两点联接,你有什么发觉?让学生进

2、行观察,提出自己的猜想,然后让学生自己利用知识对猜想进行验证,揭示出线段的垂直平分线定理,以后,老师能够提问,线段的垂直平分线定理有它的逆定理吗?又能够让学生自己进行猜测,进行论证,开展自主探究学习。听课后我在思索:假如仅从老师的“备课说明”上看,老师已经有了让学生自主探究等新理念,而实际课堂教学却还是很陈旧。这种理念一套套,课堂上“涛声依旧”的现象,毫不夸张地说是较为普遍的。造成理念和行为相脱节的原因是什么?我认为关键是优秀的教学理念没有被真正地内化。记得陶行知先生说过这么的话:知识有真有伪,思想和行动结合而产生的知识是真知识,真知识的根是安在经验里的,从经验里发芽抽条开花结果的是真知灼见。

3、我们要有自己的经验做根,以这经验发生的知识做枝,然后他人的知识方才能够接得上去。他人的知识方才成为我们知识的一个有机的组成部分。我想,每个人的理念是个体的认识、经验、行为在其头脑中的系统反应。老师的教学理念来自本身教学实践基础上的理性认识。只有将优秀的教学理念和老师的实际教学感受联络起来,才有可能构建起属于本身的新的理念。理念经过行为来表现,理念更是在教学实践中构建和发展起来的。这,就是实践出真知。实践还会出智慧,因为老师的教学智慧,是一个默会知识,难以用语言表示,它深深嵌入于本身的实践活动中,是一个有优秀理念指导的并在对实践不停进行理性反思的活动中习得的知识。曾经听了中学的一节数学课,课题是

4、“线段的垂直平分线定理和逆定理”,研究的专题是有关探究性的学习。出于对该课题的爱好,我坐进了教室。执教老师是一位有4至5年教龄的青年老师,她上课精神饱满,富有激情,对学生态度也很好,当学生回复不出时,常常是笑一笑然后自己一边进行讲解,一边进行板演,整节课几乎全部是老师在讲解,极少有学生回复,为数不多的几次也仅仅是集体回复“懂”。实际上,这节课的内容完全能让学生自主探究。我边听课边设想着怎样让学生自主探究:直线l是线段AB的垂直平分线,在直线l上任取一点c,分别和A、B两点联接,你有什么发觉?让学生进行观察,提出自己的猜想,然后让学生自己利用知识对猜想进行验证,揭示出线段的垂直平分线定理,以后,

5、老师能够提问,线段的垂直平分线定理有它的逆定理吗?又能够让学生自己进行猜测,进行论证,开展自主探究学习。听课后我在思索:假如仅从老师的“备课说明”上看,老师已经有了让学生自主探究等新理念,而实际课堂教学却还是很陈旧。这种理念一套套,课堂上“涛声依旧”的现象,毫不夸张地说是较为普遍的。造成理念和行为相脱节的原因是什么?我认为关键是优秀的教学理念没有被真正地内化。记得陶行知先生说过这么的话:知识有真有伪,思想和行动结合而产生的知识是真知识,真知识的根是安在经验里的,从经验里发芽抽条开花结果的是真知灼见。我们要有自己的经验做根,以这经验发生的知识做枝,然后他人的知识方才能够接得上去。他人的知识方才成

6、为我们知识的一个有机的组成部分。我想,每个人的理念是个体的认识、经验、行为在其头脑中的系统反应。老师的教学理念来自本身教学实践基础上的理性认识。只有将优秀的教学理念和老师的实际教学感受联络起来,才有可能构建起属于本身的新的理念。理念经过行为来表现,理念更是在教学实践中构建和发展起来的。这,就是实践出真知。实践还会出智慧,因为老师的教学智慧,是一个默会知识,难以用语言表示,它深深嵌入于本身的实践活动中,是一个有优秀理念指导的并在对实践不停进行理性反思的活动中习得的知识。曾经听了中学的一节数学课,课题是“线段的垂直平分线定理和逆定理”,研究的专题是有关探究性的学习。出于对该课题的爱好,我坐进了教室

7、。执教老师是一位有4至5年教龄的青年老师,她上课精神饱满,富有激情,对学生态度也很好,当学生回复不出时,常常是笑一笑然后自己一边进行讲解,一边进行板演,整节课几乎全部是老师在讲解,极少有学生回复,为数不多的几次也仅仅是集体回复“懂”。实际上,这节课的内容完全能让学生自主探究。我边听课边设想着怎样让学生自主探究:直线l是线段AB的垂直平分线,在直线l上任取一点c,分别和A、B两点联接,你有什么发觉?让学生进行观察,提出自己的猜想,然后让学生自己利用知识对猜想进行验证,揭示出线段的垂直平分线定理,以后,老师能够提问,线段的垂直平分线定理有它的逆定理吗?又能够让学生自己进行猜测,进行论证,开展自主探

8、究学习。听课后我在思索:假如仅从老师的“备课说明”上看,老师已经有了让学生自主探究等新理念,而实际课堂教学却还是很陈旧。这种理念一套套,课堂上“涛声依旧”的现象,毫不夸张地说是较为普遍的。造成理念和行为相脱节的原因是什么?我认为关键是优秀的教学理念没有被真正地内化。记得陶行知先生说过这么的话:知识有真有伪,思想和行动结合而产生的知识是真知识,真知识的根是安在经验里的,从经验里发芽抽条开花结果的是真知灼见。我们要有自己的经验做根,以这经验发生的知识做枝,然后他人的知识方才能够接得上去。他人的知识方才成为我们知识的一个有机的组成部分。我想,每个人的理念是个体的认识、经验、行为在其头脑中的系统反应。老师的教学理念来自本身教学实践基础上的理性认识。只有将优秀的教学理念和老师的实际教学感受联络起来,才有可能构建起属于本身的新的理念。理念经过行为来表现,理念更是在教学实践中构建和发展起来的。这,就是实践出真知。实践还会出智慧,因为老师的教学智慧,是一个默会知识,难以用语言表示,它深深嵌入于本身的实践活动中,是一个有优秀理念指导的并在对实践不停进行理性反思的活动中习得的知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解决方案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