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坑窑标准模板

上传人:m**** 文档编号:431450912 上传时间:2022-11-06 格式:DOC 页数:25 大小:7.95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地坑窑标准模板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地坑窑标准模板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地坑窑标准模板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地坑窑标准模板_第4页
第4页 / 共25页
地坑窑标准模板_第5页
第5页 / 共2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地坑窑标准模板》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地坑窑标准模板(2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陕西农村废弃宅基地综合整治集成技术与二十年实践第5章 陕西农村废弃宅基地整治典型化标准模式农村废弃宅基地整治典型化标准模式的制定是土地整治的重要工作之一,也是推进废弃宅基地整治,促进新农村建设的有效途径。陕西由北向南存在着鄂尔多斯地台、渭河地堑、秦岭褶皱带、大巴山过渡带等地质构造单元。形成的地形有:陕北黄土高原地区、关中渭北黄土塬区、陕南山地,根据不同的地形地貌和人们的生活习俗不同,农村废弃宅基地产生不同的典型样式。本章针对农村废弃宅基地的特点,总结了五种不同的废弃宅基地整治典型化标准模式。分别从地坑窑型、地上窑型(塬区)、排窑型、土坯房型、混居型来详细介绍,制定标准整治模式,为国内外其他地区

2、宅基地整治工作提供借鉴。5.1地坑窑型5.1.1基本概念地坑窑,又名“天井窑”,为窑洞式住房的一种样式,被称为中国民间“建筑奇迹”、中国北方“地下四合院”。地坑窑是在冈地上,凿掘方形或长方形平面深坑,沿坑面开凿窑洞,内有各种形式的阶道通至地面上,如所在有天然崖面,则掘隧道与外部相通。主要分布在在豫西、晋南、渭北、陇东等北方黄土地区。地坑窑洞式住宅外景如图5-1所示:图5-1 地坑窑洞式民居地坑窑作为我国劳动人民运用聪明智慧,顺应天时地利,经过千百年的传承而逐渐形成的一种独具特色的民居住宅形式。窑洞不选土崖开挖,而是在平地上向下挖一个方形的地坑,窑洞一般高在4m左右,宽3m多,深可达十几米,院子

3、是名副其实的天井。在地坑削平的几面崖壁上,数孔窑洞整齐排列。诗经大雅绵中“陶复陶穴”住宅就是地坑窑的营建和形式的写照。复,就是复道,即斜道下段门洞部分;穴,就是窑洞。建造时需先挖复道,后挖窑洞。可见地坑窑历史之悠久,而且它就创始自陕西的彬县一带,由周族先祖古公亶父把这一技术带至周原。20世纪前期,德国人鲁道夫斯基的没有建筑师的建筑一书中最早向世界介绍了中国窑洞地坑院,称这种窑洞建筑为“大胆的创作、洗练的手法、抽象的语言、严密的造型”,地坑窑因此闻名中外。地坑窑修建位置要选在土层厚、水位底、土质坚实,而且降雨量较少的地方。它最突出的优点是保温性能好,最大的缺点是进出不方便。地坑院内窑洞的多少,因

4、经济、人力和居住人口多少而宜。一般614孔窑,最多的16孔。院和窑洞的方向依通风、采光、朝向等地势条件不同而各异。按居住人口的辈份主次和用途,依传统的八卦方位,在东西南北四个方位,分为“东震宅”、“西兑宅”、“南离宅”、“北坎宅”,有主窑、客窑、厨窑、牲畜窑、杂物窑、茅厕窑等等。地坑窑洞的型式,依居住者的各种需要有大有小,有高有低,有宽有窄;窑内陈设,则依生活、卫生、风俗、贫富等习性差异,或简或繁,或多或少,或传统或现代,因人因家而宜。可以说,柴米油盐,吃喝拉撒,春种秋收,婚丧嫁娶,迎来送往,高堂弄饴,繁衍生息,此一院皆可矣!随着年代的发展,从建筑学和环境科学的角度,人们为了居住、生活、生产、

5、安全和环境美化的需要,创造了丰富多彩的手段去满足要求。地坑窑洞的出路,一般是在院内偏角的地方挖一个洞,往上挖成斜坡,渐成露天通道通向地面。地面排水,是在地坑院的上部边沿砌起一米左右的墙,可防人畜失足落入院内,也可防止雨水灌入,窑顶的平地经常用石滚碾轧,既可防止雨水下浸,又让雨水尽快排走,通常还可作为打谷场;院内雨水的排泄通道,是在院内四周走道中间,向下挖30cm左右,形成院中浅坑,再在偏角挖一个容量大小不一的窖井,让雨水排进去,慢慢渗入地下。人的饮水,是在门洞窑旁挖一个侧窑,向下打井取水。地坑院上下还可进行美化绿化:修建挑水檐,布上青瓦或红瓦,栽植乔木果树和藤类植物。春来,花开满院,蜂飞蝶舞;

6、夏日,荫翳蔽日,纳凉避暑;秋时,果满树,粮满仓。凡此种种,营造了地坑舒适、幽静、美观的居住环境。然而,随着城镇化的快速提高,新农村建设的不断发展,农村经济逐渐强大,农民生活水平得到提高,很多农民弃村中旧房,搬出原来的破窑旧房,在村边或路旁甚至占用耕地建起了新房,对于原来的旧房弃置不用,导致村内大量旧宅基地闲置破烂不堪,荒草丛生,这样就形成了大量废弃闲置的地坑窑洞,造成了严重的土地浪费。下图5-2为陕西省铜川市耀州区小丘镇阿堵寨村废弃地坑窑原貌图(2005年拍摄)。图5-2 陕西省铜川市耀州区小丘镇废弃地坑窑原貌5.1.2原貌特点(1)地坑窑的地形特点渭北黄土台塬连续分布且面积大,一般海拔460

7、800m,塬面平坦,略向南倾斜,以数十米或近百米的陡坎与阶地相邻。地坑窑洞式住宅形式,主要位于陕西省耀州区境内的黄土台塬地区。其地貌为波状起伏的台塬,是黄土第四纪松散沉积物,下伏基岩埋藏很深,厚度在250400m之间,是一个东北西南向的向斜断层构造,海拔高度在900m左右。地貌对土地的利用有着深刻影响,主要表现在:对物质和能量进行再分配,在相当程度上影响着土地的生产力和土地环境的演化。黄土台塬地区的地坑窑地貌条件优越,黄土深厚,表面平坦,土壤肥沃,灌溉方便,村落众多,人烟稠密,耕作方便,利于粮食生产。图5-3 耀州小丘镇阿堵寨村项目区整治前总体原貌示意图由于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8、大部分农民搬迁至新居,导致大量的地坑窑闲置并破烂不堪,土地整治的类型主要为居民搬迁后闲置的地坑窑洞占地。大量闲置地坑窑既制约新农村建设,又严重浪费土地资源。以耀州小丘镇阿堵寨村项目区典型地坑窑整治工程为例,阐述了地坑窑整治前的原貌特点。图5-3为耀州小丘镇阿堵寨村项目区整治前总体原貌示意图,典型地坑窑平面结构示意图见附图1。(2)地坑窑的村落特点与地坑窑的定向黄土高原上的地坑窑居村落,在组成上有自己独有的特点;生活空间位于地下,窑顶的地面是生产用地,各家的窑项是自家的凉晒场所;村落中的树木为每家种于自家的窑院内,远处看村时呈现出“见树不见村,进村不见房”的景象。由于当地有“红白事不走别家窑顶”

9、的习俗,窑与窑之间有公用的村路,各家进入窑院的入口与村路连接,窑洞基本按“井”字网格排列。在地坑院的建造中,包含着深厚的传统文化内涵。不识多少字的农民,却拥有广博的实际生活的学问,将八卦的原理有机地融入了地坑窑院的形制中,根据阴阳鱼的八个方位,确定所有新建地坑窑的四个正面朝向。按照当地人信奉的“风水流脉”的统一心理指向,依照后有靠山,前不蹬空的选址原则,定制新地坑院的主朝向,这样,以东西南北为朝向的院子,就有了各自的位置和名称:“东震院”、“西兑院”、“南离院”和“北坎院”。 (3)地坑窑区与周围地形之间的关系地坑窑具有其独特的地形地貌:地势起伏较大,设计田块之间的高程相差偏大,渠道和道路的坡

10、降偏大。废弃的地坑窑主要为居民点闲置地。其周边与村民村庄和农田交叉,项目区界线不规整,规划的方田并不十分整齐,方田田面不平坦,田块不规整,渠(沟)路配套不完善。导致丰富的土地资源无法合理的有效利用。耀州小丘镇阿堵寨村旧宅基地复垦项目就是为了完善地坑窑的土地复垦,改善其地形地貌导致的不利影响,提高土地的利用率。图5-4为耀州小丘镇阿堵寨村旧宅基地复垦项目实施前土地利用现状图。图5-4 耀州小丘镇阿堵寨村原土地现状图5.1.3规划设计(1)规划设计原则贯彻新的土地管理法和“十分珍惜和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切实保护耕地”的基本国策,从“一要吃饭,二要建设”和改善生态环境的战略高度出发,满足农村经济发展

11、和区域的人口增长及社会发展对土地质量、耕地数量的要求,确保本区域耕地总量的动态平衡,为社会和经济发展创造条件。规划实施原则为:1)土地平整工程,根据原有地形地势不同,设计不同高程的田块,以台田建设为主,在起伏大的片区田面高程设计因地制宜,尽量减少土方挖填工程量并保持挖填工程量基本平衡,同时结合灌溉渠的布设。2)田间道路工程,考虑方便农业生产管理,有利于机械作业和车辆通行,分田间路和生产路两级。3)农田灌溉排水工程、林网工程,采用渠道输水的灌溉方式,根据农田面积确定U型渠规格、标准,最好沿田间道路布设并贯穿项目区,以满足灌溉需要。林网布置,以防风固沙、保护沟堤、道路降低风害对农业生产的影响,改善

12、农田生态系统,设计标准为:沿田间道路两侧各植一行、生产路不埋管一侧植一行。(2)规划设计目标根据现场施工的条件以及项目区的情况,进行地坑窑复垦规划,主要的规划目标为:1)增加耕地面积,实施耕地总量动态平衡。通过土地开发整理,将地坑窑项目区内现有的闲置居民地等未利用地开发整理成耕地,提高土地利用率和垦殖率;2)充分利用现有灌溉系统,为新增耕地合理布置新的灌溉渠,形成新旧渠道结合,新旧耕地兼顾的灌溉系统;3)平整土地,建设沟渠、道路和林带,实现田成方,林成网,渠相通、路相连、涝能排、旱能灌,全面改善农业生产条件;4)完善田间道路系统,通过土地平整、田块重划等措施,为今后农业机械化生产创造条件;5)

13、合理布局农田防护林,以防风固沙、改善农田生态环境;6)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增加农民收入。通过土地整理,改善土地生产条件,实施规模化经营,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增加农民收入。具体废弃地坑窑整治规划设计以耀州小丘阿堵寨村为例,复垦之前的地形图详见附图2:耀州小丘镇阿堵寨村旧宅基地复垦项目区地形图,具体复垦项目规划图见附图3。(3)规划设计标准1)土地平整在渭北黄土台塬区,土地平整主要适宜做成方田。在土地开发整理规划布局下,以村庄定路,以地形定渠,以渠、路做骨架,划块定方。地面坡度大的,田块应基本沿等高线方向平行布设。方田每块生产方控制面积315hm2,一般以6.5 hm2左右为宜,井灌或渠井双灌区的生产

14、规模,应考虑单井灌溉面积大小,一般一眼井控制12个生产方;田块长度以300400m为宜,宽度以100200m为宜;耕作层地力保持,主要是采取物理措施对土壤满足作物种植基本要求进行的质地改良。农用地需要增厚土层的土地,视具体情况分别确定,覆盖厚度不宜小于200mm,田面平整。 2)道路设计标准田间路:主要为货物运输,作业机械向田间转移及为机器加油、加水、加种等生产操作过程服务。路宽设计为4.5m。最大纵坡宜取8%(特殊情况除外),最小纵坡以满足雨雪水排除要求为准,取0.4%(特殊情况除外)。生产路:生产路为人工田间作业和收获农产品服务,能满足小型农用机械的通行,宽2m。道路以直线为主,在满足要求

15、的前提下力求最短,坡度设置与田间路相同。具体道路规划图以阿堵寨村的道路规划为例,见附图4。3)灌溉与排水工程设计标准 土地开发整理工程的灌溉标准以灌溉保证率为标准。设计灌溉工程时应首先确定灌溉设计保证率,根据国土资源部土地开发整理工程建设标准规定,灌溉设计保证率可根据水文气象、水土资源、作物组成、灌区规模、灌水方法及经济效益等因素确定。在灌区内进行土地开发整理时,宜采用原灌区灌溉标准;新建灌区的灌溉保证率可按表5-1选定。表5-1 陕西土地开发整理项目各工程类型区灌溉保证率表工程类别区灌溉保证率(%)一级区二级区陕北长城沿线风沙类型区风蚀沙化工程类型50陕北黄土高原类型区黄土丘陵沟壑工程类型50黄土塬梁沟壑工程类型50关中平原类型区渭北黄土台塬工程类型50渭河河谷冲积平原工程类型75陕南山地丘陵类型区秦巴山山地工程类型旱作区5075水稻区80汉中盆地川道工程类型旱作区75水稻区85注:项目区水资源充沛时,可适度提高灌溉保证率,但旱作区不宜超过75%,水稻区不宜超过85%。按地形条件、交通与耕作要求及灌水习惯,选择采用合适的灌溉方式,合理布局各级输配水渠道。各级渠道有足够的过水断面,合理的比降。渠道布置的规划方案以耀州小丘阿堵寨村为例,详见附图5。耀州小丘阿堵寨村地坑窑复垦平整主要采取渠道输水的灌溉方式。具体的规划如下:填方渠道:填方渠道基础采用素土夯填,夯实要均匀;根据具体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国内外标准规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