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问的精神》教学设计2篇

上传人:M****1 文档编号:431451389 上传时间:2023-12-19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3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发问的精神》教学设计2篇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发问的精神》教学设计2篇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发问的精神》教学设计2篇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发问的精神》教学设计2篇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发问的精神》教学设计2篇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发问的精神》教学设计2篇》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发问的精神》教学设计2篇(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发问的精神教学设计2篇发问的精神教学设计1学习目标:(1)懂得发问的意义,学会做一个乐于发问,勤于发问于发问的人(2)学习理解运用正面论证和反面论证相结合的论证方法论述中心。学习方法读读、议议、说说、讲讲写写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现场导入,同学们,此时此刻,你想对老师说什么话吗,你们想知道老师心里想什么吗?分析拉近和学生的距离感,同时放松师生紧张的情绪开头配一个短,配宇宙,杨立伟,登上月球,深蓝色的背景,球体,神奇,海底,森林,整个世界奥秘的一种探求,恐龙,人类对此有疑问,有探求,才有了现代人类的文明,导入课题。分析从广阔的背景导入,可以开阔学生的视野,同时拓展思维。动画效果,色彩明丽,画面

2、形象,易和身边的事物联系起来,与科技相联,激发学生“问”的欲望。为整节课创立一个情境。在这个导语中,强调有发问就有收获。二、分析课文:设计思路:老师在充分熟悉,挖掘教材的前提下,灵活驾驭课堂。处理突发问题。留给学生充分思考,阅读,展示自己的时间和空间。对于学生没有领悟到的地方,教师给予及时,适当的点拔。要求学生通过阅读,讨论等方法理清文章思路。重点掌握议论文中正反对比论证的方法。老师设计精美板书,辅助学生理解。分析此设计可以体现新教学理念,一改往常满堂灌,满堂问的形式,而是让学生自已问,自己解答,老师只是课堂的一个组织者,参与者,引导者的一个角色。三、联系现实生活,要求学生在为课文补充一些论

3、据。(发生在自已身上的也可以。)分析更一层理解论点和论据的关系。四、口头作文:中学生应该不应该带手机(运用正反对比论证方法)分析此设计是为了加深对本课的教学重点正反对比论证方法的理解和运用。同时加强对口头表达能力的训练。五、一句话训练:“以发问是,所以它可贵“说一句话。要求运用比喻的修辞。分析此设计意在训练学生能用生动形象的语言表达自已的思想。六、总结:用左拉的名言。七、结尾设计:一系列人类还没有探索清楚的宇宙,人自身,海洋等奥秘来结尾,意在激发学生发问,探索,求知的欲望和激情。八、板书设计:用树形,意在发问可以使知识开花结果。用扇形,意在发问可以使知识收扰。用钥匙,意在发问是开启智慧的钥匙,

4、形象,生动。发问的精神教学设计2教学目的1.懂得发问的意义,学会做一个乐于发问、善于发问、勤于发问的人,发问的精神教案设计。2.学习正面论证与反面论证相结合来论证论点的写法。3.学习本文在正反论证过程中采用举例和讲道理论证的方法。重点难点1.重点:学会正面论证与反面论证相结合的论证方法。2.难点:如何紧扣论点选择典型论据。学法引导1.学生自读课文,找出文章中心论点,与上一课怀疑与学问尝试比较体会异同。2.细读课文,理清结构层次,找出正面论证、反面论证的部分,并具体分析运用怎样的论证方法论说道理的。教学时间二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预习1.解释下列词语。介意:在意或注意。景仰:佩服尊敬;仰慕。平

5、淡无奇:平平淡淡,没有什么特点出色的地方。奇,特殊的。寻根究底:寻求根由,追究底细。弄清事物的来龙去脉。自以为是:认为自己的看法和做法都正确,不接受别人的意见。是:对,正确。潜修静想:形容专心研究,认真思考。典籍:记载古代法制的图书。也泛指古代图书。2.阅读课文,编写阅读提纲。二、导入所谓学问,一是学,一是问,虚心求教才是应有的态度。这篇文章的意图是提倡发问。读后想想,我们从中受到了些什么启发。三、正课1.学生自读课文,要求:(1)思考:为什么要提倡发问的精神?不问不行吗?学生回答后教师讲述:发问是思想的初步、研究的动机。一切知识的获得,大都从发问而来;新发明、新创造也常常由发问开端。古今中外

6、有成就者都是能发问、勤发问的人。牛顿等人的事例就足以证明发问精神的可贵。而不问则不能求得真知,因为不问就不能研究,文明就不能进步;不问就会把错的、伪的当作了对的、真的;发现的问题越多,才能对实际事物看得越清楚,对所学才更有把握。所以,提倡发问精神又有了它的必要性。能发问、勤发问,就拥有了开启密库里的珍奇的钥匙,何不多问呢?(2)从下面四句话中选出文章的论点:A.我们日常所见所闻所接触的事物里有很多的道理。B.发问的精神是打开知识宝库的钥匙。C.发问是思想的初步,研究的动机。一切知识的获得,大都从发问而来;新发明、新创造也常常由发问开端。D.能发问,勤发问的人,头脑自然会日益丰富,眼光自然会日益

7、敏锐。讨论后明确:选C,初中三年级语文教案发问的精神教案设计。A只是引出论题的引子;B运用了一个比喻,只是形象地说理;D是作为证明论点的理论论据使用的。2.仔细研读课文,思考问题:(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怎么提出来的?明确:课文第13段,讲通俗的道理,设生动的比喻,引出论题“发问的精神”。第4段提出正面论点,即中心论点:发问是思想的初步,研究的动机。一切知识的获得,大都从发问而来;新发明、新创造也常常由发问开端。(2)课文前半部分从正面证明论点,举了哪些事例?列举这些事例的段落是怎样同上下文紧密联系的?明确:依次列举了牛顿(第5段)、瓦特(第6段)、释迦牟尼(第7段)、孔子(第8段)的事例,来证

8、明发问精神的可贵。列举这些事例之前,先在第4段用“能发问、勤发问的人他偏会看出不平常的道理”这两句,分析“能发问、勤发问的人”的共同特点,然后用“这样的人,古今中外都有的是”引起下文。列举这些事例之后,在第9段用“够了,够了,不必多举了”过渡,用“举出这几个人物,无非要证明发问精神的可贵”一句归结到论点。这样写,文章上下文之间过渡自然,论点论据配合紧密。(3)第9段“我们虽然不一定人人能成为大科学家大思想家”能否改成“大思想家大科学家”或别的称谓呢?讨论并归纳:不能。因为这关系到上文列举的四位名人的顺序,前两位是“大科学家”,后两位是“大思想家”,所以这里在归纳时按上文顺序写成“大科学家大思想

9、家”。这体现了文章语言表达非常严谨周密。(4)你觉得课文选用的四个事例是否很妥贴?为什么?你能为课文补充今人好问的事例吗?四、总结本文通过讲道理,设比喻,引出“发问的精神”的论题,接着提出中心论点,并列举了四位名人的事例,从正面论证论点。五、板书设计引出论题发问的精神(13段)提出正面论点发问是思想的初步、研究的动机。一切知识的获得,大都从发问而来;新发明、新创造也常常由发问开端。(4段)牛顿发问的事例(5段)正面论证 举例论证 瓦特发问的事例(6段)(59段) (58段) 释迦牟尼发问的事例(7段)孔子发问的事例(8段)归纳小结(9段)六、作业完成课后练习三。第二课时一、预习阅读课文,思考课

10、后练习二。二、导入这节课我们分析课文的后半部分,这一部分和前半部分不同,先提出一个错误观点,然后证明这个观点是不正确的。这应该怎么写呢?三、正课1.仔细研读课文,思考问题:(1)课文后半部分提出了什么反面论点?分哪几个层次对反面论点作分析论述,指出其“漏洞”的?又用哪些词语把几个层次串联在一起的?明确:课文第10段用假设“也许有人会说”引出了反面论点:“知识和道理,可以从书上读到,老师也会给我们讲解,只要努力学习,牢牢记住就成了,何必多问?”分三个层次对反面论点作分析论述:A.墨守旧说,不能发问,就不能研究,文明就不能进步。B.一味吸取,不去审问,会把错的、伪的当作了对的、真的。C.发现的问题

11、越多,才能对实际事物看得越清楚,对所学才更有把握。提出反面论点后,先用两句作总的否定:“说这话,大概自以为是。可是仔细想想,就会看出漏洞。”然后用“第一”“其次”“更进一步说”等词语关联,衔接紧密,层次清楚。(2)篇末“那么,你万不可忘记那把钥匙,你得能发问,勤发问。”句中的“那把钥匙” 指什么?它与前文哪些语句相呼应?明确:“那把钥匙”指发问的精神,与前文第2段“我们要用一把钥匙去开启”,第3段“这把钥匙就是发问的精神”相呼应。(3)本文的论点与怀疑与学问一文的论点有何异同?明确:两文的论点从精神本质上是一致的,都强调了怀疑、发问对于做学问的重要作用。不同在于怀疑与学问直接从两者的相互关系的角度,深入剖析,并且采用先提出中心论点再运用两个分论点支撑的方法阐明道理。本文则是先讲通俗的道理,设生动的比喻,引出论题后,提出正面论点,举事例证明,然后提出反面论点,分三个层次对反面论点作分析论述,批驳其错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演讲稿/致辞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