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教育状况调查报告4篇

上传人:人*** 文档编号:431409862 上传时间:2023-09-02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26.9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0年教育状况调查报告4篇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2020年教育状况调查报告4篇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2020年教育状况调查报告4篇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2020年教育状况调查报告4篇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2020年教育状况调查报告4篇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20年教育状况调查报告4篇》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0年教育状况调查报告4篇(1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20 年教育状况调查报告 4 篇本文是关于 2020 年教育状况调查报告 4 篇,仅供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感谢阅读。关于农民工生活及其子女受教育状况的调查报告为了更好地锻炼自己的社会实践能力;为了更好地领悟和学会课本以外的知 识,不断强化和完善自我;为了了解新农村建设发生的变化;为了了解村级组织 是怎样落实中央一号文件、农民是怎样看待中央一号文件精神的;为了了解农民 在新农村建设第一年的生存状况、以及农村需要解决的问题等等;为了调查新农 村建设优秀村庄,特别是“一村一品”突出的特色村,总结其经验,推广其做法, 供其他村庄新农村建设参考;为了寻找农村的可开发性资源优势,做可行项目开 发研

2、究,为有条件的村庄制定可行性操作方案助其在城市寻求启动发展资金,搭 建互动发展平台;为了总结归纳中国农村的村庄文化、民俗文化,发扬光大中国 民间底层文化精粹。在调查过程中及对调查结果数据进行分析得知:(1)、农民工生活艰苦;(2)、其子女受教育程度低。一、农民工的子女受教育程度偏低,其大多数为小学文化程度和初中文化程 度。农民工对“孩子应该上学读书”有一定的认识,也非常支持其子女读书,但 是因农务繁忙和对子女上学的重视程度不够,均认为教学是学校的责任,而与家 庭教育无关,家长往往关心的是其子女的成绩单上成绩分数多少,而不重视其子 女上学的过程,致使其子女上学压力大,学习成绩差,初中毕业后,均未

3、能继续 求学深造。其次,在农村,现在处于外出打工的热潮中,农村子女初中毕业后, 不听往来人的劝告,走上打工之路,因而结束学业,待知道理,却无安份学习的 心理。二、农民上进不强,满足于自给自足的生活状态。国中农民处于几千年的封建社会,思想至今仍然极其落后。自改革开放以来, 农民生活大幅度提高,“吃上餐不得下餐”的情况不再出现,农民满足于目前自 给自足的生活状态,不思上进。三、农民工对国家政策及国情关心不够,对国家政策及国情了解甚少。至今,农村农民生活基本得以保障,农民工生活均达温饱状态。自国家颁布 “五补”、“一免”、“农村新型合作医疗”、“退耕还林”、“九年义务教育 免学费”等制度以来,农民工

4、生活又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提高,其子女均能成功入 学读书,这是国家良好政策取得的良好效果。但是,在农村依旧存在种种问题, 集中表现为农村产业化单一,易受自然灾害及市场因素的影响,而导致农村劳动 力向外流出,掀起外出打工的热潮,致使农民工子女过早向往外出打工挣钱,读 书无明确目标,学习成绩差,学习压力大,再加上家长无空闲管教孩子,有的家 长甚至就不管,导致农民工子女文化程度低,农村依旧文盲遍地,农民工生活依 旧艰苦。据调查资料分析,针对以上问题,我们认为应该:1、加强农业基础,繁荣农村经济,推进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大力发展农村特 色农业,关注农民工生活。2、加大基础教育硬件设施,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

5、师资队伍素质。3、在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增开心理学课程,从而促进教师、家长与学生之 间的互相了解,重视学生心理健康发展。4、国家加大投资,改善农村通信落后问题,进而改变农民工思想,使得其子 女有一个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1998 年,电影一个都不能少使河北省赤城县扬名全国。一位叫魏敏芝的 小学代课教师找回失学孩子的故事,令千万人潸然泪下。十年弹指一挥间,赤城 县贫困山村的孩子是否“一个都没有少”?刚放暑假,我就奔赴该县就农村义务 教育问题进行调查。七月酷暑,辗转跋涉于黄土沟壑,国家实行“两免一补”政 策带来的变化,让人感受到十分欣慰。穷孩子圆了读书梦雕鹗镇上虎村村长回忆道:“大年初八,村里家家院落门

6、口,到处撒着红红的 炮屑。今年,孩儿们的炮放得热闹。为啥?上学不花钱!” XX年年,共和国庄严 承诺:农村孩子读书不再收学杂费、书本费,困难学生给予生活补贴。改革开放30 年,九年制义务教育就此落地生根,真正做到“一个都不能少”!读书不花钱,家庭困难有补贴!幸福从天而降,一位叫闫晓旭的15 岁女孩满 脸喜悦地告诉记者:“没补贴,我三年前就该辍学回家了!”她父亲阎万富原本 开车往返于内蒙古、张家口贩羊,可四年前父亲不慎摔成瘫痪,治病花了 4 万多 元,不仅负债累累,家里还断了生活来源。为筹集两个孩子的学费、书费,阎家 甚至停用自来水,改喝井水,可钱还是不够。幸亏三年前县财政加大农村义务教 育补贴

7、,对寄宿的贫困生每年予以1000 元补助,这才保住了晓旭的学业。在村里 人眼里,阎家是“读书改变命运”的典范。哥哥前年考上河北工业大学。阎晓旭 小学六年级,学习成绩在镇中心学校排全年级第三名。月朗星稀,山路崎岖。我深一脚、浅一脚摸黑走进镇宁堡初一学生郭兴乐家。 院里,木架上堆着玉米棒子;屋里,锅里煮着土豆郭兴乐说,这是一家的口 粮。父亲因腰椎病丧失劳动力,母亲是哑巴。这个家有多难?最值钱的家当是一 头驴和 50元买来的旧黑白电视。按照“两免一补”政策,学校把郭兴乐列为特困生,每年补助 1000 元生活费, 上小学三年级的妹妹郭兴妹每年补助 300 生活费。郭兴乐身体结实,憨厚腼腆, 学习成绩中

8、等,但体育很好。学校举办运动会,获3000 米长跑第三名。提起奥运 会,郭兴乐说想到北京看奥运。长大后代表中国参加奥运!他告诉记者,镇宁堡 离北京 120 公里,高速公路牌子上写着。还没去过北京,以后肯定能去!郭兴乐 父亲拉着记者的手,激动地说:“村里没让一个孩子失学,感谢政府!孩儿,记 住恩德,好好念书!”XX 年秋天,国家实行“两免一补”,中央财政划拨给赤城县 26万元补贴资金, 省补贴 13.5 万元,赤城县超出省定标准,配套 27 万元资金,全部用于补助寄宿 学生生活费,形成制度并逐年提高。当时,全县经济经过五年停滞徘徊,因铁矿 石开发稍有好转,财政收入出现攀升。治贫先治愚,赤城县教育

9、拨款开始随着财 政经常性收入增加逐年增长。XX年至XX年,全县累计投资8000万元,新建扩建 学校项目46个。XX年年教育投入高达3000多万元。新建和维修学校项目21个, 总投资 1036 万元。从发放公教人员工资都困难,到稍有余钱大力增加教育投入, 变化从何而来?改革,源于一场危机用行动诠释“再穷不能穷教育”赤城县 28万人,是张家口市面积最大的县,也是著名的革命老区,当年的中 共北平市委就是从这里的大海陀山走进北京。如今,这里依旧是国家重点扶持贫 困县,全县农民人均收入只有 2030 元。“再穷不能穷教育,再苦不能苦孩子”,作为标语,此话已写遍贫困地区的 墙头。做起来有多难?赤城县财政局

10、长孟建军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XX 年赤城县农村义务教育警报频传,长期拖欠工资迫使教师大量出走。以全 县最好的县一中为例,优秀骨干老师纷纷去了北京,当年秋季开学,教师一次就 走了 30 多位。因为当地教师每月收入只有 800-900 元,北京开出的工资是 3000 多元,外加解决全家北京户口。赤城县文教局卜明方局长告诉记者,全县没一个学生考上重点大学,领导和 机关干部纷纷把自己的孩子送往张家口读书。赤城县教育遭遇“双重边缘化”: 教育被经济发展边缘化;农村教育又被城市教育严重地边缘化。在财政局当副局 长九年之久的孟建军说了一句肺腑之言:“教育重要谁都清楚,贫困地区发工资 都困难,没钱,拿什么投入

11、?”解决城乡教育差距不能说空话。根治贫困,消除地区差异造成的落差,财政 必须拿出真金白银投入教育。危机促使县委、县政府高度关注农村教育。教师出 身的赤城县委书记赵占华在全县大会直言:“改变一个地方,使这个地方有所发 展,领导干部应做到两条:一是深刻了解当地实际情况;二是要有强烈治理欲望。 赤城发展要有后劲,就要很抓教育。否则,愧对人民!”这一年,国务院召开了全国农村教育工作会议,明确提出“农村教育是教育 工作的重中之重。”思路决定出路,县政府痛下决心增加投入。孟建军对记者报 出一组数:XX年,县级财政对教育的投入是5772万元,XX年8398万元,去年达 到 10161 万元。小投入、小发展;

12、大投入,大发展;不投入,没发展!财政倾斜 教育源于切肤之痛。“穷啥不能穷教育”,口号转变成实际,必须用投入体现。转变观念才能增加投入国家实行“两免一补”和地方经济好转,两个条件促使赤城迅速扭转教育被 动落后的局面。XX年县里专门成立了县长负责,各相关局长任委员的“两免一补” 工作领导小组。一是宣传到位,国家家喻户晓;二是措施和配套资金到位。XX年, 享受免杂费和书费的学生 8392 人。XX 年年国家实行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新机制。赤城县横下一条心:除了落 实中央相关政策,在生均公用经费上,县级财政投入 169 万元,生均补助水平按 最高标准执行。小学生每人每年75 元;初中生115 元,分别

13、高出河北省定标准15 元、25 元。与此同时,文教局和财政局共同制定了特困寄宿生生活费补助标准:农村初 中生年均1000元,小学生800元,并免收住宿费。贫困寄宿生生活费补助标准为: 农村初中年生均 500 元,小学念生均 300 元。去年,全县财政投入生活补贴资金 50 万元,补助特困生239人次,贫困生1678人次。民生为本,雪中送炭,公共财 政的阳光普照贫困生千家万户。XX 年年 10 月,县委、人大、政府、政协四大班子,就全县教育问题深入调查, 规模和力度前所未有。县一中校长秦占军告诉记者,“XX年,县里以优惠政策, 为教师修建了住宿楼。XX年年,多年来拖欠教师的100多万元补贴和课时

14、费一次 性全部解决。”当年,县财政安排特别预算,在全县公开、公正、公平招考录用 70位教师,农村义务教育师资问题有效缓解。XX年年,赤城县财政对教育的投入, 高于全县 gdp 增幅 4.55 个百分点,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家有三斗粮如今愿做“孩子王” 生活贫困必然教育贫瘠,打破这个规则很难。电影一个都不能少拍摄地镇宁堡乡水泉村,摄制组为感谢当地村民支持, 临别时捐资6万元修建了一所“水泉希望小学”。一堵围墙,两间红砖瓦房,XX 年以前,这是赤城县校舍最好的山村小学。1998年拍摄电影时,水泉村小学有28 个学生,现在只剩6位。三年级以上学生被集中到镇中心学校寄宿。“财力充实固然重要,观念转变更

15、重要。两者合二为一,才能水到渠成。” 孟建军告诉记者,县财政为此做了两件事:一是增加对农村义务教育的总投入; 二是狠抓整合教育资源布局。XX 年,县里对农村中、小学进行全面调整。简单地说,把偏远地区的孩子向 中心城镇集中,实行寄宿制,县里按生员多少增大对学校和贫困学生的补贴。水泉村四年级以上的学生,被集中到 30 里外的镇宁堡中心学校念书。水泉希望小学校长李向平是学校现在唯一的老师,18 岁高中毕业就在这里代 课,至今已30 年教龄,见证了农村义务教育全部历程。1978 年李向平当代课老师 时,每月收入5元;1983年土地承包后每月30元;1994年增加到100元;XX年 转为公办老师,月收入

16、600元。XX年涨到了 1570元。“过去的说法是家有三斗粮,不当孩子王,当农村教师没吃没喝收入低, 我们学校 5 年换了 6 位老师。我如今算是赶上了好时候。”李向平说,这份收入 他做梦都没想到。如今,他在本村收入最高,受人尊敬羡慕!国家对贫困地区教 育事业的支持,让李向平唏嘘不已:“为了这 6 个孩儿,水泉学校没撤。政府重 教,体惜贫困地区!”众所周知,集中办学有利于合理分配教师负担,专职教学, 节省开支,提高教学质量。但是,由于孩子太小、路途遥远,无法寄宿,水泉小 学因此得以保留。这里还是“一个都不能少”的学校。村长告诉记者,“村里现在有 43 户,85 口人。一些出去打工不回来。这几年 人减得厉害。没有副业,封山种草,不让养羊。就种一点土豆、玉米,没钱。” 水泉村去年农民人均收入 620 元,村债有 3 万元,过去“普九”教育欠下。如何 还?现在没有说法。提起教育欠债,文教局卜明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机械/制造/汽车 > 电气技术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