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城区高一上学期语文期中考试试卷

上传人:博****1 文档编号:431334295 上传时间:2022-11-09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50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东城区高一上学期语文期中考试试卷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东城区高一上学期语文期中考试试卷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东城区高一上学期语文期中考试试卷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东城区高一上学期语文期中考试试卷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东城区高一上学期语文期中考试试卷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东城区高一上学期语文期中考试试卷》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东城区高一上学期语文期中考试试卷(1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东城区高一上学期语文期中考试试卷姓名:_ 班级:_ 成绩:_一、 选择题 (共1题;共6分)1. (6分) (2018高一上会泽期中)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一提到“见义勇为”,大家会自然联想到奋不顾身拯救溺水者、路见不平勇斗歹徒者、临危不惧救助受灾群众者诚然,_之际挺身而出折射英雄本色,但朱阿姨在情急之下“借鞋”相助,工作人员生怕老人在扶梯上摔倒而主动挡在身后,司机脱衣为生病乘客保暖而自己赤膊开车,这些暖心的小事,也未尝不是受助者眼中的“见义勇为”。为国家不惧艰险的大义凛然,为朋友两肋插刀的_,勾勒了正义的宏大叙事;然而,良言一句、帮扶一把,在细微处做到恰当适宜、合乎情理,也能铺陈

2、出情义的真挚表达。大到生死抉择,小到互帮互助,流淌出的道德情感都一样纯粹。让别人穿鞋赶车,自己却光脚回家,这样的“勇为”看似无关紧要,但不计较投入与回报、不考虑经济和荣誉,一句“赶火车要紧”,正是最可贵的善意。一直以来,不仅见义勇为给社会带来了正气,给人们也带来了温度。不少地方纷纷发布见义勇为人员奖励和保障条例及相关实施办法,正是从制度层面保证不让热心人“流血流汗又流泪”。助人者不计回报,受助者需懂感恩,( )。人们常说,_易,_难。所易者,举手之劳给人添美;所难者,竭心尽力难中解困。在他人孤独无助时,不围观、不漠视,该出手时勇于出手,用你我的“在场”温暖人心,用涓涓暖流汇聚出正能量的海洋。(

3、1)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 一直以来,不仅见义勇为给人们带来了温度,也给社会带来了正气。B . 一直以来,见义勇为不仅给社会带来了正气,也给人们带来了温度。C . 一直以来,见义勇为不仅给社会带来了温度,也给人们带来了正气。D . 一直以来,不仅见义勇为给社会带来了正气,也给人们带来了温度。(2) 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 写一封感谢信、作一次回访,也不能让无私的热忱“受凉”。B . 哪怕一封感谢信、一次回访,也不至于让无私的热忱“受凉”。C . 虽然只是一封感谢信、一次回访,却不至于让无私的热忱“受凉”。D . 即使一封

4、感谢信、一次回访,也应当不至于让无私的热忱“受凉”。(3)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 生死存亡 气冲霄汉 锦上添花 雪中送炭B . 生死攸关 气冲霄汉 济困扶危 扶弱抑强C . 生死攸关 义薄云天 锦上添花 雪中送炭D . 生死存亡 义薄云天 济困扶危 扶弱抑强二、 现代文阅读 (共2题;共16分)2. (6分) (2017高一下桂林开学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小题。红楼梦与中国文化周汝昌晚清有一个姓陈号蜕庵的学者曾指出曹雪芹的红楼梦不是一部小说,而应当归入子部。我觉得这个人实在了不起,归入子部,等于说红楼梦不是传统观念中的野史或“闲书”,而是一部思想巨著。

5、在晚清能有这样的认识是非常难得的,可惜这在当时并没有引起人们的足够注意与重视。他说的“子部”,就是指我们中华文化体现于书册形式上的“四部”“四库”:经、史、子、集中的“子”类,皆为古代大思想家的论说,亦即“诸子百家”的“子”。这就点明了红楼梦的巨大的文化蕴涵。这是敏锐的文化眼力与灼见,十分重要。何谓“文化”?“文”,大家都懂得,那么这一个“化”字如何理解呢?“化”即感化、教化、潜移默化、春风化雨之“化”,而且古时以异族学习汉文化为“归化”。要想感受中华文化的魅力,必须先学会“咬文嚼字”。“咬文嚼字”是中国文化最高之境界。举个例子来说,大家都记得甄士隐与贾雨村,但有谁记得他们二人的名字?贾雨村,

6、名“化”,取“春风化雨”之意,表字“雨村”。甄士隐,名“费”。四书中有句曰:“君子之道费而隐”,故名“费”,字“士隐”。在雪芹时代,读书识字之人一看都懂,又有义理又有趣味,而且还谐音,有双关妙语的匠心。这是独特的汉语文之魅力!我认为汉字是人类最高智慧的结晶。中华文化的特征有两大条主脉:一条是“仁义”二字,这是自修待人之道,是孔孟之道的精髓;另一条是才情灵秀之气,正是这才气智慧凝结成为一部中国文学史。懂了这两端,再看红楼梦,体现的也主要就是这两大方面。即:人际交往、社会伦理、道德仁义与才情灵秀之气所缔造的精神事业。有人问我研究红学多年的体会是什么,就是两个字“沁芳”。“沁芳”二字又有何重大意义,

7、值得研究五六十年始明吗?这是因为:大观园的一条命脉是沁芳溪,而所有轩馆景色都是沿着此溪的曲折而布置的,是故沁芳亭、沁芳桥、沁芳闸,都采此名。红楼梦中“大观园试才题对额”一回写到宝玉与众清客穿过“曲径通幽处”,见到园中一带清流泻于石隙之下。贾政欲因水取名为“泻玉”,但宝玉认为“泻”字不雅,提议名为“沁芳”。“沁芳”这个美好的名字的取义当源于王实甫的西厢记,莺莺上场时那段唱词:“花落水流红,闲愁万种,无语怨东风。”“芳”即“落花”,“沁”即“浸于水”,正是西厢“花落水流红”的“浓缩”和“重铸”它标出了全书的巨大悲剧主题,即“千红一窟(哭)”、“万艳同杯(悲)”字面“香艳”,内涵沉痛。这就是汉字语文

8、的精髓之表现。如果你不懂红楼与我们的文化的关系,你又怎能懂得它的价值意义,又怎能领会欣赏它的意境之美妙呢?(有删减)【注】红学,即研究红楼梦的学问,五四运动前后,红学作为一门严肃学问堂而皇之步入学术之林,与甲骨学、敦煌学并称20世纪三大显学。(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陈蜕庵是一个很有文化眼力的学者,在晚清这个时代就看出了红楼梦是一部思想巨著,可惜一直没有引起人们的注意与重视。B . 红楼梦里有甄士隐和贾雨村这两个人物,他们的名字有义理又有趣味,而且还利用谐音,有双关妙语的匠心,是中国文化的体现。C . 红楼梦是一部伟大而不朽的著作,它是人际交往、社会伦理、道

9、德仁义与才情灵秀之气所缔造的精神事业,体现了中华文化的主脉。D . 红楼梦里“沁芳”这个美好的名字,取义于西厢记“花落水流红”句,标出了全书的巨大悲剧主题,字面“香艳”,内涵沉痛。(2)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 . 经、史、子、集中的“子部”收集的都是古代大思想家的论说,而在传统观念中小说是野史或“闲书”,是不能收在“子部”的。B . 作者用举例的方法来解释“文化”的“化”,指出这里的“化”就是“春风化雨”“潜移默化”的“化”,意在突出“化”对人的感化和教化作用。C . 汉字是人类最高智慧的结晶,要感受中华文化的魅力,必须学会“咬文嚼字”,要了解红楼梦里的中国文化,要

10、从研究人名开始。D . 欣赏红楼梦的意境之美妙,探寻其价值意义,需要先懂得红楼梦与中国文化的关系,体会红楼梦的文化蕴涵。(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中国文化在表现形态上是多种多样、不拘一格的,经、史、子、集的分类就是中华文化在书册形式上的体现。B .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其特征有两条主脉:一是仁义,二是才情灵秀之气,正是这才气智慧凝结成一部中国文学史。C . 红楼梦有巨大的文化底蕴,它与中国文化的关系,主要体现在独特的汉语的魅力上,甄士隐等人的名字就表现了汉字语文的精髓。D . 红学是一门严肃学问,并不是随意解读红楼梦,而是以其独特的视角探究和考证原著的思想

11、文化内涵。3. (10分) (2015高二上福建期中)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小题。求画郑武文忙完公务,已是黄昏,县令执一柄轻罗小扇,布衣软鞋在潍河边漫步。路过泥坯小房,没有院墙,一位清瘦的老者正在煮鱼。看到县令进来,呵呵一笑,并不多言,如同邻居串门,只是拿了一个小凳请县令坐下。老者三缕长须,面皮白净,并不像农人,倒似读书之人。相比之下,倒是县令黑瘦面皮,几根乱蓬蓬的胡子,更像风雨中谋生的样子。老者拿出粗瓷大碗从锅里舀上一碗鱼肉。再倒上半碗自酿的老酒。两人一碰,哈哈大笑。县令得知老者确是读书之人,姓王,是一个落魄秀才,卖点字画为生,暇时到面前的潍河里打点鱼虾,自己食用。县令怕老者惶恐。只道自

12、己是江南之人,来此做点生意。看天色愈晚,方才起身告辞。隔几日再来,县令自备酒肉,两人把酒言欢,谈古论今,相见恨晚。县令有次来访,发现王秀才正在作画。县令在旁边观望。微微摇头。过几天再去,问老者:“王兄的画卖得可好?”王秀才苦笑一声,指指身后的画轴:“生意颇苦,难抵米炊。”县令说:“不怕得罪老兄。老兄的画,匠气颇重而力道不足,还需改进。”随即拿起案子上的笔,轻轻一描,顿显虬枝劲骨,力道遂出。王秀才不禁惊呼一声:“先生神笔也,可否收小生为徒?”县令扶起跪拜的王秀才,呵呵一笑:“收徒不必了,咱互相切磋,我倒可勉强指点一二。”于是指点了王秀才几处地方,告知要循序渐进,就告辞了。过了几日又来,看王秀才所

13、画,并没长进,不禁叹了一口气说:“看来王兄作画,还需要时间。在下不才,卖弄一下,给你画一幅图画,你只需每日临摹,过一段时间再说。”王秀才很高兴,拿来一张大宣纸,说:“老叟眼有点花了,还请先生画大一点,看得清楚。”县令画的是一幅墨竹图:在月光下竹子被清风刮得努力折向一边,却有一股宁折不弯的不屈之势。画完题词:一肩明月,两袖清风。王秀才在旁边看呆了,待到最后,扑通一声跪到地上:“父母官大人请盖印章!”县令哈哈大笑:“缘何知道是我?”王秀才说:“当今天下,能有此气魄、画工之人,除了潍县县令郑大人再无他人。”县令哈哈大笑:“既然知道是我,也不枉我们相交一场,就依了老兄。”随即拿出印章盖上。过了几日,郑

14、板桥在县衙处理公文,下人来报钱府请赴宴,特别交代有宝贝要让大人看。这钱德贵是有京城背景的潍县大户,多方求郑大人字画不得。县令生性好奇,听说有宝贝,忍不住想去看看。到了钱府,只见县里士绅豪族都已到齐。大家把县令迎进去,让到上座。钱德贵说:“此有当朝名家一幅墨竹图,堪称力作,应为难得宝贝。只是在下尚不敢确定真伪。”随即展开。郑板桥一看,脑袋一下子就大了:正是几日前给王秀才画的墨竹图。周围人一边恭维,一边大声赞叹钱德贵更是得意忘形,来到郑板桥面前:“郑大人,老夫所得字画,是您的画,还请鉴别一下真伪啊!”郑板桥哈哈大笑:“拿来我看。”几个人小心翼翼捧过来,郑板桥拿在手里端详了,随即迅速扯为碎片,扔进旁

15、边的鱼池里,怒道:“赝品!纯为辱我清名!”旁边的人来不及反应,刹那间目瞪口呆。好久,才有人说:“可我们鉴定,确是大人真迹啊。”郑板桥脸一绷:“荒唐!我自己的作品,难道真伪还要别人来说吗?各位请继续,老夫这就去查一下此事,辱我清名事小,欺骗钱老爷罪不可恕!”遂扬长而去。(选自2014年第ll期佛山文艺,有删改)(1) 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 . 这篇小说在情节结构的设置上很有特色:开端发展用大量文字叙写京城大户钱德贵费尽心思骗得郑板桥墨竹图,引君入彀;高潮结尾部分则是郑板桥在钱德贵得意忘形之际,将自己的亲笔画作迅速扯为碎片,出手反制后扬长而去。B . 小说的中心事件是写如何获得郑板桥的字画,求画的“求”字褒义贬用,在此显得更加讽刺,说明郑板桥字画难求,以欺骗手段得到字画也是“求”的另一种境界。C . 小说通过塑造郑板桥这个清洁廉明的官员兼画家形象,给我们揭示了做人应正直、诚信,不为豪强权贵所曲,以及魔高一尺道高一丈、邪不压正的主题。D .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高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