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州交通大学地质实习报告沐风文苑

上传人:M****1 文档编号:431138213 上传时间:2023-09-12 格式:DOC 页数:25 大小:985.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兰州交通大学地质实习报告沐风文苑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兰州交通大学地质实习报告沐风文苑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兰州交通大学地质实习报告沐风文苑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兰州交通大学地质实习报告沐风文苑_第4页
第4页 / 共25页
兰州交通大学地质实习报告沐风文苑_第5页
第5页 / 共2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兰州交通大学地质实习报告沐风文苑》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兰州交通大学地质实习报告沐风文苑(2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目 录一、绪言(2)二、河口地区的自然地概况(2) 三、地层与岩性(3)四、地质构造(5)五、地貌(8)六、不良地质作用(8)七、结束语(9)一、绪言 实习时间:2010年5月26日至6月6日1.1 实习目的 1、通过实习,使学生获得了地质实习的感性认识,巩固课堂所学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为后续课堂的学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2、通过基础技能的训练,如地质现象的观察、描述、地质资料的收集、整理、简易地质仪器、工具的使用等,使学生了解野外地质工作的一般内容方法。3、了解地质病害对工程的建设的影响,病害区地质工作的方法,典型病害的防治措施,使学生掌握在工程建设中如何应用地质知识。1.2 实习的主要内容

2、1. 通过野外地质填图进行以下教学内容:(1) 能熟练的鉴别矿物质。(2) 掌握矿物质的鉴别方法,岩层的辨别及地质年代的识别。(3) 观察确定各种地质构造现象,并掌握其描述、记录方法。 岩性的鉴别、命名、描述及其在地质体中岩性变化的观察与记录。 了解野外地层划分的依据。 构造基本类型的确定,构造特征的观察与描述,构造对公路、铁路及水电工程的影响。(4) 野外工程地质工作方法、步骤及组织。2. 通过考察兰青、兰新铁路和公路的滑坡、泥石流、崩塌、落石、岩堆、黄土陷穴等地质病害的治理,使学生了解地质病害整治的工程措施及如何应用地质知识为工程建设服务。 1.3 实习的方式 野外地质实习方式是:在实习区

3、布置观察线路,观察线路上布置观察点,教学内容安排在观察点上进行。在每个观察上,先由教师简要介绍观察点的内容和要求,再由学生进行实地观察,必要时可借助简单的地质仪器和工具,测量岩层产状、做素描图,信手剖面图等。在学生观察的基础上,由教师引导开展讨论,分析观察的结果,最后由教师归纳、总结、讲解各种地质现象的形成原因和过程。在整个过程中,注意诱导学生在宏观和微观上,时间和空间上等方面思考问题、活跃思维。14 实习地点兰州河口地区。兰州河口地区地质条件方面有五大特点序号实习时间实习地点主要内容备注15月26日校内专题讲座25月28日校内专题讲座 3 5月29日 小峡电站坝址观察电站库区地形、地貌、地质

4、条件,了解筑坝条件和选址依据;观看小峡电站周围河谷地貌、河流侵蚀、堆积作用、库岸稳定等情况。凤凰山实地考察该地的地形地貌,岩层的分布情况及岩石的性质。什川镇调查该地地表的类型、位置、名称及地表水体规模。该地河川径流的分不情况及规模,该地水文状况的时空变换特征;地表水利用现状;46月5日地震博物馆观察典型的岩石的性质及甘肃地震状况 河口电站坝址处观察电站库区地形,地貌,地质条件,了解筑坝条件和选址依据,观看河口电站周围谷地貌、河流侵蚀。堆积作用、库岸稳定等情况;东沟观察东沟、盐沟、青石山、车水沟一带断层,褶皱等地质构造,以及滑坡、泥石流防止工程; 八盘峡电站坝址处观察电站库区地形、地貌、地质条件

5、、了解筑坝条件和选址依据。观看八盘村背斜,节理发育情况;56月6日校内制作地质标本、写实习报告;1. 区内沉积岩、变质岩、第四纪松散沉积层均有初露。2. 铁路、公路沿线及黄河岸边的地质剖面露头连续、明显,便于填土分析。3. 有众多典型的褶皱、断裂,不整合接触等地质构造现象。4. 有众多典型的滑坡、泥石流、崩塌、黄土陷穴等不良地质现象、且均有工程治理措施。5. 有典型的有黄河、庄浪河所形成的河谷地貌和黄土地貌。 二、 河口地区的自然地概况河口地区属兰州市西固区所辖,位于兰州市西约47公里处,有兰新、兰青铁路和兰新、兰青公路通过,交通便利,八盘峡水电站位于实习基地中心,它位于甘肃的工农业生产供应的

6、大量的电能。河口区地质属于济阳坳陷的东北部,由沾化凹陷、车镇凹陷、埕子口凸起、义和庄凸起、孤岛凸起构成。地质构造发展及演变经历了褶皱运动、振荡运动、断陷、断拗和拗陷五个阶段。地层构造由基底岩层和新生界地层两大层系构成(缺失元古界)。地质分为底构造层、下构造层、中构造层、上构造层和顶构造层五个构造层。境内大多为第四系积散堆积物覆盖。覆盖一般厚度200300米,上部为浅棕黄、浅绿灰色粉砂质粘土,粘土夹粘土质粉砂层,近海夹海相层,富含腹足类化石及少量灰质,下部为浅灰黄、浅灰绿色粉砂质粘土或浅灰绿色粘土质粉砂层,浅灰黄色含砾细砂层、砂砾层瓦层,底部普遍存在砂砾层。地质构造为贝类矿藏、原油、天然气生成储

7、集提供了空间,因于地质构造过程、河口境内地下资源地质储量丰富。形成了潜山、断块、岩性等多种油气矿藏。 河口区地貌类型属于典型的黄河三角洲地貌。地表浅层的土壤母质,主要为黄河冲击沉积物,可分为缓岗和河滩高地、浅平洼地、微斜平地、海滩地四大类。地形东西宽,南北窄,地势西南高,东北低,地面坡降平而缓,自然比降1/10000,海拔高度一般在34米之间,最高点为海拔7.6米。 河口区气候属于暖温带半湿润季风气候区。北东两面临渤海,近海浅水域宽阔,热量吸收能力小,地势平坦,大陆性季风影响甚于海洋,故而形成冬寒夏热,四季分明的半湿润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为13.2,年平均地温为15.0,年平均日照时数2800

8、.8小时,全年平均无霜期234天,冻土期44天。本区为一河流盆地,主要河流有黄河和庄浪河、本区最高山峰海拔约1800m,气候属大陆气候,降雨量集中在7、8、9、三个月,4、5月份为多风季节,最高温度为36,最低气温约为-21。在区域大地构造上河口地区属于祁连山褶皱带的中祁连山早期加里东褶皱带的东段。中祁连山早期加里东褶皱带的范围,西起阿克塞、肃北、向东南经党河、啥尔腾河上游地区、疏勒南山、大通南山、西宁西北直到兰州以东。作为中祁连山东端的河口地区,在沉积了前震旦系的一套深变质岩地层(相当于“皋兰系”地层,时代属元古代早期)以后,首先褶皱隆起。到震旦纪末期整个中祁连山都褶皱隆起了。在寒武纪,奥陶

9、纪、志留纪和泥盆纪时期,本褶皱带因普遍隆起而未接收沉积。在石炭纪、二迭纪、三迭纪和侏罗纪时期,本褶皱带也只是在局部地区形成沉降接受了沉积。故河口地区缺失、O、S、D、C、P、T、J的地层,到了侏罗纪末期。本褶皱之东段开始出现较大的沉降,形成一些较大的盆地,接受了较厚的下白垩统红色沉积,兰州河口盆就是其中之一, 故本区下白垩统地层出露普遍。由于当时气候干燥,处于稳定的氧化环境,故地层被普遍染成了紫红色。在早白垩世以后,河口地区因受后期造山运动的影响,又隆起成山,遭受剥蚀,只在其中一些低凹的地方才接收了第三系的红色沉积。故在本区缺失上白垩统(k2)地层,只在区部地区出露有第三系(R)地层。在此次隆

10、起成山的过程中,同时也形成了本区的一些主要断层。在第三世纪以后,因新构造运动剧烈频繁,在本地区形成了多级河谷阶地,并广泛沉积了第四纪松散沉积物,如黄土广泛覆盖于第三纪及其以前的地层之上。三 、 地层与岩性河口地区出露的地层有前震旦系变质岩,中生界白垩系砂,页岩,新生界第三系砂、泥岩和第四系松散沉积物。现将河口地区出露的地层由老到新简述如下:1. 前震旦系(AnZ):为一套深度变质的深灰色、暗绿色的,风化后呈灰绿色。矿物成分以、云母、绿泥石和石英为主。变晶结构,片状构造。在裂隙内充填有粗细不等的次生方解石脉。在河口地区,本套岩层见于黄河南岸的青石山一带。2. 下白垩统(K1):分布很广,但典型剖

11、面见于河口南的盐沟,命名为“河口群”,共分下、中、上三部分。下部为紫红色,灰绿色砂、砾岩,砾石成份主要是石英、长石和一些岩屑,磨圆度好,胶结物成份以钙质为主,胶结牢固。砂、砾状结构,块状构造;层理清楚,节理发育。主要分布在八盘村一带的黄河左岸边。中部为褐红色砂、页岩,夹杂色页岩及泥灰岩。砂岩为厚层, 风化后呈土黄色,中、粗粒,磨圆度好,主要矿物成份为石英、长石及少量云母;胶结物为钙质、铁质;砂岩致密坚硬,不易风化。页岩及泥灰岩为薄层,含粘土矿物,易风化,节理节育,有的充填有方解石细脉,层理清楚,层面上有泥裂、虫孔、交错层及波痕。主要分布在八盘村后的小沟至盐沟一带。上部主要为紫红色泥页岩夹砂岩。

12、泥页岩主要由粘土矿物组成,砂岩主要为细砂岩和粉砂岩,矿物成分以石英、长石为主。钙质胶结,节理发育,有的还充填有次生方解石细脉。主要分布在小沟以东。下白垩统与下伏之前震旦系在本区为断层接触,下白垩统的上、中、下三部份之间为整合接触。3. 第三系(R):河口地区第三系见于黄河铁桥以北的大沟以东,主要为暗红色砂砾岩、砂岩和泥岩,岩性大致同河口群。主要特点是富含石膏,泥岩中富含粘土砂物和铁质结核。第三系和下伏之下白垩统为角度不整合接触。4. 第四系(Q):下部为松散砾石、砂,未胶结成岩,颗粒大小混杂,分选性差,但磨圆度好,中部为褐黄色黄土,层理清楚,有粘聚性,含有钙质结核。上部为土黄色黄土,由粉砂和粘

13、土颗粒组成,垂直节理发育,具湿陷性,黄土落水洞、陷穴等遍布其中。典型剖面见于八盘村头盐沟一带。第四系与下伏第三系或下白垩统为角度不整合接触。 兰州河口地区角闪石矿物质经搬运、沉积和沉岩等地质作用而形成的岩石。沉积岩是地壳表面分布最广的一种岩石。虽然他的低级只占了地壳的5%,但是露出面积约占陆地表面积的75%。沉积岩主要由碎屑物质、粘土矿物、化学沉积物、有机物及生物残河口松散砾石骸等一些物质组成。沉积岩的结构按其组成物质、颗粒大小及形状等方面的特点,一般分为碎屑结构、泥质结构、结晶机构和生物结构,它主要的构造是层理构造。此处的沉积岩有地质构造形成,经长期分化作用,裸露在地表的成深灰色,竹叶状灰岩

14、较破碎,书碎屑结构,这些碎屑物质经胶结后形成灰岩。岩石经强烈的构造运动,由水平变为倾斜,产生背斜现象,并出现现了沿断层面相对下降、下盘相对上升的正断层。闸线地带初露有:(1) 第四系全新统冲积层,:分布于河床、漫滩和一级阶地。(2) 第四系下更新统昔格达组:质和泥质粉砾岩组成。粉砂质泥岩:灰褐色,为粉薄中厚层状或板状,水浸泡一软化而强度显著下降;泥质粉砂岩:灰黄-灰绿色,中厚层状,结构中密或较疏松,近似粉砂,失水易开裂,(3) 岩浆岩:在闸线右岸分布,呈厚大之山体,由三叠系的花岗岩组成。区域内,前震旦系变质沉积岩、变质火山岩广泛露出,总厚度达15000m以上,其上为震旦系高度不整合覆盖,为河流相碎屑岩、碳酸盐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心理学 > 基础医学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