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下如何培养学生的数学交流能力

上传人:大米 文档编号:430972187 上传时间:2023-04-09 格式:DOC 页数:19 大小:70.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课程下如何培养学生的数学交流能力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新课程下如何培养学生的数学交流能力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新课程下如何培养学生的数学交流能力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新课程下如何培养学生的数学交流能力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新课程下如何培养学生的数学交流能力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新课程下如何培养学生的数学交流能力》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课程下如何培养学生的数学交流能力(1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学号:2008310594哈尔滨师范大学学士学位论文题 目 新课程下如何培养学生的数学交流能力 学 生 陈琳琳 指导教师 许雪莲 讲师年 级 2008级专 业 数学和应用数学系 别 数学系学 院 数学科学学院哈 尔 滨 师 范 大 学学士学位论文开题报告论文题目 新课程下如何培养学生的数学交流能力学生姓名 陈琳琳指导教师 许雪莲年 级 2008级专 业 数学和应用数学2012年4月25日课题来源: 指导教师指定题目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1、 课题研究的目的:良好的数学交流的创造,有利于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 可以加强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还可以增强学生的社交能力,可以培养学生的分工合作的能力和集体

2、荣誉感,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学生主动渴求知识。才能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并取得最佳教学效果。2、 课题研究的意义:倘若你有一种思想,我也有一种思想,而我们彼此交流这些思想,那么我们每个人将各有两种思想,通过数学交流让学生分享想法、理清思维、提高认识,它是理解数学的重要手段,是数学教育的基本组成部分。数学交流有助于促进学生发展创造性思维,培养学生的数学交流能力是教师钻研教材,激励学生,遵循教学规律,以独特的方式和方法,创造性地组织教学,是教师创造性劳动的智慧之果。国内外同类课题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数学交流能力作为一种交流方式,它已成为人类文明发展的标志。学生数学交流能力的

3、基本要求是勇于提问,合理猜想,积极讨论、分析,并善于展开言必有据的推理。学生数学交流能力具有层次性,即数学交流能力的发展总是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从具体到抽象,有层次地发展起来的。另一方面学生数学交流能力具有综合性,数学交流能力不可能独立地存在和发展,而和记忆、理解、推理及空间想象等能力相互渗透,互相支持。这说明培养数学交流能力不能离开其他能力孤立地进行。随着人们对数学交流能力的不断认识,关于这方面的教学理论和方法仍有待于我们去研究,争取获得最佳的教学效果。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和方法,研究过程中的主要问题和解决办法:1、 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提高学生的数学交流意识 如何培养学生的交流能力2

4、、课题研究的主要方法:分析讨论法,定性分析法,分组讨论法。3、研究过程中的主要问题:教师如何提高学生的交流意识教师要培养学生的数学交流能力3、 解决办法:会灵活运用学生的心理,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 分组讨论给和学生交流的机会 课题研究起止时间和进度安排:课题研究的起止时间:2011年11月25日至2012年4月25日进度安排:第一阶段(第一周第七周):查阅文献,搜集资料并整理;第二阶段(第八周第十一周):拟论文提纲,完成开题报告;第三阶段(第十二周第十八周):研究撰写论文;第四阶段(第十九周第二十周):修改完成论文。课题研究所需主要设备、仪器及药品:无外出调研主要单位,访问学者姓名:单位:访问学

5、者姓名: 指导教师审查意见: 同意开题指导教师 (签字) 2012年 4 月 教研室(研究室)评审意见:同意开题_教研室(研究室)主任 (签字) 2012年 4月系(部)主任审查意见:同意开题_系(部)主任 (签字) 2012年4月新课程下如何培养学生的数学交流能力陈琳琳摘要:数学交流能力是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素质,数学交流是数学学习的驱动力, 教师要充分认识到数学交流的价值,并在教学中注意培养学生的数学交流能力。提高学生的交流能力教师要做到:提高学生的交流意识,制定好交流目标;创设师生平等的交流氛围;加强数学语言的训练;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充分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对学生进行有效的教学指导;让学生学

6、会倾听,保证交流的质量。就可以发挥数学交流在数学学习中的作用,提高学生交流合作能力,为学生的进一步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关键词:培养;数学交流;能力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数学交流是数学教学重要的组成部分,在一定程度上说数学教学的过程就是数学交流的过程。数学交流有利于学习主体积极主动地参和数学活动。数学活动是师生双方认识的过程,是信息的接受、加工、传递的过程,这个过程中充满了信息的交流和转换。通过数学交流,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唤起学生的参和欲望,学生相互启迪,相互感染,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各有所得交流过程中反馈及时,有利于后进学生补救知识缺漏,缩短

7、差距,减缓两极分化。教育的目的是培养真正的人。真正的人至少应具有这样几种能力:能用自己的眼睛看世界,能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内心感受,能用自己的价值观判断是和非,从而决定自己怎样生活,怎样做人。但长期以来,为了应付似乎关系命运的考试,导致了学生的“集体失语症”,用划一的标准答案来评价学生。现代教学研究论指出:感知不是产生学习的根本,引起学生学习的主要原因是问题。作为学生学习过程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的教师要善于创设问题情境,激起学生交流的欲望,为学生开展积极的交流造势。营造一个让学生处于经常交流想法的课堂环境,促进学生自然地表达自己的真实想法。 数学可以说是一种语言,而语言是通过交流来学习的。交流

8、有助于学生把日常语言和数学的抽象语言联系起来,也有助于把数学思想的各种表达形式(实物的、图像的、记号的、口头上的、内心里的)结合起来。数学交流是数学学习的驱动力, 数学交流有利于学习主体积极参和数学活动, 数学交流有利于发展学生的认知能力, 数学交流增强学生的自我效能感, 数学交流有利于教学信息的及时反馈, 数学交流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数学交流能力就是学生将自己在学习过程中“想到的”“说”给别人“听”,再把“听”到的加以“思考”和“理解”,从而相互促进,相互提高的能力。数学交流能力的培养一直未能引起教师的足够重视,其原因在于教师们普遍认为是表达交流是语文课的专利,或者是教师指导交流的意识缺乏

9、,又或者是交流的内容上缺少深度和广度。因此,部分教师被动地认为交流就是“你问我答”的过程,从而制约了学生交流能力的培养。如何提高学生的交流能力,提高交流的技巧呢?一、 提高交流意识,制定交流目标心理学研究表明,兴趣这种个性心理倾向一般总是伴随着良好的情感体验。数学交流的介入,能明显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转变学习态度。因为数学交流中对数学问题探索中的成功体验,师生之间的民主、平等、和谐的氛围,学生之间交流、自我表现等无不给予学生良好积极的情感体验,极大地保护和促进着学生的学习兴趣。把培养学生的数学交流能力明确纳入教学目标,增强交流意识,制定切实可行的、以提高数学交流的技能技巧为主的数学交流目标

10、。数学交流能力的培养不是孤立地进行的,应渗透在小学教育教学过程之中。制定目标要遵循儿童不同年龄阶段的认知特点及语言发展规律,使实现目标成为经常的、现实的而不是权宜之计、望尘莫及的。低年级学生一般会用简单完整的话说出自己的算法、想法,能有序地说明一些操作;中年级学生会用简单的数学语言表达思想,有层次地说明思考问题的过程,能质疑,边操作边解释;高年级学生能使用学过的数学语言表达思想,讲明算理,质疑问难,对不同意见展开讨论,有条件还可以撰写小论文,作书面交流。二、 倡导师生平等,创设良好的交流氛围课堂教学是当前学生获取知识的主渠道,教师应充分利用这块阵地,教师要给学生营造一种平等、合作的教学氛围,使

11、数学交流从课堂教学情境中扩展开去,改变那种教师“包讲”或者学生仅只是在教师设计的框框里围着教师的指挥棒转,不敢想也不善于想的教学模式。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地想和讲。要信任学生,鼓励学生参和交往,师生之间应该建立一种平等的、合作的伙伴关系。教师不是教学中的施压者,这样,在传授教学知识时教师就不再是自上而下的“给予”,而是和学生一起去探索、去体验,学生在课堂交流中才可能变被动为主动,将学习活动看作是自己主动参和、自我发展的活动,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相互交流、相互作用才可能实现。学生在课堂交往中才可能变被动为主动,才可能成为学习的主人翁。(一) 创设有趣的情境。数学教育有一条公理:学生对他们真正感兴趣

12、的东西做得认真也做得最好。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已经作为数学教育的目标来看待了,我们的教学时刻应该考虑如何激发和保持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创设有趣的情境是非常有效的手段。通过编儿歌、讲故事、做游戏、猜谜语、组织竞赛等活动,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协同作用,组织学生在活动中开展交流,最大限度地提高思维的效率。如在教学整十数加减整十数计算的时候,创设小白兔和小灰兔各拿3根和2根冰糖葫芦(每根10个)的场景。孩子们爱吃冰糖葫芦,又是可爱的小兔子拿着的,多有趣呀!学生在这样的情境里,通过仔细观察,列出30+20和30-20两种算式。小组交流30+20的计算方法,有的人会想十个十个地数,30,40,50。有的人会

13、想3个十加2个十得5个十,是50。还有的人会想3+2=5,30+20=50。这些多样化的算法正是来源于学生对这一情境的深刻理解,建立在学生个性化的理解和彼此交流的基础上。接下来的30-20的计算学生就可以自己尝试了。这样,通过数学交流,就能找到解题规律。(二)创设现实的的情境。现实的情境来源于学生的生活或者周围的世界,学生觉得可以理解,具有思考的价值,参和交流的积极性就更高。在学习长方形周长和面积后,要学生练习:用24根1厘米小棒围成一个长方形,围成的长方形面积是多少?(小棒不能折断)刚开始,学生能说出一两种答案,但通过数学交流,学生慢慢体会到此题关键是确定长和宽,且长和宽之和就为12,故它的

14、面积可以是111=11平方厘米、210=20平方厘米、39=27平方厘米、48=32平方厘米、57=35平方厘米、66=36平方厘米。这样,通过数学交流,就能找到解题规律。(三)创设开放的情境。开放的问题情境为学生的交流提供了大量可以选择的信息,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自己的爱好选择不同的信息,从而形成个性化的解决问题的方法。比如在学生认识了人民币后,给学生提供价值42元、10元、3元、35元、6元、11元和20元的物品,问学生用50元钱买这些物品,可以怎样买,剩下多少钱?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爱好,购买的物品不尽相同,所以剩下的钱也不相同。学生交流时就可以发现有多样的购物方法:可以只买一种物品,这里的每一种都行;可以买两种物品,总价超过50元就买不到了;最多能买价值10、3、6、11、20元的五种物品呢!如此开放的过程和结果让学生不再觉得学习是单一的枯燥的操练,而是主动的生动的尝试。交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资格认证/考试 > 自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