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探究案例

上传人:博****1 文档编号:430854520 上传时间:2023-03-31 格式:DOC 页数:29 大小:544.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学科学探究案例_第1页
第1页 / 共29页
小学科学探究案例_第2页
第2页 / 共29页
小学科学探究案例_第3页
第3页 / 共29页
小学科学探究案例_第4页
第4页 / 共29页
小学科学探究案例_第5页
第5页 / 共2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小学科学探究案例》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科学探究案例(2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小学科学探究案例【篇一:小学科学探究案例】小学科学课程标准(实验稿)将课程性质定位为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明确提出了:“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基本理念。探究既是科学学习的目标, 又是学习科学的方式。探究是科学的根本,没有探究就没有 科学。学生只有亲身经历科学探究过程,通过观察、实验、 猜想、假设等一系列的探究活动,来达到掌握科学概念,培 养科学素养的目的。本课题主要围绕科学探究活动的设计, 有效组织探究活动的策略,探究活动最优化模式探索进行研 我校结合课改的理念,提出了“以学定教、顺学而导 ”的教学理念,打造以问题为核心的教学模式。其中,探究性学习是我国课改倡导的一种学习方式,

2、我们认为:它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像科学研究的方式进行学习,让学生体验、理解和应用探究的方法,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它的基本思想是让学生在 “重新发现 ”和“重新组合 ”的过程中进行学 国外开展探究性学习开展的比我们早,历史地看,探究性学习至少被大规模倡导过三次。最近一次发生在20 世纪 50 70 年代的欧美等国,主要代表是布鲁纳、施瓦布等人。布鲁纳提出 “发现学习 ”的理论,而芝加哥大学施瓦布教授提出的 “探究学习 ”则认为,学生学习的过程与科学家的研究过程在本质上是一致的,因此学生应像 “小科学家 ”一样,以小 主人公的身份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在探究过程中获取知识、发展技能、培养能

3、力,特别是培养创造能力,发展自己的个性。他们从理论上论证了“发现学习 ”和 “探究学习 ”的 合理性。我们可以借鉴他们先进的理念,但完全照搬肯定不素质教育要求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要求学生学会动手动脑,学会思考学会创新,培养可持续发展的人。而科学课正是以科学探究活动为核心,培养学生科学素养,培养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为实现这一目标,我们必须为学生创造一个气氛和谐、愉快的情境,教师在组织学生探鼓励他们敢于尝试,不怕失败,要求他们敢说、敢做、敢想、勇于探究,乐于探究,有效探究。因此需要研究出科学 的探究方法,组织探究活动的有效策略。( 1)激发学生的探究意识,使探究性学习成为学生自主自觉

4、的学习行为。( 2)培养学生独立探究与合作学习的精神,培养学生合作意识和人际交往能力。( 3)让学生通过亲自参与探究活动,获得积极的情绪体验,逐步形成乐于探究、努力求知的探究心理倾向。( 4)通过探究性的学习活动,帮助学生掌握探究方法,形成探究品质,促进学生探究能力的发展。教师将重点放在课堂教学上,重视课后的拓展,引领学生在实验制作中体验探究带来的乐趣,渐渐地形成初步的探究 能力。观察、实验等实践活动是科学课中重要的探究方法,也是学生获取感性认识的主要途径。因此教师要精心设计实 践活动,在活动中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学会以科学的 态度来观察思考逐步提高动手能力。阅读文献资料,认真学习理论,在

5、科学理论的指导下和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深入研究培养学生科学探究活动的方法,研究学生的学习心理和学习行为。在这基础上研究制定科学探 究活动具体目标和步骤。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日常的教育教学实践中尝试和探索。本课题努力培养学生良好的科学探究能力,将随机选取一些孩子,建立个人学习档案,进行追踪分析,以便及时发现问题,调整对策。(阶段时间划分、阶段达成目标、阶段研究内容、阶段成果形式)1起步阶段( 2014.3 2014.5 )制定 “小学科学探究活动设计、组织与管理研究 ”开题报告、课题计划和研究方案,学习科学课程标准、探究式科学教育教学指导科学究竟是什么,探究等理论著作,储备必要的理论资料,进行资

6、料研究。2实施阶段( 2014.6 2014.12 )全面启动课题研究,形成阶段性研究报告,在阶段总结中不断调控、修正研究思路;推动课题研究的顺利展开。完成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实验与研究和小学生科学探究的案例研究论文撰写。3总结阶段( 2015.1 2015.3 )进行课题总结,撰写研究报告,形成终结性成果。1、选择探究的问题,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在选择中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选择相应的问题,学生才会融入其中, 从而进行研究。引导学生的探究过程,培养学生带着问题和猜想去进行观察、实验,去搜集相应的信息。学生根据自己需要研究的问题设计相应的实验,寻找所需要的资料,选择合适的实验器 3、学会猜想

7、,制定假设研究目标。科学探究是一种有计划、有目的的活动,是在一定的理论、经验、假设下进行地。也就是说,我们在教学时,要让学生对提出的需要研究的问题进行大胆的猜想。由于学生的知识经验不同,认知水平有差别,他们对同一现象或问题会有不同的看法,提出不同的猜想。在教学 中要注意,猜想不是凭空想象的、随意的,要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作出猜想。循序渐进制定研究计划,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小学科学课程标准指出 “学生能运用已有知识作出自己对问题的假想答案;能根据假想答案,制定简单的科学探究活动计划;能通过观察、研究、制作等活动进行探究。”同时提出,对 制定研究计划能力的要求不能过高,必须符合小学生

8、的年龄特点,由扶到放,逐步培养。可见,在小学科学的探究研究中,对知识的探究获取并不是探究活动的主要目的,让学生 体验探究活动,学会制定研究计划和设计实验,形成科学思 维能力才是最根本的,科学的研究计划的制定可以使学生的 探究活动富有价值和成效,重视科学探究环节中学生制定研究计划能力的培养,是当前科学课要重视的一个内容。5、让学生成为科学活动的参与者,给学生自主探究的空间,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小学科学课堂要为学生创设一个“动手做 ”的研究环境,让学生大胆发挥想象,制作或操作各种材料或仪器来探究,才能从实验中产生问题,解决问题,才能让探究动起来。开展小实验、小制作等课外活动有利于 提高学生上科学课

9、的兴趣,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同时也培养 了学生的创新思维。6、让学生学会小组合作交流。可以使每个学生发挥各自的优点,照顾到每一个学生,同时可以提高教学的有效性。作为小组成员,每位学生都有自己的亮点与个性;每位学生都有展示自己的愿望和机会。教师要充分了解和利用好小组中每个学生的个体优势,这样,便可以促进小组中学生的相互弥补和协同发展。2(韦钰)探究式科学教育教学指导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 年10 鲁旭东译科学究竟是什么商务印书馆2007 年 11(周连刚)科学课中开展深入探究学习的一点思考新课程(下) 2011 年01 6. (王金)对小学科学课如何开展科学探究的一些思考新课程学习:下 2012年

10、第 12 7. (俞林军)小学科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9 年 11篇二:小学科学教学案例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探究科学体验乐趣 在科学教学中不断地提出问题,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科学问题的各方面能力,体验其中的乐趣,促进更有效地学习自然 规律,掌握科学知识。义务教育小学科学新课程标准指出应尽可能地向学生提供充分的科学探究的机会,使他们像科学家那样在进行科学探究的过程中,体验到学习科学的乐趣和魅力,一方面能增强学生科学探究的能力,另一方面能帮助学生更加有效和深刻地获取和掌握科学知识。小学科学作为一门承担科学启蒙任务的基础课程。它强调了体验、增长、获取、尊重和善于等一系列科学学习的过程、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11、是四年级科学中一节探究型的课程。“声音 ”本身就是一个对学生而言比较抽象的物体,而在这节课中,通过实验和观察认识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不仅能培养学生的实验观察能力,并且通过几个小实验体会乐趣,把抽象化为具体,有效地掌握课程内容。师: “同学们,讲台桌上有鼓、锣、橡皮筋、钢尺,请问你们有什么办法使它们发出声音? ”师: “说的好,我们发现拉长橡皮筋不会发出声音,拨动它会发出声音;按压尺子不会发出声音,放在桌边弹动它会 发出声音;按压鼓不会发出声音,可是敲打它会发出声音。这是为什么呢?仔细观察一下在发声的物体都有什么变化生: “我发现拨动橡皮筋的时候发出声音的时候,橡皮筋在左右晃动,而拉长它时没

12、有在动。 ”生: “我发现拨动钢尺的时候发出声音的时候,钢尺在上下摆动,而按压它时没有在动。”师: “观察的非常仔细,我们发现在发出声音的物体都会有10 什么现象? ”生: “来回运动 ”设计意图:研究物体为什么会发声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很难说清楚,这个 活动由 “扶”到“放”,让学生通过平常生活中常常遇见的如橡皮筋、鼓等物体,学会观察、学会思考。通过相同现象的观察分析,自然而然地得出发声物体的共同点,即发生了振师: “接下来我们来观察几个发生物体,来验证一下物体发出声音时是否都在振动。刚才敲打小鼓发出声音,可能看不清楚鼓是不是在动,那么我现在在鼓面上放上几粒绿豆,请同学来敲打鼓面,看看会有

13、什么现象。 ”生:体验小实验,观察现象。生: “我发现我们在敲打鼓,发出声音的时候,绿豆神奇地跳动了。”师: “我们没有敲击绿豆,为什么它会跳动呢?”师: “接下来的小实验,请每小组在用正确的方法敲击音叉,并且快速地放入水中,观察现象。 ”生:体验实验,观察现象。11 生: “敲击音叉发出声音,快速地将音叉放进水中,水面有波纹,甚至还会有水溅起。” 设计意图:通过让学生体验几个现象明显、有趣的小实验,观察现象,得出结论。大大提高了学生动手能力,实验观察能力,概括总结能力,更使得学生对刚学到的知识加深印象。 师: “原来物体发出声音真的都必须要在振动。我们周围还有很多这样的例子。比如我们人也能说

14、话发出声音,请问这个发声器官在哪儿呢? ”生:(指着自己的喉咙) “在我们 的喉咙里。 ”师: “对。在我们的喉咙里有一个发声器官,这个发声器官就叫声带。用手轻师: “还有我们有时候能发现周围有苍蝇在飞动,是因为我们听到了“嗡嗡 设计意图:运用本节课学到的知识,解释周围生活中发生的事情。使知识运用到生活中。 12 “物体由于振动产生声音 ”这一自然规律对于学生来说是一个比较模糊,甚至是陌生的概念,根据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认知水平,他们觉得敲打、碰撞、摩擦?是物体发出声音的直接原因,他们关注的是什么动作使物体发出了声音,而不是发声物体的变化,缺乏深入的探究声音现象的本质。所以在这堂课中教师主要是在起引导作用,根据小学生有限的理解、认知水平,设计一系列合适的探究活动,引导学生自主探究问题,解决问题,学到知识。并且在这一过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演讲稿/致辞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