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舒兰市高三上学期语文入学考试试卷

上传人:pu****.1 文档编号:430746640 上传时间:2023-08-18 格式:DOC 页数:15 大小:643.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吉林省舒兰市高三上学期语文入学考试试卷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吉林省舒兰市高三上学期语文入学考试试卷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吉林省舒兰市高三上学期语文入学考试试卷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吉林省舒兰市高三上学期语文入学考试试卷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吉林省舒兰市高三上学期语文入学考试试卷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吉林省舒兰市高三上学期语文入学考试试卷》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吉林省舒兰市高三上学期语文入学考试试卷(1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吉林省舒兰市高三上学期语文入学考试试卷姓名:_ 班级:_ 成绩:_一、 选择题 (共3题;共6分)1. (2分) 下列各句中,划线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A . 近两三年来,某市大型商场所增营业面积相当于过去十年所增营业面积的三倍,但前往购物的消费者却寥寥无几,出现了僧多粥少的局面。B . 家用电器降价刺激了市民消费欲的增长,原本趋于滞销的彩电,现在一下子成了炙手可热的商品。C . 关于金字塔和狮身人面像的种种天真的、想入非非的神话和传说,说明古埃及人有着极为丰富的想象力。D . 老李从小就养成了勤学好问的良好习惯。遇到问题,总是不耻下问 , 及时向同事、亲朋好友甚至左邻右舍请教。2. (

2、2分) (2017常州模拟) 下列各句中表意清晰、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 . “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苏东坡因仕途坎坷欲避世遁俗,又因不忘国运民生终未归隐山林,正是这两句诗的真实写照。B . 这村庄和村民修的这条路的历史一样悠久,路旁散落座座用芦苇、麦秸或茅草盖顶的农舍,墙壁用彩石砌出精美的图案。C . 在当今时代,文化是一个国家软实力的最重要组成部分。这个“软实力”硬不硬、强不强、大不大,与一个国家的文化产业强大与否直接关联。D . 选票上候选人名单按姓氏笔画为序,在多年实践中证明简便易行,也可以避免人为造成候选人获选机会不平等的情况。这样做,有利于充分发扬民主,保障选举人和被

3、选举人的民主权利。3. (2分) 下列文学常识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 . 鲁迅的三部小说集分别是呐喊、彷徨、朝花夕拾,祝福选自呐喊。B . 最后的常春藤叶作者是美国的欧亨利,他与法国的莫泊桑和俄国的契诃夫并称为世界短篇小说三大巨匠。C . 念奴娇赤壁怀古的作者是宋代的苏洵,与辛弃疾并称为“苏辛”,他首创豪放词。D . 一个人的遭遇作者是德国的海因里希伯尔,流浪人,你若到斯巴作者是俄国的肖霍洛夫,他们都是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二、 现代文阅读 (共3题;共27分)4. (6分) (2018钦州模拟)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中华文化根源于中原文化,中原文化实际上是以商周文化为主体的。从文献和

4、出土文物看,商周时期已经有了相当发达的农业,远超同时期其他地区。基于农耕生产和生活所产生的文化,当然要比狩猎采集时代的文化发达,也更为精细,更有感染力和吸引力;再加上农业社会有超过日常需要的粮食和其他物品,社会分工也更为细密合理,因而在当时经常发生的部落或部族战争中容易获胜。这样,中原文化靠着文和武两种手段慢慢地向外扩散,在扩散的过程中,并不是单向地输出,而是随时吸取当地部落部族的文化,边扩散边演变壮大。如果我们放眼历史,中华文化的这一趋势至今也未中止,以后也不会终结。商周活动的地域在今河南、陕西一带,这里土地肥沃,适于耕种;但同时自然灾害频仍,接近北边和西边的游牧部落。中华文化的根基大致就是

5、由这一自然和社会状况的刺激而形成的。农业生产需要社会的稳定和氏族、家族与家庭的延续。农业的耕种和收获是以年计算的,只有稳定,才能春种秋收,才能不断提高耕作技术、提高产量,生活也才能逐渐富裕起来;只有延续,土地、工具的占有才能长久,技术的传承和提高才有保障。要稳定,就要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合作;要延续,就要重视血缘的纯正,要分清正支与旁支,要保持以辈分为基础的等级制。既然时时可能发生自然灾害和外来兵灾,就要与水旱风雹、虫兽疾疫搏斗,要和入侵劫掠者拼杀,灾后还要艰苦奋斗以恢复家园。在应对种种自然界和人的挑战过程中,不但磨炼了人们自强自立的意志和能力,同时也使得对自然界的观察越来越细密,天文、历法、地理

6、、动植物学、医学等都有了发展的需要和可能,因而高度发达。这样,中华文化就种下了吃苦耐劳、聪明睿智、自立自强、知难而进、崇和反战、宽容豁达、重视伦理、忠孝仁义等基因。中华文化形成之后,表层、中层和底层形成了一个庞大而严密的体系。这是中华文化历久不衰的内在原因。任何文化,表层是最易发生变化的。因为它与人们的日常生活、与社会的物质条件关系十分密切。生产力和生产方式一经变革,人们的衣食住行就要跟着变化。中层变化的速度仅次于表层,随着时代的变迁,随着中华文化与异质文化交融的加深,礼仪、风俗、艺术、宗教、法律、制度等也必须相应地演变。表层与中层文化的每一次演变,也就向前推进了一步。惟有底层文化,经过了数以

7、千年计的表层和中层的反作用而不断地“修订”、加强,已经深深根植于民族的血液中,极难改变。但是,既然表层和中层对于底层有着反作用,那么表层和中层变得久了,也就要动摇底层文化。(选自许嘉璐中华文化的前途和使命,有删改)(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 中原文化基于农耕生活产生,远远优越于其他文化,因而成为了中华文化的渊源。B . 商周活动的地域特点磨炼了人们的意志和能力,形成了中华文化复杂的基因特点。C . 中原文化在扩散的过程中不对外输出,同时还吸取各种不同文化,最终演变壮大。D . 随着时代变迁,中华文化与异质文化交融逐步加深,中华文化必将发生根本改变。(2)

8、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文章认为中华文化根源于以商周文化为主体的中原文化,这是全文立论分析的前提。B . 对商周文化产生所受的自然和社会状况的影响,文章从稳定和延续两方面进行了分析。C . 文章先分析了中华文化的渊源,接着从地域特点分析了其特征,最后表明其稳定性。D . 文章站在历史发展的高度,对中华文化的过去和未来提出了独到见解,很有说服力。(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如果不是商周时期中原地区农业发展远超同时期其他地区,中华文化未必起源于此。B . 如果表层和中层不断发生演变,底层文化也会动摇,可见表层和中层对底层有反作用。C

9、. 中华文化重视伦理,提倡忠孝仁义,可见其强调血缘纯正和以辈分为基础的等级制。D . 如果一个地区社会稳定,氏族、家族与家庭延续正常,那么文化就会得到飞速发展。5. (12分) (2017高三上无锡期中)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文后各题。真实情节【美国】希区柯克“你能搭载我们一程吗?”“你们要去哪儿?”他问。“圣路易斯。”金发女子回答。晚上差不多九点钟的时候,他离开大厦。外面天色已经黑了好些时候,行人稀少。他等了一下,让几辆汽车过去,然后跨过街道到了他那部老爷车停的地方。他打算在回家途中去一下圣路易斯旁边的超市。她们的目的地离他走的路只有几条街。“当然可以,请上车。”他上车,伸手打开了另一旁的车

10、门。两人相互谦让谁坐到前座,最后两人都挤到前座。金发女子居中,她的双肩看上去非常光滑,左手肘上刺有一只小小的蝴蝶。这个世界变得真快,他记得十七岁那年,当他手臂上刺了一个花纹回家时,父母见此大呼小叫;而现在,女孩子纹身都见怪不怪了。他发动汽车开上马路。经过两条宽阔的街道后,车驶进一条偏僻的小马路,在那儿开车他放松了许多。他刚要拐弯进入一条黑暗的隧道时,金发女子突然喊道:“停车!”他刹住车靠在路边。金发女子正抓着一把猎刀,刀尖离他的喉咙大半尺。“把钱交出来。”她压低了声音,声音有点紧张。他一时手足无措,他做梦也没想到自己会是人家抢劫的对象,其他人可能,但不会是他。“如果我没有钱,我还能活着离开这车

11、子吗?”他问。他问,“告诉你,我刚从监狱出来,你们俩不也刚从那儿出来吗?”那两个女子互换了一下眼色。“你怎么知道!”黑人女子问。“那可是最早消除种族隔离的地方,”他说,“除了监狱,哪儿还会不分种族、白人与黑人相互信任呢?这是你们第一次出来试试运气,对不对?”“你怎么会那样想?”金发女子问。那两个女子互换了一下眼色。他说:“这是你们第一次出来试试运气,对不对?”“你怎么会那样想?”金发女子问。“因为你们不知道自己在干什么。”他说,有点自信。“对这种事你又懂什么?”“我什么都知道,内行得很。”他说着脸转向金发女子,“就拿你持刀的方式来说吧,它离我的喉咙大半尺,你应该用力顶住我的喉咙或者是我的腰部,

12、并且你们应坐在车的后座,这样下手时不容易被发现。”金发女子仍举着刀。“有道理。”“当然有道理,”他有点得意,“还有两个问题。”“是吗,说来听听。”黑人女子语气缓和了不少。“你们俩的衣着不恰当。”“你是什么意思?”金发女子问。“你们的衣服太薄,颜色太浅。如果你们必须用刀的话,必须离得非常近才行,这样容易沾一身血。你们若非用刀不可,万一碰到对方愚蠢的行为,衣服的颜色暗些容易掩饰血迹。”“还有呢,”黑人女子问,“你不是说有两个问题吗?”“是的,另一问题是,你们要的是钱,而不是来找人聊天。你们应尽可能地把钱拿到手而不应和对方废话太多。你们只要刀一顶对方就告诉他,废话少说,否则让他白刀子进去红刀子出来,

13、让他交出所有值钱的东西。只要你们做得好,他就会吓得不敢吭声,不敢磨蹭,不敢做一些不该做的事。”这时黑人女子已经打开车门下车,金发女子也随着滑了下去,并且把刀收进了包里。“你们准备干什么?”他问。“换衣服。”金发女子说。他点点头,随之劝诫道:“年轻人,正儿八经做事赚钱,少惹是非。”“你也一样,别再随便让人搭便车。”金发女子回敬了一句。金发女子一关上车门,他开车一溜烟地跑了。照原先计划,在超市买完东西后开车回家,当他进家门时,情不自禁地吹起了口哨。他妻子从厨房里高声问道:“你听起来心情不错,你的小说写得怎么样了?”“我把最头疼的一部分写完了。”他回答。妻子从厨房里出来,递给他一杯酒。“是不是半途抢

14、劫的那一章?那一章你总觉得不太符合现实。”他抿了一口酒,笑着说:“现在我认为够合乎现实了;实际上,我可以肯定合乎现实。”(选自希区柯克悬念故事集有删改)(1) 结合情节,简要分析为什么说两个女子是第一次实施抢劫? (2) 简要概括文中两处划线句子分别表现了人物怎样的心理。“对这种事你又懂什么?”“你也一样,别再随便让人搭便车。”(3) 简要分析“现在我认为够合乎现实了;实际上,我可以肯定合乎现实”一句的含义。 (4) 试探究小说中的“我”是怎样一个人。 6. (9分) (2017高一上河池期末)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人民诗人”吴芳吉史飞翔吴芳吉这个名字今天已鲜为人知,然而事实上他却是

15、“五四时期”享誉诗坛的“人民诗人”“爱国诗人”,是20世纪中国最杰出的诗人之一,他与苏曼殊的俊逸才华前后辉映。吴芳吉的诗歌充满爱国主义感情,反映现实生活,描写群众困难,揭露社会矛盾,真实表达了人民群众的追求和意愿。吴芳吉诗歌的特点是“不中不西,不古不今,不雅不俗,不激不随”。他创作的婉容词两父子护国岩词等蜚声中外、脍炙人口,受到周恩来、冯玉祥、郭沫若等人的高度赞誉。吴芳吉兼师众长、独树一帜的诗体,开创了一代诗风之先河,达到了很高的艺术境界,对后来的诗歌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的代表作婉容词等被选入30年代的中小学教材,影响了几代人。吴芳吉(18961932),号碧柳,祖籍湖北,后举家迁往重庆江津县德感坝居住。吴芳吉幼时即天资聪颖,机敏过人。3岁时,母亲刘淑贤授以诗,能背诵周南召南各篇。10岁时父亲蒙冤入狱,吴芳吉一路跋山涉水从江津来到重庆,替父申冤,厅堂之上他落落大方、有理有节,其超人的胆识和智慧令办案的法官深深折服,于是送父子俩回家。此事在重庆一时传为佳话。13岁时,吴芳吉创作了1000多字的读后感读外交失败史书后被老师用石印印刷全文,在江津各学校散发,一时洛阳纸贵,吴芳吉由此名噪全县,誉满江津,被称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初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