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必修二知识点总结

上传人:pu****.1 文档编号:430734682 上传时间:2023-06-24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129.0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地理必修二知识点总结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高中地理必修二知识点总结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高中地理必修二知识点总结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高中地理必修二知识点总结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高中地理必修二知识点总结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中地理必修二知识点总结》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地理必修二知识点总结(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精品教育高中地理必修n复习提纲第一章 人口的变化、人口增长: 1、总趋势:世界人口每年以 7000多万的数量在填息。2、一个地区人口的增长受 包券整L和人中|强一影响,人口自然增长由.地空单科如兰2共同决定的。人口的自然增长=出生率一死亡率。世界各大洲人口自然增长率由高到低:非洲、拉美、亚洲、大洋洲、北美、欧洲,南极洲无常住人口分布。3、差异:时间上一一20世纪以来是世界人口增长快速的时期。原因是对自然环境开发利用和改造的范围不断扩大、对各种灾害和疾病的防御能力不断提高、发展中国家政治的独立和经济的发展等。空间上一一发达国家增长 零慢,(有些国家出现了负增长,如俄罗斯、德国、匈牙利等);发展中

2、国家速度尾怏,(尤其是非洲),目前增长速度趋缓。存在差异的原因主要是经济发展水平差异及生育观念差异所致。4、人口问题与对策:发展中国家一一人口增长理性,出现劳逸力匹则电”吃邑庄冬台”用弛等社会问题;要采取计划生育,控制人口增长的政策。发达国家一一人口增长 过慢,,导致耳老龄化,二吏沟力期跳;国叵丹睿丕生等问 题;可采取 鼓励生育、吸纳外来移民 等措施。5、人口增长模式:由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三项指标共同构成。如图:此亡串写出去奉年)原始型:高出生率、高死亡率、低增长率; 传统型:高出生率、低死亡率、高增长率; 现代型: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增长率;“高”与“低”往往以 1%为参照, 若低

3、于或接近1%就能用 n 口 - - - 一 一 . - - - -, - - - - - - *r0air - - - - - - - - - - “低”来形容。目前发达国家已进入了 现代型;大多数发展中国家 还走完感辿传统筌州现代型购里mt;世界仍处于 由传统型向现代过渡阶段 ;我国已基本实现了从传统型向现代型的转变,属于现代型的人口增 一-1 I l- - - - - - - - - 一,- - - - -I- - - - - - - -F- -.-长模式一。二、人口分布:1、世界人口分布:在 水平方向 上,主要集中在 北半坪,,北半球居住着地球上 90%的人口,而 南半球只有10%的人口

4、, 在北半球,人口又多集中在 北纬20。60。之间的温带和亚热带地区 。人口分布还有集中于 沿海地区的趋势。人口分 布在垂直方向上,大量集中在 地势低平 的地方,海拔高的地方人口相对稀少。2、目前,世界各大洲人口数量排序:亚洲欧洲 非洲北美洲南美洲 大洋洲南极洲3、目前,世界各大洲人口分布密度:亚洲欧洲非洲北美洲南美洲大洋洲南极洲WMVWWWWMWMVMWWWWMWWWWMWWMWWWWMWWWMWWVWWWWWMWWWMWWVWWWWWMWWWWWWWWWWWMV三、人口迁移:1、含义:人们出于某种目的,移动到一定距离之外,改变其定居地 的行为。根据人口迁移是否跨越国界可以分为国际人口迁移和

5、国内人口迁移。2、国际人口迁移:空战前一一原因:地理大发现与新航线的开辟;资本主义的发展与殖民主义的扩张;特点:以集团性、大批移民为主;流向:从旧大陆流向新大陆,从已开发国家流向未开发国家。主要移出地:欧洲;鳌地二一美洲与大连洲-。(黑人作为奴隶被贩卖到美洲;亚洲人作为劳工被招募到东南亚和美洲)意义:人口迁移客观上开发了新大陆,传播了工业文明,也改变了人种的空间分布。空战后一一原因:各国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劳动力供求关系的地区差异。特点:定居移民减少,短期流动人口增加;流向:从发展中国家流向发达国家;北差二,0峡,关注祖由于经济发达,吸引了大量的移民;乃g北.韭石油开采,经济发展较快,也吸引了三

6、山外需工兀3、中国的人口迁移:历史上一一原因:战乱、自然灾害。流向:黄河流域迁往长江流域、珠江流域。建国初期一一流向:国家有计划、有组织地从东部城市迁往西北、东北等边疆地区;目的:开发国土;原因:东南部人多地少,劳动力富余,西北和东北地区地广人稀,劳力不足。改革开放后(民工流)一一流向:自发地从落后地区流向发达地区、从内陆流向沿海、从山区流向平原、从农村流向城市。原因: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所致。(东部沿海城市经济发达,西部内陆,尤其是农村经济落后)。意义:民工流一方面可以缓解迁出地人多地少的矛盾,增加经济收入,缩小地区差异;另一方面也可解决东部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劳动力不足的问题,促进经济发展;同时

7、也产生一系列的社会问题(如迁出地人才流失,迁入地社会治安混乱、交通拥挤、住房困难等)。4、美国人口流动:从东北部(冰冻地带)流向南部和西部(阳光地带)。5、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自然因素:气候、土壤、淡水、矿产等;社会经济因素:经济、交通、文化、家庭和婚姻等;政治因素:政策、战争、政治变革等。四、几个概念:环境承载力一一指某种资源能够持续供养的,曼左人口数。环境人口容量一一综合考虑多种资源,环境能够持续供养的最大,人口数(即最小的环境承载力,它是一个极限值)。影响环境人口容量的因素是 自然资源(最主要因素)、科 这卷展生.上、人们的生有道义主壬现也传冢场。目前技术条件下,估计世界环境人 口容量1

8、00亿,我国16亿。人口合理容量一一指按照健康合理的生活方式,又舒适的生活环境,并满足物质和文化生活等各方面的需求,同时又不妨碍后代生活质量的前提下,一个国家或者地区适宜的人口数量。第二章城市与城市化-可编辑-、聚落:聚落是人类聚居和生活的场所。聚落分为乡村聚落和城市聚落。、城市与城市区位选择:城市:以非农业活动和非农业人口为主的聚落。影响城市区位选择的因素:自然因素:地形、气候、河流;社会经济因素:自然资源的开发、交通、政治、军事、宗教、旅游等。、城市形态: 城市用地的几何形状。团块状一一多见于 生原一地区;条带状一一多见于 河谷.地区;组团状一一多见于 山区或反陵一地区。四、城市空间结构:

9、指构成城市的各要素在空间上的位置及其组合状况。城市功能区(城市地域结构)商业区 工业区 住宅区面积最小,多呈面积中等,多呈:城市中因土地利用方式的不同,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在城市中集中而形成不同的功能 区。住宅区、工业区、商业区是城市中最常见的功能区。点状或条带状 分布于城市中心、主要 交通干线旁或街角路口 处;片状分布于城市外缘 和主要交通线旁(如铁路、公路、河流)面积最大(占据城市空间的40%60%),是城市中最为广泛的一种土地利用方式,多呈 片状。分为低级住宅区和高级住宅区。高级住宅区位于高坡、城市外缘,接近文化区,环境优美地区;低级住宅区位于低地,接近内城和工业区,生活设施和环境差。 各功

10、能区之间并没有明显的界线。合理组织城市各功能区:工业用地和生活用地之间要有便捷的交通;住!匆t工业生电日便电以避少”t住区期!缪:石工,另要为旅市发展留后余地。城市功能区形成的原因: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形成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包括历史因素、经济因素、社会因素和行政因素。其中经济因素 是影响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主要因素。城市中每一块土地用于哪一种活动,主要取决于各种活动愿意付出租否而需晨,影响地租高低的因素主要有 距离市中心的远近 (离市中心越近,地租越高)和 交通便捷程度 (穿过的道路.多,/吾距交通干线越近,地租越高)。可种田能区的付租能力如图 2所示:图1图2图3五、城市等级:用城市人口

11、规模来划分。一般分为小城市、中等城市、大城市、特大城市。城市等级 越色,,数目越少,城市间距离 越远,,其服务范围(城市为其提供产品和服务的区域,包括城市本身、附近小城镇和农村地区)越大,服务种类越多,服务级别越高。六、城市化一一 是一个农业人口转化为非农业人口、农村地域转化为城市地域、农业活动转化为非农业活动的过程。A、表现:城市数目增多;城市人口增多,城市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城市化率)不断提高一一 标志;城市用地规模扩大;产业结构由第一产业向二三产业转变一一本质。B、差异:时间上一一初期阶段:城市化水平低,(城市人口比重在 30%以下),发展型吸;加速阶段(中期):人口迅速向城市集聚,

12、城市化进程 很快,城市人口比重在 30%70%之间。 由于人口和产业向城市集中,市区出现了劳动力过剩、交通拥挤、住房紧张、环 境恶化等问题,并出现郊国城市化.现象。后期阶段:城市化水平 较高(城市人口比重在 70%以上),发展趋缓甚至停止。有些地方出,Muwwwbn.现逆城也化一现象。如图3:空间上一一发达国家 起步早,城市化水平高,大都进入了城市化 后期阶段。发展中国家 起步晚,水平低,大部分处于 初期阶段和加速阶段。目前发展中国家城市化速度 。p . , r n n j %t . I” aph., n p . 口 = h r,Hnn ,,.,j ji.超过了发达国家。如图 4C、城市化对地

13、理环境的影响:合理的城市化可以改善环境;过快的城市化会使城市环境质量下降,甚至出现一系列的城市环境问题。城市环境问题:环境污染严重(大气污染、水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噪声污染、光污染、热污染等);交通问题(交通拥挤、停车困难、交通事故);住房问题(住房紧张、住房条件差);就业困难,失业人口增多等。如何降低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建设和发展生态城市。措施:建立卫星城,开发新区(郊区城市化);调整产业结构、产业布局;合理布局城市功能区;改善交通和居住条件;保护和治理城市环境(加强环境管制、污染治理、建立绿化带等)第三章农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农业区位:1、含义:一方面指农业生产所选定的地理位置,另一

14、方面指农业与地理环境各因素的相互联系。2、影响农业的区位因素:区位因素农业发展自气候光、热、水条件与农作物的分布、复种制度和产量关系最为密切。然地形不同的地形区(坡向、坡度、高度),适宜发展不同类型的农业。因土壤作物生长的物质基础;不同的土壤种类,适宜生长不同的作物,土壤的肥沃程度影响产量。素水源年降水量少于250毫米的干旱地区,灌溉水源是决定性因素。市场需求市场的需求量最终决定了农业生产的类型和规模社交通运输主要影响商品农业的区位,园艺、乳畜业等要求有方便快捷的交通运输条件会国家政策世界各国的农业都受到国家政策以及政府干预手段的影响。经农业技术包括良种技术、化肥、大型机械以及冷藏保鲜技术。济土地价格在城市郊区及工矿区周围,往往形成以生产蔬菜、肉、乳、禽、蛋为重点的农业生产基地。以因城市为中心,地价(租)呈递减分布。素劳动力劳动力成本和素质影响农业生产成本。工业基础为农业生产发展提供先进的生产资料。自然因素比较稳定,社会经济因素发展变化大。改造自然因素的措施: A、温室农业一一改造热量;B、修筑梯田一一改造地形,但坡度超过25不能修筑梯田;影响以下农业的主要区位因素:A、横断山区的立体农业、东南丘陵的立体农业地形;B、东南丘陵的荼树土壤;C、河西走廊的棉粮、南疆绿洲区的农业一一水源;D、南方甘蔗、北方甜菜一一热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高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