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语天然2011年第11期

上传人:人*** 文档编号:429875531 上传时间:2023-08-16 格式:DOCX 页数:2 大小:18.7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一语天然2011年第11期_第1页
第1页 / 共2页
一语天然2011年第11期_第2页
第2页 / 共2页
亲,该文档总共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一语天然2011年第11期》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一语天然2011年第11期(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一语天然 2011年第11期 关键词演播艺术;境界;一语天然 “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这是很久以前在某本书中看到过的一句话,似乎是在描述人生的三个阶段也可理解为艺术创作的三种境界:虽不曾记得是谁人所说,但这其中深深的妙理却令人咀嚼不厌,面对事物的发展规律,从明到惑是大众的悲剧。从惑至明是智者的涅?。人生如此,艺术境界又何尝不是相同。30年的演播艺术实践。演播录制的几千部集长篇小说、广播剧、译制片、纪录片等各类古今中外的作品,在“看山是山、看山不是山、看山还是山的境界中流连、徘徊、追寻,这漫长的创作过程。又何尝不是一次次的“凤凰涅?”!也许,就在这

2、曲曲折折、深深浅浅、大喜大悲间。在痛苦煎熬、迷惘挣扎、欢欣震撼间,不知不觉自己已从脚下走向了远方,走得很远;多年后似是在不经意间听到了从未听到的心灵深处的呼唤。眼前也豁然:如果把每一次的创作比作出行,我每一次的出行虽是未来得及整理行囊就又匆匆上路,但只记得一直走着又是多年后,却惊讶的发现还在路上,但已站在了高处,这时,暮然回首,看到了那原来的山,还是山,原来的水,还是水了不觉相信每次的涅?都让我们更接近那个最高境界。令我无论如何没有想到的是。这个艺术的最高境界却不是我心目中曾千百次想象过的梦一般的绚烂多姿。五彩缤纷,而正相反。它素朴,淡雅,平和,自然过自然!我国金代杰出的文学家元好问对东晋末年

3、的伟大诗人陶渊明的诗做过这样的评价“一语天然万古新,豪华落尽见真淳”;是的,所有喜爱陶渊明诗歌的人都会从中欣赏到他语言平淡、自然天成,摒弃浮华的服饰,透着朴素和淳厚,每每赏来万古常新。有这样一个故事:在远年,苏东坡大学士自觉才思不捷便去请教佛印禅师给他开示,禅师请大学士落座后赶紧倒茶,可茶都溢出水杯了禅师还在继续倒。也不顾苏大学士的阻拦;顷刻间。苏大学士顿悟:哎呀!水杯已满,怎能倒进去呀!他反省自己骄狂自满、自以为是、藐视他人,这种排他的毛病不去除,傲慢的心理不清空,不虚心请教他人,怎么能听得进善言增长智慧啊!这是大学士的第二段人生境界,幸好他遇到了佛印禅师的开示。现实中,当我们也遇到如此的瓶

4、颈。多数人选择就此止步,放弃了远方那更高层境界的追求。开始在术上下工夫,止步在了人生这个阶段。也有人带着迷惑期许找回那份自然。于是又上路了,又开始了漫长的漂泊与追寻,终有一日忽然觉悟,返了璞,归了真,放下了术的执著,自然了,得道了,看山还是山了。艺术创作的道与术亦无异,如果道是创作理念,是境界,那么术就是方法,是技巧。我很庆幸进入电台就被赋予了太多的机会演播各种作品,而每一次我也努力做到演播得更好不负这难得的机会,我很感恩工作在我身边的那些老艺术家对我的影响,特别是创作道路的选择使我受益至今,回想那段岁月学习如饥似渴,创作潜心用功,作为主创人员连续十年获全国大奖,“省模范工作者”、“全国最佳女

5、演员”、“全国演播艺术家”等殊荣接踵而至,现在想来那迅速的成长得益于一个“悟”字。中国的文字是智慧的符号,明吾心为“悟”。明心是一个修行的过程,常言道: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词典上说:“修行是指具有自我意识的客观存在。为了实现自主进化这一目的而主动对自身施加的一系列约束的总称。”我更愿意认同这样的注释:“修行是一条道路,一条通往人类内心最深远处的道路。而在这条道路的尽头,我们就可以找到一种智慧,这种智慧能够让我们了解到生命的真谛,使我们的生命自动达成充满了喜悦的圆满状态。”作为艺术之路的行者怀揣梦想,潜心追寻,这追梦的历程可谓修行,只是因走的远近、心的诚伪、愿的宏微而结果有别。譬如艺术家与艺

6、匠,境界完全不同。从“山、水”、“道、术”又到修行。我们不难体会其中蕴涵的相同相通的自然法则。“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很多前辈艺术家在这条路上一生孜孜以求。目的就在于使自己有能力在艺术的更深层次智慧的如意行走不被羁绊进而获得真谛,他们不再于一举手一投足,一句话一个字间执著、流连,而是奔着浩大的走向前行。当他们把真谛捧到面前我们才惊讶的发现。这真谛的外化形式不再有艺术的雕琢、粉饰和故弄玄虚。而是那样平实、质朴、自然、真诚没有痕迹。正如国际流行的最高表演境界:零度。近几年,因担当文化部全国朗诵考级指定考官、全国高考艺术类考官。故常走进讲堂和学生学员就朗诵、语言表达、文艺作品演播等进行探

7、讨:多年的实战经验和理论积累,特别是独特的教学方式,学员们很受益,我很欣慰,他们常说每个人都拿到了一把开启朗诵艺术大门的钥匙。因材施教固然老生常谈。但要使每个学员在短期内入门,确实要教师下凡功夫的。教学中学员们会表现出许多朗诵当中常出现的问题。也会提出多种个性化疑问要你解答,每次的答案不仅使他们满意,常常会令他们出乎意料瞠目结舌。慨叹老师对作品独特的深度挖掘和立竿见影的技巧教授方法,不愧是“大腕速成学院院长”。在一次小说演播课上,讲的是一篇母爱,对作品概貌进行分析之后准备更深入的个性化解读的时候,一个学员举手站立迫不及待的希望老师做全文演播示范。这种现象不是个案而是普遍存在,学员来到课堂主题明

8、确,就是想尽快知道、听到这篇作品的有声呈现以便“画瓢”好通过考试。学员的心情可以理解,对老师特别是对我而言,如果说做示范和千方百计给学员讲授方法哪个更容易,毫无疑问是前者。但负责的说,授之以渔还是授之以鱼这是截然不同的教学理念和教授方法。示范一定会做,但不是此时。每一次的艺术创作都是一番复杂的情感活动,也是一次心灵的远途航行,行者起航,沿途历经惊涛骇浪,览尽大好风光,带着生死考验、谢天谢地的庆幸和无尽的感慨才能到达彼岸;这样的过程是必经的,没有人会从起点直越彼岸,这是规律。也是前面说的道。艺术创作的规律需潜心进行细节航行,这个心路历程就是创作源泉。只有经历了心灵航行你才有可能感知母爱这篇作品,才能深沉地体会让我们久违了的、伟大的、不经意间淡忘了的、失之追悔莫及的母爱!一番话现场无声,这个过程是在寻道、悟道,这个过程是未来登上“看山还是山”峰顶的第一级台阶。在技巧运用上我的表述是越高级,越简单,也就是前面说的“一语天然”的境界。正如我们在开篇仰视先哲的“山水”说,赞叹陶渊明“一语天然万古新”的艺术境界,多年来,我们站在智者的肩头,寻那“看山还是山”,觅那万古常新的“一语天然”,为了这个境界,在路上,从未停歇。(编辑丹桔)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活动策划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