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3502T 014-2022+茶树菇栽培技术规程

上传人:re****.1 文档编号:429711387 上传时间:2024-01-25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76.3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DB3502T 014-2022+茶树菇栽培技术规程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DB3502T 014-2022+茶树菇栽培技术规程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DB3502T 014-2022+茶树菇栽培技术规程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DB3502T 014-2022+茶树菇栽培技术规程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DB3502T 014-2022+茶树菇栽培技术规程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DB3502T 014-2022+茶树菇栽培技术规程》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DB3502T 014-2022+茶树菇栽培技术规程(1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ICS65.020.20CCSB 053502 福 建 省 厦 门 市 地 方 标 准DB3502/T 0142022代替 DB3502/T 014-2016茶树菇栽培技术规程Technical regulation for cultivation of agrocybe aegerita2022-11-16 发布2022-11-16 实施厦门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发 布目次前言II1 范围12 规范性引用文件13 术语和定义14 栽培环境15 菇房(棚) 建造16 栽培季节27 生产投入品28 菌袋制作39 接种310 菌丝培养312 病虫害防治413 生产档案管理5附录 A(资料性) 化学消毒剂

2、6附录 B(规范性) 原辅材料使用质量要求7附录 C(资料性) 主要病虫害化学防治8附录 D(资料性) 生产档案管理记录911 出菇管理4前言本文件按照GB/T 1.1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 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定起草。 本文件代替DB3502/T 0142016无公害茶树菇栽培技术规程,与DB3502/T 0142016 相比, 除结构调整和编辑性改动外,主要技术变化如下: a) 更改了菇房(棚)的建设内容(见 5.5、5.6,2016 年版的 4.7); b) 更改了菌种质量的相关规定(见 7.1,2016 年版的 6.1); c) 更改了菇房(棚)、培养室等场所消毒措

3、施(见 8.5.2,2016 年版的 7.5.2); d) 更改了病虫害综合防治措施(见 12.3,2016 年版的 12.2、12.3、12.4); e) 删除了加工与贮藏相关内容(见 2016 年版的第 14 章); f) 更改了允许使用的主要化学消毒剂、原辅材料使用质量、主要病虫害化学防治和生产档案管 理的规定(见附录 A、附录 B、附录 C、附录 D,2016 年版的附录 A、附录 B、附录 C、附录 D)。 请注意本文件的某些内容可能涉及专利。本文件的发布机构不承担识别专利的责任。本文件由厦门市农业农村局归口。 本文件起草单位:福建省亚热带植物研究所、厦门华侨亚热带植物引种园、厦门市

4、标准化研究院、厦门市同安区菌秀食用菌专业合作社、厦门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 2005 年首次发布为 DB3502/T 0142005,2016 年第一次修订; 本次为第二次修订。 本文件主要起草人:叶婷、明艳林、张金梅、陈良华、阮以恒、邱少彬、杨威、李俊毅。本文件及其所代替文件的历次版本发布情况为: 茶树菇栽培技术规程1 范围本文件规定了茶树菇的栽培环境、菇房(棚)建造、栽培季节、生产投入品、菌袋制作、接种、菌丝培养、出菇管理、病虫害防治、采收及生产档案管理要求。 本文件适用于茶树菇代料栽培。 2 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

5、件, 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 1886.214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添加剂 碳酸钙(包括轻质和重质碳酸钙) GB 5749 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 GB/T 8321(所有部分) 农药合理使用准则GB/T 10463 玉米粉 NY/T 119 饲料原料 小麦麸 NY/T 528 食用菌菌种生产技术规程NY/T 1276 农药安全使用规范 总则NY/T 2375 食用菌生产技术规范 NY/T 5010 无公害农产品 种植业产地环境条件 NY 5099 无公害食品 食用菌栽培基质安全技术要求 3 术语和定义本文件没有需要

6、界定的术语和定义。 4 栽培环境4.1 应符合 NY/T 5010 和 NY/T 2375 的规定。栽培场所应生态环境良好、水质优良,远离污染源。 4.2 生产区和原料库、成品库、生活区应严格分开。生产区中拌料区、装料区、灭菌区、冷却区、接种区应各自独立,又相互衔接,其中灭菌区、冷却区、接种区应紧密相连。原料仓库应设在下风口。 5 菇房(棚) 建造5.1 应选择地势平坦、通风良好的地块,菇房(棚)坐北朝南,地面平整。 5.2 应采用竹子、钢材等材料搭盖菇房(棚),菇房(棚)的规格应根据地块的实际情况而定。菇房(棚)最长不超过 40 m,宽 8 m10 m,高度 3.8 m4.5 m。 5.3

7、菇房(棚)应具有遮阳、防雨、防风等基础设施。遮阳网或塑料薄膜的遮光率应达到 7590。 5.4 为提高场地利用率,宜在菇房(棚)内搭建多层架。棚架设置根据实际空间大小而定,一般层间距 50 cm55 cm,中间床架宽 1.3 m1.5 m,两边床架宽 0.7 m0.8 m,床架中间及两侧预留过道便于操作。 5.5 菇房(棚)应设置出入门及通风窗,菇房(棚)内应设置防虫、照明等设施,并安装黑光灯。 5.6 培养室应配备调温调湿设备,如空调、电扇、排风扇等。 6 栽培季节春季2月3月制袋接种,4月6月出菇;秋季8月9月制袋接种,10月翌年3月出菇。 7 生产投入品7.1 菌种来源应选择有资质的菌种

8、场供应的菌种。菌种质量应符合NY/T 528的规定。 7.2 生产用水质量应符合GB 5749规定。 7.3 栽培容器常压灭菌的菌袋宜采用聚乙烯塑料袋,规格为(15cm17cm)(33 cm35 cm)(0.004 cm 0.005 cm);高压灭菌的菌袋宜采用聚丙烯塑料袋,规格为(15 cm18 cm)(33 cm35 cm)(0.004 cm0.005 cm)。 7.4 化学消毒使用化学消毒剂应符合NY/T 2375、NY/T 1276和GB/T 8321(所有部分)的规定。允许使用的主要化学消毒剂见附录A。 7.5 原辅材料原材料以棉籽壳、杂木屑、玉米芯等为主料,以麸皮、玉米粉、石灰粉、

9、石膏粉、轻质碳酸钙等为辅料。原辅材料的质量应符合NY/T 2375、NY 5099和附录B中相关规定。 7.6 培养料配方培养料可采用以下配方: 棉籽壳 55,杂木屑 15,麦麸 20,玉米粉 8,石膏粉或轻质碳酸钙 1,石灰粉 1, 含水量 6365; 棉籽壳 70,麦麸 15,玉米粉 8,豆饼粉 5,石膏粉或轻质碳酸钙 1,石灰粉 1, 含水量 6365; 棉籽壳 50,杂木屑 10,麦麸 13,玉米芯 20,玉米粉 5,石膏粉或轻质碳酸钙 1, 石灰粉 1,含水量 6365; 杂木屑 73,麦麸 20,玉米粉 5,石膏粉或轻质碳酸钙 1,石灰粉 1,含水量 63 65。 8 菌袋制作8.

10、1 培养料处理按配方准备好各种原辅材料,杂木屑颗粒过粗或者带刺要过筛,杂木屑应提前堆积发酵处理,玉米芯、棉籽壳应提前1 d2 d用23石灰水预湿处理。拌料时,将杂木屑、棉籽壳、麦麸、玉米粉、石膏粉或轻质碳酸钙等混合拌匀,再加入水搅拌均匀,控制含水量。 8.2 装袋采用人工或者机械装袋,装袋时培养料应压实,松紧适中,料高13 cm15 cm,料袋中间打穴,装好料后袋口套上套环和无棉盖体或用纱线扎紧袋口。 8.3 灭菌可使用常压蒸汽灭菌或高压蒸汽灭菌。常压灭菌锅(灶)内温度上升到100 后保持18 h24 h, 待料袋温度降至70 以下出锅。高压灭菌锅内温度上升到126 后保持3 h4 h,待料袋

11、温度降至80 以下出锅。 8.4 冷却灭菌后的料袋移入已消毒的菇房(棚)进行冷却,当料袋温度降至27 以下即可接种。 8.5 场所消毒8.5.1 菇房(棚)、培养室应干燥、防潮、避光、通风、保温。在使用前应打扫、清洗干净,提前 4d 5d 喷洒杀虫剂。使用杀虫剂应符合 NY/T 1276 的规定。 8.5.2 菇房(棚)、培养室及接种场所应提前 3 d5 d 用漂白粉溶液(漂白粉 100 g 加水 12 kg)清洗消毒,或用新洁尔灭溶液(新洁尔灭 500 g 加水 15 kg)清洗消毒。接种前,接种箱应采用气雾消毒剂消毒,每立方米用量 5 g6 g,消毒时间 40 min50 min 后接种。

12、菇房(棚)内开放式接种,用气雾消毒剂消毒,每立方米用量 12 g15 g,消毒时间 6 h8 h 后接种。无菌室可采用紫外线、臭氧机消毒 8 h10 h 关闭后方可接种。使用消毒剂应符合 NY/T 2375 的规定。 9 接种9.1 接种前,将接种工具等放入接菌室(接种箱)进行消毒;接种操作人员的手、栽培种瓶(袋)外壁用 70酒精或 40来苏儿擦拭消毒。 9.2 接种时,接种工具用酒精擦拭后在酒精灯火焰上灼烧。用接种工具去掉栽培种瓶(袋)上面老化种块后,将种块取出放入料袋的料面上,部分种块掉入料袋中间洞穴内,迅速盖好无棉盖体或用纱线扎紧袋口。一瓶(袋)栽培种(750 ml)可接 30 袋35

13、袋。 10 菌丝培养10.1 堆叠接种后的菌袋移入消毒后的培养室。采取墙式堆叠或层架堆叠。墙式堆叠时地面应进行硬化,一般可墙叠8袋10袋,最高不超过13袋。层架堆叠时,将菌袋竖立向上,排放于层架上。同时,控制培养室温度在26 以下,相对湿度控制在70以下。保持环境黑暗,每天通风2次3次,每次20 min30 min。 10.2 查种与处理接种7d后开始检查菌袋发菌情况和菌丝长势,及时检出被污染的菌袋。 11 出菇管理11.1 栽培方式可采用墙式栽培、层架栽培或畦床栽培等方式。 11.2 开袋菌袋在室温23 28 下培养40 d45 d可打孔增氧,菌丝走满袋后继续培养,菌龄达60 d左右、料面有

14、分泌黄色水珠、局部变成褐色、菌丝体转色,即达到生理成熟,可移出培养室,列放于栽培架上。去掉套环和无棉盖体,刮去菌袋料面上老菌块,拉直菌袋口,再扭拧合拢保湿,待料面菌丝恢复后,及时开袋催蕾。 11.3 催蕾将袋口解开并袋口反卷2 cm3 cm。保持温度18 26 ,空气相对湿度维持在8590,可在地面和菌袋喷水,以控制空气湿度。温度超过30,可采用电扇和排风扇降温,或进行疏袋以散热降温。每天早晚2次开门窗进行通风,每次40 min60 min,以促进菇蕾形成。开袋后10 d13 d,菌袋表面会形成颗粒状原基,原基发生阶段空气相对湿度控制在8590,每天早、中、晚3次向地面上洒水并向空间喷雾。开袋7 d后菇房(棚)温度控制在20 27 ,二氧化碳浓度控制0.2以下,散射光照射3 h5 h。 11.4 出菇11.4.1 栽培阶段控制在 15 30 ,以 20 28 为宜,空气相对湿度控制在 9095。 11.4.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国内外标准规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