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课本读活的习惯课本,一课之本说课本是学生的“一课之本”,相信大家都不会反对的确,我们每上一堂课,预习、听课、复习、作业,哪一个环节少得了它?一本薄薄的课本,看似貌不惊人,却是编著者们历经数年辛勤耕耘的结果他们所想到的远远超出了他们所写出来的,简单地说,就是“文字之外还有文字”★ 树立正确的课本观“以本为本”必须看到“文字之外的文字”课本上的知识看起来是静止的,是“死”的,其实每一句话都经过了千锤百炼,涵盖的信息量极其丰富课本就像是一座巨大的宝藏,细细挖掘,才能把课本上的知识转化为属于自己的知识,而不是仅停留在表面的文字上 我们要树立正确的课本观,是利用好课本的先决条件它绝不是嘴上说说那样简单,关键还在于思考和行动1、要带着目的读课本有很多人问,为什么自己很认真地看课本,细细读每一句话,就是没有效果呢?他们很可能是在漫无目的地读课本,这样很容易被字面意思束缚住思想,停留在文字表面没有目的,就没有思考;没有思考,就难得有收获带着目的看课本,有如下两个问题需要明确 问题一:有目的和没目的区别很大吗?是的阅读目的直接影响阅读的方式和态度举个简单的例子,同样是看漫画,如果是为了打发时间、消除无聊,很少有人深入欣赏;如果是为了提高欣赏水平,描摹作品,人们一定会仔细揣摩每一处细节,而不像前者那样蜻蜒点水。
有的同学拿到课本,不假思索就从第一页读起,看着很认真,实际却好比弓箭手随手射出手中的箭,前面没有靶子,只不过是在瞎忙!我们如果不清楚自己的阅读目的,即使读完了整本课本,也未必能有收获,只会白白浪费时间所以,打开课本之前,问问自己,我为了什么而翻开眼前的书?磨刀不误砍柴工,搞清目的再读课本是值得的问题二:阅读目的一般有哪几种?通常人们的阅读目的主要是,为了掌握新的“信息”;为了寻找重要的细节;为了解答某一个特定的问题;为了评估正在阅读的书籍;为了应用资料;为了娱乐等我们学生阅读课本一般属于前五种目的,最后一种由于课本本身缺乏娱乐性,一般出现在课外阅读中2、分清不同的目的分清不同的目的,能帮助我们有针对性地读课本,使效率更高我们看看有哪些问题需要注意问题一:学习任务就是读课本的目的吗?不完全是学生的每一天、每一节课,都对应着具体的学习任务,有学习内容的内在要求,也有老师的明确规定学习任务有时候就是读课本的目的,但大多数情况下,目的隐藏在任务背后比如完成课后练习题是一个学习任务,但这个任务本身不是目的,它背后隐含的目的是巩固知识至于需要巩固的是哪一个具体的知识点,在不太清楚的情况下可能需要再对照课本加以确认。
这样也便于准确地完成学习任务所以,最好是先理清学习任务,再确立读课本的目的问题二:如何确定读课本的目的?学习环节不同,读课本的目的也不同比如在预习的环节,我们读课本的目的主要是为了了解下一课将要学习哪些新内容;而在作业这个环节,面对一道习题不知从何下手,读课本的目的就是为了查看某一个细节或某个特定的问题学习阶段不同,目的也不同学习是有阶段性的,每一个学期都可分为新课学习阶段、学期复习阶段、备考阶段等不同阶段有不同的学习目的,这些目的直接决定我们怎么读课本比如学习新课阶段,读课本的目的是为了更详尽地掌握知识;而在复习阶段,读课本是为了使分散的知识变得系统读课本的目的还因人而异人与人之间的差异决定了每个人的学习要求、学习目的以及读课本的方法不同比如,基础好一些的学生对自己的要求可能会高一些,在学习达到某个层次之后,就会要求更高层次的学习3、慎防走入误区很多同学由于没有树立好的课本观,没有正确地对待课本,在学习上走了弯路,实在令人感到遗憾现在,我们看看都有哪些常见的误区误区一:有参考书就可以不看课本了很多人有了参考书,就放弃了课本,这很不明智参考书的编写依据仍然是课本有的参考书针对性确实较强,但毕竟只是一家之言,不可能全面体现课本的所有教学要求。
过分依赖参考书,把课本丢在一边,势必造成学习上的漏洞况且,现在的参考书五花八门,要选出最合适的那一本,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误区二:做题可以代替看课本埋头于题海,放弃看课本,常常会劳而无功以做题目代替看课本(或其他学习行为),总会事倍功半试想,做题的目的是为了巩固知识,把课本丢开,能巩固什么知识呢?一个人掉进水里,拼命挣扎却不看方向,最后可能离岸越来越远课本是学习的方向,远离课本,必然意味着学习的失败误区三:多看课本就是重视课本很多学生都很重视课本,经常翻看,一学期下来,课本都翻烂了,学习成绩仍然不太理想这种现象除了可能是学习的其他环节出了问题外,最大的可能就是对待课本不得法多看课本并不一定是真正的重视课本重视课本是一种好的学习意识,但这种重视还蕴藏着很多技巧我们在后文将详细地介绍课本利用方面的问题误区四:“以本为本”就是只看课本现代社会的信息更新和传递是无止境的,课本的更新效率相对较低只看课本,很可能会局限学习的视野真正的“以本为本”,不仅仅要钻研课本,达到教学的要求,获得好的学习成绩,更要以开放的心态,广泛吸取课外知识,让自己看得更远,飞得更高 思考与评估下面的表格可以帮助我们来了解自己目前的状态,评估自己处于哪个级别。
如果你想达到优秀级别,最好先找准自己现在的级别,与下一级别的要求仔细对照,结合上文的建议找到改进的方法,及早实施自测对照描述及格良好优秀了解课本是学生的一课之本;知道带着目的读课本很重要;常常看课本,但思考不够充分,不太明确自己读课本的目的;很少看课外书或了解课外知识对读课本的误区了解较少,有时会钻牛角尖认识到课本是学习的方向,要取得好的成绩,必须重视课本;明确考试强调的能力和技能来自课本,“万变不离其宗”;明确阅读目的影响阅读效果,能根据个人实际学习情况确定读课本的目的,并加强思考了解读课本的误区,但不能完全避免坚信“以本为本”,从书本上知识和技巧的掌握和熟练运用出发,提高自己的学习;明确不死抠课本,读课本时要读到“文字以外的文字”;以开放的心态,广泛吸收外知识,扩大视野;明确读课本的误区,且很少走弯路自我评估整改计划★ 不同课本不同读法 要读好课本并不是多么困难的事,只要找对了方法,很多人其实也很重视课本,但他们阅读方法不当,总是用一种固定的方式阅读所有的课本,常常把自己弄得疲惫不堪,头脑茫然,越来越糊涂如果及时转向,用不同方法来读不同的课本,就能避免走弯路了我们正在或将要学习的科目主要包括语文、数学、外语、政治、历史、地理、生物、物理、化学等。
各科课本的内容和语言风格差异较大有时候,一个科目的课本中课文的内容也有较大差别(如语文)因此,我们不再以科目来分类,而直接按照课文的类型来分,大慨将它们分为叙述性课文、论证性课文、分析性课文、描述性课文四大类不同的课文有不同的读法,具体讲解如下1、叙述性课文叙述性课文以叙述性的内容为主,语文课本中的很多课文、历史课本中的大部分内容都属于这一类可能有的同学已经体会到了,叙述性的内容本身并不难理解,可课文中对那些叙述性内容的分析却常常让人感觉头疼我们以历史课文为例,来看看读这一类课文有哪些问题需要注意问题一:死记硬背就行了吗?从表面上看,历史课文就是在叙述一些历史事件和人物,无非就是交代这些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原因等,没什么波澜起伏,也没讲什么大道理因此,很多学生学习历史的时候,对课文的内容一律采取死记硬背的方法,结果却不那么满意,为什么呢?原因就在于他们没有理解课文这样写的目的阅读历史课文,了解史实是一方面,但这只是最起码的要求最重要的还是去了解书中所记载的一系列人物、事件的相互关系(包括因果关系和时间关系等)掌握了这些关系,才算达到了阅读的目的问题二:分析难懂就可以不看吗?很多人觉得课文中对叙述性内容的分析太枯燥,很难以理解,所以经常采取跳过的方法,将这部分内容忽略不计。
这种做法其实很不明智虽然这类分析不是出现在课本的醒目角落,内容也不太多,但它其实是最重要的它常常深刻地指出了历史事件、人物之间的关系,或者隐藏了历史与政治、经济乃至文化间的联系,对我们理解历史有很大的帮助对于这类分析,看不懂也不要轻易放掉如果觉得困难比较大,可以向老师请教,或者是自己去查一查相关的资料 问题三:每一遍都要读得很仔细吗?不是的阅读历史课本,第一遍要求非常仔细第二遍时不必过多地注重一字一名,但一定要按照顺序阅读,读每一个章节时重点关注的应该是时间、地点、事件,以及它们之间可能存在着的一切内在联系,把这些联系弄明白了,学好历史也就不会有大问题了2、论证性课文这一类课文以论证性的内容为主典型的论证性课文就是我们的政治课文,语文课本中有一部分议论文也属于这一类我们以政治课文为例,来看看读论证性课文需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问题一:观点是最重要的吗?是的观点是论证性课文的重中之重政治课文的阅读应该着重在课文本身所阐述的观点假定你正在阅读某一节,观点可能就是这一节的标题,也可能出现在一节中的重点段落,或者是结尾处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整个篇章存在的价值就在于这些主要的观点观点就是灵魂,掌握了观点,等于抓住了论证性课文内容的要害。
问题二:结论和论据怎样读最有效?把结论和论据对照着读最有效政治课文通常有一些结论性的观点,编著者会用很大的篇幅去论证这些结论我们可以先读结论,再去有意识地看课本上的论据,可以尝试着分析这些论据属于哪一类,是事实、数字还是说理,想一想编著者为什么这样写,这样相互对照着看,你会发现效果很不一样3、分析性课文分析类课文都是以比较严肃的笔触一步步进行分析和推理,主要以传播科学知识为主,这类课文主要包括各门理科类学科如数学、物理、化学、地理和高中的生物等的内容对于这些课本的阅读,应该注意下列问题问题一:初学者怎么办?初学者一定要重视“原始积累”很多同学在最初学习几何的时候,感觉几何抽象、难学,这是很正常的心理现象,因为他们的大脑里还没有相应的知识体系,接受新知识就会感到困难学习一门新学科一般都要经历一个原始积累阶段,在该阶段要强化记忆、反复感悟、反复理解当达到一定层次后,就自然会做到游刃有余问题二:如何掌握知识点和潜在规律?具体来讲,我们可以试着将每页课文中所含有的知识点或蕴藏着的潜在规律都提炼出来,以问题的形式写在页眉上这样做,一方面可以避免复习时一些知识点被落掉(初学一门课程时,概念较多、基础知识较零碎,复习时往往会顾此失彼);另一方面可以使学习更具有针对性,避免平均用力。
然后,精读每一页课文复习时,首先将每页页眉上写的问题当成考题来检查自己对本页基础知识的理解、记忆情况对能准确、流利回答的问题,就算通过;对不能流利回答或回答不好的问题,要针对性地复习一下,直到能准确、流利地回答为止如果将这些问题都掌握到位,就说明本页内容被掌握了问题三:记现象、背结论,就万事大吉了吗?很多同学在理科学习时倾向于了解实验、记住结论,或者记住现象、记住结论,做题时就死套结论,这样学习就是死学,把知识学死了,把课本读死了在读课本时,很多人只了解“是什么”,却很少想想“为什么”比如当课本上介绍怎样测量课本中一张纸的厚度时,不少同学很自然地就会想到运用“累积法”,用课本的总厚度除以总张数,却不想想为什么能用这样的方法,还有哪些问题可以运用这种方法来解决长此以往,就会限制我们发散性思维的发展4、描述性课文描述性课文主要指语文课本中的诗歌、散文、小说等阅读这类课文要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