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必备】试题君之课时同步君高一历史人教版必修2(第16课时大众传媒的变迁)Word版含答案[精品原创]

上传人:公**** 文档编号:423326543 上传时间:2024-01-30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224.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必备】试题君之课时同步君高一历史人教版必修2(第16课时大众传媒的变迁)Word版含答案[精品原创]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高考必备】试题君之课时同步君高一历史人教版必修2(第16课时大众传媒的变迁)Word版含答案[精品原创]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高考必备】试题君之课时同步君高一历史人教版必修2(第16课时大众传媒的变迁)Word版含答案[精品原创]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高考必备】试题君之课时同步君高一历史人教版必修2(第16课时大众传媒的变迁)Word版含答案[精品原创]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高考必备】试题君之课时同步君高一历史人教版必修2(第16课时大众传媒的变迁)Word版含答案[精品原创]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考必备】试题君之课时同步君高一历史人教版必修2(第16课时大众传媒的变迁)Word版含答案[精品原创]》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必备】试题君之课时同步君高一历史人教版必修2(第16课时大众传媒的变迁)Word版含答案[精品原创](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绝密启用前人教版必修2 第16课时 大众传媒的变迁第卷一、选择题。本卷共12小题。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从1874年至1877年,申报连续刊载了“杨乃武与小白菜冤案”进展的相关消息,这是中国新闻史上力度最大、时间最长的冤案报道,引起强烈社会反响,促成了该案的平反。这反映了A.大众传媒开始关注民众生活 B.申报的主要功能是时政评论C.大众传媒发挥舆论监督作用 D.申报促进晚清司法制度改革2.下图谣言宜禁刊登于19世纪末发行的点石斋画报,其上配有文字:“泰州为扬属一大邑,早经设立电报局,以便官商寄信之用。乃近有匪徒造谣言,谓电报局所用电气系以死者之魂炼成。故专收人

2、家供奉之神主牌,每牌值价洋四五十元,须在三年以内者方为合用。”这些图文信息从侧面说明了A谣言散布阻碍了通讯工具应用 B晚清时期社会生活实现近代化C大众传媒关注科技成果的传播 D民众普遍接受西方的先进技术3.晚清报纸的魅力中提到,“处于同样的舆论空间日日面世的民营报纸便升格为补正史之阙、正官书之误的最佳底本。且因其非出一家不似笔记的易于挟恩怨,有讹传,二者比较,我自然更信赖前说”。这里所推崇的“魅力”是指晚清报纸A.报导具有求实性 B.受众具有广泛性C.信息来源正统性 D.消息具有实效性4.清末的一首竹枝词写道:“是非曲直报中分,一纸风行四海闻。振聩发聋权力大,万般提创总由君。”对该词的恰当解读

3、是A.当时报刊言论不受限制 B.民众的文化水平普遍提高C.报纸宣传反映社会生活 D.报纸的社会功能已被认知5.1986年7月12日,中国纺织报登载了一篇有关北京早期服装市场的稿件,题目是北京流行黄裙子。谁都没有预料到,一篇报道掀起了穿黄裙子的风潮,几乎一夜之间,大街小巷不同年龄段的女人们穿起了黄裙子。这则材料能够说明A服装的变化反映了妇女社会地位的提高B改革开放推动了女性服饰的多样化发展C大众传媒的发展丰富了人们的文化生活D大众传媒的信息影响了人们的生活习俗6.1909年初,大公报上一篇文章称“第一是开眼界,可以当作游历,看看欧美各国的风土人情真如同身历其境,亲眼得见一样。”当时使人们“开眼界

4、”的大众传媒是A互联网 B电影 C报纸 D广播7.1958年月1日,新华社在首都向全世界宣布中国第一座电视台已于当晚19:05分开始试播,它标志着中国电视事业的诞生。这座电视台是A北京电视台 B上海电视台 C江苏电视台 D哈尔滨电视台8.“米米奇妙屋”、“快乐男声”等电视节目分别受到儿童和青少年电视观众的欢迎,这主要说明了电视具有A艺术鉴赏性 B传播信息作用 C娱乐功能 D改变人类生活方式的作用92011年9月30日,中国“天宫一号”飞船成功升空,中国迈出了组建太空实验室的第一步。全国10亿人口通过电视新闻同步观看了发射全过程。这说明A.普通大众与艺术之间的距离越来越近B.电视作为大众媒体,为

5、人们获取信息提供了便捷方式C.电视在社会经济发展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D.电视给观众带来更具冲击力的视觉享受10.20世纪大众传媒的飞速发展,极大地丰富了现代社会生活。推动互联网产生的主要条件是A信息高速公路计划的实施 B计算机与通信技术的发展C报纸、广播传媒的普及 D电视机的成功发明11“神马都是浮云”“hold住”“伤不起”等网络热词作为一种醒目的文化存在,普遍流行于虚拟世界和现实生活中,真实地折射出大众的社会心理,同时影响着人们的思维和表达方式。这表明A人们面临着文化消费的多重选择B人们在实践中创造和发展文化C大众传媒的商业性影响越来越大D大众文化对社会发展产生消极影响12下表是1999

6、2000年我国四种传媒发展的情况统计,其中增长率最高的一种传媒是A.报纸 B.广播 C.电视 D.互联网第卷二、非选择题。本卷共2小题。1314题为必考题,每个试题考生都必须作答。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1905年,孙中山在日本东京创办民报。孙中山后来在中国之革命一文中评价说:“民报成立,一方为同盟会之喉舌,以宣传正义;一方则力辟当时保皇党劝告开明专制、要求立宪之谬说,使革命主义,如日中天。”材料二 梁启超:“今日中国国民,未有可以为共和国民之资格。”(新民丛报第79号)“昨天犹专制,而今日已共和,如两船相接触,而绝无一楔子以介于其间,则其冲突之程度必极猛烈,显然易见。”(新民丛

7、报第76号)“法(国)以革命故,流血断头,殃及善良,祸贻古物,穷天地古今之凶残,未有比之。”(新民丛报第85号)材料三 “夫我国民既有此自由、平等、博爱之精神,而民权立宪则本乎此精神之制度也,故此制度之精神,必适合于我国民,而决无虞其格格不入也。”(民报第4号)“今之言革命者,其所欲破坏者,异族钤制之势力也,专制之淫威也,社会经济组织之不完全也,凡是皆不适宜于社会者也;而其所欲建设者,民族国家也,民主立宪政体也,国家民生主义也,凡是皆适宜于社会者也。”(民报第9号)材料四 “武昌革命军兴,清吏张呜歧、龙济光、李准等初负隅自固,讵(表示反问)沪电谣传京陷帝崩四字,港粤各报相率登载,全城人士欢声雷

8、动,张督知人心已去,无可挽救,始仓皇出走,龙、李遂卑辞乞降。使广东省城,得以不流血而获光复者,报纸之力为多焉。”摘自冯自由革命逸史(1)根据材料一、二、三,归纳梁启超和革命党辩论的主要内容。(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报纸这种媒体对近代中国革命所起的作用。(不得摘抄原文)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世界电影20年:1895年,世界第一部电影工厂大门放映:清晨,工厂大门慢慢推开,女工、男工三五成群进入。1905年,美国第一家“五分钱戏院”设立,到1907全美有五千家以上的五分钱戏院,估计每周约有八千万美国人光顾(当时美国人口约一亿)。1906年第一部卡通片做鬼脸的步骤、澳洲第一部警

9、匪片大盗凯利。1908爱迪生合组“电影专利公司”,授权拍摄、发行与放映电影,1915年被法院宣判违反托拉斯法,宣布倒闭。1909年,火车大劫案标志初始电影渐被剧情片取代。1910年,葛理菲斯率公司演职员到洛杉矶定居,许多电影公司相继搬到加州好莱坞发展,1915-1917年之间确立了好莱坞的经济模式。1912年,第一本电影杂志影剧在美国问世,基斯东公司、名人公司、票房诱力公司、环球公司相继成立、第一部美国喜剧长片泰莉的伤心罗曼史公映,卓别林踏上明星之路。1914年,一战让许多国家管制敌国电影进口,间接为本国电影保留了发展空间。1915年,美国环球电影城建立,后来发展为世界上最大的电影和电视剧产地

10、,环球影城主题公园是洛杉矶最为著名的旅游景点。材料二 濒临绝境的中国民族电影虽然在1995年得到了一个难得的复兴契机,但由于种种内外因素制约,并没有因此而走出困境,危机依然像一柄达摩克利斯之剑悬挂在我们头上,“体制不顺、机制待立、中介梗阻、节目短缺、资金困难、捐税过重、不平等竞争”等问题依然制约着发展。(1)据材料一概括世界电影20年显现出来的电影发展趋势。(2)依据世界电影发展的基本经验给我国电影发展提出合理化建议。人教版必修2 第16课时 大众传媒的变迁参考答案及解析一、选择题【答案】1.C【解析】本题考查大众传媒的变迁,旨在考查学生解读信息的能力。A项中“开始”关注民生,无法体现“开始”

11、,排除。B项表述中的报纸时政评论功能,在材料中未体现,排除。报纸刊载“杨乃武与小白菜冤案”进展的相关消息,引起强烈社会反响,并促成了该案的平反,可见大众传媒发挥了舆论监督的作用,C项正确。材料未提及司法改革,D项排除。【考点】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大众传媒的发展报刊的发展【答案】2.C【解析】“电报局”在当时属于新科技成果,故C项正确,A项错误。BD两项夸大了材料影响和范围,均可排除。【考点】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大众传媒的发展报刊的发展【答案】3.A【解析】由“补正史之阙、正官书之误的最佳底本”“不似笔记的易于挟恩怨,有讹传”等可知,著作者在这里所推崇的“魅力”是指报纸在信息报导上体现“

12、补阙”“正误”“去讹”的特征,故正确答案为A项。材料没有体现“受众具有广泛性”“来源正统性”“实效性”等信息,排除BCD三项。【考点】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大众传媒的发展报刊的发展【答案】4.D【解析】“是非曲直”、“振聩发聋”所体现的是当时报纸的社会功能,对社会事务有价值评价等作用,故选D项。AB两项在材料中没有涉及,可排除。C项只是对材料的现象的简单概括,不是深入解读,不选C项。【考点】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大众传媒的发展报刊的发展【答案】5.D【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解答此题注意对材料的分析理解。从材料的内容可以看出大众传媒信息的重要影响力,因此D项符合题意。A

13、项表述不恰当,二者没有必然的关系;B项与材料相反;C项与题意无关。【考点】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大众传媒的发展报刊的发展【答案】6.B【解析】互联网在当时尚未出现,不选A项。报纸和广播无法像电影一样身临其境,故选B项,不选CD两项。【考点】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大众传媒的发展影视的发展【答案】7.A【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新中国第一个电视台是1958年开播的北京电视台,故选A项,不选BCD三项。【考点】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大众传媒的发展影视的发展【答案】8.C【解析】略【考点】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大众传媒的发展影视的发展【答案】9.B【解析】电视被誉为“第八艺术”,同时也是一种重

14、要的大众传媒。全国10亿人口通过电视新闻同步观看了“天宫一号”飞船发射全过程,说明了电视作为大众媒体,已经成为人们获取信息的主要途径。故选B项。【考点】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大众传媒的发展影视的发展【答案】10.B【解析】略【考点】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大众传媒的发展互联网的发展【答案】11.B【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材料内容说明网络信息技术广泛地影响了人们的生产和思维方式,网络新词是人们在网络文化实践中创造的新事物,他折射出新的文化发展方向,B项符合题意,AC两项材料中无法体现,D项说法错误。【考点】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大众传媒的发展互联网的发展【答案】12.D【解析】略【考点】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大众传媒的发展互联网的发展二、非选择题【答案】13.(1)中国人是否具备成为共和国民的素质;要君主立宪制还是共和制;改良与革命孰优孰劣。(2)提供争鸣辩论的阵地;宣传进步的思想和观念;制造声势,加速革命进程;开启民智,提高国民素质。【解析】略【考点】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大众传媒的发展报刊的发展、影视的发展、互联网的发展【答案】14.(1)趋势:发展迅速;产业化;大众化;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其它相关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