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家乡在仙踪仙踪古镇文化遗址介绍

上传人:博****1 文档编号:421990051 上传时间:2023-03-27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2.32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我的家乡在仙踪仙踪古镇文化遗址介绍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我的家乡在仙踪仙踪古镇文化遗址介绍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我的家乡在仙踪仙踪古镇文化遗址介绍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我的家乡在仙踪仙踪古镇文化遗址介绍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我的家乡在仙踪仙踪古镇文化遗址介绍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我的家乡在仙踪仙踪古镇文化遗址介绍》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我的家乡在仙踪仙踪古镇文化遗址介绍(1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目 录 家乡简介01 文化遗迹一、 大城墩遗迹02二、 江淮桥03三、 降福寺04四、 贺家窑宝地04五、 童坛05六、 大圣千年古井05七、 长山水库06八、 教场遗迹06九、 姚兴庙与倒旗山07十、 石头部落家 乡 简 介【名称来历】“仙踪”,因“仙家”多次来此云游而得名,虽有此名,但无具考,然此名言传至今,足以彰显其在本地先民心目中的地位是为无疑议矣。 含北仙踪镇,始建于隋唐年间,距今已有一千近年历史。据含山县志记载,明清时期,其与运漕镇各为含山县南北首镇,解放前,仙踪老街东西两头城门上仍刻“仙踪古镇”四个大字。 在仙踪镇,记者虽未能找到仙人踪迹,但这里的农田、树林、河流,一草一木、一

2、山一水,让人体味到恍若仙境。除了以其到处是风景的生态魅力,给人留下深刻印象,仙踪更以独特的人文景观,在含山县幅员上焕发别样光彩。【仙踪镇简介】仙踪镇位于含山北部,属原巢湖市级中心镇,总面积182.5平方公里,辖16个行政村,3个社区, 332个自然村,总人口6.45万人。塔古路穿街而过,公路网络化、交通便捷,是一种文化积淀极其深厚的古镇,民风淳朴,厚可载物。境内山水成趣,相得益彰。公益林绵延数百里,树木葱翠,层峦迭嶂,春日百花争艳,蜂飞蝶舞;夏日枝繁叶茂,鸟语蝉鸣;秋日霜染丛林,红叶点缀;冬日云雾缭绕,苍松傲雪,可谓“有风松涛吼,无雨水长流”。长山水库,系全市最大的中型水库,微风轻拂,波光粼粼

3、,细雨飘落,薄雾空蒙。境内另有数十座小型水库,为仙踪镇塘口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资源。特别是长山水库的渔业品牌认证,是本地农民调节生产构造,增长收入的重要途径。 阖上历史的帷幕,仙踪镇党委、政府在传承中发扬光大,在拼搏中强化发展,坚持工业强镇、商贸活镇、生态美镇的工作理念,统筹推动经济、文化和社会建设。不久的将来,必将以和谐仙踪、安康仙踪、生态仙踪、人文仙踪展目前世人面前。(摘自百度)一、大城墩遗迹【遗迹简介】大城墩遗迹位于含山县城西北约15公里仙踪镇境内,遗迹为长方形台地,面积约2万平方米。19791984年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先后进行四次发掘,共揭发面积550平方米。大城墩为新石器时代至商

4、周时期的聚落遗迹,还是古代的兵工场,距今已有6000近年历史,文化内涵极其丰富,包具有相称于仰韶、龙山、二里头时期以及商代、西周、春秋、战国及隋(su)唐等若干时期的文化。遗迹文化共分五期:第一期文化年代相称于大汶口文化中期;第二期文化相称于龙山文化时期;第三期年代相称于二里头文化时期;第四期文化相称于商代;第五期文化相称于西周时期。出土文物重要有:陶鼎、豆、碗、杯、石斧、卜骨、玉玦、炭化稻谷、冶炼钳锅,特别是炼铁铸铜的“甘锅”是全国唯一最完整的一种,该遗迹有大面积红烧土层。它的发现,为研究江淮地区古文化、中原古代文化与江南古代文化的交流和发展,以及摸索淮夷(y)等问题,提供了大量实物资料。大

5、城墩的发掘还进一步论证了中华民族发源地不仅在黄河流域,长江下游腹地也是祖先发源地之一,对人类发源发展和古代冶炼技术等都提供了极其珍贵的资料,因此1986年被省政府发布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在同一年代,省考古队还考察发掘了苏家岗(位于仙踪东北一公里处,与石龙口隔河相望)。苏家岗发掘出距今近年前的人类住宅区,坟场和垃圾堆放场,发现诸多动物骨头,特别是鹿骨、鹿角甚多,证明了仙踪地区在远古时期是一片沼泽地带。二、 江淮桥 【遗迹简介】江淮古桥位于含山县仙踪镇东,横跨仙踪河,是一座历史悠久的3孔石拱桥。其实,本地人大多已不知其原名,平日都称它为仙踪大桥。整座桥都是条石构造,长50米,宽4.5米,高8米

6、,桥墩两侧为楔形,能分水。桥上有石栏杆、护板,并雕有精美的花纹。桥体造型美观,设计精致,结实耐用,虽经数百年的风雨剥蚀,桥身仍然基本完好,充足显示了古代汉族劳动人民的勤快和智慧。江淮古桥是江淮地区保存最完整的3孔古桥,已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江淮桥大概建于明嘉靖十九年(1540年)。原先桥头还建有降福寺,寺内有唐朝忠烈张睢(su)阳(即张巡)的塑像,被乡人亲切地称作“降公爷爷”,因此该寺在本地又俗称降公庙,庙前有块“屏蔽江淮”的横匾。古桥取名“江淮”已够响亮,“屏蔽江淮”更显得豪迈气壮。江淮桥的确有它独特的地理位置和重要的历史地位。其南邻古昭关,西接桂门关,水旱两路皆通;东达南京,北通庐、滁

7、二州。从两汉至两晋南北朝,再至唐、宋、元等封建王朝,皖东在行政区划上,曾先后从属淮南国、淮南节度使、淮南路(道)等管辖,江淮桥是贯穿淮南至江南千年古道上的重要桥梁,“屏蔽江淮”有“奠淮右、阻江南”之意。古有诗句曰:“两岸钟声惊客梦,一弯淮水锁仙踪!”三、 降福寺【遗迹简介】降福寺又称将公庙,始建于唐永泰元年(765年),位于含山县仙踪河东岸江淮桥桥头。西岸有座三官庙(已毁),有诗词曰“两岸钟声惊客梦,一湾淮水锁仙踪”。降福寺扩建于南宋隆兴年间,元、明、清年代又有多次不同的修葺。庙内供奉的是唐将睢阳守张巡。据历阳名人大辞典和旧唐书张巡传记载,安禄山叛乱时,唐睢阳守张巡誓死守城,每与贼敌,大呼誓师

8、,眦裂血面齿牙皆碎,气壮山河,视死如归。安史之乱时与睢阳(今河南商丘)太守许远在乱军围困之下,坚守孤城数月,城被攻破后,壮烈捐躯,随之者有36壮士。张巡在敌我力量悬殊,外无救援、内无粮草的状况下,孤军作战,阻遏敌军攻势,当时对鼓舞人民反对安史乱军的斗志,保全江淮及江西一带,功绩甚巨,其壮烈气概历史罕见。随着历史的变迁和自然灾害的发生,降福寺历经沧桑,一段时间被占用,直到改革开放才恢复佛事活动。1993年后,在住持定运法师及居士葛言坤的到处募化及广大民众和香客的大力支持下,重新修建了天王殿、大雄宝殿、斋堂等,计有20间,是典型的二进四合院布局,前有天王殿,大雄宝殿居后,左边有三圣殿、将公殿(伽蓝

9、殿),右边是斋堂等。整座寺庙在仙踪河的岸边江淮古桥头,现古庙与古桥连成一体,尤为壮观。降福寺已成为含北地区信教群众重要的活动场合之一。四、 贺家窑宝地【遗迹简介】 贺家窑宝地:位于仙踪河南岸,与江淮桥遥遥相对,是一种周边环水、岛外有岛、水涨地高的风水宝地,相传解放前一种姓贺的在此立窑烧砖,故得名。五、童 坛【遗迹简介】 据村里老人说,在清乾隆年间有一位名叫平浪王的人骑一匹白马到此建坛安身,坛建好后,此地一方从此平安富足,后来人们常来此祭拜,祈求平安、多福多子。六、大圣千年古井【遗迹简介】大圣千年古井:位于仙踪镇东洪行政村大圣自然村东侧一口千年古井,其井栏为青石质,沿口四周磨痕极深,由于长期磨砺

10、,井栏内壁变的异常光滑,有数道绳痕己将厚实的外壁磨穿。古井内壁用青砖砌成,内壁四周长滿青苔,其井水清澈盈满。据村中老人讲,此井始建于唐代,确切年代无史料可查。根据其井栏磨损限度和井体风化限度判断,该井历史长远。村民在古井一侧竖起一块刻有“千年古井” 石碑,以表对古井敬重。七、长山水库【遗迹简介】长山水库是中国安徽省马鞍山市含山县境内的一座水库,位于滁河上,建于1966年。水库正常库容为1080万立方米,集雨面积为57平方千米,占地6700亩,海拔为26.5米。水源系本地饮用水,库内生物的多样性,使该库渔业资源丰富,8月10日开钓至今,始终备受广大钓友的好评。八、教场遗迹【遗迹简介】 位于安徽省

11、含山县仙踪镇六珩行政村教场自然村东300米一处旱地上,据有关资料记载,南宋时期抗金名将姚兴曾在此屯兵、操练部队,并在附近发生过多次战争,最后战死在附近的“倒旗山”下。据含山县志记载:姚兴,河南相州人(今属河南安阳人),抗金将领。宋靖康年间(1126年?1127年)任相州州校,因劫杀金人有功,借补承信郎之职。绍兴十年(1140年)随刘琦守顺昌(今安徽阜阳市)收复宿州、亳州平定淮河两岸,官拜右武大夫,累迁官至建康(今南京)府,驻扎御前,后破敌军统制,任荆湖南路兵马副都监。九、姚兴庙与倒旗山(千古英雄传说地)【遗迹简介】含山北部的黄山脚下,有一种古老的集镇姚庙集。1161年,这里上演过一桩悲壮的历史

12、故事。南宋高宗年间,金兵屡屡南侵,朝廷凭借长江这道天然屏障维持半壁江山。当时昭关就是制止金兵南下的重要关口之一,宋将姚兴是扼守昭关的前路先锋。姚兴,何许人也?据含山县志记载:姚兴,河南相州人(即今河南安阳人,和民族英雄岳飞是同乡),也是抗金将领;宋靖康年间(1126年1127年),任相州州校,因劫杀金人有功,借补承信郎之职;绍兴十年(1140年)随刘琦守顺昌(今安徽阜阳市)收复宿州、亳州,平定淮河两岸,官拜右武大夫,累迁官至建康(今南京)府,驻扎御前,后破敌军统制,任荆湖南路兵马副都监。绍兴三十一年,金主完颜亮带领金兵20万大举南犯,前锋直指昭关。当时刘琦任江淮制置使,命都统王权迎敌,王权怯懦

13、,不敢正面迎敌,退守庐州。于是金兵渡过淮水,三路并进。姚兴闻报,率部在定林(今属合肥市)击败金人500骑,并生擒敌骁将鹘杀虎。由于当时朝廷腐败,奸臣秦桧当道,竟不派一兵一卒增援。姚兴临危不惧,带领自己17岁的儿子和仅有的500名兵士一同作战,从早上始终打到中午,战斗十分惨烈。她凭着险要的山势,杀得金兵寸步难行,把金兵制止在黄山八字口之北。金兵发现姚兴无援,攻势越来越猛,并以重兵将姚兴父子从中隔开,使其首尾不能相顾,逼迫姚兴孤军作战。姚兴虽奋不顾身力战,终因寡不敌众,被砍杀得遍体鳞伤。这时金兵又在离姚庙东约5里地的一座山上,伪设了宋朝的援兵营帐,姚兴连斩3将杀出一条血路直向“宋营”奔去。进入营帐

14、,始知被骗,便跃立即前,一刀砍断“宋”字旗杆,避免众兵相继误陷。故此山后被人称作“倒旗山”。姚兴怒发冲冠又一连斩敌2将,自己也被金兵刺中了腹部。她紧咬牙关,盘肠于腹,不下战场,直至阵亡。姚兴死后,金将有感于她的忠心报国,勇猛顽强,作诗称颂她:独领孤军将姓姚,一心忠孝为南朝。元戎若假微兵援,未必将军死尉桥。传说姚兴死后,尸首僵坐在马背之上,犹如一尊铁打金钢。她的战马向西奋力狂奔,冲破重围,奔往宋军的营帐。当它奔到离姚庙西约10里的一座桥上,迎面碰见主人的儿子带着仅剩的几十骑疾奔而来,此马立即前蹄腾空,对天长啸。公子不知爸爸已战死,匆忙下马叩拜,却久久不见动静。昂首细看,发现爸爸血染征袍,双目怒睁,方知已故。她跪地哭泣许久,愤然说道:“爸爸,孩儿一定要收复失去的疆土,为您报仇!”话音刚落,只见姚兴尸体缓缓从立即倒下,双目也合闭起来。这座桥因而被后人叫作“遇子桥”。古音字“遇”“尉”同音,因此人们又称作“尉子桥”。高宗皇帝后来闻知姚兴抗金战死疆场,追封她“容州观测使”并赐银数千两,为她在坟场旁建了一座99间的大庙,亲笔题了“旌忠”两字的大匾,悬挂在庙门头上。宋宁宗开禧元年(12),又追谥“忠毅”。此庙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心理学 > 基础医学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