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例解析初中语文阅读理解答题技巧

上传人:桔**** 文档编号:421950282 上传时间:2022-08-26 格式:DOC 页数:23 大小:203.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实例解析初中语文阅读理解答题技巧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实例解析初中语文阅读理解答题技巧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实例解析初中语文阅读理解答题技巧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实例解析初中语文阅读理解答题技巧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实例解析初中语文阅读理解答题技巧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实例解析初中语文阅读理解答题技巧》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实例解析初中语文阅读理解答题技巧(2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Four short words sum up what has lifted most successful individuals above the crowd: a little bit more.-author-date实例解析初中语文阅读理解答题技巧初中语文阅读理解答题技巧初中语文阅读理解答题技巧 在介绍答题技巧之前,先看个图片,了解一下一般的文章的结构。这是一棵树,树由树干、树枝和树叶组成。树干相当于一篇文章的主旨或者中心思想,树枝相当于每一个自然段的中心句,而树叶都在树枝上,主要是解释树枝的。这是普遍规律,仔细研究历年中考阅读材料,也基本上能体现上面的结构特点。下面详细介绍初中

2、语文阅读理解答题技巧。下面以2014年的一篇阅读真题来解析如何利用上述技巧。真题:(二)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2-14题。(12分)警句徐懋庸许多作者写作喜用警句,许多读者读书喜看警句。有些老师在学生的习作中看到一二警句,便大加赞赏,结果就连在一篇说明文中,学生们也必硬添入许多不相宜的奇警的字句。其实,作者喜用警句,是由于才力薄;读者喜看警句,是由于见识浅。才力薄,所以不能创作充实完善的文章,徒藉警句以娱人;见识浅,所以不能理解一篇文章的全部内容及其每字每句所含的意义,徒摘警句以自欺。 真正的好文章往往是以平常的语言说真实的事理,所以无处不善,没有警句,也可以说句句都是警句;那些读者喜看的警句

3、并非作者的刻意追求,而是自然天成的,有如锦上添花,与全文相得益彰。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是本来人人能道的平凡的句子,在饮酒诗里与其他诗句浑然一体,并不独自出色。可有些人钟爱此句,硬用在自己的文章中,以为可以使文章增色,结果恰如在粗劣的土布上用金线绣花,极不相称,且所绣之花,绝不会佳。现在有一类人写作几乎全篇用警句凑成,使人如看万花筒,初看似乎繁花似锦,莫测高深,一经拆穿,则不过是一些玻璃碎片乱凑而成,毫无意义。 喜欢看警句的读者,阅读伟大的作品定会因为没有警句而失望,而善读者并不在意是否有警句。就如赏花,真能欣赏名花的人,会到园地上,于阳光微风中,欣赏花儿的活泼生机、天然的姿色及

4、其与环境相掩映之美。在这样境界中的花,无论大小开谢,各有其美。但不懂欣赏的人,只知折取一枝插在瓶中,自以为已尽得此花之美,却不知这是大煞风景的。 世上的语言,本无所谓“奇警”与“平凡”,关键在于运用得当。好作品的语言无论有着怎样的特点,都能表达充实完善的内容。那些只追求“处处须警句”的文章,华而不实,实在是不足取的。(选自文章正宗,天津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有删改)12.文章表达的主要观点是()(3分)A写说明文,不必硬添入许多奇警的句子。B好文章无处不善,是不刻意追求警句的。C写作时,如果多使用警句可使文章增色。D阅读作品,不应该因为没有警句而失望。13.结合文章内容,回答问题。(5分)(

5、1)第二段中加点的“粗劣的土布”和“用金线绣花”分别比喻什么?(2分)(2)第三段中的画线句有什么作用?(3分)14.文中说:“好作品的语言无论有着怎样的特点,都能表达充实完善的内容。”请以朱自清的散文春和背影为例,对这句话作简要分析。(4分)参考答案:(二)(12分)12.(3分)B13.(5分)(1)“粗劣的土布”比喻水平低劣的作品;“用金线绣花”比喻硬用警句。(2分)(2)这句话形象地指出了不善读书者只重警句的错误,与上文构成对比,突出了“善读者并不在意是否有警句”的观点。(3分)14.(4分)示例:春的语言生动形象,充分展现了春天的美好景象(表达了作者对春天的热爱);背影的语言朴素平实

6、,具体描写了父亲送别儿子的感人情景(抒发了真切的父子之情)。我们先来分析这篇文章,看看是否符合我上面讲到的结构特点。第一段:许多作者写作喜用警句,许多读者读书喜看警句。(本段中心句)有些老师在学生的习作中看到一二警句,便大加赞赏,结果就连在一篇说明文中,学生们也必硬添入许多不相宜的奇警的字句。(用警句和看警句的表现形式)其实,作者喜用警句,是由于才力薄;读者喜看警句,是由于见识浅。才力薄,所以不能创作充实完善的文章,徒藉警句以娱人;见识浅,所以不能理解一篇文章的全部内容及其每字每句所含的意义,徒摘警句以自欺。(用警句和看警句的原因)第二段真正的好文章往往是以平常的语言说真实的事理,所以无处不善

7、,没有警句,也可以说句句都是警句;那些读者喜看的警句并非作者的刻意追求,而是自然天成的,有如锦上添花,与全文相得益彰。(本段中心句)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是本来人人能道的平凡的句子,在饮酒诗里与其他诗句浑然一体,并不独自出色。(阐述警句是自然天成的)可有些人钟爱此句,硬用在自己的文章中,以为可以使文章增色,结果恰如在粗劣的土布上用金线绣花,极不相称,且所绣之花,绝不会佳。(乱用适得其反)注意转折词可是现在有一类人写作几乎全篇用警句凑成,使人如看万花筒,初看似乎繁花似锦,莫测高深,一经拆穿,则不过是一些玻璃碎片乱凑而成,毫无意义。(对乱用警句的差文章的否定)第三段喜欢看警句的读者,

8、阅读伟大的作品定会因为没有警句而失望,而善读者并不在意是否有警句。(本段中心句)就如赏花,真能欣赏名花的人,会到园地上,于阳光微风中,欣赏花儿的活泼生机、天然的姿色及其与环境相掩映之美。在这样境界中的花,无论大小开谢,各有其美。(阐述善读者只是发现没,不管是否有警句)但不懂欣赏的人,只知折取一枝插在瓶中,自以为已尽得此花之美,却不知这是大煞风景的。(阐述不善读者只知道找警句,而文章的精髓却视而不见)第四段(这是本文的中心段)世上的语言,本无所谓“奇警”与“平凡”,关键在于运用得当。(本段中心句)作品的语言无论有着怎样的特点,都能表达充实完善的内容。(从正面阐述语言要运用得当)那些只追求“处处须

9、警句”的文章,华而不实,实在是不足取的。(从反面阐述语言不能只重警句而运用失当)再来分析全文结构:第一段提出问题,指出有些人乱用警句,这样不对;第二段分析问题,指出好文章的标准应该是语言运用得当;第三段分析问题,指出如何做一个善阅读的好读者。第四段归纳总结,指出语言运用得当才能写出好文章。如果中考作文有这样明晰的篇章结构,不得满分才怪。下面来分析题目:12.文章表达的主要观点是()(3分)A写说明文,不必硬添入许多奇警的句子。B好文章无处不善,是不刻意追求警句的。C写作时,如果多使用警句可使文章增色。D阅读作品,不应该因为没有警句而失望。我们平时做题时不仅要知道为什么选择那个答案,更要懂得为什

10、么不选其他答案,只有这样才能揣摩出出题者的招数,见招拆招,不过就那么几种命题思路,没什么大不了的。下面分析四个选项:A,文章通篇不涉及文体的问题,没说说明文、记叙文或者议论文,所以本题命题思路是“添加文章中并未说明的内容”。B,这是正确答案,其实只是对第四段第一句做了简单的变形处理而已。C,文章将不要乱用警句,该句表述明显与原文相反,所以命题思路是“与文章中心意思相反”,这类干扰很容易排除。D,本干扰项明显属于以偏概全,文章中不仅提到了阅读,也提到了写作,他只是第三段的中心,不是全文的中心。所以命题思路“以偏概全”。这类干扰项还是有一定的迷惑性的,不过平时多加练习,还是能看出来的。13.结合文

11、章内容,回答问题。(5分)(1)第二段中加点的“粗劣的土布”和“用金线绣花”分别比喻什么?(2分)该题属于对修辞手法的理解。只要弄懂了文章的中心思想,这种题很容易做。当然,在平时的练习中要对这种题目做归类总结。记住,要自己总结,别人总结的永远是别人的。(2)第三段中的画线句有什么作用?(3分) 该题属于文章结构分析的题目,仔细除按摩参考答案,看看此类题目的答题方式。平时自己多总结。 14.文中说:“好作品的语言无论有着怎样的特点,都能表达充实完善的内容。”请以朱自清的散文春和背影为例,对这句话作简要分析。(4分)这其实是考察对本文中心思想的掌握程度,另外还考察对课文的掌握程度。本文的中心思想是“世上的语言,本无所谓“奇警”与“平凡”,关键在于运用得当。”其实这两篇文章就是一个鲜明的对比,春语言生动形象,背影语言朴素平实,无论生动还是平实,都运用得当,都是好文章。-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心理学 > 基础医学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