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泥处理处置污染防治最佳可行技术指南

上传人:M****1 文档编号:420090158 上传时间:2023-07-20 格式:DOC 页数:32 大小:166.0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泥处理处置污染防治最佳可行技术指南_第1页
第1页 / 共32页
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泥处理处置污染防治最佳可行技术指南_第2页
第2页 / 共32页
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泥处理处置污染防治最佳可行技术指南_第3页
第3页 / 共32页
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泥处理处置污染防治最佳可行技术指南_第4页
第4页 / 共32页
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泥处理处置污染防治最佳可行技术指南_第5页
第5页 / 共3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泥处理处置污染防治最佳可行技术指南》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泥处理处置污染防治最佳可行技术指南(3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泥处理处置污染防治最佳可行技术指南(试行)环境保护部公告2010年 第26号关于发布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泥处理处置污染防治最佳可行技术指南(试行)的公告为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等法律法规,加快建设环境技术管理体系,推动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泥处理处置污染防治技术进步,增强环境管理决策的科学性,引导环保产业发展,我部组织制订了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泥处理处置污染防治最佳可行技术指南(试行)。现予以发布,请参照执行。附件: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泥处理处置污染防治最佳可行技术指南(试行) 环境保护部 二一年三月一日附件: HJ-BAT-002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泥处理处置污染防治最佳可行技术指南(试

2、行)前言 为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加快建设环境技术管理体系,确保环境管理目标的技术可达性,增强环境管理决策的科学性,提供环境管理政策制定和实施的技术依据,引导污染防治技术进步和环保产业发展,根据国家环境技术管理体系建设规划,环境保护部组织制定污染防治技术政策、污染防治最佳可行技术指南、环境工程技术规范等技术指导文件。 本指南可作为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泥处理处置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工程设计、工程验收以及运营管理等环节的技术依据,是供各级环境保护部门、设计单位以及用户使用的指导性技术文件。 本指南为首次发布,将根据环境管理要求及技术发展情况适时修订。 本指南由环境保护部科技标准司组织制订。

3、本指南起草单位:北京市环境保护科学研究院、清华大学、机科发展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山西沃土生物有限公司、杭州环兴机械设备有限公司。 本指南由环境保护部解释。 1 总则 1.1适用范围 本指南中污泥是指在城镇污水处理过程中产生的初沉池污泥和二沉池污泥,不包括格栅栅渣、浮渣和沉砂池沉砂。与城镇污水性质类似的污水在处理过程中产生的污泥,其处理处置可参照执行。列入国家危险废物名录或根据国家规定的危险废物鉴别标准和方法认定的具有危险特性的污泥,应严格按照危险废物进行管理,不适用本指南。 1.2术语和定义 1.2.1最佳可行技术 是针对生活、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各种环境问题,为减少污染物排放,从整体上实现高水平环

4、境保护所采用的与某一时期技术、经济发展水平和环境管理要求相适应、在公共基础设施和工业部门得到应用的、适用于不同应用条件的一项或多项先进、可行的污染防治工艺和技术。 1.2.2最佳环境管理实践 是指运用行政、经济、技术等手段,为减少生活、生产活动对环境造成的潜在污染和危害,确保实现最佳污染防治效果,从整体上达到高水平环境保护所采用的管理活动。 2 城市污水污泥 2.1污泥的特性及危害 城镇污水处理厂产生的污泥含水率高(75%99%),有机物含量高,易腐烂。 污泥中含有具有潜在利用价值的有机质,氮、磷、钾和各种微量元素,寄生虫卵、病原微生物等致病物质,铜、锌、铬等重金属,以及多氯联苯、二噁英等难降

5、解有毒有害物质,如不妥善处理,易造成二次污染。 2.2污泥处理处置技术 2.2.1污泥处理技术 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泥减容、减量、稳定以及无害化的过程称为污泥处理。本指南中污泥处理技术指污泥厌氧消化和污泥好氧发酵。由于污泥厌氧消化前需浓缩,污泥好氧发酵前需脱水,本指南将污泥浓缩、脱水列为污泥预处理技术。 2.2.2污泥处置技术 经处理后的污泥或污泥产品在环境中或利用过程中达到长期稳定,并对人体健康和生态环境不产生有害影响的最终消纳方式称为污泥处置。本指南中的污泥处置技术指污泥土地利用和污泥焚烧。 3 污泥预处理及辅助设施 3.1工艺原理 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泥预处理是指采用重力、气浮或机械等方法提高污

6、泥含固率,减少污泥体积,以利于后续处理与处置。污泥预处理及辅助设施主要包括污水处理系统中初沉池和二沉池的污泥存储、浓缩、脱水、输送和计量等环节的设备、构筑物和相关辅助设施。 3.2工艺流程及产污环节 污水处理系统产生的初沉污泥和剩余污泥排入集泥池,经提升至污泥浓缩池或浓缩设备。通常规模较大的城镇污水处理厂产生的污泥在浓缩后进入消化池。经浓缩或消化后的污泥机械脱水后存储在堆放间,外运处理或处置。污泥预处理工艺流程及主要产污环节见图1。 图1 污泥预处理工艺流程及产污环节(略)污泥预处理过程中主要污染物为恶臭、污泥浓缩和脱水过程排放的上清液和滤液。 3.3污泥产生量及计量 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泥产生量

7、的计量是污泥处理处置污染防治的基础,本指南对污泥产生量和计量方法做出规定。城镇污水处理厂应在污泥产生、贮存和处理的各单元设置计量装置。 3.3.1污泥产生量 各类型污水处理工艺及相关处理单元污泥产生量的计算参见附录A。 3.3.2污泥计量 3.3.2.1初次沉淀池污泥计量 初沉池不接收剩余活性污泥时,污泥理论产生量参照附录A中公式(A-1)计算。当初沉池间歇排泥时,采用容积法计量污泥产生量,排泥量参照附录A中公式(A-8)计算。 3.3.2.2剩余活性污泥计量 设有初沉池的城镇污水处理厂剩余活性污泥理论产生量参照附录A中公式(A-2)计算。剩余活性污泥连续排放时,设置流量计计量污泥产生量;生物

8、膜法中二沉池间歇排泥时,采用容积法计量,排泥量参照附录A中公式(A-8)计算。 不设初沉池的城镇污水处理厂剩余活性污泥理论产生量参照附录A中公式(A-4)计算。 3.3.2.3消化池污泥计量 设置计量装置计量厌氧消化池进、出泥量和沼气产量。进泥量为初沉污泥和剩余活性污泥之和,参照附录A中公式(A-5)进行计算。连续进出泥时,采用流量计计量污泥产生量,并记录累计流量。采用投配池间歇进泥时,采用容积法计量,并记录每次投泥前后投配池中污泥液位高度和每日进泥次数。 计量污泥消化池产生沼气的计量装置或仪表宜安装在消化池出气管道上,沼气计量装置应具有读取瞬时流量和累计流量的功能。 3.3.2.4污泥的出厂

9、计量和报告 城镇污水处理厂出厂污泥可采用地衡进行计量。城镇污水处理厂应为出厂污泥计量建立完善的记录、存档和报告制度。污泥在采用好氧发酵、土地利用及焚烧等处理处置方式时,城镇污水处理厂应采用运营记录簿(即台账)制度,并将记录结果提交相关环境保护管理部门和污泥最终处置单位。 3.4污泥预处理工艺类型 3.4.1污泥浓缩 污泥浓缩常采用重力浓缩和机械浓缩两种方法。机械浓缩包括离心浓缩、重力浓缩等方式。 3.4.2污泥脱水 污泥脱水包括自然干化脱水、热干化脱水和机械脱水,本指南中特指机械脱水。常用的污泥机械脱水方式有压滤式和离心式,其中压滤式主要指板框式和带式。 3.5消耗及污染物排放 3.5.1预处

10、理过程中药剂及能源消耗 3.5.1.1药剂消耗 污泥预处理过程中药剂消耗主要为调理剂,常用的调理剂包括无机混凝剂和有机絮凝剂两大类。无机混凝剂适用于板框式压滤,有机絮凝剂适用于带式压滤和离心式机械脱水。无机混凝剂用量通常为污泥干固体重量的5%20%。有机絮凝剂,如阳离子型聚丙烯酰胺(PAM)和阴离子型聚丙烯酰胺(PAM),用量通常为污泥干固体重量的0.1%0.5%。 3.5.1.2能源消耗 离心浓缩比能耗最高。重力浓缩的比能耗通常在10 kWh/tDS以下,仅为离心浓缩的1。 污泥脱水阶段主要能源消耗来自脱水机械主机设备以及冲洗水、药剂添加等驱动力的消耗。板框压滤机、带式压滤机和离心脱水机的比

11、能耗分别为1540 kWh/tDS、520 kWh/tDS和3060 kWh/tDS。 3.5.2预处理污染物排放 3.5.2.1恶臭气体 污泥浓缩池硫化氢和氨气排放浓度分别为150mg/ m3和220mg/ m3,臭气浓度(无量纲)通常为1060。 污泥脱水机房硫化氢和氨气排放浓度通常均为140mg/m3,臭气浓度(无量纲)通常为10200。 3.5.1.2上清液和滤液 污泥浓缩脱水过程中产生的上清液和滤液(包括冲洗水)等废水中氮磷浓度较高,氨氮浓度约为300 mg/L,总磷最大浓度约为100 mg/L。 3.6污泥脱水新技术 3.6.1高压和滚压式污泥脱水机 污泥脱水新设备主要有高压污泥脱

12、水机和滚压式脱水机。 高压脱水机的工作原理是将湿污泥(含水率87%左右)投入由高压和低压系统组成的机械挤压系统中,经过多级连续挤压,脱水污泥含水率降至30%50%。该类型脱水机单位能耗约为125 kWh/tDS。 滚压式脱水机的工作原理是将湿污泥(含水率85%99.5%)投入圆形污泥通道,通道前端为浓缩区,后端为脱水区。浓缩污泥在脱水区经深度挤压后由出口闸门排出,滤液由通道两侧栅格的出水孔排出,并由脱水机下的污水槽收集。脱水后污泥含水率降至60%75.5%。 3.6.2水热预处理+机械脱水 水热预处理机械脱水指利用过热饱和高温水蒸汽对污泥进行预处理后进行机械脱水,水蒸汽使污泥中生物体的细胞壁破

13、碎,释放结合水,并降低污泥粘滞性。脱水后污泥含水率降至50%左右。 4 污泥厌氧消化技术 4.1工艺原理 污泥厌氧消化是指在厌氧条件下,通过微生物作用将污泥中的有机物转化为沼气,从而使污泥中有机物矿化稳定的过程。厌氧消化可降低污泥中有机物的含量,减少污泥体积,提高污泥的脱水性能。 4.2工艺流程及产污环节 污泥经过浓缩池浓缩后,利用泵提升进入热交换器,然后进入厌氧消化池,在微生物作用下污泥中有机物得到降解。厌氧消化过程产生的沼气经脱水、脱硫后可作为燃料利用。消化稳定后的污泥经脱水形成泥饼外运处置。污泥厌氧消化工艺流程及产污环节见图2。 图2 污泥厌氧消化工艺流程及产污环节(略)污泥厌氧消化产生

14、的主要污染物包括消化液、沼气利用时排放的尾气以及设备噪声。 4.3污泥厌氧消化工艺类型 4.3.1高温厌氧消化 经过浓缩、均质后的污泥(含水率94%97%)进入高温(532oC)厌氧消化池进行厌氧消化,有机物降解率可达40%50%,对寄生虫(卵)的杀灭率可达99%,消化时间为1015d。高温厌氧消化池投配率以7%10%为宜。 该工艺的特点是微生物生长活跃,有机物分解速度快,产气率高,停留时间短,但需要维持消化池的高温运行,能量消耗较大,系统稳定性较差。 4.3.2中温厌氧消化 经过浓缩、均质后的污泥(含水率94%97%)进入中温(352)厌氧消化池进行厌氧消化。中温厌氧消化分为一级中温厌氧消化

15、(停留时间约20 d)和二级中温厌氧消化(停留时间约10 d)。中温厌氧消化池投配率以5%8%为宜。 该工艺的特点是消化速率较慢,产气率低,但维持中温厌氧的能耗较少,沼气产能能够维持在较高水平。 4.4消耗及污染物排放 4.4.1厌氧消化能源消耗 污泥厌氧消化的能耗主要用于维持厌氧反应温度及维持污泥泵、污水泵(进出料系统)、搅拌设备和沼气压缩机等设备运转。能耗水平取决于厌氧消化搅拌方式,搅拌强度通常为35W/ m3。 污泥厌氧消化的电耗占城镇污水处理厂全厂用电的15%25%;污泥加热的热耗占全厂热耗的80%以上。如污泥消化产生的沼气全部用于发电,可解决整个城镇污水处理厂内20%30%的用电量。 4.4.2厌氧消化污染物排放 4.4.2.1沼气利用排放的尾气 沼气中甲烷含量为60%65%,二氧化碳(CO2)含量为30%35%,硫化氢(H2S)含量为0%0.3%。 沼气燃烧或发电会产生尾气,尾气中主要污染物为氮氧化物(N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