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金融衍生品市场的监管

上传人:pu****.1 文档编号:419961194 上传时间:2022-12-21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1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我国金融衍生品市场的监管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我国金融衍生品市场的监管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我国金融衍生品市场的监管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我国金融衍生品市场的监管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我国金融衍生品市场的监管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我国金融衍生品市场的监管》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我国金融衍生品市场的监管(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国内金融衍生品市场的监管正文为小四号宋体,行距1.5倍,格式不符合规定者扣除格式成绩分数摘要:国内作为一种新兴市场国家,在金融体系日益国际化和市场化的趋势下,必然需要发展金融衍生品市场。目前,国内金融衍生品市场的发展尚处在初级阶段,品种和构造都不完善,监管措施几乎处在空白地段,但是,随着金融全球化和金融创新的发展,金融衍生品在国内发展是不可阻挡的,这就对国内金融衍生品市场的监管方面提出了更严格的规定。核心词:金融衍生品;金融监管一、金融衍生品及特点金融衍生品是指其价值依赖于基本资产价值变动的合约。其中基本资产是指金融衍生工具交易所依赖的资产。根据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的定义,金融衍生产品是“一种

2、合约,该合约的价值取决于一项或多项背景资产或指数的价值。”金融衍生品的长处:第一,转移风险功能。现货市场的价格短促多变,不断波动,有一定的价格波动风险。金融衍生品的诞生就为投资者找到了一条比较抱负的转移现货市场价格风险的渠道。转移价格风险功能是通过套期保值来实现的。第二,形成权威性价格的功能。市场经济中的价格信号规定真实、精确,如果价格失真,就会影响经营者的积极性和决策的对的性,打击投资者的积极性。现货市场价格真实度较低,如果仅仅根据现货市场价格进行决策,对将来价格水平的波动方向很难把握。而期货交易汇集了众多的买卖方,所有的买卖方都能充足体现自己的意愿,所有的期货交易都是通过竞争的市场,影响价

3、格变化的多种因素都能在市场上得以体现由形成的价格就能较为精确地反映基本资产的真实价格。第三,调控价格水平。金融衍生品的交易价格能反映市场的价格水平,对将来市场供求变动有预警作用。第四,提高资产管理质量。衍生工具的浮现,有助于资产组合管理,给投资者更多的机会去减少风险,提高收益。第五、提高资信度。在衍生品市场交易中,交易双方的资信状况是交易成败的核心之一。资信较低的的公司很难找到乐意与她们交易的对象。并且,该市场也是一种制造信用的场合,许多中小公司通过与大公司的互换等交易,提高了自己的信用级别。金融衍生品的缺陷:第一,市场构造不合理。金融衍生品市场现阶段呈现出倒金字塔型的金融产品构造,即少量的基

4、本资产支撑着庞大的衍生金融工具,一旦有一部分甚至是少量的基本资产质量变化,由于金融衍生工具的放大效应,将会殃及上层的许多信用工具。第二,过度投机严重。市场上的金融投机者,只需要少量的资金就可以参与到金融期货的交易当中来,巨大的收益又会使得金融创新家们不断地在衍生品的基本上再叠加新的衍生品,投机的参与又使风险进一步放大。第三,风险控制局限性,市场监管不力等问题。在金融创新的号召下,任何能被打包的基本资产都试图上市交易,银行监管部门忽视了风险的控制,放任衍生品泛滥。世界经济离不开衍生品。然而,衍生品交易的确也会在某种场合下给经济带来了一定的困扰。二、国内金融衍生品市场的现状与国际市场相比,国内的金

5、融衍生品市场尚不发达。虽然近几年机构对股指期货的参与越来越多,但总体而言,股市投资者运用股指期货套保的比例仍较低。部分投资者盲目追高而蒙受亏损甚至减少利润,不能将责任所有算在光大证券身上,但这也从一种侧面反映出国内金融衍生品市场远未跟上股市等现货市场的发展步伐。目前,国内的场内金融期货品种仅有沪深300股指期货一种,难以满足投资者多元化的需求。机构没有进行金融期货套保或参与限度较低,因素也很复杂。有些机构规模小、底子薄,其思维还停留在“精选个股、持股待涨”的单向操作中,对套保注重限度不够;有些机构内部系统庞杂,参与金融期货交易前需对机构内部制度做大规模调节;有些机构并非属于证券、期货行业,参与

6、金融衍生品市场需要其行业内监管部门的授意和跨部门协调。三、对国内金融衍生品市场监管的某些见解发展国内金融衍生品市场,要坚持积极稳妥的原则,一方面从指引思想上大力支持,积极推动,另一方面还要加强监管,增长市场的透明度,完善风险防备机制。1、积极进行金融衍生品的风险评估,建立风险预警制度。金融机构应成立专门的金融衍生品风险管理部门,负责对衍生交易多种也许的风险进行事前评估,采用先进可靠的风险评估模型,精确测量衍生交易头寸变化时的风险价值的变化状况,估计也许浮现的极端状况下的风险状况。在此基本上,金融机构还应建立衍生交易的风险预警和救援远预案机制,防备偶发事件所引起的连锁信用风险危及到自身的生存。2

7、、改善信息披露制度,提高信息透明度。金融衍生品交易多为表外业务,无法在资产负债中反映。针对这种隐秘性,我们可以运用信息披露法律制度使之公开化透明化,以保证投资者和市场获得更好的信息。一方面,监管机构应努力提高自身对金融衍生品运作方面的知识,理解各类衍生品的特性及其对银行、证券等机构也许导致的影响。另一方面,监管者应当鼓励银行、证券等交易机构扩大信息披露范畴。金融衍生品的总交易量、交易收益状况以及交易机构自身对这些交易的风险管理状况均应当纳入信息披露的范畴之中,使投资者或债权人能更好的评价中的指引作用有限,导致实践教学效果下降。四、对国内金融衍生品市场的监管的建议1、建立内部风险管理的科学机制对

8、于新兴市场,优先发展场内衍生品是金融创新的对的政策方向。建立内部风险管理的科学机制。危机爆发后监管机构大力倡导通过交易所或清算所充当场外衍生品的中央对手方来解决这一问题。可见,交易所或清算所在建立透明的市场环境以及减少信用风险方面的重大优势。由于信用风险高等因素,重点发展交易所市场更容易获得成功。 因此,在国内金融衍生品市场发展尚处在起步阶段时,应优先发展场内衍生品市场,在监管严格、信息透明、风险控制完备的环境下稳步推动场内衍生品市场的发展。 2、优先发展简朴产品,减少监管难度在国内金融机构和投资者还欠缺衍生品交易经验的状况下,应当优先发展基本的、简朴的场内原则化金融衍生品,重要涉及股指期货、

9、利率期货、汇率期货和相应的期权。 国内场内金融衍生品的发展应先从简朴的、基本的产品开始发展,如股指期货、期权等产品,以便和目前监管能力相适应。通过优先发展场内衍生品市场积累经验,为场外衍生品市场的发展提供有益借鉴。 通过建立交易所或清算所充当场外衍生品的中央对手方已经成为目前解决场外衍生品市场信用风险的重要政策建议,而中央对手方清算制度是场内交易的重要基本制度。因此交易所市场的成功运作可觉得场外金融衍生品交易提供丰富的风险控制经验。 3、建议将场外衍生品纳入到将来期货法的监管范畴目的在于强制提高场外衍生品市场透明度、把对场外衍生品市场的监管由仅存在行业自律提高到政府监管的高度。4、加强金融衍生

10、品的会计解决和信息披露研究,建立透明的市场环境财务报告信息是提高场外市场透明度的重要措施,抱负的金融衍生品的会计解决和披露可以使监管者和投资者充足理解金融衍生品价值、风险水平等信息。5、稳步推动由政府主导型创新向市场主导型创新的转变推动政府主导型创新向市场主导型创新转变,实质是建立金融创新的长效机制,增进金融创新的可持续性。当务之急是通过建立现代公司制度,转变微观主体的内部经营机制,哺育金融创新的微观主体,解决微观主体创新动力局限性等问题。管理部门的作用重要是营造金融创新的体制和制度环境,通过市场的手段对微观主体的金融创新行为进行合理引导和有效监管,防备系统性风险。在法律环境方面,需要借鉴发达

11、市场的经验,对新产品、新服务采用灵活鼓励的方针,避免管得过死。在创新活动初期,可以由部门规章进行初步规范,待积累一定实践经验后,再上升为法律法规。在信用制度建设方面,增进征信体系和征信法规建设,惩戒失信行为,鼓励守信行为。6、发展多层次金融衍生品市场目前的国际金融衍生品市场,特别是场外交易市场的规模仍保持着较快的增长速度。在有些国家,场外交易的规模甚至占整个衍生品市场份额的80%以上。随着国内利率市场化限度逐渐提高,汇率形成机制逐渐市场化,利率风险和汇率风险加大,市场需要对冲风险的工具。在推出了债券买断式回购、债券远期交易、人民币利率互换、远期外汇交易和人民币与外币互换等产品的基本上,要结合国

12、内的现状,依托银行间市场,以既有的交易平台和托管结算平台为基本,抓住机遇大力发展人民币和外汇衍生品市场,应当谋求场内与场外市场并存、原则产品和非原则产品功能互补的多层次、有竞有合的中国金融衍生品市场格局。综上所述,我觉得中国金融衍生品市场能否有序监管和及早立法监管是决定金融衍生品能否在国内新兴的证券市场中健康、有序发展起来的核心。金融衍生工具及衍生交易市场的产生和不断发展,加大了金融风险的不拟定性和复杂限度,使避免和化解金融风险更加困难。对的结识金融衍生工具的特点和正负效应,加强衍生工具风险的监管与防备,是世界各国共同面临的一种重大而急切的课题。国内目前正处在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建立现代金融体系的核心时期,进一步研究和结识金融衍生工具,对中央银行强化金融监管和业务创新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解决方案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