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映万川哲学解释

上传人:夏** 文档编号:418684069 上传时间:2022-11-21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35.0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月映万川哲学解释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月映万川哲学解释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月映万川哲学解释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月映万川哲学解释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月映万川哲学解释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月映万川哲学解释》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月映万川哲学解释(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这是朱熹为了印证他的“理一分殊”这一理学思想,援用佛家的经典作为自己命题的佐证而据的例子。援引“月映万川”为喻,想要阐释的就 是哲学上一般与个别的关系。事物之理是一般的、普遍的,而一般的理又寓于具体的个别的事物之中,由此来说明“理”与万事万物的关系, 即“万物皆有此理,理皆同于一源”。佛学禅宗玄觉的永嘉证道歌:“一月普现一切水,一切水月一月摄”。朱熹认为“合天地万物而言 ,只是一个理”,这个 “理”,就是万物的本源。这个万物统一的本源表现在大干世界上又寓于千差万别的事物之中 , 【这就好像天上只有一月,而映照在江河湖海之中则有万月。另一方面,千差万别的事物源于一理,犹如江河湖海之万月仍本于天上

2、的一月 一样提要: 朱子之学体大思精,其思想远绍孔孟,近综周张二程,旁揽二氏(佛道),而卓成一家,可谓集理学之大成。朱子自谓早年尝留心于佛, “出入于佛老者十余年”,且尝“师其人,尊其道,求之亦切至矣。 ”其师友辈鲜不沾被于佛,其熏习渐染者,不可谓不深矣。朱子理学与 佛学之关系,就心性问题上论,可分下列诸端。一、太极说与佛学:朱子之解太极曰:“天地中有一太极,万物中各有一太极。”“人人有一太极,物物有一太极。”其说盖有取于佛氏“一 即一切,一切即一”之旨。其论太极,即迳引释氏曰:“一月普现一切水,一切水月一月摄。”(案:语出永嘉证道歌)又其解“通书”“理性 命”论太极又取喻云:“如月在天,只一

3、而已,及散在江湖,则随处而见。” - 此“月映万川”之说也。由此二例足证朱子论太极当有所自来 矣。二、理气说与佛学:262页 朱子理气说源自伊川,所谓“理”者本体,“气”者现象。以谓“天下未有无理之气,亦未有无气之理”。其理气之关系与华严“理事无碍”说相 合。又自华严“六相”说观之,“合天地万物而言,只是一个理。 ” - “总相”义也。“及在人则各自有一个理”。 “别相”义也。同者,其理; 异 者,其气。- 同”“异”二相也。“有理便有气流行发育万物。 ” - “成相”义也。“若气不结聚时,理亦无所附丽。 ”- “坏相”义也。三、道 器说与佛学:道者形而上(本体)。器者形而下(现象),道即理,

4、器即气。明乎理气与佛学,即明乎道器与佛学之关系矣。四、气质说 与佛学:张程首揭“气质”之说,至朱子始大加阐扬之。朱子尝云:“伊川言气质之性,正犹佛书所谓水中盐味,色里胶清”(案(此二句 出于傅大士心王铭)水者,天命之性,盐者,气质之性也。朱子解气质说云: “理在气中,如明珠在水里。 ”“禀气之清,如宝珠在清水 中; 禀气之浊,如珠在浊水中。 ”其说与佛氏“如来藏”说盖相通。(案:所谓“如来藏”者,谓真如在烦恼中)至于,二者所异,“如来藏说” 出于“心”,而“气质说”出于“天”(自然)。而“心”与“天”二字,实儒佛根本差异所在也。本文 朱子为理学之集大成者,也是宋儒辟佛之中坚人物。顾朱子虽辟佛,

5、其受佛之影响却颇深。不论就师承渊源乃至其思想学说,均与佛有 深厚之关系也。就朱子之家学而论,其父韦斋尝师事罗豫章,豫章所传为龟山伊洛之学,263页 朱子出自儒学家庭固无论已。就其师承而论,朱子遵父遗训,尝禀学于刘白水、胡籍溪、刘屏山三先生,而三先生者,无不皆杂于禅也。 宋元学案刘胡诸儒学案,全祖望案语云:“白水、籍溪、屏山三先生,晦翁所尝师事也。白水师元城,兼师龟山。籍溪师武夷,又与白水 同师谯天授。独屏山不知所师。三家之学略同,然似皆不能不杂于禅也。籍溪与白水同师谯天授,天授早年亦曾学于禅。籍溪又师武夷(安 国),武夷壮年亦尝观释氏之书(具见宋元学案)。是则,其师承所自出,亦多出入于释氏者也

6、。朱子自谓:“初师屏山、籍溪。籍溪学于定, 又好佛老。“(屏山)读儒书,以为与佛合。”三先生之好佛老,固无可疑。其后,朱子又见李延平而受学焉,始悟儒佛之异。延平之学,受 自罗豫章,豫章传龟山之学。全祖望谓龟山“夹杂异学”,又谓豫章“亦未必能于佛氏竟脱然也”。即延平又岂能自解免于佛哉?是知朱子 之师承与佛自有渊源。次就朱子自身而论,朱子自谓早年尝留心于禅。朱子语录一。四云:“某年十五六时,亦尝留心于禅。某也理会 得个昭昭灵灵底禅。”又曰:“某旧时亦要无所不学,禅、道、文章、楚辞、诗、兵法事事要学。”(同上)又答江元适书(见朱子大全卷三十 八)云: “(熹)出入于释老者十余年,近岁以来,获亲有道,

7、始知所向之大方。 ”上孝宗封事云: “熹颇留意于老子、释氏之书。 ” (宋史朱熹 传)答汪尚书(朱子大全卷三十) 云: “熹于释氏之说,盖尝师其人,尊其道,求之亦切至矣。然未能有得。其后以先生君子之教,校夫先 后缓急之序,于是暂置其一二年来,心独有所自安。虽未能即有诸已,然欲复求之外学,以遂其初心不可得矣。”语类(一。四)云:某少 时未有知,亦曾学禅,只李先生极言其不是。后来考究,却是这里味长。才这里长得一寸,那边便缩一寸。到今销铄无余,毕竟佛学无 是处。 ”据以上朱子自言,彼于“十五六时”,即“留心于禅”(注 1),而前后“出入于释老者十余年,其求之之心不可谓不“切至”矣。然则, 其所言“盖

8、尝师其人,尊其道。 ”“其人”者,其谁指乎264 页 ?今举居士分灯录“朱子”条之记载,当可了然于心矣:朱熹字元晦,号晦庵,婺源人。少年不乐读时文,因听一尊宿谈禅直指本心,遂 悟昭昭灵灵一著。年十八从刘屏山游,山意其留心举业,搜之箧中,惟大慧语录一帙而已。熹尝致书道谦曰: “向蒙妙喜开示,从前记持 文字,心识计较,不得置丝毫许在胸中,但以狗子话,时时提撕,愿投一语,警所不逮。 ”谦答曰: “某二十年不能到无疑之地,后忽知 非勇猛直前,便是一刀两段。把这一念提撕狗子话头,不要商量,不要穿凿,不要去知见,不要强承当。 ”熹于言下有省。朱子条下注:道谦禅师法嗣。 (案道谦系宗杲法嗣见续灯录卷三十二

9、) 朱子为道谦法嗣,又尝问道于妙喜,妙喜者,大慧宗杲赐号也。朱子于文集、 语类中,常见有“妙喜”或“宗杲”其名,盖一人也。朱子答许生(朱子大全卷六十)云:“近年释氏所谓看话头者,世俗书有所谓大慧语录”云 云。则知大慧语录,乃朱子所熟稔者也。是则分灯录所言“箧中惟大慧语录一帙”,当非虚语也。试观朱子论禅之语,多引自大慧普觉禅 师语录。益信其不诬矣!由是以言朱子所谓“师其人”者,乃指大慧宗杲与道谦也。所谓“尊其道”者,当系大慧之话头禅也。至朱子平日 所尝读之佛书有几?据朱子语类一二六释氏类所论及之佛书如下:四十二章经、大般若经、楞严经、金刚经、华严经、维摩经、法华经、 金光明经、传灯录、肇论、华严

10、合论等。虽然以上诸书禅门典籍所占不大,然宋代佛教,宗门、教下(注 2)已渐合流,禅宗引教理以相印 证之事,所在而有。朱子尝曰:“佛家有三门曰教、曰律、曰禅,禅家不立文字,直下识心见性。律法甚严,毫发不容罪过。教有三项: 曰天台、曰慈恩、曰延寿教,延寿教南方无传,其学近禅,天台教专理会讲解。慈恩教亦只是讲解,吾儒若见得道理透,就自己心上理 会得本领便是兼得禅的。讲说辨订,便是兼得教,动由规矩,便是兼得律的。” (朱子语类卷八) 朱子盖以儒门而兼具教、律、禅三者而 一之,而以“自己心上理会得者“禅”,为之本也。265页 综之,朱子生于佛学盛行之风气中,其师友无不沾被于禅。而早年肆力于佛学者十余年,

11、求之既专且勤。其一生所读之佛典亦伙,其熏 习于佛学者,不可谓不久。大凡学术思想之相与,或“相近而相融”,或“相反而相成”,其所受影响一如习俗之渐染。往往出于不著不察 之中。故朱子一生虽辟佛不遗余力,而平生思想与佛理多所暗合者,职是故也。兹将朱子理学与佛学之关系,略述之于后: 一、太极说与佛学太极一辞,始见于庄子与周易。庄子大宗师:夫道在太极之上而不为高。”盖以太极”即天也。易系辞:易有太极,是生两仪。”韩康 伯注:“太极者无称之称,不可得而名。”“夫有必始于无。”韩氏之说乃不出老氏之旨也。其真正阐发太极精义,确立一明晰之概念,而 成为完整体系之思想者,实始于宋儒濂溪太极图说。其后,经朱子大加发

12、明,又与理气合言之,并融会心性诸问题,遂成理学思想之重 心。然而,不论濂溪太极图说与朱子太极说,均深受佛家之影响。濂溪太极图说与佛氏之关系,另有专文讨论之,故从略。至朱子论太 极与佛氏之关系,请述之如后: 朱子以为太极是天地万物之理,不论就天地言,就万物言,无不各具太极;乃至就人言,就物言,亦无 不一一具有太极。广则从全体看,狭则从单一看,无间大小形体,无间时间之先后,空间之远近,太极无或不具也。可谓“放之则弥六合, 卷之则退藏于密。 ”繁言之,连篇累牍,不能尽太极之义,简言之,太极只是一个 “理”字耳。兹胪列朱子语类有关太极与万物之语于后: 太极只是天地万物之理:在天地言,则天地中有太极;在

13、万物言,则万物中各有太极 (卷一 )。问理与气?曰:伊川说得好,曰: “理一 分殊”。合天地万物而言,只是一个理;及在人,则又各自有一个理266 页。 (卷一)太极只是个极好至善底道理,人人有一太极,物物有一太极。 (卷九四 )万一各正,小大有定,言万个是一个,一个是万个。盖体统是一 太极,然又一物各具一太极。所谓万一各正,犹言各正性命也。卷九四理性命章或问:万物各具一太极,此是以理言?以气言?曰:以 理言。 (卷九四 )一理浑然非有先后。 (卷六八)极是道理之极至,总天地万物之理,便是太极。问太极便是人心之至理,曰事事物物,皆 有个极,是道理之极。 (以上二条见性理大全书一太极图解小注。 )

14、窃谓朱子所谓“万物各具一太极”“人人有一太极,物物有一太极”之理, 实从释氏“月映万川” (案:释氏未必有此语至其理则来自佛学) 之说而来。试读朱子语类(卷九四)解周子通书理性命章,则更见此言之不 谬:郑问: “理性命章,何以下分字?” (案:周子通书理性命章原文: “二气五行,化生万物,五殊二实,二本则一,是万为一,一实万 分,万一各正,小大有定。 ” ) 曰: “不是割成片去,只知月映万川相似!问:理性命章注云: “自其本而之末,则一理之实,而万物分 之以为体,故万物各有一太极。 ”如此,则是太极有分裂乎?曰: “本只是一太极,而万物各有禀受,又自各全具一太极尔!如月在天, 只一而已,及散

15、在江湖,则随处而见,不可谓月已分也。 ”以上两段,盖取释氏“月映万川”之理以解太极。藉再举朱子更直截之语以证之。 语类云:卷十八行夫问:万物各具一理,而万物同出源,此所以可推而无不通也。曰:近而一身之中,远而八荒之外,微而一草一木之 众,莫不各具此理。虽各自有一个理,又却同出于一个理尔。释氏云:“一月普现一切水,一切水月一月摄。”这是那释氏也窥见得 这些道理,濂溪通书只是说这一事。267页文中引释氏语云: “一月普现一切水,一切水月一月摄。 ”当即朱子“月印万川”所取意也。朱子本此理运用于形上学尤其是“太极”之解说,其注释周子太极图与通书亦依此理以贯通之也。其言曰: “濂溪通书只是说这一事。

16、”所谓“这一事”者,即指“月映万川”之理也,试观 前文自明矣!夫“月映万川”之理,原不曾经儒者道过,而朱子则谓: “那释氏也窥见得这些道理。 ”推其语意,盖谓与释氏不谋而合,甚 或先于释氏。窃谓此乃朱子取自佛法者也。夫“月映万川”之理,实释氏所常见。朱子亦自承“一月普现一切水,一切水月一月摄”出于释 氏。朱子并未注明出典,然窃案此语出自唐永嘉大师证道歌,兹节录如左:一切圆通一切性,一法囗含一切法,一月普现一切水,一切 水月一月摄,诸佛法身入我性,我性同共如来合。此段中所宜注意者,其惟“一月普现一切水,一切水月一月摄”一语。此非“月映万川” 之意而何?朱子未必尝读永嘉证道歌,然大慧语录固朱子素所熟读者也。此类思想在大慧语录中,实为常见,其中有直引永嘉证道歌此 段文者,当可证吾言不谬矣。大慧普觉(谥号)禅师法语第二十四示成机宜书云:李长者云:圆融不碍行布,即一而多;行布不碍圆融,即多而一。”亦此理也。永嘉云:“一法遍含一切法,一月普现一切水,一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