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木叶”》教学设计2012.10.29解析

上传人:M****1 文档编号:410817387 上传时间:2022-10-27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45.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说“木叶”》教学设计2012.10.29解析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说“木叶”》教学设计2012.10.29解析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说“木叶”》教学设计2012.10.29解析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说“木叶”》教学设计2012.10.29解析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说“木叶”》教学设计2012.10.29解析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说“木叶”》教学设计2012.10.29解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说“木叶”》教学设计2012.10.29解析(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wd.课题?说“木叶?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理解课文内容,弄清文章由“木叶所阐释的诗歌语言暗示性的理论。2了解古典诗歌意象的相对稳定性特点,提高对古典诗歌的理解力和领悟力。过程与方法1能运用本课所学知识及获得的能力分析诗歌同类现象。2能够初步学会古典诗歌意象鉴赏的一般方法。3引导学生体察诗歌艺术中的精微之处,养成咀嚼、回味的良好阅读习惯。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创设美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对诗的热情,使学生感受我们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积淀,唤起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教学重点理解“树叶和“木叶、“落叶和“落木的不同意味。教学难点课外延伸,通过分析具体诗歌从而了解意象

2、在表达情感和营造意境方面的重要作用。教材分析?说“木叶?是新课程高中语文第五模块第四单元第三课,本单元所选都是文化随笔,在写法上,它们往往旁征博引,这个单元的学习导言就提到:“要整体把握文章的内容,提炼作者的主要观点。 本文是一篇自读课文,内容比较单纯集中,围绕古诗中的意象“木叶深入到“木的艺术特征谈诗歌的精微之处的表达效果,本文看似繁琐,其实内容并不多,在构造疏理上可简单化。为何用“木不用“树是全文的关键,这是重点。本文的教学重点之二就是淡化教材,引入课外同类文学现象,让学生能够触类旁通,举一反三,真正提高学生独立分析鉴赏的能力,只把教材作为一个例子。本课教材淡化的处理表达为课外的内容将要占

3、到课时的三分之一多。学情分析学生的古典诗歌的积累不多,诗歌的鉴赏能力也不高。课文中的具体诗句学生不容易完全掌握,但绝大多数学生能够在教师问题的引导下筛选出文中主要的信息,并理解作者的主要观点及“树叶和“木叶、“落叶和“落木的不同意味。课外延伸的诗歌意象的分析,需要给学生足够的时间考虑,任务不能太多。可以每一大组分析一首,先让学生单独分析,然后四人学习小组交流形成书面的文字表达并在全班进展交流,学会举一反三。教学环节教 学 内 容重点内容:学情分析、教法设计、学法指导、分类推进措施课前预习1、掌握重点字词;把文中涉及的诗歌名句摘抄到积累本上,并理解主要诗句的意义。2、结合课后练习一预习课文。导入

4、1:我国是诗的国度,从劳动中产生了诗歌,经过了不算长的时间,到唐代就已到达顶峰,纵观古代诗歌,有许多意象由于具有相对稳定的感情色彩,诗人们往往用它们表现相似或相通的感情,“木叶有落叶的微黄与枯燥之感,带来了整个疏朗的清秋气息。作者由诗人们钟爱的“木叶人手,解析了树、树叶、木叶之间细微的差异,重点分析了木与树一样又不同的地方,进一步强调了诗歌语言中的暗示性问题。教学环节教 学 内 容重点内容:学情分析、教法设计、学法指导、分类推进措施一、诗歌导入,提出疑问二、浏览课文,思考与解答先感悟“木叶和“树叶的区别,探究由“木叶开展为“落木的原因,比较“木叶“落叶及“黄叶,进而把握“木叶的艺术特征。导入2

5、:同学们,请你们说出你最喜欢的诗句。并做一个简要的分析。意在对学过的知识进展一个轻松的回忆,让学生先进入语言的美感情境。我们的古代诗人是“敏感而有修养的,他们似乎参透了深奥的美学和心理学原理,创造了耐人“触摸的精妙的诗歌语言,这语言是不可能作出所谓的科学的解答的,需要我们用心灵去解读。“诗歌是激情和想像的艺术。只有用你的激情与想像去品读,诗的感觉才会喷涌而出。同学们,就让我把这几句话作为本堂课的“题记献给大家。让我们一起带着的激情和想象,走进诗歌的殿堂吧。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这是杜甫的

6、名诗,被称为“古今七律第一,可对其中“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我有个疑问,“落木是不是漫天的木头从天而降呢今天我们就从林庚的?说“木叶?中寻找答案。板书题目1.迅速浏览一至三段,找出作者在阅读古代诗词时发现的三个问题。一、为什么诗词中多见“树或“叶而很少见“树叶;二、为什么诗歌中多见“木叶而不见“树叶;三、为何“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又不用“木叶而用“落木。先看第一个问题,结合诗句分析。用文中所引诗句引导学生思考:引1:树:后皇嘉树,橘徕服兮。 桂树丛生兮山之幽。 庭中有奇树,绿叶发华滋。 叶:叶密鸟飞碍,风轻花落迟。 皎皎云间月,灼灼叶中华。思考:这些诗句中,出现“树或“叶的句

7、子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提示:注意对“树或“叶进展修饰的词,如“丛生、“绿“密明确:枝繁叶茂,浓阴匝地。也就是说,“树或“叶都给大家一种繁茂浓密,翠绿欲滴饱满的形象,而这种形象正是“树叶所包含的。为了语句凝练的缘故,诗词中常用“树或“叶代替“树叶。再看第二个问题。问1:从概念上讲,“木叶是什么 讨论,明确:就是“树叶。从概念上说,“木与“树的意思几乎一样。“树叶在古典诗歌中都简化为“叶。问2:“木叶和“树叶给我们的感觉是不是一样的明确:不一样。问3:既然二者在概念上完全一致,那么,是什么给人如此不同的感觉呢请同学们结合作者所引用的诗句来体会。引2:木叶:亭皋木叶下,陇首秋飞去。 九月寒砧催木叶,十

8、年征戍忆辽阳。 落木:辞洞庭兮落木,去涔阳兮极浦。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思考,讨论:“木叶所处的季节,体会这几句诗给你的感觉。为帮助学生体会,教师可适当地描绘诗词的意境。也可朗读杜甫的?登高?。教学环节教 学 内 容重点内容:学情分析、教法设计、学法指导、分类推进措施这是课文的主要观点的提炼,只要把握住这些 基本的信息。学生就能明确“木在艺术形象领域与“树的截然不同的意味。进而能够明白意象的把握对诗歌的分析与鉴赏有着怎样的作用。明确:“木叶与秋季相联,也就是“落叶的意思。而“落叶那么是枯黄,残败的形象,暗含萧瑟、凄凉的感觉,这不再是“树叶所能包含的了。而这时又出现了一个问题:既然“

9、木叶就是“落叶,那诗人为什么不用“落叶呢关键之处在于“木字。先分析“木和“树的区别。2、齐读课文第四、五段,思考第二个问题。文中说,木,屈原把它准确地用在一个秋风叶落的季节之中。为什么这么说呢我们来比较:“秋月照层岭,寒风扫高木与“高树多悲风,海水扬其波,试分析“高树与“高木的不同。讨论明确:我们要从这两句诗的诗眼,即“悲和“扫来分析。在“高树多悲风句中,树有饱满浓密的叶子,风吹动这些树叶发出的沙沙的声音,在诗人曹植听来,仿佛人的呜咽,如泣如诉,而这满树涌动的叶子,满海涌动的波涛就像诗人胸中涌动的情感。如果没有了树叶的涌动,没有了波涛的翻滚,怎能表达诗人满怀的哀伤怎能表达这个“悲字“木,我们知

10、道是落光了叶子的树,光秃秃的树干。深秋的晚上,清冷的月光仿佛给层岭洒下一层秋霜,瑟瑟的寒风刮过高冈,枯黄的树叶早已被秋风一扫而光,只有那光秃秃的树干还倔强地挺立着。在深秋时节,目睹如此深秋之景,空旷和凄凉之感油然而生。所以,此时的树,必须是枯槁的没有叶子的树干,不如此缺乏以表达“扫字。正如作者所说,“高树多悲风,海水扬其波中“树予人以一种饱满感,感觉到了层层树叶的波动。而“秋月照层岭,寒风扫高木中的“木那么比“树显得单纯,是一种落木千山的画面,感觉到的是“空旷。以秋风叶落之景表空旷凄凉之情,这就是“木字在古诗中的一个艺术特征。“木就是“树,在概念上是一致的。但在意味上,“木一般是在秋风叶落的情

11、景中取得鲜明的形象,而“树那么要借助树叶的多来表达饱满的感情。这就说明了“木和“树在艺术形象领域是不同的。古代诗人们如此钟情于“木,是因其在表达情感和营造意境方面有独特的魅力。3、齐读第六、七两段,思考第三个问题。思考:前面分析到“木叶就是“落叶,可又发现诗歌中有用“落叶的,也有用“木叶的,“木叶与“落叶终究有什么区别呢体会:“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美女妖且闲,采桑歧路间;柔条纷冉冉,落叶何翩翩,“静夜无四邻,荒居旧业贫;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中“木叶、“落叶、 “黄叶、“落木带给我们的感觉是否一样在课文中找出关键句子。明确:“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

12、下中“木叶飘零中透些微黄 ;“美女妖且闲,采桑歧路间;柔条纷冉冉,落叶何翩翩中“落叶那么饱含水份,繁密;“静夜无四邻,荒居旧业贫;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中的“黄叶微黄但不枯燥,无飘零之意,而“无边落木萧萧下中的“落木那么代表着疏朗和空旷的意境。从这些不同形象的叶子中,我们体会到:“木叶暗示的是“落叶的微黄与枯燥,带给我们的是“整个秋天的疏朗的气息。这就是“木叶的艺术特征,与“落木相比,还带着些许缠绵。所以,现在我们就能解开刚上课时提到的“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中的疑惑了。那么我们现在来小结一下“木的艺术形象。明确:“木是含有落叶的因素,在颜色上是透着黄色,在触觉上是枯燥的,感觉很干爽的

13、,意境空旷。教学环节教 学 内 容重点内容:学情分析、教法设计、学法指导、分类推进措施三、延伸扩展教师小结:朱光潜先生的?咬文嚼字?告诉我们对于文学作品的“句式、“繁简和“字眼等方面要抱着严谨的态度。树,是我们常见的客观事物,它有自己的形状,有颜色等属性,但当诗人把它写进作品就需要融入自己的喜怒哀乐和志趣,那么树就不再是物象,为了更好地表达自己的思绪,经过情感提炼和艺术创造,于是选择“木。那么今天林庚先生就告诉我们在诗歌鉴赏中要非常注意对意象的细细体会。我们解决了这三个问题后,回头来看,又会疑惑:为什么这些概念上区别不大的词语,在意境上的差异会这么大呢这是因为诗歌语言具有暗示性。概念下面暗含着

14、丰富的形象和内涵,也就是诗歌语言的微妙意味往往寄于言外,这类语言就是古典诗歌中的意象。“木叶、“落木都表示一种客观事物,有形状有颜色,具备某种象物象,当诗人写入作品中,并融入自己的人格情趣、美学理想时,就成为意象。意象是融入了主观情意的客观物象,或者是借助客观物象表现出来的主观情意。思考同类文学现象,触类旁通,举一反三,了解中国古典诗歌意象的特点,提高对古典诗歌的理解力和领悟力。 思考1:古诗中有许多耐人寻味的意象,它们如“木叶一样,成为内涵丰富难以言传的精妙语言,如月、梅、柳、杜鹃等。请根据课文所阐释的诗歌语言的暗示性的理论,体味古诗中的“月亮意象的艺术特点。一剪梅李清照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雪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相见欢李煜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番滋味在心头。露从今夜白,月是故土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综合/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