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上期第三次月考语文试题

上传人:re****.1 文档编号:410241556 上传时间:2022-08-27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75.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八年级上期第三次月考语文试题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八年级上期第三次月考语文试题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八年级上期第三次月考语文试题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八年级上期第三次月考语文试题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八年级上期第三次月考语文试题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八年级上期第三次月考语文试题》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八年级上期第三次月考语文试题(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八年级上期第三次月考语文试题姓名:_ 班级:_ 成绩:_一、选择题1 . 下列词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亵读媲美群蚁排衙有例可援B销蚀扶掖万贯家私如坐针毡C襁褓寒禁不容质疑好高骛远D沉缅默契轻飞慢舞奄奄一息2 . 下列词语中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旁骛(w)拮据(ji)箴言(jin)附庸风雅(yng)B亵渎(xi)作揖(y) 宽宥(yu)箪食壶浆(dn)C灰烬(jn)褴褛(l)阴晦(hu) 矫揉造作(jio)D豢养(jun)妨碍(i) 应酬(chu)面面厮觑(q)二、基础知识综合3 .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文后各题。继2008年北京奥运会之后,中国迎来又一举世zh( )目的国际盛

2、会上海世博会。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世博主题,将体现到来自全球的精彩展示之中,贯穿于184个日日夜夜。世博给了我们欢聚的机缘。秉( )承“理解、沟通、欢聚、合作”的世博理念,让世界走进世博园,走进了“天下一家”的嘉年华。在世博这个交流和对话的平台,实现文化的多元共享,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世博会将让世界更加美好。世博给了我们梦想的力量。世博会,见证东方古国的巨大进步,见证中华民族的智慧、活力和进取心,更见证中国走向世界的不懈努力,中国元素、中国气派、中国特色将在世博会上尽情世博会也将让中国更加美好。(1)给加点字注音,根据拼音写汉字。举世zh(_)目秉(_)承(2)第一段中有一处要加引号,请写出需要

3、加引号的内容:“_”。(3)结合语境解释文中划波浪线的词语。平台:_文章划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将修改后的句子写在答题线上。_三、现代文阅读跟陌生人说话刘心武父亲总是嘱咐子女不要跟陌生人说话,尤其是在火车、大街等公共场所。母亲对父亲给予子女们的嘱咐总是随声附和,但是在不跟陌生人说话这条上却并不能率先l xng;而且,恰恰相反,她在公共场合,最喜欢跟陌生人说话。有一次,我和父母回四川老家探亲。在火车上,同一个卧铺间里的一位陌生妇女问了母亲一句什么,母亲就热情地答复起来,结果引出更多询问,她也就更热情地絮絮作答。我听母亲把有几个子女、都怎么个情况,包括我在什么学校上学什么的,都说给人家听,急得用脚尖

4、轻轻踢母亲的鞋帮,母亲却浑然不觉,乐乐呵呵一路跟人家聊下去。那妇女跟她一个脾性,两人说到共鸣处,你叹息,我摇头;或者我抿嘴笑,你拍膝盖。母亲的嘴不设防,总以善意揣测别人,哪怕是对旅途中的陌生人,也总报以一万分的善意。有一年冬天,我和母亲从北京坐火车到张家口,坐的是硬座,对面有两个年轻人,面相很凶,身上的棉衣破洞里露出灰色的棉絮。没想到,母亲竟去跟她对面的小伙子攀谈,问他手上的冻疮怎么也不想办法治治,说每天该拿温水浸它半个钟头,然后上药。那小伙子冷冷地说:“没钱买药。”还跟旁边的小伙子对了对眼。我觉得不妙,忙用脚尖轻轻踢母亲的鞋帮。母亲却照例不理会我的提醒,而是从自己随身的提包里摸出一盒如意膏,

5、打开盖子,用手指剜出一些,要给那小伙子手上有冻疮的地方抹药膏。小伙子先是要把手缩回去,但母亲的慈祥与固执,使他乖乖地承受了那药膏,一只手抹完了,又抹另一只;他旁边那个小伙子也被母亲劝说得抹了药。母亲一边给他们抹药,一边絮絮地跟他们说话,大意是这如意膏如今药厂不再生产了,这是家里最后一盒了,这药不但能外敷,感冒了,实在找不到药吃,挑一点用开水冲了喝,也能顶事末了,她竟把那盒如意膏送给了对面的小伙子,嘱咐他要天天抹,说是别小看了冻疮,不及时治好,抓破感染了会得上大病症。她还想跟那两个小伙子聊些别的,那俩人却不怎么领情,含混地道了谢,似乎是去上厕所,竟一去不返了。火车到了张家口站,下车时,站台上有些

6、个骚动,只见警察押着几个抢劫犯往站外走。我眼尖,认出里面有原来坐在我们对面的那两个小伙子。又听有人议论说,他们这个团伙原是要在3号车厢动手,什么都计划好了的,不知为什么后来跑到7号车厢去了,结果事情败露被逮住了我不由得暗自吃惊:我和母亲乘坐的恰是3号车厢。看来,母亲的善良感动了那两个抢劫犯,他们才没对我们下手。母亲84岁谢世,算得高寿了,在她84年的人生经历里,没有出现过一例因与陌生人说话而遭致的损失,或许是上帝对她的厚爱,或许也证明着即使是凶恶的陌生人,遭逢到我母亲那样的说话者,其人性中哪怕还有萤火般的善,也会被煽亮?如今,母亲已去世多年,但她与陌生人说话的情景,时时浮现在心中,浸润出丝丝缕

7、缕的温馨。前两天在地铁通道里,听到男女声二重唱的悠扬歌声,唱的是一首我青年时代最爱哼吟的歌曲,那饱含真情、略带忧郁的歌声深深打动了我。走进唱歌者,发现是一对中年盲人,那男的手里捧着一只大搪瓷缸子,不断有过路的人往里面投钱。我在离他们很近的地方站住,想等他们唱完最后一句再给他们投钱。他们唱完,我向前移了一步,这时那男的仿佛把我看得一清二楚,对我说:“先生,跟我们说句话吧。我们需要有人说话,比钱更需要啊!”那女的也应声说:“先生,随便跟我们说句什么吧!”我举钱的手僵在那里,心里涌出层层温热的波浪,每个浪尖上仿佛都是母亲慈蔼的面容母亲的血脉跳动在我喉咙里,我意识到,生命中一个超越功利防守的甜蜜瞬间已

8、经来临4 . 根据拼音写出汉字。l xng(_)5 . 第段画线句运用了_修辞方法,其作用是_。6 . 文章写了母亲与陌生人说话的两件事,略写_;详写_;这样安排详略是因为_。7 . 对本文主旨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 )A赞扬母亲总以万分的善意对待别人。B劝慰我们应热情友善地对待陌生人。C揭示即使萤火般的善意也会被煽亮。D体现打破功利防守会创造美好境界。阅读文段,回答问题旧时的离别张悦然从北京南站到济南西站,每半个小时就会有一列火车出发,全程只需要1小时37分钟,但我已经一年没有回过家了,每次都是妈妈来看我,也不要我去车站接,下了火车换地铁,半个小时以后就站在我家门口了。她总是很高兴地说,好近,

9、是啊,好近,我点点头,是不是太近的缘故,近到破坏了回家这件事应有的形式感?火车一再提速,我却离家越来越远。我关于火车的最初记忆,与济南那座老火车站有关,那座德国人留下的日耳曼风格的建筑、若不是再看到照片,我已经想不起它是什么样子,只记得有一个绿色圈顶、四面都有钟表的塔楼。小时候在去往火车站的路上,远远地看到它,就开始兴奋了,它耸立在灰蒙蒙的楼群之中,有一种神秘的异国情调。而那种异国情调,好像与正要前往的那个地方有关,头脑中衍生出各种想象。拎着箱子走进圆拱形大门,有一种出远门的郑重感。它的繁复,典雅,美轮美奂,令旅行充满仪式感。那时候去北京,要坐一整夜的火车,清晨我被妈妈摇醒,拉起膊塞进外套的袖

10、管里跌跌撞撞地跟在大人身后下了车,抬头就望见“北京”两个大字,我唤着陌生的空气,思付着各种奇怪的问题:这里的人是怎么生活的?他们去哪里买菜,看什么报纸,有没有像趵突泉那样一个元宵节可以看花灯的地方?说到底,就是无法想象在别处,故乡以外的地方,人们的生活是怎样的吧,身后忽然传来长鸣的汽笛声,撼动心肝。火车缓缓地朝运处驶去,送行的人木然地挥着手、站在大风里,好萧索。月台上总是刮着好大的风,无论什么时节,非要吹得人头发蓬乱、衣角翻飞不可,那种狂烈带有某种戏剧性。大风好像是一件道具,为了在离别和重逢时,给旅人添上一点儿风尘仆仆的气息。长大以后,不知道为什么,月台上的风不再像从前那么大了,那些风都去了哪

11、里呢?真是个谜。没了风,旅人也没了风尘仆仆的气息,剩下的只是倦怠。月台越建越大,却越发让人感到局促,再也没有从前那种空旷的感觉了,要是看到哪个送行的人在火车还未驶远之前掉头走掉,我就会莫名地恼火,觉得他对这场离别不够郑重,的确不需要多么郑重,就算有些离愁别绪,也完全不必一个人傻傻地站在原地悲伤,而是可以一边朝车站里面走,一边给刚离开的人发微信,将自己的感受告诉对方。旧时的离别具有一种美感,想来是与悲伤的质感有关。离开之后,两个人各自待在自己的悲伤里,那是一种隔绝的悲伤,它完全是自己一个人的事,关在身体里冲来荡去,无法让对方知道。总之,火车已经不再像从前一样,是一种沉重的,让人感到难过的事物,这

12、个词的属性已经改变了,变得平淡而日常,这样想一想,在“火车”这个词失去了它所负的情感重量的时候,那座老火车站适时地死去,变成记忆中的文物,或许也是一种合理的命数。8 . 文章写了作者小时候关于“火车记忆”的三个片段,请概括。片段一:小时候去济南老火车站的兴奋与神秘感。片段二:_片段三:_9 . 联系语境,结合加点词语,赏析下列句子。它完全是自己一个人的事,关在身体里冲来荡去,无法让对方知道。10 . 文中“现在的离别”和“旧时的离别”有什么不同11 . 文章第段画横线的句子写:“在火车这个词失去了它所负载的情感重量的时候”联系全文,简要分析作者认为“火车”一词失去了怎样的情感重量?四、对比阅读

13、12 . 拓展探究。(甲)(乙)两文都论述了治理国家的问题,它们的观点分别是什么?在人才的问题上,它们的看法又有何相同之处? _五、句子默写13 . _,浓睡不消残酒。如梦令六、诗歌鉴赏阅读诗歌,回答问题。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酒江郊,高者挂胃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14 . “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怀?15 . 下列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诗属于古体诗。歌,是古体诗的一种体裁,其音节、格律一般比较自由。B本诗是杜甫由自身遭遇联想到“安史之乱”以来的万方多难而写下的诗篇。C“风怒号”从视觉上突出了秋风之狂,“卷”从听觉上突出了秋风之肆虐。D“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两句,渲染了一种暗淡愁惨的氛围。七、名著阅读阅读下面选文,完成下面小题。学校八年级开展“名著阅读分享会”活动,同学们纷纷畅谈收获。16 . (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初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