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是万物的尺度解读

上传人:M****1 文档编号:408924321 上传时间:2023-03-21 格式:DOC 页数:37 大小:143.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是万物的尺度解读_第1页
第1页 / 共37页
人是万物的尺度解读_第2页
第2页 / 共37页
人是万物的尺度解读_第3页
第3页 / 共37页
人是万物的尺度解读_第4页
第4页 / 共37页
人是万物的尺度解读_第5页
第5页 / 共3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人是万物的尺度解读》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是万物的尺度解读(3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Four short words sum up what has lifted most successful individuals above the crowd: a little bit more.-author-date人是万物的尺度解读历史人是万物的尺度人是万物的尺度是古希腊哲学家普洛泰戈拉提出的著名命题。他的原话翻译成汉语大概是这个意思:人是万物的尺度,是存在者存在的尺度,也是不存在者不存在的尺度。这个观点与另一个希腊哲学家巴门尼德是完全对立的。巴门尼德的看法是“存在者存在,非存在者不存在”。近代爱尔兰的一位哲学家和普洛泰戈拉的观点比较相似,他的名字叫做贝克莱。贝克莱的著名命题是

2、“存在就是被感知”,他由于这一命题在某些国家的某一时期里“臭名昭著”。因为他的观点与马克思是截然对立的,于是这位出生于马克思之前的反马克思主义者受到了很多社会主义国家哲学研究者的“特别关照”,批判贝克莱成为一件普遍而时髦的事情。至于他们是不是驳倒了贝克莱,请读者自己去下结论好了,笔者在此不作评论。 在本文,我并不打算去讨论存在这个话题,只打算分析一下人是万物的尺度这一命题。这个命题乍一听起来,和我们的生活经验完全是不相吻合的。一个东西,既然是存在的,那么不管谁来观察,都应该观察到相同的情况。就算没有任何人去感知它,那么它也应该还是它自己原来的那个样子,而不应当有什么不同。所以,这个命题受到不怎

3、么“哲学”的人的批判,也是情理之中的事情。在普洛泰戈拉的有生之年,他绝对不会想到2500年后人类的技术水平会发生怎样的变化。而爱因斯坦在研究运动物体的电动力学(相对论的奠基之作)的时候,恐怕也不会想到他用一种极其奇妙的方式给普洛泰戈拉“翻了案”。 说到这里先要谈谈时空坐标的变换。解析几何告诉我们,坐标系是可以移动的。坐标轴平移之后,根据新的坐标原点与旧的坐标原点之间的位置关系,可以算出每个点的新坐标。这种数学变换的具体方程这里就不写了。当考虑时间之后,根据计时零点的变化也可以确定每个时刻在时间轴的新坐标。在牛顿力学的时代,时间和空间都是绝对的。也就是说,一个东西是1米长,不管谁来测量,它都必然

4、是1米。一个过程如果某个人测量到其时间是1小时,其他任何人来测量,也都必然是1小时。这就是绝对的时空观,时空都是独立于观察者和被观测对象之外的。就算一片空间之内,什么都没有,空间本身还是存在的。经典力学对于世界的看法就是这个样子的,这种时空坐标变换被称为伽利略变换。 就我们的生活经验而言,这种观点与实际是完全相符的。但是当物理学发展到20世纪初的时候,事情就发生了新的变化。在洛仑兹研究电子高速运动的时候,他发现当电子的速度可与光速相比拟的情况下,伽利略变换失效了。根据实验数据,洛仑兹建立了一种新的时空变换方式,成为洛仑兹变换。爱因斯坦借鉴了洛仑兹的研究成果,建立了狭义相对论。根据相对论,时空不

5、再是绝对的,而是与观测者和被观测者密切相关的。如果两者的相对运动速度发生变化,那么物体的长度和一个过程的时间都会随之发生变化。这被称作尺缩时延效应。也就是说,根本就无所谓客观的长度到底是多长,只有人观测到的尺寸是多长。也无所谓客观的时间是多长,只有观测到的时间是多长。而且根据爱因斯坦的证明,一切惯性系都是等价的,任何惯性系中测得的结果都不会比其他参照系更高一等。那么也就无所谓一个人的测量结果比另一个人的测量结果更“客观”。你测出两米,我测出一米,都是正确的。至于这个物体到底多长,这个问题本身是错误的。因为根本就没有到底多长这回事情,只有你测到是多长而已。 因此,现代科学给出的答案实际上就是:人

6、是万物的尺度。只要人自身的运动状态改变了,那么整个时空就必然随之改变。当然,对于我们的平常生活而言,绝对时空观就足够用了,我们周边的物体不会以接近光速的速度运动,尺缩时延效应是感觉不到的。但是哲学之成为哲学,在于其思考的深度与广度。如果哲学只把自己局限于日常生活,那么就连自然科学也比不上了,又何以自称为哲学呢? 总之,如果我们去正视科学,那么就不得不去承认,人的确是万物的尺度。而自然科学的发展,特别是相对论和量子物理的发展,已经远远超过了日常的生活经验所能理解,甚至于影响到了哲学家使用的逻辑工具本身。比如根据生活经验,可以不断追问一件事情之前发生了什么事情。但是,现代物理学的一派认为宇宙是从一

7、个奇点爆炸产生的,时间和空间也是来自于这次爆炸。那么就不能够追问,奇点之前发生了什么。因为连时间都还没有呢,哪里有什么之前这回事情。而且在奇点之“前”(没办法,只能这么说,语言的局限性),任何物理定律都失效,对于人类完全是不可知的。如果哲学家花费很多时间去理解自然科学的发展,那么就很难再有时间去深入研究哲学。如果不去理解自然科学,又难以对于一些关于本体论的问题下结论。因此,现在西方哲学家对于本体论和认识论都已经不大关注,转而去研究思维的工具语言了。 “人是万物的尺度” 在所谓的宗教多元论里,我看到的是无数不相同的世界观:希克说有一个终极实在而各宗教都以自己的方式回应这一终极实在。库比特说没有什

8、么终极实在,一切的宗教及一切的世界图景都只是人自身所创造的,是人的艺术。潘尼卡说有一个整体的世界,宇宙神人构成的整体是其终极的维度。 所以,宗教的多元论意味着不仅要面对各种不同宗教的世界观,而且要面对关于如何面对这种多元宗教世界观的各种不同的世界观。人类多种宗教共存的历史由来已久,但没有哪一个时代有当今如此层出不穷的多元理论试图来规范这种状况。全球化是一个空前活跃的盛况,一个乱糟糟的时代。 宗教多元论要给每一个不同宗教以地盘,然而没有哪一个信徒会认为有多个终极的世界。那么在一个同样的终极世界里,许许多多不同的各自拥有绝对至上性的神们如何共处呢?对此不同的宗教多元理论的处理似乎有一个共同的特点,

9、那就是消解任何一个神的终极实在性,以一种“实用主义”的态度来看待和评价各种不同的宗教。比如希克,虽然他设定了一个所有宗教共同的终极实在,但他同时也认为这只是人看待世界的一种方式;人也可以以无神论和非实在论之类的“自然主义”的方式看待世界。而他之所以选择“宗教的方式”只是因为他认为“自然主义”对大多数人是没有希望的一方面是人的潜能缺乏实现,另一方面是事实上的身体痛苦和精神与情绪上的痛苦得不到解脱。又比如库比特,他更为彻底的认为没有终极者,没有一个外在的实在的世界和一个永恒的秩序来决定所有的意义,世界是语言的世界,而语言是漂流的,一切宗教只是一种艺术的世界图景。由此,他直接宣布:“我们不得不是民主

10、人士和实用主义者。”是否选择宗教,选择何种宗教只在于何种宗教更能使生活快乐和完美。可见二者都取消了神人的对应,而将神归于人的尺度之下。而作为一种多元原则的贯彻,他们同时也取消了自己那一套学说的实在性。希克只认为那是他自己选择的一种方式,而库比特认为自己的创作只是一种艺术创造。 也就是说一切的世界观都只在于你自己的选择和创造,也就是说“人是万物的尺度”。将神至于人“实用主义”标准之下是这一尺度最为彻底的运用。这就是他们在“上帝死了”的历史之后重新选择的尺度。 “人是万物的尺度”,文明发展了几千年后的今天,这句古希腊智者的名言竟然有了如此来势汹汹的复活,几乎成了立在我们时代上空的唯一信条。那么亚里

11、士多德指出的这句话给自身带来的困境是如何被解决的呢?如果人是万物的尺度,那么人也是这句话本身的尺度,也就是说你相信它就对,你不相信它就不对,那么这句话到底对不对呢?奇怪的是,在我们的时代这种逻辑矛盾不存在了。因为我们接受一个漂流的世界、一个完全个人化的世界,我们不相信有什么绝对的真理,也不需要什么普遍的真理。真理只是一种共识,人并不总是需要共识,只有在共同面临某种必要时才如此,比如当全人类面临宗教冲突带来的灾难时,便需要关于宗教多元论的共识。 人是万物的尺度,所以对于任何事物,你可以这么相信,但它不必是如此;它不必是如此,但你可以这么相信。当年智者的这一句话致使苏格拉底用一生去辩驳。人是万物的

12、尺度,还有正义可言吗?没有正义的灵魂是健康的灵魂吗?现在可以看到也会有一个时代不需要去谈论正义,而只需要谈实用;至于灵魂的正义,那也得有人相信有灵魂这回事啊。 因此,这是一个独善其身的时代。每个个人对每个个人负责。共同的价值标准已经没有可能。你或者传统或者前卫;或者认为一切都是假的,或者认为一切都是真的;或者认为上帝存在,或者认为上帝死了。一切都是虚妄,没有哪一种比另一种更虚妄或更真实。除了法律所禁止的,什么都可以做;必要的时候如果达成了“共识”还可以修改法律。自由回到了启蒙时代的概念,只是他们奉为神圣的法律也失去了其权威性。苏格拉底勇敢地承担他自己并不认同的法律判决的行为会被认为是愚蠢的。怎

13、么可以如此认真?人只能是一个玩世不恭者。一方面生活于其中,另一方面又不必当什么是真实的。正所谓人生如梦,你在梦中,但你知道这是一个梦。 尼采说世界的痛苦源于大自然分裂为个体的事实。但看我们这个时代就知道在一种最为彻底的个体化的状况下,人依然可以安然的生活,而根本不觉得是什么痛苦。他们甚至自豪的认为这表明人的成熟和自信。因为一切被认为是实在的东西都只是人为创造来规定人自身意义框架的外在的参造物,以一种异己的存在在我们还没有成熟的情况下帮助我们行走;而今天我们终于可以脱离它们,独立行走了。没有哪个时代比现在更为虚无主义,但也没有哪个时代比现在更为自由,因而也更为混乱。 似乎波德莱尔的时代仍未过去:

14、“一长串送葬的人政治家,恋人,资产者。我们大家都在吊丧。” 人是万物的尺度 公元前5世纪,在希腊出现了一批收取学费,教授修辞学、论辩术的职业教师。这些教师自命为“智者”,意思是说他们是智慧的教师。他们没有学校,以雅典为活动中心,巡回各邦,在奥林匹亚赛会、泛雅典娜节等希腊盛典上发表演说,开展辩论,解答问题,训练青年们的演说和诉讼的能力。严格地说,智者并不是一个观点统一、前后相继的统一哲学派别。他们的观点往往相互冲突,彼此不同。但是,他们也有一致的地方,就是他们研究的课题基本上是相同的。他们研究的主要对象不是自然,而是社会,是人们及人与人之间关系的问题。智者的最主要的代表是普罗泰戈拉和高尔吉亚。

15、1普罗泰戈拉:人是万物的尺度 普罗泰戈拉(约公元前480年前408年)是阿布德拉城邦人。他原来是一个木材搬运工。有一次,德谟克利特遇见他,交谈之后,对他的智力感到惊讶。由于德谟克利特的鼓励和帮助,他开始学习哲学。他是第一个收费的教师。学生入学时,约定先付一半学费,待学成并打赢第一场官司后再付另一半学费。有一次,他向一个叫优安塞隆的学生收另一半学费,这个学生说:“我还没有打赢一场官司。”普罗泰戈拉马上说:“不行,如果我跟你打官司,我赢了,你必须付给我钱,因为我赢了;你赢了,你也必须付给我钱,因为你赢了。” 普罗泰戈拉的著作有论神、论真理和论相反论证等。论神开头第一句是:“关于神,我既不知道他们存在,也不知道他们不存在。有许多东西阻碍着我们的认识,如问题晦涩、人生短促等。”他的这些话触怒了雅典人。他的著作从抄录收藏的人那里收集起来,在广场上当众烧毁。他自己也被驱逐出城邦。他在去西西里时,由于乘船沉没而身亡。 普罗泰戈拉留传下来的最主要的哲学名言就是在论真理中说的:“人是万物的尺度,存在时万物存在,不存在时万物不存在。”他这里说的人就是指人的感觉。事物是什么,要以人的感觉为标准。一个事物对你来说就是它呈现在你的感官面前的样子,对我来说,它就是呈现在我的感官面前的样子。一阵风吹来,你觉得冷,它就是冷的;我觉得热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施工组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