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六单元 第23课《隆中对》教案2 (新版)新人教版

上传人:m**** 文档编号:408922537 上传时间:2023-01-15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9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六单元 第23课《隆中对》教案2 (新版)新人教版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六单元 第23课《隆中对》教案2 (新版)新人教版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六单元 第23课《隆中对》教案2 (新版)新人教版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六单元 第23课《隆中对》教案2 (新版)新人教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六单元 第23课《隆中对》教案2 (新版)新人教版(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22、隆中对教学目标(一) 知识与技能:1、 了解隆中对及相关的文学常识。2、 了解文章的主旨。(二) 过程与方法: 能够结合注释翻译课文,并积累相关的文言词语。(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明确诸葛亮的形象。教学重点: 反复诵读,明确文章主旨教学难点 翻译课文,并积累文言词语。教具准备: PPT教学时数: 两课时教学过程: 第 二 课一、 复习导入熟读课文,导入本节课。二、初步理清全文思路全文可分四部分:第一部分(第1段):简述诸葛亮的为人第二部分(第2段):写徐庶向刘备推荐诸葛亮。第三部分(第3、4、5段):写刘备三顾草庐,着重写诸葛亮的隆中对策。第四部分(第6段):写刘备对诸葛亮的倚重和

2、信赖。三、品讲课文(第三部分)1思考:“凡三往,乃见。”五个字,表现了刘备对诸葛亮怎样的态度?刘备的话有哪几层意思?2思考:诸葛亮的对策为什么要先从形势谈起?他又是怎样有理有据地分析各方面的3小结这一部分。四、研读课文(第一、二、四部分)思考:这几部分在全文中各起什么作用?从中可以看出本文在叙事上有何特点?1 第一部分(第1段):写诸葛亮“躬耕”而“好为梁父吟”“自比管仲、乐毅”,是正面写他有不凡的抱负;“时人莫之许”从反面衬托,说明一般人不了解他;“惟谓为信然”一句则从侧面写出只有知己才真正了解他。这一段使人们对诸葛亮有一个初步认识。为下文刘备的出场作铺垫,为徐庶荐诸葛亮埋下伏笔。2 第二部

3、分(第2段):徐庶把诸葛亮比作“卧龙”,这一比喻形象地显示了诸葛亮是一个隐居山野而具有超人才智的非凡人物(“龙”是传说中的动物,“卧龙”是说它目前虽然卧伏在草野之间,一旦风云际会,就会飞腾九天的)。刘备的“君与俱来”四字,既表明他希望招致人才,又反映了他对诸葛亮还没有真正了解和高度重视。徐庶建议刘备亲自往访,“不可屈致”,就进一步说明诸葛亮的卓越不群,从而提高了诸葛亮在刘备心目中的地位,并为下文“凡三往,乃见”埋下伏笔。3 第四部分(第6段):写关、张不悦和刘备称他得亮“犹鱼之有水”,照应开头,再次从侧面衬托出诸葛亮的卓越才能。这一比喻也写出了刘备对诸葛亮的信赖和极为满意的心情。从这几段文章中

4、可以看出本文在叙事上既简洁又生动,虽系节选,但有首有尾,独立成篇,全文过渡自然,联系紧密,重点突出,结构完整,值得学习借鉴。五、课堂小结全文的写法隆中对一文仅用五百余字,材料又以对话居多,但能鲜明地树立起诸葛亮的形象,这是只有大手笔才能做到的。一方面由于作者运用了正面描写和侧面烘托等手法,从不同角度来突出诸葛亮的品行、性格、远见和才能,另一方面又处处围绕诸葛亮进行详略得当的剪裁,使得重点突出,中心明确。六、回读课文,识记知识点七、布置作业1背诵第4段。2完成练习册 八、板书设计: 徐庶推荐 隆中对前 侧面烘托 三顾茅庐,礼贤下士 对曹操:不可争锋 对孙权:为援不图隆中对 对荆益:伺机而取 隆中对策 西和诸戎,南扶夷越 内修政理,待时以变 霸业可成 隆中对后 善,犹鱼之有水也,侧面烘托 教学反思: 在翻译课文方面1班同学做的比较好,但是在隆中对策这一部分中,学生们理解上有所欠缺,并且难翻译难理解,制定的策略也没有总结出来,希望学生在课下能做好充足的课前预习工作。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研究生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