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味常用中药

上传人:hs****ma 文档编号:408678114 上传时间:2023-09-16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225.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八味常用中药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八味常用中药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八味常用中药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八味常用中药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八味常用中药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八味常用中药》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八味常用中药(1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八味常用中药一、黄芪黄芪,又名黄耆。李时珍称它为 补药之长 ,古籍列为上品,药用其干燥的根,自古以来就是一种力大功宏、使用范围广的著名补药。古医书说它有五补:一补诸虚不足,二益元气,三壮脾胃,四去肌热,五排脓止痛。1、益元气,补肺脾,多与人参、肉桂合用。黄芪味甘性微温,无毒,归脾、肺经。善补脾肺气足,则一身之气皆旺,故中医大辞典为其: 大补元气。对于脾肺气虚,元气不足,倦怠乏力,虚馁少气,食少便溏,畏寒肢冷,舌淡脉弱者,常以黄芪与人参、配用。参、芪合用,温壮元气之力更宏,肉桂温肾助阳,且善鼓舞气血运行。前人尝谓气虚不愈,诸药不效者,惟有益脾补肾。以上三药合用,两顾脾肾兼以保肺,所以对真元不足,

2、阳气偏虚之候甚宜。2、补元气,生阳气,多与白术、柴胡同用。黄芪味轻气浮,秉性升发,既能补肺脾之气,又善升举阳气,为补气生阳的要药。正如本草正义所云:黄耆,补益中土,温养脾胃,凡中气不振,脾土虚弱,清气下陷者最宜。 临证时对于中气不足,气虚下陷,症见食少腹胀,倦怠少气,腹泻脱肛、脏器下垂及妇女崩带者,常以之配合白术,柴胡同用,共奏补气升提之功。3、补虚劳,解肌热,多与桂枝、丹皮配用。李东垣首倡气虚发热 ,并创立甘温除大热之法。认为所谓气虚发热,实则气阴两亏之肌热治疗时喜用补中益气汤合加减八味丸化裁,优推崇黄芪、 肉桂、丹皮三药。 认为黄芪补气之中具有外透达表之性, 善于益元气, 泻阴火,解肌热;

3、 肉桂常以桂枝易之, 则更具散肌热之功; 丹皮苦辛气香, 药性寒凉, 清透阴份浮热,三者合用,补虚解热,实乃虚劳发热之佳品。4、固表止汗,多与牡蛎、浮小麦同用。黄芪功擅补益脾肺,实腠合营,固表止汗。凡表虚不固,虚汗外泄者,乃必备之品。故本草正义谓 其皮直达人之肌表肌肉,固护卫阳,充实表分,是其专长,所以表虚诸病,是为神剂, 对于体虚自汗、盗汗之证,首选黄芪益气实卫, 固表止汗, 伍以煅牡蛎益阴潜阳, 固涩止汗; 浮小麦味甘性凉, 专入心经, 养心气,退虚热,止虚汗,如此,则气阴得复,肌腠固密,虚汗自止。5、利水退肿,多与汉防己、白术配用。人体水液的输布有赖脾之运化。因此,脾的运化水液功能健旺,

4、 就能防止水液在体内不正常停滞, 导致水肿诸症。 黄芪既能益气健脾, 利水消肿,又可补肺益卫固表,为补气利尿之要品。对于表虚不固,脾虚失运,外受风邪,水湿郁遏肌肤经络之身体困重,小便不利之水肿病证,常配合白术、汉防己同用,则益气袪风,健脾利水之效甚佳。6、化生荣血,多与当归合用。盖有形之血,生于无形之气。对营血亏虚之证,必重用黄芪甘温补气,以裕生血之源,同时配合当归甘苦辛温,为养血之要药,补营之圣品,二者合用,使峻补之元气附载于血中,令血与气固,气血相裹,气得血配则静谧;血得气融,则恢复生机。故吴仪洛在注释当归补血汤时说: 黄芪乃补气之药,何以五倍于当归而云补血汤乎,盖有形之血,生于无形之气,

5、又有当归为引,则从之而生血矣。7、通调血脉,多与川芎、赤芍配伍。张璐曰: (黄芪)性虽温补,而能通调血脉,流行经络,可无碍于壅滞也。杨时泰称其 能活血脉 , 治脾胃虚弱,脉弦,血脉不利 ,金贵黄芪桂枝五物汤中黄芪与桂枝相配宣通血痹,即用其通脉的作用。故黄芪为补阳利阴之品,在益气升散的基础上可疏通经脉。其作为 补虚痛痹之专司,对于气虚运行无力,经脉痹阻之肢体麻木,半身不遂之证可谓针锋相对。临证之时,常用至30 90 克,同时配合川芎、赤芍等共奏补气活血通脉之效。黄芪味甘,性味俱浮,微温,纯于气分,善于走表,不但能大补元气,而且升气于表,3、君干姜宜温中脾胃主中焦,脾胃虚寒,运化无力,升降失常,则

6、腹痛吐泻因之而起。中焦虚寒,非温则实邪不去,非补则正气不复,故治疗以温补中焦立法。对于急性胃肠炎、慢性结肠炎等属于脾胃虚寒者,干姜为君,白术为臣治之。盖干姜大辛大热, 别录谓其去脏腑沉寒痼冷 ,故为温中祛寒之主药。白术甘苦而温,补脾气而燥脾湿,以促进脾阳健运。二者伍用,则中阳重振,脾胃健运,生清降浊机能得以恢复,则吐泻腹痛可愈。4、君茯苓以化饮中焦阳虚,脾失健运,气不化水,聚湿生痰成饮。水饮停于胸胁撑胀;布元气在人身,如天之无所不覆,临床上治疗虚劳、水肿、虚汗、血脉不通诸证,无不取其益气、升散、达表之功用。二、白术白术系菊科多年生草本植物,药用其干燥得根。为健脾益气,培补后天的要药。若脾虚不健

7、,则术能补之;若胃虚不纳,则术能助之。故凡中气不足,四肢困倦,食少脘痞,泄泻下利,痰湿眩晕,腹满肢肿,虚汗不止诸疾,白术统能治之。其临证之运用,可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1、君药人参以健脾脾喜燥而恶湿,脾虚不运每宜生湿,湿浊内阻,则脾运愈困,而白术甘温苦燥, 甘温则益脾胃之清阳,苦燥则化脾胃之寒湿,既可补其虚, 又可化其湿对脾虚之证甚为相宜。正如本草求真所言:白术缘何专补脾气?盖以脾苦湿,急食苦以燥之,脾欲缓,急食甘以缓之;白术味苦而甘,既能燥湿实脾,复能缓脾生津。 为脾脏补气之第一要药也。 本草通玄也云: 补脾胃之药,更无出其右者。 临床上对慢性胃肠炎、慢性肝炎、慢性肾炎及其它慢性消耗性疾病,辨

8、证属脾胃气虚挟湿者,人参为君,大补脾胃元气,臣以白术健脾燥湿以助运化,共奏益气补中,健脾养胃之功。2、君枳实以消痞痞满以患者自觉心下闭塞不通,满闷不舒,而外无胀急之形,但满而无痛等症, 作为主要表现特点。 其作为临床症状, 常见于现代医学的慢性胃炎、 胃神经官能症、消化不良等疾病。其成因虽有饮食不节、痰气阻滞、情志失和、脾胃虚弱等,然其病机则多由脾胃素虚、升降失调、痰食交阻所致。白术功擅健脾化湿,助其运化,土旺则清气善升, 乃扶植脾胃,散湿除痹,消食除痞之要药。 (本草汇言 )再君以枳实降气消积,化痰除痞,二者相配,一生清,一降浊,清升浊降,脾胃调和,气机调畅,痞满自消。正和 脾宜升则健,胃宜

9、降则和 之理。阻遏阳气,清阳不升,则目眩头晕;水饮上凌心肺,则心悸、短气,咳嗽痰稀;水饮下注,则下肢浮肿,治宜温阳健脾,化气利水。茯苓健脾渗湿,逐饮健脾出下窍;白术补气健脾,燥湿利水,凡水湿诸邪,靡不因其健脾除湿而自消。临证对于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肺心病、美尼尔氏综合征等疾病证属脾虚有痰饮者,重用茯苓,辅以白术,每收良效。二者配用,亦是金贵要略 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 、 夫短气有微饮,当从小便去之 治则的具体体现。5、君黄芪以止汗素问 阴阳应象大论说: 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 阳为阴之外卫, 若脾胃虚弱, 则营卫气血不足, 不能卫外固密, 故体常自汗。 白术甘苦而温,专入

10、脾胃经,功能益中气,生营卫而固表止汗,再君以甘温之黄芪,大补脾肺之气,俾脾胃健旺,肌表充实,则汗不易泄。故芪、术合用,实为益气实卫、固表止汗之佳配。6、君葛根以止泻脾胃强者自能胜湿。若脾胃虚弱,则运化失职,湿自内生,湿邪下注于大肠,泄泻乃作。白术既可补脾胃之虚,又可除中焦之湿,为脾胃泄泻之佳品,葛根性能升发,有助阳之功,善于鼓舞清阳之气上升而止泻痢。对于慢性胃肠炎、 过敏性结肠炎等以便溏或泄泻为主要表现者,二者伍用,健脾升阳,胜湿止泻,无不应手取效。三、甘草甘草始载于神农本草经 ,为豆科多年生草本植物。甘草味甘性平,其用有补有泻,其性可升可降,且可达表及里,并具甘缓之性,堪陈中药临床之佳品。1

11、、止咳嗽、利咽喉之良药。肺为娇脏,主清肃之令,凡寒热邪气侵肺,均可致肺失清肃而咳嗽。 甘草甘平入肺, 具润肺止咳之功, 临床对急慢性支气管炎、 肺炎、支气管哮喘等病,结合中医辨证,多以本品配伍治疗。大凡证属寒者配麻黄、杏仁、桔梗、苏子等宣肺止咳;证属热者合桑叶、黄芪、桑白皮、生石膏等清肺止咳;兼寒饮者配半夏、白芥子之类温肺化饮;兼痰热者合瓜蒌、浙贝母之属清肺化痰。且 喉为肺之门户 ,邪气犯肺,肺气失宣,尚可见声音嘶哑, 或咽喉疼痛。 治急慢性咽喉炎、 扁桃腺炎等症, 常用甘草配合桔梗、 牛蒡子、蝉衣、玄参、木蝴蝶等清肺利咽,开音止痛。2、通经脉、利血气之佳品。心主血脉,气为血帅,而脾为气血化生

12、之源。甘草味甘,入心脾二经,可补养心脾,益气而助血行,从而 通经脉、利血气名医别录 。伤寒论炙甘草汤即以甘草为君,用治阳虚不能宣通脉气,阴虚不能荣养心血而致 脉结代,心动悸 。临床对冠心病、风心病、高心病、心肌炎、甲状腺机能亢进、植物神经功能失调等出现的心律失常,患者感觉心悸不安者,重用甘草,并合人参、麦冬、阿胶、桂枝、丹参、川芎等,共奏滋阴养血,通阳复脉之功,理想化屡获良效。3、生用则凉,炙用则温。甘草可补可泻,但其功效与炮制密切相关,生用则具甘凉而清热解毒,炙用则具甘温之质而温中补虚。( 1)生用清热解毒。 神农本草经即载甘草主 五脏六腑寒热邪气 、 金创肿,解毒 。本品不但清热,且达表及

13、里,可上可下,故凡热邪为患,不论表里上下,均以甘草泻之。若热邪在表, 配银花、 薄荷、 豆豉等清热散邪; 热邪在里, 合生石膏、 黄芩、 黄连等清热泻火;热邪上攻,配轻宣之品,如咽喉肿痛配桔梗,目赤肿痛配菊花;湿热下注,合沉降之类,如小便灼痛合滑石,大便秘结合大黄。( 2)炙用温中补虚。 神农本草经载本品可 长肌肉,倍气力 。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 主腐熟、运化, 主四肢、肌肉,若中气不足,脾胃虚弱,运化失司, 机体失养,则致食少便溏,气短乏力,四肢倦怠,甚则形体消瘦。 本草通玄云: 甘草甘平之品,独入脾胃。 本草汇言 亦云: 甘草, 和中益气, 补虚解毒之药也。 健脾胃, 固中气之虚

14、羸其甘温平补,效与参芪并也。 故凡脾胃虚弱之证,必以甘草补之,量小则效微,不足言补,故其用量每至 10 克。临证治疗慢性胃炎、肠炎、溃疡病等,证属脾气不足,表现食少便溏,倦怠乏力者,每与人参、黄芪、白术、茯苓、山药等伍用健脾益气,扶助运化;证属胃阴不足,表现胃脘疼痛,口干口渴者,又与石斛、麦冬、玉竹、芍药等配合,酸甘益阴,止渴止痛。4、具 甘补 、 甘泄 、 甘缓 复合药性。( 1)甘以补之。李东垣曰: 甘草,阳不足者补之以甘。 甘草炙用具甘温之性,对阳虚不足诸证,多以甘草补之,且多配以辛温之品,取其辛甘化阳 之用。配桂枝温补心阳,临床主要用于各种心脏病表现心悸不宁,证属心阳虚者。 配干姜温补脾阳, 堪陈用治各种消化系统疾病出现脘腹冷痛,食少便溏, 证属中阳不足者。配附子温补肾阳,临床用治命门火衰而致畏寒肢冷,甚则厥逆者。( 2)甘以泄之。通常认为甘能生满,对脘腹痞满者多忌用甘草。而认为此论过于偏颇,临证只要辨证准确,配伍得当,服满之证用之可瘥, 故临床对一些胃肠疾患出现脘腹痞满,呕恶下利,或见腹冷口干,证属寒热错杂,气机失和者,法效仲景泻心汤,药用甘草与半夏、干姜、黄芩、黄连等配合,辛开苦降,除寒热,和气机,以泄痞满。正如汤液本草所云: 中满者用甘为之泄。(3)甘以缓之。本品乃甘味之尊,最具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解决方案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