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地理上学期复习提纲第一章 宇宙中的地球第一节 地球在宇宙中宇宙是时间、空间和万事万物的总称 组成宇宙的基本天体是星云和恒星银河系其他恒星系中心天体( 太阳 ):质量占 99.86%地月系:组成 地球 和月球八大行星: 水星 、 金星、地球 、 火星 木星、 土星 、 天王星 、海王星太阳系:河外星系总星系多层次的天体系统 自身条件 适宜的温度、合适的大气、充足的水分 外部条件 稳定的太阳光照,安全的空间运行轨道 普通性:外观和所处的位置(与其他行星没有特别显眼的地方 特殊性(地球上生命存在的基本条件): 普通而特殊的行星——地球 第二节 太阳对地球的影响太阳活动与地球对地球的影响黑子与气候变化有一定的相关性(周期 11 年)耀斑→磁暴→影响短波通信太阳风→极光太阳活动黑子→出现于 光球 层耀斑和日珥→出现于色球层太阳风→出现于 日冕 层类型概念: 太阳释放能量的不稳定性所导致的一些明显现象概念:太阳以电磁波的形式向宇宙空间发射的能量 太阳辐射太阳辐射与地球太阳辐射→能源太阳辐射→大气运动、水循环对地球的影响 第三节 地球的运动(自转)概况 方向 自 西 向 东,从北极上空看呈 逆 时针方向,从南极上空看呈 顺 时针方向 周期 恒星日,长23小时56分4秒,而1太阳日是地球自转360°59’所需的时间。
速度 角速度为 15°/时地球表面除 南北两极点外都相等 线速度从 低纬向 高纬递减,南北纬60°处的线速度约为赤道处的 一半 地理意义:①导致 昼夜交替现象,由此,各地温度发生昼夜变化,生物形成昼夜节律②水平运动的物体产生偏向,北半球向 右偏,南半球向左 偏③◆地方时:以一个地方太阳升到最高的时间为正午 12 时, 经度 位置相同的地方,地方时相同东经数值越大的地方,地方时的值越 大 西经反之经度每相差1°,地方时相差 4 分钟◆时区和区时:为了便于使用国际上规定将全球分为24个时区,每个时区占有 15 个经度,以该时区中央经线的地方时作为整个时区的统一时间,叫作 区时 ,又称 标准时 ◆区时的计算:所求地的区时=已知地的区时±时区差×1小时◆时区差的求法:在0时区两侧相加,同侧相减◆加减号的确定:所求地在已知地 东取加号,反之取减号◆国际日期变更线:一条大体沿 180°经线穿行的 折 线,它是为了消除因为地球球形而导致的日期换算中的不同结果而设定的,同时为了保持180°经线上同一行政归属的地方日期相同国际日期变更线却是东边比西边少一天 是因为国际日期变更线的西边是东12区,东边是西12区,从东12区去西12区要减一天. 举个例子: 假设当北京时间是5月1日6时: 如果从北京时间向东求西十二区的区时,区时是向东加,则东十二区是6+(12-8)=10时即5月1日10时,过国际日期变更线也是向东加一天,那么过日界线后西十二区是5月2日10时。
东西十二区区时相同,日期不同) 如果是向西求西十二区的区时,区时是向西减,求出的西十二区的区时是6-(8+12)=-14即4月30日的24-14=10时 也就是说,如果过国际日期变更线是向东加一天,那么从一个时区求另一个时区的区时时,向东和向西求得的区时可以相差2天(48个小时),因此越过国际日期变更线规定是向东减一天,向西加一天第三节 地球的运动(公转)1a 2 3 b概况 轨道:是一个 椭圆 ,太阳位于其中的一个 焦点上,每年1 月初位于近日点, 7 月初位于远日点方向:自 西 向 东 角速度约为每天59’ ,近日点时较 快 ,远日点时较 慢 周期为 1年 ,约为 365 日 6 时 9 分 为一个恒星年 ◆黄赤交角及其影响:地球自转的轨道面叫做 赤道 面,地球公转的轨道面叫 黄道 面地球的赤道面与黄道面之间的夹角,叫 黄赤交角,约为 23°26'也可以说,地轴与黄道面之间约成 66°34'的夹角由于黄赤交角的存在引起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来回移动引起各地正午太阳高度 的变化, 昼夜长短的变化以及四季 的更替、五带 的划分等一系列地理现象。
五带 名称:热 带、 北温 带、 南温 带、 北寒带、 南寒 带 划分界线: 南北回归线 、 南北极圈 ◆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原因: 黄赤交角 存在,地球的 公转 (自转或公转)运动节气时间(前后)直射点位置移动方向对应点春分3 月 21日赤道向 北 B夏至6 月22 日北回归线向 南A秋分 9 月 23 日赤道向 南 D冬至12 月 22 日南回归线向 北 CA CBD 地理意义:①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太阳相对于 地平面 的高度角,各地太阳高度在地方时 12时时最大,称为正午太阳高度正午太阳高度在 太阳光直射 的纬线最大,向 南、 北 两侧逐渐降低②昼夜长短的变化:太阳直射在哪一个半球,哪个半球的白昼就长 ,而且纬度越高,白昼越长 ,在极圈以内的地区还可能出现 极昼 现象另一个半球的情况相反,赤道上 各地的昼夜长短,基本上没有什么变化 ③四季的更替: 中纬度地区明显四季更替表现为一年中 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季节变化夏季是一年中 白昼较长, 太阳高度 较大的季节,冬季反之。
春秋两季是过渡 第四节 地球的圈层结构一、地球内部部圈层划分依据:地震波 纵波(P波):能在 固体、液体 中传播,速度较 快 横波(S波):只能在 固体 中传播,速度较 慢 划分界面 莫霍面:距离地表平均约 17 千米,纵波和横波传播速度都明显 增加 古登堡面:距离地表约 2900千米,纵波传播速度明显 下降 ,横波则突然消失 位置:莫霍面以上厚度:平均约 17千米,变化规律:大陆较 厚 ,约 33 千米,海洋较 薄 ,约 6 千米地壳 海拔越高,厚度 越大 组成:含量最多的3种元素是O、Si、Al ; 硅酸盐类 矿物在地壳中分布最广 结构: 上层为 硅铝 层,相对密度较 小,分布不连续三 大 圈 层 下层为 硅镁 层,相对密度较 大 ,分布连续 位置:莫霍面和古登堡面之间 结构: 上地幔 具有 固态 特征,主要由 含铁、镁的硅酸盐类 组成地幔 下地幔 岩石圈: 地壳 和 上地幔顶部 (软流层以上)合在一起组成。
软流层:位于上层地幔中,一般认为可能是 岩浆 的主要发源地之一 位置:古登堡面以下地核 组成:可能是极高温度和高压状态下的 铁 和 镍 结构: 外核 呈 液态 或 熔融 状态 内核 呈 固态 态第二章 自然地理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第一节 大气的热状况与大气运动一、对流层大气的受热过程 吸收: 选择性 性平流层 臭氧 吸收紫外线;对流层◆大气对太阳辐 水汽、CO2 吸收红外线; 射的削弱作用 反射: 无选择 性 散射: 有选择 性,波长较短蓝色光最容易被散射太阳辐射地面辐射大气逆辐射大气反射大气散射太阳辐射大气吸收太阳辐射地面辐射大气辐射削弱作用用大气逆辐射太阳→地面→大气→→宇宙空间◆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 ▲影响地面辐射的主要因素有: 纬度因素 、 下垫面因素 、 气象因素 二、大气运动(一)热力环流◆热力环流:由于地面冷热不均而形成的空气环流,是大气运动的一种最简单的形式。
原理:太阳辐射在地表的差异分布,造成不同地区 气温 不同,导致水平方向上的气压 差 异,引起大气运动 受热上升形成:地面冷热不均 垂直运动→同一水平面的 气压 差异→水平运动 冷却下沉 形成热力环流高压低压低压冷冷热低压高压高压气压高的地方等压线向上凸出,气压低的地方等压线向下凹如图所示)●下面的等压面分布图中,正确的是( B )冷热冷冷冷热冷热热冷热热ABCD(二)大气的水平运动——风(图见课本36页)◆形成风的根本原因:冷热不均◆形成风的直接原因:水平气压梯度力水平气压梯度力:原动力(垂直于等压线,从高压指向低压)地转偏向力:(垂直于风向,北半球向右,南半球向左)摩擦力:(近地面、方向与风向 相反 )高空大气风向是气压梯度力和地转偏向力的共同作用的结果,风向最终与等压线平行近地面大气风向是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和地表摩擦力的共同作用的结果,风向最终与等压线斜交。
风向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下列各风向示意图中(单位:百帕),表示南半球高空的是( B )800805810810805800101010051000100010051010 A B C D(三)全球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形成因素: 热力 因素,如 赤道 低气压带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