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叙文阅读基本知识

上传人:cn****1 文档编号:403414724 上传时间:2023-11-20 格式:DOC 页数:18 大小:105.2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记叙文阅读基本知识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记叙文阅读基本知识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记叙文阅读基本知识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记叙文阅读基本知识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记叙文阅读基本知识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记叙文阅读基本知识》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记叙文阅读基本知识(1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记叙文阅读基本知识一、 记叙文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二、 记叙的顺序及作用1、 顺叙(按事情发展先后顺序) 作用:叙事有头有尾,条理清晰,读起来脉络清楚、印象深刻。 2、 倒叙(先写结果,再交待前面发生的事。) 作用:造成悬念、吸引读者,避免叙述的平板单调,增强文章的生动性。 3、 插叙(叙事时中断线索,插入相关的另一件事。) 作用:对情节起补充、衬托作用,丰富形象,突出中心。 三、 记叙的人称 人称标志性词语作用第一人称我、我们1、便于抒发真情实感;2、增加真实性第二人称你、你们1、拉近与读者的距离,好像与读者面对面地交流第三人称他、他们、她、她们、它、它们1、不

2、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2、可以多角度地叙述四、 描写记叙文中最常见的表达方式之一描写主要有人物描写和景物描写(包括自然环境描写和社会环境描写)。人物描写手法主要有正面描写、侧面描写、细节描写。1、 正面描写,也叫直面描写,即通过直接地描写人物的外貌、动作、语言、心理、神态等来揭示人物的思想品质和性格特点,反映作品的主题。2、 侧面描写,也叫间接描写,就是通过其他人或物的言行间接写主人公。3、 细节描写,它是对外貌、语言、动作、心理、环境和场面的细枝末节所作的描写五、 表现手法/艺术手法及作用1、前后照应或首尾呼应 使情节完整,线索清晰,结构完整,中心突出 例如:2、对比 通过比较,突出事物或描写

3、对象的特点,更好的表达了文章的主题 3、象征(托物言志、借物喻人) 把特定的意义寄托在所描写的事物上,委婉曲折表达作者的情感,增加文章表现力。4、欲扬先抑 先贬抑再大力颂扬所描写的对象,上下文形成对比,突出所写的对象,使文章情节跌宕起伏,发人深省。5、伏笔、铺垫 使文章内容前后照应,情节严丝合缝 6、讽刺手法 运用比喻、夸张的反语手段,方法,对人和事物进行揭露,批判,嘲笑,加强深刻性和批判性,使语言辛辣、幽默 7、以小见大 由平凡细微的小事,反映一个重大的主题,突出表现中心,是文章具有震撼力 例如:一面8、借景抒情 做到情景交融,是文章具有诗情画意。 9、联想 丰富文章内容,使文章形象更丰满,

4、性格鲜明突出,情节更加生动感人 10、想象 为塑造形象,表现主题服务,是读者接受美的陶冶 11、详略得当 突出重点,主次分明,点面结合,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 12、修辞手法:比喻:生动形象地写出了事物的特点;能使抽象的道理变得具体,使深奥的道理变得浅显易懂。拟人: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对象+状态,使人格化,表达了作者的感情。夸张:揭示事物的本质,烘托气氛,突出特征,加强渲染力,引起读者的共鸣,给读者鲜明而强烈的印象。排比:强调了+对象+特征,增强感染力、说服力,强烈地抒发了感情。对偶:形式上音节整齐匀称,节奏感强,具有音律美;内容上凝练集中,概括力强。反复:强调的情感/内容,强烈抒情,富有感染力。设

5、问:引起思考,承上启下。反问:起强调作用,增强肯定或者否定的作用。记叙文阅读常考题型及答题技巧一、 内容概括经典问题:1、请你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的内容。2、1、概括语段:方法提示:看题目、人物(事物)、事件,进行综合、概括。2、答题格式: 本文记叙了(描写了、说明了)的故事(事迹、经过、事件、景物)。即什么人做了什么事。3、主旨概括:表现了(赞美了、揭示了、讽刺了、反映了、歌颂了、揭露了、批判),抒发了作者的的感情。二、描写作用(一)人物描写的类型及作用经典问题:1、结合文章内容,说说xxx是一个怎样性格的人 2、答题基本格式:本句话运用了语言(动作、心理)描写手法,刻画了人物的的性格特征。

6、(要点:描写+对象+特征/性格) 具体解析如下:1、外貌描写:交代了人物的的身份/地位/处境/经历,表现出的思想性格。2、语言描写:表现出人物的心理/心情,并反映了人物的性格特征/精神品质。3、动作描写:生动形象地表现出人物的心理/心情,并反映了人物的性格特征/精神品质。有时还推动了情节的发展。4、心理描写:生动形象地反映出人物的思想,揭示出人物的性格特征/精神品质。(二) 环境描写的类型及作用1、 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烘托、渲染的气氛;2、 为下文的情节做铺垫;3、 表现/烘托人物的心情或者性格;4、 深化主题,与开头形成照应;5、 推动情节的发展;6、 使读者有身临其境之感,增强文

7、章的感染力。三、 重要句段的作用经典问题:第几段在文中有什么作用?(语段的作用一般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来谈)1、开头句子的作用:(1)内容上开篇点题、渲染气氛、埋下伏笔、设置悬念、引起读者的兴趣或思考;(2)结构上:总领下文,为下文做铺垫。2、中间句子的作用:(1)结构上承上启下,领起下文;(2)段末句子起总结作用(总结上文,引出下文)3、结尾句子的作用:(1)内容上总结全文;点明中心,深化(升华)主旨,画龙点睛;令人深思,给人以启示或留有思考的余地(回味无穷);(2)结构上首尾呼应,结构完整;篇末点题,照应标题。四、赏析语言经典问题:请你从词语运用/修辞手法/刻画人物方法的角度,对下面的句子进

8、行赏析。赏析包括两个方面:即“赏”,要找准赏析的角度;“析”,分析其作用。赏析的角度有:1、 修辞手法;2、 词语运用(主要是动词、形容词);3、 表达方式:包括记叙、描写、议论、抒情、说明。4、 表现手法;5、五、 心理揣摩补充人物的心理描写揣摩划线句,请你用第一人称写一段话表达xxx(某某)当时心理活动的文字。1、要用所分析人物的语气进行表述,一般用第一人称“我”,注意要符合人物性格。2、揣摩人物的心理、情感变化。要从文中找出能体现人物心理、情感变化的关键词句,进行概括提炼。六、题目作用经典问题:结合全文,说说题目“”的含义/作用。题目的含义:表层含义+深层含义题目的作用:1、 吸引读者,

9、激发读者的兴趣;2、 贯穿全文的线索;3、 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4、 揭示文章的中心七、词句理解1、 基本原则: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篇,抓住关键词,分析它的特点及含义,联系上下文再解释。即一定要结合具体语境来考虑。2、 理解词语的含义:题型:结合语境,理解文中加点词语的含义。方法:词语的本义+解释在文中的含义。八、 体验感悟开放题经典问题:请你结合文章内容,联系现实,谈谈你对这种现象的看法?你觉得从文章中可以得到什么启示?/请联系选文内容,对以下材料进行探究,写出探究结果。1、 先把握好中心,围绕文章中心,多角度思考;2、然后将其深化或升华,结合自己的思想观点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要点:学

10、会结合文章中心和人物的思想感情来表述,不要另起炉灶,更不要违背作者的主旨。记叙文阅读经典范文及例题 人生需要回一回头 母亲从老家来。从火车站接到母亲,穿过车站广场,向停车场走去。母亲年纪大了,走得慢,虽然他放慢了脚步,但母亲还是落在了后面。 上了车,母亲忽然心疼地对他说,你的背怎么有点驼了?是不是趴在桌子上太久了?他是做文字工作的,每天都要伏案头十个小时。他点点头,没关系的。母亲轻声说,可你爸在你这个年纪的时候,腰杆还挺直的呢,你要照顾好自己啊。 父亲去世已经八年多了。记忆中的父亲,印象最深刻的,是他生命中的最后时光,躺在病床上,蜷缩成一团,干瘦,脸色蜡黄,了无生气。但只要子女来到病榻前看望他

11、,他就会强撑着坐起来,面带笑容。父亲的背影,他还真记不大清了。从小,他就喜欢走在前面,大步流星,或者奔跑。总能听到身后的父亲或者母亲,大声地提醒他,慢点,注意安全。因为总是跑在前面,他很少看到父母的背影,或者是看到了,却根本没有留意? 父亲的背影,到底是怎样的?他一边开车,一边努力地回忆。脑海中浮现的,却都是父亲忙碌的身影,竟然没有想起一个完整的背影。他看了一眼后视镜,与坐在后排的母亲,目光碰到了一起,母亲一直在盯着他看,盯着他的背影看。 他的心猛地颤抖了一下。 人到中年,他发觉自己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也时常怀旧,变得多愁善感了。 脑海中突然跳出来一个背影,是儿子的。 那是去年秋天,他和妻子

12、一起,送儿子去成都上大学,顺便旅游一趟。陪儿子办好了入学手续,在学校门口,和儿子告别。儿子转身向校园走去。这时,一辆开往火车站的公交车来了,他喊妻子赶紧上车,妻子却一动不动,目不转睛地向校园里张望,他循着妻子的目光看过去,在来来往往的人群中,他一眼就看到了儿子的背影,瘦削,高大。公交车开走了。他和妻子一直目送着儿子的背影,消失在尽头的拐弯处。儿子一直没有回头。他看到妻子的眼里,噙着热泪。妻子叹了口气,心疼地说,儿子太瘦了,你看他的背影,跟个电线杆似的。 儿子不会知道,妈妈和爸爸一直在他的背后,默默地注视着他渐渐远去的背影。 就像那天一样,儿子留在他脑海中的,有很多很多背影。 从儿子蹒跚地迈出人

13、生的第一步那天开始,他和妻子,似乎就习惯了他的背影。儿子学步了,他小心翼翼地跟在儿子的身后,随时张开双臂,以防儿子绊倒;儿子会跑步了,他一路小跑跟在后面,不时地提醒儿子,注意别摔倒。看着儿子轻快矫健的背影,他露出了开心的微笑;儿子上学了,每天送儿子到学校门口,目送儿子背着书包走进校园了,他才放心地离开;儿子高考的时候,他答应儿子,不送他,以免给他造成精神压力。儿子一走出家门,他和妻子就走到窗前,看着儿子走出居民楼,向小区外走去,直到他的背影,完全看不见了。 他知道,随着儿子一天天长大,留给他和妻子的,将是更多的背影。 他忽然意识到,身为人子,他却很少关注自己父母的背影。年少时上课读朱自清的背影

14、,他怎么也体会不到朱自清先生的那份情感,甚至觉得作者太煽情了。等到自己长大成年了,目送的,也大多是自己孩子的背影。很少有父亲,或者母亲的背影。他总是走在前面,他像自己的儿子一样,把背影留给了父母双亲。 车开到小区外。他打开车门,搀扶母亲下车。他和母亲一起,向自己的家走去。路上,他故意放慢脚步,走在了母亲的后面。母亲七十多岁了,腰板还不错,但是,步履已经有点蹒跚,迈着碎步。母亲真的老了。 母亲突然回头。他揉揉眼睛,加快了脚步,和母亲并肩,缓缓地向家走去。 有时候,人生需要回一回头。回头,你就会看见,默默地注视着你背影的那个人。那个人,一定是这个世界上深爱着你的人。1 结合全文内容,分析标题“人生需要回一回头”的含义。(3分)_ 2文章第(4)段中,说在“他”的脑海中对父亲“竟然没有想起一个完整的背影”,结合文章内容分析其原因(3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施工组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