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理学名解集-总

上传人:M****1 文档编号:402490449 上传时间:2023-07-14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4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药理学名解集-总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药理学名解集-总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药理学名解集-总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药理学名解集-总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药理学名解集-总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药理学名解集-总》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药理学名解集-总(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名解(此部分名解数量较多,如果时间不足可以跳过)1.药理学:是研究药物与机体(包括病原体)之间相互作用及作用规律的一门学科。2.药效学:研究药物对机体的作用和作用机制。3.药动学:研究药物在机体的影响下所发生的变化及其规律,包括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等过程。4.吸收:药物自用药部位进入血循环的过程。5.分布:药物吸收后自血液循环通过各种生物膜到达作用部位和组织的过程。6.代谢(生物转化):药物在体内经代谢酶作用下,化学结构发生改变的过程。7.排泄:吸收后的药物和其代谢物通过排泄器官或分泌器官排出体外的过程。8.离子障:药物在跨膜转运时,非离子型(非解离部分)药物可以自由穿透,而离子型药物就被限

2、制在膜的另一侧。9.首关消除:口服药物从胃肠道吸收后经门静脉进入肝脏,有些药物易被肝脏截留破坏(代谢),进入体循环的有效药量明显减小。10.药酶诱导剂:有些药物能增强药酶活性或使药酶合成加速,从而加快其本身或另一些药物转化,使其作用减弱或缩短。11.药酶抑制剂:有些药物抑制药酶活性或降低药酶合成,减慢某些药物的代谢,使其作用明显加强或延长。12.肝肠循环:有些药物在肝细胞与葡萄糖醛酸等结合后排入胆中,随胆汁到达小肠后被水解,游离药物被重吸收,此过程称为肝肠循环。13.房室模型:是将机体视为一个系统,系统内部按动力学特点划分为若干室,房室被视为一个假定空间,其划分与解剖学部位或生理学功能无关。1

3、4.一室模型:给药后体内药物瞬时在各部位达到平衡,此时把机体认作为一室模型。15.二室模型:药物在体内有些部位的转运有一延后的、但彼此近似的速率过程。迅速和血液浓度达到平衡的部位被归为中央室,随后达到平衡的部位归为周边室。16.一级动力学消除:又称恒比消除,是体内药物在单位时间内消除的药物百分率不变。17.零级动力学消除:又称恒量消除,是药物在体内以恒定的速率消除。18. 稳态血药浓度(Css):也称坪值。按照一级动力学规律消除的药物,其体内药物总量随着不断给药逐步增多,直至从体内消除的药物量和进入体内的药物量相等时,体内药物总量不再增加而达到稳定状态,此时的血浆药物浓度称为稳态浓度。一般需经

4、46个t1/2 后达到稳态浓度。19. 半衰期(t1/2):常指消除半衰期,即药物在体内消除一半所需的时间,或者血药浓度下降一半所需的时间。20.清除率:是肝、肾等对药物消除率的总和,即单位时间内有多少容积血浆中所含药物被消除。21.表观分布容积:当血浆和组织内药物分布达到平衡后,体内药物按此时的血浆药物浓度在体内时所需体液容积。22.生物利用度:指药物经血管外给药时,能被机体吸收进入全身血循环内药物的百分率。23.生物等效性:两个药学等同的药品,若它们所含的有效成分的生物利用度无显著差别,则称为生物等效。24.药物作用:是指药物对机体的初始作用。25.药理效应:是药物作用的结果,是机体反应的

5、表现。26.对因治疗:用药目的在于消除原发致病因子,彻底治愈疾病。27.对症治疗:用药目的在于改善症状,不能根除病因。28.不良反应:凡与用药目的无关,并为病人带来不适或痛苦的反应。29.副反应(副作用):由于选择性低,药理效应涉及多个器官,当某一效应用做治疗目的时,其他效应就成为副反应。30.毒性反应:是指在剂量过大或药物在体内蓄积过多时发生的危害性反应,一般比较严重。31.后遗效应:是指停药后血药浓度已降至阈浓度以下时残存的药理效应。32.停药反应:是指突然停药后原有疾病加剧,又称回跃反应。33.变态反应:是一类免疫反应。非肽类药物作为半抗原与机体蛋白结合为抗原后,经过接触10天左右的敏感

6、化过程而发生的反应,也称过敏反应。34.特异质反应:少数特异体质病人对某些药物反应特别敏感,反应性质也可能与常人不同,但与药物固有的药理作用基本一致。35.量效关系:药理效应与剂量在一定范围内成比例。36.量反应:效应的强弱呈连续增减的变化,可用具体的数量或最大反应的百分率表示。37.质反应:药理效应不是随着药物剂量或浓度的增减呈连续性量的变化,而表现为反应性质的变化。通常用阳性或阴性表示。38.最小有效量:也称阈剂量。刚能引起效应的最小药量。39.最大效应:也称效能。随着剂量的增加,效应也增加,当效应增加到一定程度后,若继续增加药物剂量而其效应不再继续增强,这一药理效应的极限称为最大效应。4

7、0.效应强度:也称效价。是指能引起等效反应(一般采用50%效应量)的相对浓度或剂量,其值越小则强度越大。41.半数有效量(ED50):能引起50%的实验动物出现阳性反应时的药物剂量。42.半数致死量(LD50):能引起50%的实验动物出现死亡反应时的药物剂量。43.治疗指数:TI=LD50/ ED50。表示药物的安全性,治疗指数大的药物相对治疗指数小的药物安全。44.受体:是一类介导细胞信号转导的功能蛋白质,能识别周围环境中某种微量化学物质,首先与之结合,并通过中介的信息放大系统,触发后续的生理反应或药理效应。45.亲和力:是指药物与受体结合的能力。46.内在活性:是指药物与受体结合引起受体激

8、动产生最大效应的能力(效能)。47.激动药:指既有较强的亲和力,又有较强的内在活性的药物,能与受体结合并激动受体而产生效应。48.拮抗药:或称阻滞(断)药。是指具有较强的亲和力,而无内在活性药物,这些药物与受体结合后不能产生该受体兴奋的效应,却拮抗该受体激动药兴奋该受体的作用。49.部分激动药:具有激动药和拮抗药双重特性。这类药物的亲和力较强,但内在活性弱。 单独应用时产生较弱的激动效应,但与激动药合用则表现为拮抗作用。50.竞争性拮抗药:可与激动药竞争相同受体,并拮抗激动药的作用。51.非竞争性拮抗药:能不可逆地作用于某些部位而妨碍激动药与受体结合,并拮抗激动药的作用。52.拮抗参数(pA2

9、): 当激动药与拮抗药并用时,若2倍浓度激动药所产生的效应恰好等于未加入拮抗药时激动药所引起的效应,此时,该拮抗药的摩尔浓度的负对数值为pA2。53.受体调节:指受体与配体作用后,使有关受体的数目和亲和力产生变化。54.受体脱敏:长期使用一种激动药后,组织或细胞对激动药的敏感性和反应性下降的现象。55.受体增敏:与受体脱敏相反的一种现象,可因受体激动药水平降低或长期应用拮抗药而造成。56安慰剂:一般指由本身没有特殊药理活性的中性物质如乳糖、淀粉等制成的外形药的制剂。安慰剂产生的效应称安慰剂效应。57.快速耐受性:药物在短时间内反复应用数次后药效递减直至消失。58.耐受性:连续用药后机体对药物的

10、反应强度递减,程度较快速耐受性轻也较慢,不致反应消失,增加剂量可保持药效不减。59.交叉耐受性:是指对一种药物产生耐受性后,应用同一类药物(即使是第一次使用)时也会出现耐受性。60.耐药性:也称抗药性。指病原体及肿瘤细胞等对化学治疗药物敏感性降低。61.习惯性:停药后病人发生主观感觉不适,需要再次连续使用药物,停药不致对机体形成危害。62.成瘾性:一些麻醉药品,用药时产生欣快感,停药后会出现严重的生理机能紊乱。63.依赖性:是在长期应用某种药物后,机体对这种药物产生了生理性的或是精神性的依赖和需求,有生理依赖性和精神依赖性。习惯性及成瘾性都有主观需要连续用药故统称为依赖性。64.胞裂外排:当神

11、经冲动到达末梢时,产生除极化,引起钙离子内流,促使靠近突触前膜的一些囊泡的囊泡膜与突触前膜融合,形成裂孔,通过裂孔将囊泡内的递质ATP和蛋白质等排出至突触间隙,这称为胞裂外排。65.量子化释放:每个囊泡中的神经递质为一个“量子”,当神经冲动传到末梢时,200300个以上囊泡可同时释放,由于释放递质量子剧增,可引发动作电位的产生,这种释放即为量子化释放。66.激动药:如药物与受体结合后,所产生的效应与神经末梢所释放的递质效应相似,则称为激动药。67.阻断药:如药物与受体结合后,不产生或较少产生拟似递质的作用,并可妨碍递质与受体结合,产生与递质相反的作用,就称为阻断药。68.乙酰胆碱受体:是指能与

12、乙酰胆碱结合的受体,可分为M受体和N受体。69肾上腺素受体:是指能与去甲肾上腺素或肾上腺素结合的受体,可分为a肾上腺素受体和肾上腺素受体。70.胆碱受体激动药:可激动胆碱受体,产生与乙酰胆碱类似作用的药物。71.调节痉挛:毛果芸香碱胆胆碱受体激动药可兴奋动眼神经,使悬韧带放松,晶状体变凸,屈光度增加,只适合于视近物,而难以看清远物的这种作用称为调节痉挛。72.M样作用:是指药物所产生的作用与M受体激动后的效应相似,如腺体分泌增加等。73.N样作用:是指药物的产生的作用与N受体激动后的效应相似。5.拟胆碱药:是指药物所产生的作用与胆碱能受体后的效应相似74.抗胆碱酯酶药:与AchE结合使AchE

13、活性受抑,从而导致胆碱能神经末梢释放的Ach堆积,产生拟胆碱作用的一类药物。75.胆碱酯酶复活药:是一类能使被有机磷酸酯类抑制的AchE恢复活性的药物。76.重症肌无力:为神经肌肉接头传递障碍所致的慢性疾病,表现为受累骨骼肌极易疲劳。这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的疾病。77.M胆碱受体阻断药:本身不产生M受体阻断作用,但是与受体特异性结合,阻止乙酰胆碱或胆碱受体激动药与M受体结合,从而拮抗其拟胆碱作用的一类药物。78.选择性M受体阻断药:对M受体的亚型有选择作用的M胆碱受体阻断药。79.合成扩瞳药:人工合成的阿托品的代用药物,适用于一般的眼科检查。如后马托品。80.合成解痉药:人工合成的阿托品的代用药物

14、,适用于解除痉挛,如异丙托溴铵。81.调节麻痹:阿托品能阻断M胆碱受体,使睫状肌松弛而退向外缘,从而使悬韧带拉紧,晶状体变为扁平,其折光度减低,只适合看远物,而不能将近物清晰地成像于视网膜上,造成看近物模糊不清,此为调节麻痹。82.去极化型肌松药:能与神经肌肉接头后膜的胆碱受体结合,产生与Ach相似但持久的除极化作用的一类药物。83.非去极化型肌松药:能与Ach竞争神经肌肉接头的N胆碱受体,能竞争性阻断Ach的除极化作用的一类药物。84.N1受体阻滞药:神经节阻断药,能选择性的与神经节细胞的N胆碱受体结合。85.N2受体阻滞药:骨骼肌松弛药,能选择性的作用于神经肌肉接头后膜的N胆碱受体。86.

15、拟肾上腺素药:一类化学结构与药理作用和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相似的药物,与肾上腺素受体结合后可以激动受体,产生肾上腺素样作用的药物。87.快速耐受性:有些药物,如麻黄碱,短期内反复使用,作用可逐渐减弱,称为快速耐受性88.内在拟交感活性:有些肾上腺素受体阻断药与受体结合后除能阻断受体外,对受体具有部分激动作用,称内在拟交感活性。89.肾上腺素作用的翻转:预先使用受体阻断药取消了Adr的毛细血管作用后,再用原来引起升压剂量的Adr,使兴奋2受体舒血管作用充分显露出来,则使升压作用转变成降压作用,称为肾上腺素作用的翻转。90.反跳现象:长期应用肾上腺素受体阻断药时如突然停药,可引起原来的病情加重,其机制与受体上调有关。91.复合麻醉:是指同时或者先后应用两种以上麻醉药物或其他辅助药物以达到手术的要求的麻醉方法。92.分离麻醉:是指氯胺酮能引起短暂的记忆缺失及满意的镇痛效应,但意识并未完全消失的一种麻醉现象。93全身麻醉药:是一类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能可逆性地引起意识.感觉(特别是痛觉)和反射消失,临床主要用于消除疼痛,松弛骨骼肌,辅助进行外科手术的药物。简称全麻药。94.最小肺泡浓度:在一个大气压下,能使50病人痛觉消失的肺泡气体中全麻药的浓度。95.局部麻醉药(local anaesthetics):是一类以适当的浓度局部应用于神经末梢或神经干周围,能暂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心理学 > 基础医学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