板块8 近代中国的觉醒与探索——甲午战争后的中国(对应学生用书第52页)阶段甲午中日战争到五四运动(1894~1919年),中国近代化的整体发展阶段特征政治西方列强侵华不断加剧,先后发动了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民族危机空前加剧;资产阶级先后发动了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推动中国民主化进程;清王朝被推翻,中华民国建立后,出现军阀割据局面经济西方列强对华经济侵略进入以资本输出为主的阶段;自然经济进一步解体,但仍占据主导地位;洋务运动破产,民族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思想向西方学习经历了从器物到制度再到思想的发展阶段,资产阶级维新思想、三民主义、民主与科学先后成为思想界的主流,新文化运动后期,马克思主义开始传播,与传统文化一起形成多元思想并存的格局生活维新变法运动、辛亥革命和新文化运动推动了社会生活的巨变,服饰、礼仪、交通通讯、大众传媒等出现了向近代化演进的趋势(对应学生用书第52~53页) 一、民族危机加深与中国人民的探索1.深重的民族危机(1)甲午中日战争①原因:明治维新后日本为满足资本主义发展需要加紧对外扩张②过程:1894年,日本在丰岛海面挑起战争,黄海海战中国失去对黄海制海权。
③结果:1895年,日本强迫清政府签订《马关条约》④影响:大大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2)八国联军侵华①原因:义和团运动危及列强在华利益②结果:1901年中国被迫签订《辛丑条约》③影响:使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2.中国人民的探索(1)戊戌变法:1898年,维新派发动了戊戌变法,标志着政治领域的近代化开始启动2)义和团运动:19世纪末,农民阶级掀起了义和团运动,提出了“扶清灭洋”口号,最后被中外反动势力联合镇压3)辛亥革命①1905年在日本东京成立的同盟会是近代中国第一个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②1911年10月10日,发起武昌起义,清朝统治土崩瓦解③1912年1月1日,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④1912年3月颁布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部资产阶级性质的民主宪法,具有反对封建专制制度的进步意义⑤意义: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伟大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推翻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政体,传播了民主共和理念二、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1.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甲午战争后,清政府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实业救国思潮兴起,商办企业数量和规模迅速扩大2.民族工业的短暂春天(1)背景①民国的建立和民国政府实行了有利于经济发展的政策。
②民族资产阶级受“实业救国”思潮的影响,积极投身于兴办实业的运动中③抵制日货、提倡国货等群众性的反帝爱国运动的有力推动④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欧洲列强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2)表现:1912~1919年,民族工业发展迅速,其中纺织业和面粉业发展最快代表人物有张謇、荣宗敬、荣德生等3)特点:地域不平衡(集中在沿海、沿江地区);部门不平衡(轻工业发展迅速);短暂4)影响:为新文化运动和中国民主革命向新民主主义转变奠定了基础三、政治制度近代化的设计1.维新思想(1)背景:民族资本主义发展,资产阶级队伍壮大;西方思想不断传入;民族危机的加深2)内容:发展资本主义;兴民权、设议院,实行君主立宪制;倡西学3)代表人物①康有为:发动“公车上书”,初步形成维新变法纲领;出版《孔子改制考》,以孔教名义提出变法要求;学习西方民主政治②梁启超:宣传民权学说,提倡维新变法,批判封建君主专制,要求“伸民权”“设议院”③严复:提倡进化论思想,成为激发人们要求变法图强的理论武器4)特点:将西方启蒙思想与中国儒家思想结合起来,利用进化论思想来宣传维新变法5)意义①为戊戌变法奠定了思想基础②起到思想启蒙的作用,是中国近代第一次思想解放潮流。
2.孙中山的三民主义(1)提出:1905年,面对严重的民族危机,孙中山提出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的三民主义思想2)评价:三民主义是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纲领,是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但未明确提出反帝,也没有彻底的土地革命纲领3.新文化运动(1)背景:民族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民主共和观念逐渐深入人心;袁世凯掀起尊孔复古的逆流2)兴起: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揭开了新文化运动的序幕3)代表人物①胡适:主张文学革命,用白话文取代文言文,建设平易、新鲜、通俗的新文学②陈独秀:宣扬民主与科学,反对以“三纲五常”为核心的封建伦理道德4)内容:提倡民主与科学,反对专制和愚昧、迷信;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5)意义①冲击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②宣传了民主与科学,起到了思想启蒙、文化革新的作用③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有利条件6)局限性:对东西方文化的态度片面化、绝对化;没有同群众运动相结合四、19世纪末20世纪初社会生活的变迁1.物质生活的变化(1)维新变法期间:维新派主张“断发易服”“废止缠足”,并改革传统的婚姻制度2)辛亥革命时期:辛亥革命前后,“剪辫易服”具有反清革命的色彩;辛亥革命以后,孙中山设计的中山装,受到新派人士的欢迎。
2.交通事业的进步:辛亥革命前夕,中国已建成多条铁路,奠定了中国近代铁路网的基本格局3.通讯工具的变迁:清朝晚期,电报、开始出现,民国时期,通讯事业进一步发展4.大众传媒的发展(1)报刊业的发展:维新派、革命派和新文化阵营都把报刊作为宣传自己主张的工具,中国报刊业呈现出繁荣景象2)影视事业的发展:1905年,中国人自己摄制的电影《定军山》首映成功,中国电影事业开始起步对应学生用书第53~58页) 新政与立宪运动角度1 清末新政的专制色彩【典例1】 (2017·海南卷,10)1910年,清政府设立资政院“以立议院基础”资政院议员部分由皇帝钦定,部分由选举产生其职责包括议决国家军政大事、审议财政预算和修订法律等,议决事项须“具奏,恭候圣裁”此次改革( )A.实践了英国式君主立宪制 B.加强了皇帝个人的独裁统治C.带有浓厚的专制主义色彩 D.确立了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解析:C 材料中“资政院议员部分由皇帝钦定”“议决事项须‘具奏,恭候圣裁’”,反映出皇帝仍然拥有至高无上的地位,而英国式君主立宪制下国王“统而不治”,两者有本质的区别,故A项错误;材料中议员部分是选举产生,能够参与国家政治经济重大事务的决策,并不是皇帝个人的独裁,故B项错误;材料中皇帝在政治上仍然拥有至高无上的地位,体现出带有浓厚的专制主义色彩,故C项正确;材料反映出皇帝对资政院的控制,不符合三权分立权力制衡的原则,故D项错误。
角度2 清末城镇乡地方自治改革【典例2】 (2018·全国Ⅰ卷,41,节选)材料二 清末,时人认为“地方自治者,为今世界立国之基础……于救亡之事,至为切要”1909年,清政府颁布《城镇乡地方自治章程》,地方自治大致按行政区划分城镇和乡两级,设立议事会为议决机关,议员由选民互选充任——据张海鹏主编《中国近代通史》(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清末城镇乡地方自治的历史背景解析:第(2)问,从国内外两方面分析根据材料二“于救亡之事,至为切要”及时间信息“1909年”结合清末政府改革的有关内容可知国内客观方面内忧外患;主观方面清政府为挽救危机进行改革据“议事会”“选民互选”等内容可知是受到了西方民主思想的影响答案:(2)内忧外患;西方民主思想传播;清末新政,改革政治制度思维深化】一、清末新政——“中体西用”指导下的清政府的自救运动背景措施积极影响消极影响政治义和团运动和八国联军侵华的打击;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运动的兴起;清政府内部改革派推动包括“裁冗衙”“裁吏役”“停捐纳”1901年7月将总理衙门改为外务部,位列六部之首政权机构近代化新政”使清末政权机构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除内阁、军机处仍旧外,新设立或改名称的有:外务部、学部、民政部、商部、陆军部;新政促进了资产阶级革命的爆发催生边疆问题。
清末新政时期清政府开始改变原有的边疆地区治理模式,开放“蒙禁”,在青藏地区“改土归流”;同时将内地汉人大批移民边疆地区;由于“新政”操之过急、措施不当,产生一系列问题经济自然经济进一步解体;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重工商,振农业1903年成立商部,各省设商会;颁布了一系列工商业规章和奖励实业办法,允许自由发展实业,奖励兴办工商企业,鼓励组织商会团体推动自由经济发展否定了传统的重农抑商政策,使资本主义经济得到发展增加人民负担新政在实施过程中大大增加了人民的税捐负担,百姓怨声载道思想文化“中体西用”思想的指导建学堂、兴留学、废科举1905年,在中国历史上延续了1 300多年的科举制度被废除新学教育兴隆,结束了科举制度的历史;清末出现了办学、留学的热潮;促进西方近代思想的传播军事清朝军队战斗力弱,急需改革改军制,扩新军编练新军成为清政府“新政”的核心内容中国军队近代化新建陆军是中国建立真正意义上的近代军队的首次努力,对日后中国军队的军制、作战、训练、编制等方面都有重大影响袁世凯集团崛起袁世凯在天津小站编练新军,成为其崛起的资本法律法律体系落后且不健全参酌各国法律,修订律令促进法律近代化《大清刑事民事诉讼法》《大清新刑律》《民律草案》,分别在程序法和实体法领域为中国法律的近代化奠定了基础二、预备立宪1.背景(1)《辛丑条约》签订后,清政府成为列强在华共管的有力工具。
列强要求清政府披上“民主宪政”的外衣2)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领导的反清民主革命蓬勃发展3)代表资产阶级右翼和一部分地主官僚的君主立宪派的积极推动4)直接原因:1905年的日俄战争,日本以君主立宪小国战胜俄国那样一个专制大国,给清廷上下以很大震动5)清末新政的推动2.过程(1)1905年,清政府派载泽、端方等五大臣出洋考查宪政2)1906年,颁布“预备仿行宪政”的谕旨3)1908年,颁布《钦定宪法大纲》,规定皇帝拥有极大的权力,事实上仍同封建专制没有什么区别4)1909年,改元宣统,3月,下诏重申“预备立宪”,命各省当年内成立咨议局5)1911年5月,清政府裁撤军机处等机构,组成“皇族内阁”预备立宪”骗局暴露,民主革命更加高涨预备立宪宣布失败3.历史影响(1)进步性是中国两千多年封建专制向“宪制”的一次和平过渡皇权的至高无上已经受到冲击,这在当时的中国已经是一个进步2)保守性和欺骗性这场宪政改革加剧了中央与地方以及阶级之间的矛盾等,引起了社会的极大混乱,加速了清政府的覆灭 中国近代工业化与城乡人口流动角度 晚明农村人口流动【典例】 材料 在中国历史上,从来都是“末富居多,本富尽少”,单纯种田很难发家致富。
在晚明农村,那些经营地主或富裕农民,更懂得这种经营之道他们一方面开商行、典当、贩盐、开矿、航海、捕鱼,大逐工商之利,不断增殖商业资本另一方面,以“种田利最薄”,雇工种田,“收支两抵”“无利可图”,甚至“亏本折利”,得不偿失因此,多种田不如多治地,于是大量“改粮他种”,把商业资本引入商业性农业生产领域,进行的是以交换价值为目的的商品生产由于他们的生产规模比较大,用工多,不可能尽是自己参加劳动,必然要雇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