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届高三历史上学期10月月考试题(含解析) (II).doc

上传人:大米 文档编号:394395717 上传时间:2022-10-14 格式:DOC 页数:27 大小:98.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届高三历史上学期10月月考试题(含解析) (II).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7页
2019届高三历史上学期10月月考试题(含解析) (II).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7页
2019届高三历史上学期10月月考试题(含解析) (II).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7页
2019届高三历史上学期10月月考试题(含解析) (II).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7页
2019届高三历史上学期10月月考试题(含解析) (II).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9届高三历史上学期10月月考试题(含解析) (II).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9届高三历史上学期10月月考试题(含解析) (II).doc(2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19届高三历史上学期10月月考试题(含解析) (II)xx10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80分。每题只有一个正确选项)1.周灭商之后,推行分封制,如封武王弟康叔于卫,都朝歌(今河南淇县);封周公长子伯禽于鲁,都奄(今山东曲阜);封召公爽于燕,都(今北京)。分封制A. 推动了文化的交流与文化认同B. 强化了君主专制权力C. 实现了王室对地方的直接控制D. 确立了贵族世袭特权【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题干反映的是分封制。分封制扩大了周朝的统治疆域,有利于中原文化的传播,因此推动了文化的交流与文化认同,故A项正确。分封制是关于中央与对方的关系,而且周朝时统治集团没有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君主专制

2、制度是在秦统一后正式确立的,排除B;分封制下地方诸侯有相对的独立性,没有实现王室对地方的直接控制,排除C;从题中的“武王弟”“周公长子”“召公奭”可以看出,分封的对象多为贵族,但没有反映确立了贵族世袭特权,排除D。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分封制2.吕氏春秋上农在描述农耕之利时不无夸张地说:一个农夫耕种肥沃的土地可以养活九口人,耕种一般的土地也能养活五口人。战国时期农业收益的增加A. 促进了个体小农经济的形成B. 抑制了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C. 导致畜力与铁制农具的使用D. 阻碍了大土地所有制的成长【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可以知道农夫通过耕种土地即可养活家人,这有利于自耕农经济的发

3、展即促进了个体小农经济的形成,故A项正确;战国时期的重农抑商政策抑制了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与农业收益的增加无直接关系,故B项错误;铁犁牛耕的出现促进了农业收益的增加,C项存在因果倒置的错误,且牛耕出现于春秋晚期,故C项不符;材料没有涉及到土地所有制的问题,故D项错误。3.下表为西汉朝廷直接管辖的郡级政区变化表。据此可知西汉时期皇帝纪年公元纪年郡级政区汉高帝十二年前195年15郡汉文帝十六年前164年24郡汉景帝中六年前144年68郡、国汉武帝元封五年前106年108郡、国A. 诸侯王国与朝廷矛盾渐趋激化B. 中央行政体制进行了调整C. 朝廷解决边患的条件更加成熟D. 王国控制的区域日益扩大【答

4、案】C【解析】表格反映了西汉朝廷直接管辖的郡级政区数量增多,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汉初到汉武帝时期,中央集权逐渐加强,王国问题逐渐解决,因此不能说明诸侯王国与朝廷矛盾渐趋激化,更不能反映王国控制的区域日益扩大,排除A、D;西汉朝廷直接管辖的郡级政区数量增多体现地方行政体制进行了调整,排除B;中央集权逐渐加强有利于增强国家的实力,可以集中力量解决匈奴边患,故C项正确。【考点定位】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汉代中央集权加强。【名师点睛】本题命题意图是考查考生阅读和获取表格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以及论证和探讨问题的能力。本题以汉代地方行政制度演变为切入点,深入考查了考生对我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发

5、展的认识和理解。西汉王朝初期在地方上实行郡国并行制,但是此后王国势力膨胀,汉景帝时期平定七国之乱后削弱王国势力,汉武帝时基本解决王国问题,有利于实行“大一统”。本题的干扰项为A项,诸侯王国与朝廷矛盾激化应是汉景帝时期爆发七国之乱。本题实际上考查了古代中央集权制度加强的作用之一是有利于集中力量应对内忧外患,因此还是提醒我们在备考时注意对细节的把握。4.两汉实行州郡推荐,朝廷考试任用的察举制;经魏晋九品中正制,至隋唐演变为自由投考,差额录用的科举制,科举制更有利于A. 选拔最优秀的官吏B. 鉴别官员道德水平C. 排除世家子弟入仕D. 提升社会文化水平【答案】D【解析】科举制度是自由投考是要考试的,

6、这样必然就会提升社会文化水平,选D是符合题意的,正确;选项A在材料中没有明确的体现,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涉及到文化水平但并不涉及到道德水平,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科举制度并不排除世家子弟入仕,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D。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点在于要抓住关键字眼自由投“考”,考试、读书必然就会提升社会文化水平。5.下表内容为不同史籍关于唐武德元年同一事件的历史叙述。据材料判断,能够被认定为历史事实的是记述出处“秦王(李世民)与薛举大战于泾州,我师败绩。”旧唐书高祖本纪“薛举寇泾州,太宗(李世民)率众讨之,不利而旋。”旧唐书太宗本纪“秦王世民为西讨元帅刘文静(唐朝将领)及薛举战于泾州,

7、败绩。”新唐书高祖本纪“薛举寇泾州,太宗为西讨元帅,进位雍州牧。七月,太宗有疾,诸将为举所败。”新唐书太宗本纪A. 皇帝李世民与薛举战于泾州B. 刘文静是战役中唐军的主帅C. 唐军与薛举在泾州作战失败D. 李世民患病导致了战役失败【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可知,有的史籍叙述此时李世民为秦王,还没有登基称帝,排除A;根据材料可知,有的史籍叙述此时李世民为西讨元帅,排除B;四则材料都提到唐军与薛举在泾州作战失败,故C项正确。四则材料中只有一处叙述李世民患病导致了战役失败,排除D。6.(xx全国卷)北朝时,嗜好奶类制品的北方人常常嘲笑南方人的喝茶习俗。唐中期,北方城市中,“多开店铺,煎茶卖之

8、,不问道俗,投钱取饮。其茶自江、淮而来,舟车相继。所在山积”。据此可知,唐中期( )A. 国家统一使南茶开始北运 B. 南北方饮食习惯趋于一致C. 南方经济文化影响力上升 D. 南方经济水平已超越北方【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联系所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唐朝时期,随着经济文化影响力的上升,南方的习俗也被北方人接受,故答案为C项。材料不能反映唐朝中期“南茶开始北运”,排除A项;B项说法不符合史实,实际上南北方饮食习惯存在较大差异,排除;南宋时中国南方的经济发展水平超过了北方,D项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考点定位】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区域经济和重心的转移中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点睛:我国古代经

9、济重心的南移经历了这样的过程:东晋南朝时期江南经济的开发使南北经济差距缩小,为以后我国经济重心的逐渐南移打下了基础。隋唐时期江南地区的土地资源得到进一步开发,成为重要的粮食产地。安史之乱以后,北方经济受到严重破坏,我国的经济重心开始南移。五代十国时期,北方战乱频繁,而南方战祸较少,相对安定。整个五代时期,我国的经济重心继续南移。北宋灭亡以后,南宋政权偏安于东南一隅,使南方经济进一步发展,完全取代了北方经济重心的地位。随着南方经济文化影响力的上升,南方的习俗逐渐被北方人接受。7.新唐书记载:“唐制日暮鼓八百声而门闭。五更二点鼓自内发,诸街鼓承振,坊市门皆起。”陆游老学庵笔记载:“京都街鼓今尚废,

10、后生读唐诗文及街鼓者,往往茫然不能知。”唐宋街鼓这一变化从一个侧面反映了A. 社会治安明显好转 B. 坊市制度已经崩溃C. 都城人口急剧增长 D. 城市管理更加严格【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题干材料主要讲述坊市制度的变化,与社会治安好转无关,故A项错误;材料中“五更二点鼓自内发,诸街鼓承振,坊市门皆起”以及“京都街鼓今尚废”说明政府对商业的管理放松,坊市制度已经崩溃已经崩溃,故B项正确;“后生读唐诗文及街鼓者,往往茫然不能知。”的原因是因为宋朝时由于坊市制度崩溃而废除了街鼓,而不是因为读书人埋首功名利禄,故C项错误;宋代比唐代城市的管理相对宽松,故D项错误。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商业的发展坊市

11、制度8.唐宋时期,江南经济迅猛发展,南宋时全国经济重心已移至江南。促成这一转变主要动力之一是南方地区A. 坊市制度瓦解B. 土地集中加剧C. 农业技术进步D. 民族矛盾尖锐【答案】C【解析】【详解】古代经济主要以农业经济为主,农业技术的进步和发展又是经济发展重中之重,南宋时全国经济重心已移至江南,主要是北方由于战乱南迁带去了先进生产技术,促使江南经济的开发,故C项正确。坊市制度瓦解属于商业发展表现,故A项错误。土地集中加剧与江南经济发展不符合,故B项错误。民族矛盾尖锐不是促使南方地区发展主要原因,故D项错误。9.明前中期,朝廷在饮食器具使用上有一套严格规定,例如官员不得使用玉制器皿等。到明后期

12、,连低级官员乃至普通人家也都使用玉制器皿。这一变化反映了A. 君主专制统治逐渐加强B. 经济发展冲击等级秩序C. 市民兴起瓦解传统伦理D. 低级官员易染奢靡风气【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可知,明前中期,朝廷官员不得使用玉制器皿等,显然旨在维护专制权威和等级秩序,但是明后期,连低级官员乃至普通人家也都使用玉制器皿,显然说明冲击等级秩序,故排除B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君主专制统治逐渐加强,而是强调经济发展冲击等级秩序,排除A。朝廷对玉制器皿等规定不是传统伦理,排除C。材料没有涉及低级官员易染奢靡风气,而是强调经济发展冲击等级秩序,排除D。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选B。点睛:解决本题的关键是正确理解材料

13、中朝廷饮食器具的变化,运用所学知识可知是经济发展冲击等级秩序。10.明代宋应星在天工开物中记载的花楼机,结构复杂而精密,专门织造精细的丝织品。但当时的手工业并没有向机器生产转变的迹象。对此,最合理的解释是A. 手工业所需要的原料匮乏B. 明清时期手工业技术落后C. 生产革新缺乏足够的市场需求推动D. 私营手工业受到官营手工业的压制【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调用所学知识的能力,明清时期,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仍占主导地位,再加上统治者实行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市场狭小,缺乏技术革新的动力,故C项正确;我国地大物博,物产丰盈,A项明显错误;从题干中“花楼机,结构复杂而精密,专门织造精细的丝织品

14、”可知,项与题意不符,排除;明清时期,民营手工业迅速发展,已经超过了官营手工业,故项错误。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手工业的发展明清手工业的发展11.历史学家王家范说:中国古代手工业的三种基本形态的分布态势,极像哑铃,两头粗壮,中间细长。“细长”者在这种“分布态势”中应为A. 官营手工业B. 家庭手工业C. 民营手工业D. 工场手工业【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能力,比较简单。官营手工业占主导,家庭手工业占相当比重,“两头粗壮”是指官营手工业和家庭手工业;民营手工业发展缓慢,“中间细长”是指民营手工业。所以答案选C。12.(xx天津卷)18211850年,清代史籍著述

15、出现重大变化:由校勘古籍转向研究本朝掌故,寻求经世之道;随着边患加剧,着意边疆地理研究;伴随西方殖民者东来,重视研究外国史地,译介西方书刊。这种变化主要反映了人们A. 关注社会现实及世界形势B. 改变了传统治史方法C. 转向对本朝边疆史地研究D. 挣脱了文字狱的枷锁【答案】A【解析】由材料可知,“寻求经世之道”、“着意边疆地理研究”、“重视研究外国史地、议介西方书刊”这种变化主要是因为“寻求经世之道”“边患危机”“西方殖民者东来”等,这反映了人们关注社会现实和世界形势,故选A。材料中未体现对传统史学之法的改变,排除B项;C项与材料不符。D项在材料中未体现。【考点定位】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向西方学习【名师点睛】本题考查考生阅读和获取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本题以近代中国清代史籍著述出现重大变化,考查学生对清末代中国应对社会形势的变化而进行的调整。13.19世纪中期以后,中国市场上的洋货日益增多,火柴、洋布等用品“虽穷乡僻壤,求之于市,必有所供”。这种状况表明A. 中国关税主权开始丧失B. 商品经济基本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高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