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不合逻辑注解及事例

桔****
实名认证
店铺
DOC
16.50KB
约4页
文档ID:392439085
不合逻辑注解及事例_第1页
1/4

不合逻辑  逻辑在这里有两个意思:一个是思维的规律性,一个是客观的规律性不合逻辑在病句中的表现有以下几种1.内容不符合客观真实  句子表达的内容与客观事实不符合,与事理情理相悖或过于绝对,有违真实性原则而不能使人信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不合乎事实例1:八百多人,几千条胳膊,同暴雨洪水搏斗了一天一夜例2:他发愤苦读,用三年时间学完了大学所有的课程解析】例1 一人两条胳膊,八百多人,还不到两千条,怎么能说“几千条胳膊”呢?例2 “大学所有课程”浩瀚之极,文史哲理工农医等诸多学科岂能在三年时间内学完呢?可以说“用三年时间学完了大学中文系课程”②不合乎事理例1:我每次向他借书,他都不顾年老体弱,亲自冒着酷暑和严寒到小书房去找例2:该市有人不择手段仿造伪劣产品,严重冲击了市场的正常秩序解析】例1 “酷暑”是在夏天,“严寒”是在冬天,“我”每次借书,不可能都是酷暑严寒,“他”也不可能每次都冒着酷暑严寒找书例2 产品可以伪造,但是“劣质产品”怎么会有人去伪造呢?③过于绝对例:凡是有杰出成就的人,都是在艰苦环境中磨炼成才的解析】“凡是”与“都”言过其实,犯了绝对化的毛病2.概念分类不合逻辑  因为对词语所表达的概念内涵及概念间的关系的误解而造成误用。

①从属关系并列不当例1:我上商店买了牙膏、牙刷和日常用品例2:洪水可以冲走我们的房屋、庄稼和各种财产,但它冲不垮我们的意志和精神解析】例1 “牙膏、牙刷”就属于“日常用品”,日常用品与牙膏、牙刷是属种关系,不能并列表达例2 财产包括“房屋”、“庄稼”,财产与房屋、庄稼的关系是属种关系,不能并列②交叉关系并列不当有的语法书称其为划分标准不一例1:出席党代会的代表有干部和青年,还有不少女代表例2:无论是工人、农民,还是青年、妇女,都应该遵守法律例3:他是一个文学爱好者,阅读了大量的小说、诗歌、散文以及外国文学名著解析】例1 “干部”、“青年”、“女代表”三者是交叉关系,不能以并列形式使用例2 “工人”、“农民”中有“青年”,有“妇女”,他们构成了交叉关系,不能以并列形式使用例3 “小说”、“诗歌”、“散文”与“外国文学名著”是交叉关系,不能以并列形式使用③非同一范畴的概念并用例1:这家乒乓球馆设施齐全,可为乒乓球爱好者提供不同档次的球台、球拍、球衣、球鞋等乒乓器材例2:北京儿艺近日来热闹非凡,滑板、街舞、山地车、电玩、京剧、西班牙弗拉明戈舞等各种艺术表演将汇集于春节前的演出解析】例1 “球衣”、“球鞋”不属于“乒乓器材”,与“球台”、“球拍”不是同一范畴的概念。

例2 “山地车”、“电玩”、“滑板”不是“艺术表演”,与“街舞”、“京剧”、“西班牙弗拉明戈舞”不是同一范畴的概念3.前后表述不一致①前后矛盾例1:由北京人民艺术剧院复排的大型历史剧《蔡文姬》定于5月1日在首都剧场上演,日前正在紧张地排练之中例2:当你伫立岸边,放眼无边的大海,眼前会涌现出一幅我们的祖先日出而作、日落而归的壮丽图画例3:叶燮的这一论点,和明代“公安派”关于诗与时代的关系的论述,基本上是完全一致的例4:凡是在学问和科学研究上有成就的人,不少是在客观物质条件十分艰难的情况下,经过顽强刻苦的努力才获得成功的例5:巍巍长城,逶迤万峰,气势磅礴,雄伟壮观她是我国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是古代时期伟大祖国的天然屏障解析】例1 “日前”即“前几天 ”,表示时间已经过去,“正”表示正在进行之中,二者在时间上相互冲突,造成矛盾例2 既然“放眼大海”,眼前所呈现的图画应该是大海上的情景,而此句所描述的是土地上的情景,前后矛盾例3 既然是“基本上”就不能说“完全”;既说“完全”,就不是“基本上”了,自相矛盾根据文意,应该删去“完全”例4 “凡是”表示无一例外,总括全体,常与“都”“总”呼应不少”表示的只是部分。

不少”与“凡是”呼应,这就造成了前后矛盾,应该删去“凡是”例5 说长城是“智慧的结晶”就是说她是人工建造的,说她是“天然屏障”就是说她是天然形成的这就造成了矛盾,可以将“天然”改为“坚固”②照应不周主要指三种情况:一是句中使用能否、是否、好坏、有没有等两面词,却没有与之呼应的词语;二是句中使用两组并列短语而它们之间的对应关系错位;三是因偷换主语而使前后不照应例1:21世纪的中国有没有希望,关键在于坚定地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广泛地学习外国先进的科学文化例2:对调整工资、发放奖金、提高职工的福利待遇等问题,文章从理论上和政策上作了详细的规定和深刻的说明,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和可操作性例3:许多父母对孩子过于溺爱,饭来张口,衣来伸手,这对孩子的成长是极为不利的例4:能够把握这一结构特征,采取科学的思维方法,是科学研究成败的关键解析】例1 前面是“有没有希望”,说的是两面,而后面“关键在于”只是肯定的一面,前后不一致应在“在于”后加上“能否”例2 照应不周,句中使用两组并列短语而它们之间的对应关系错位了,应该将“深刻的说明”和“详细的 规定”对调例3 “饭来张口,衣来伸手”指的是孩子而不是父母。

应改为“使他们是饭来张口,衣来伸手”例4 “是科学研究成败的关键”提出了成败两方面,前面只说了一方面,应将“能够”改为“能否”③主客颠倒主体与客体存在着主要与次要、认知与被认知、主动与被动等关系,如果颠倒了位置就可能造成关系的错位、表达的混乱例1:在那个时候,报纸与我接触的机会是很少的例2:鲁迅这个名字对我们是不陌生的例3:我对跳远是再容易不过的了解析】例1 应是“我与报纸接触”例2 应是“我们对鲁迅的名字不陌生”例3 应是“跳远对我来说是再容易不过的了”4.多次否定失当否定词的重复出现或多次出现造成否定失误例1:谁也不会否认长江不是向东流的例2:难道你能否认你不应该刻苦学习吗?【解析】例1 “不会否认”就是承认,承认长江不是向东流的,这是错误的应去掉“不”例2 反问语气相当于一次否定,后面又用了“不应该……”,意思成了“你承认你不应该刻苦学习”应去掉“不”5.分句间关系不当①强加因果关系这种语病常常出现在复句之中,分句之间本来没有因果关系,却强加因果关系例1:我两次看见他从工厂大门走出来,我才知道他是我厂的新工人例2:我曾看见他和一个不三不四的人说话,他肯定加入了流氓团伙例3:宋代以下,如欧阳修的《醉翁亭记》、苏轼的《石钟山记》、刘基的《卖柑者言》等等,都具有积极的思想倾向,因而文笔清新,耐人咀嚼。

解析】例1 仅凭两次看见他从工厂大门走出来就断定他是新工人,理由不充分例2 仅因为“曾看见他和一个不三不四的人说话”,就断定“他肯定加入了流氓团伙”,不能服人例3 不能因为这些作品“都具有积极的思想倾向”就得出“文笔清新,耐人咀嚼”的结论这属于强加因果②复句关系不当例1:对于这个人,我既不了解他,更没见过他例2:古老的中国气功已经运用于竞技体育,它不但可以有效地治疗运动员的新旧伤病,而且还可以调节赛前运动员经常出现的紧张情绪,迅速消除他们的疲劳解析】例1 递进关系不当,应是“我既没见过他,更不了解他”例2 没有递进关系,“不但……而且”应用不当,应去掉。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