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2019-2020年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10课《现代诗歌二首》教案 长春版.doc

人***
实名认证
店铺
DOC
34.50KB
约12页
文档ID:390897693
2019-2020年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10课《现代诗歌二首》教案 长春版.doc_第1页
1/12

2019-2020年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10课《现代诗歌二首》教案 长春版文本解读一、整体感知(一)《我爱这土地》 《我爱这土地》作于1938年11月,当时正值国难当头,饱经沧桑的祖国又一次遭受日寇铁蹄的践踏作为诗人的艾青,坚定地汇入民族解放斗争的洪流中,并成为时代的“吹号者”,他说他“是作为一个悲苦的种族争取解放、摆脱枷锁的歌手而写诗” “假如我是一只鸟”,全诗以一个出人意料的假设开头,“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在炮火连天、国运危急的时刻,一只看似微不足道的小鸟也要奋力抗争,用自己的歌喉发出不屈的声音这使人联想到“国家兴亡,匹夫有责”嘶哑的喉咙”,让我们看到一只饱受磨难的鸟,一个用整个生命去歌唱的诗人——艾青下面四行诗,分别描述了鸟儿歌唱的四个对象:土地、河流、风、黎明,它们的核心是 “土地”《我爱这土地》通篇使用了诗歌惯用的象征手法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象征着正在遭受日寇欺凌的国土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土地上的河流,象征着长期郁结在人民心中的汹涌奔腾的悲痛之情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土地上空吹刮着的风,象征人民心中对侵略者暴行的愤怒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象征着人民为之奋斗献身的独立自由的曙光,必将降临于这片土地。

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小鸟活着时,倾尽全力为土地而歌唱,死后,又将自己的全部投入土地的怀抱,连羽毛都与土地融为一体 诗的第二节:“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眼里常含泪水”这样一个特写,表现了悲愤痛苦的情感恒久萦绕于“我”的心中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目睹山河破碎、人民涂炭的现实,对祖国爱得愈深,心中的痛苦也愈强烈最后两句是全诗的精华,它是那个苦难的年代,一切爱国知识分子对祖国的最真挚的爱的表白这种爱刻骨铭心,至死不渝,不仅来自诗人内心深处,更是全民族普遍的爱国情绪的浓缩艾青以这两句诗,抒发了那个时代华夏儿女共同的心声二)《乡愁》 余光中先生的《乡愁》,无论内容还是形式,都映射着中国古典诗词的神韵和魅力从内容上说,“乡愁”是中国传统文学历久常新的主题,历代文人墨客都有借诗词歌赋流露家国之思的传统,本诗在这一点上可谓传承了中国的这一历史文化从形式上说,诗节上整齐的安排,同一位置上词语的重复,叠词的使用等都体现了古典诗词的格律美和音韵美的特点回环往复的音韵,一唱三叹的旋律,为全诗营造了低回怅惘的基调 诗歌分四个诗节,以诗人成长经历贯穿始终,即小时候——长大后——后来——现在。

诗人巧妙地为每个阶段的乡愁找到了一个具体的对应物,即四个意象:邮票、船票、坟墓、海峡 年少时的一枚邮票,寄托着对母亲的思念;青年时的一张船票,承载着对妻子的牵挂;后来的一方坟墓,却使我与母亲永远生死相隔;而结尾的一湾海峡,又使多少与诗人一样的骨肉同胞忍受着日夜思念祖国的苦痛!但如此凝重的家国之思却被诗人以“小小的”“窄窄的”“矮矮的”和“浅浅的”这些看似轻描淡写的词语所修饰,实际上诗人把乡愁浓缩于四个面积小而程度轻的对象之上,恰恰反衬出诗人内心深处浓烈的思乡之情,以及渴望亲人团聚,企盼祖国统一的强烈愿望含蓄委婉,而且深沉哀怨 每个诗节中都反复咏叹的“乡愁”更是继承了古典诗词形式上一唱三叹的艺术表达方式,极富节奏感且使整首诗的情感抒发逐层深入,愈发浓厚《乡愁》不愧是余光中先生作品中情深意长、音调动人的一首恋歌二、问题探究 1.《我爱这土地》中“用嘶哑的喉咙歌唱”的“鸟”的形象 这只“鸟”是一个饱受磨难,拼尽全力用整个生命去歌唱的形象 2. 对鸟儿歌唱至死,最后“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这句诗的理解 鸟儿歌唱土地、河流、风和黎明,生命耗尽后也要投入土地的怀抱,与它挚爱的土地融为一体,实际上寄寓了诗人愿意为祖国献出一切的决心。

3.《我爱这土地》两个诗节之间的关系 如果说第一诗节是对“爱土地(祖国)”主题的抒情性的铺陈描述,第二诗节短小精悍的两行则是对主题的高度凝练的概括第二诗节使诗意得到提炼和强化 4.《乡愁》中是如何将抽象的情感转化成具体可感的物象的?作者巧妙地将“乡愁”这种情感进行了物化,也就是找到了它的对应物在人生的每一个阶段里,“乡愁”分别寄托在邮票、船票、坟墓和海峡等对应物上,这样,诗人的乡愁就不至于无所依附类似的托物寄情的技巧在余光中其他的诗作里也时有所见如:钟整个大陆的爱在一只苦瓜皮靴踩过,马蹄踩过重吨战车的履带踩过一丝伤痕也不留下 ——《白玉苦瓜》台风季,巴士峡的水很拥挤我的血系中有一条黄河的支流黄河太冷,需要掺大量的酒精浮动在杯底的是我的家谱喂!再来杯高粱! ——《五陵少年》在林肯解放了的云下惠特曼庆祝过的草上坐下,面对鲜美的野餐中国中国你哽在我喉间,难以下咽 东方式的悲观 ——《敲打乐》 “钟整个大陆的爱在一只苦瓜”,是诗人参观故宫博物院藏品后吟出的名句,他巧妙地将大陆之爱与一只晶莹剔透、几经劫难仍完好无损的白玉苦瓜联系到了一起而诗人留学异邦因孤独冷寂而酗酒的情绪,被别出心裁地喻为“黄河太冷,需要掺大量的酒精”。

类似的例子还有,“我便坦然睡去,睡整张大陆……这是最纵容最宽阔的床/让一颗心满足地睡去,满足地想”(《当我死时》),“在此地,在国际的鸡尾酒里,/我仍是一块拒绝融化的冰”(《我之固体化》)等等,这些诗句均将诗人心中难以言说的情绪物化成具体可感的东西,激荡着读者心中共有的情感思考与讨论 一、《我爱这土地》作于1938年,结合当时中国的历史状况,思考诗句中“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悲愤的”“激怒的”“温柔的”等修饰语的深刻含义,深入理解“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设此题的目的在于引导学生通过了解时代背景体会诗歌词句中蕴含的深沉情感 参考答案:本诗作于抗日战争的初期,此时的中国人民正在日本帝国主义的铁蹄下遭受着苦难诗人笔下的种种物象都饱蘸了诗人的情感,具有了它独特的神采风貌,形成一种特殊的立体感和雕塑感如:“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就是正在遭受日寇欺凌的国土的写照;“悲愤的”实际上是指长期郁结在人民心中的悲愤情绪;土地上空吹刮的风是被暴风雨“激怒的”,其实是在写人民心中对侵略者暴行的愤怒温柔的”预示着独立自由的曙光带给人们的感受面对灾难深重的祖国,诗人用自己的诗句表达着对祖国的强烈的爱。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这著名的诗句,从它诞生的那天起,就以它巨大的艺术魅力震撼着诗坛它表达了诗人对祖国灾难深重的土地血肉一般的情感,表达了对祖国土地强烈的爱;虽然朴实平易,却有着撼人心魄的力量,蕴含着极为丰富的情感,引起了广大读者的共鸣因此,具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 二、在余光中的《乡愁》里,诗人用“邮票”“船票”“坟墓”“海峡”为形象来表现乡愁,试比较下面的作品,体会两位诗人把思乡的愁绪又描绘成了怎样一种形象课后阅读有关乡愁的诗,看看还有哪些形象可以表达乡愁静夜思李 白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乡 愁席慕蓉故乡的歌是一支清远的笛总在有月亮的晚上响起故乡的面貌却是一种模糊的怅惘仿佛雾里的挥手别离离别后乡愁是一棵没有年轮的树永不老去 设此题的目的在于通过对同类题材诗歌的比较阅读,理解这种借助意象表达抽象情感的托物寄情的写作技巧 参考答案:李白的《静夜思》中主要通过“月光”“明月”等意象来表达思乡之情席慕蓉的《乡愁》中主要通过“笛”“没有年轮的树”等意象来表达思乡的愁绪还可以用蟋蟀的叫声、杨柳等意象来表达乡愁教学建议 这两首诗是学生步入初中后第一次接触的现代诗歌,教师在教学中应该运用以读带讲的方法。

以指导学生的朗读背诵为主,根据课后“积累”中的提示指导停顿、语气、语调等,在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过程中把握诗歌的主旨 一、《我爱这土地》一诗蕴含着深沉而真挚的爱国之情,要让学生在朗读的时候认真体会这种情感在此基础上,要求学生背诵《我爱这土地》 二、让学生理解《我爱这土地》中两节诗之间的联系,以及“鸟”的形象对表现主题所起的作用 三、让学生概括《乡愁》中提到的人生四阶段,找到每个阶段乡愁的对应物引导他们理解乡愁是怎样升华为家国之思的 四、有条件的学校,在完成以上三方面内容的同时,可以让学生查找与这两首诗同题材或同作者的现代诗歌,进行比较阅读相关资料一、关于作者1.艾青 艾青(1910~1996),现代诗人原名蒋海澄,浙江金华人在中国新诗发展史上,艾青是继郭沫若、闻一多等人之后又一位推动一代诗风并产生过重要影响的诗人,在世界上享有盛誉1985年,法国授予艾青文学艺术最高勋章2.艾青笔名的由来 艾青的弟弟蒋海涛曾提及艾青笔名的来历,他说:“1979年我为了编写当代文学研究资料《艾青专集》,住在北京史家胡同我大哥(艾青)家里,看到了在《长春》上发表的李又然同志写的文章。

这篇文章深情地回忆了他在巴黎时与艾青交往的情况,也提到了艾青这一笔名的来历李又然说:艾青在“蒋”字上打了一个叉,露出草头成了“艾”字;“青”字呢?因为艾青是十二月生的艾”字的来历与许多资料谈及的比较符合,但他把“青”字的来历搞错了因为艾青是农历二月十七出生的还有人问,有的材料上说艾青两字也是海澄(大哥原名蒋海澄)两字的家乡土音的谐音,对不对?我想,是有关系的,家乡人称海澄发音和艾青相近3.余光中 余光中,1928年生于南京,祖籍福建永春,是台湾名气较大的诗人1947年入金陵大学外语系(后转入厦门大学),1948年随父母迁香港,次年赴台,就读于台湾大学外文系1953年,与覃子豪、钟鼎文等在台湾共创“蓝星”诗社后赴美进修,获艾奥瓦大学艺术硕士学位返台后任台湾师大、政大、台大及香港中文大学教授,现任台湾中山大学文学院院长 余光中是个复杂而多变的诗人,他变化的轨迹基本上可以说是台湾整个诗坛三十多年来的一个走向,即先西化后回归20世纪80年代后,他开始认识到自己民族居住的地方对创作的重要性,把诗笔“伸回那块大陆”,写了许多动情的乡愁诗,对乡土文学的态度也由先前的反对变为亲切,显示了由西方回归东方的明显轨迹,因而被台湾诗坛称为“回头浪子”。

余光中的作品风格极不统一,表达意志和理想的诗,一般都显得壮阔铿锵,而描写乡愁和爱情的作品,一般都显得细腻而柔绵著有诗集《舟子的悲歌》《蓝色的羽毛》《钟乳石》《万圣节》《白玉苦瓜》等十余种很多读者知道余光中这个名字,便是因为这首著名的《乡愁》,因此很多时候余光中被称做“乡愁诗人”其实,余光中除了创作《乡愁》之外,其他主题的创作也相当可观,而且半 21世纪以来,他始终是“左手为诗,右手为文”,堪称才情丰富与思考深邃并具之人4.作家——余光中草堂“朝圣” 2006年9月8日,台湾著名诗人余光中来到成都的杜甫草堂,祭拜“诗圣”杜甫后,在草堂的唐代遗址前认养了一棵“诗人树”,并为树旁的《乡愁》石刻碑揭幕 据成都市文化局官员张经智介绍,余光中是在杜甫草堂里认养“诗人树”的第一人随后,余光中在大雅堂题诗留名,并现场签售《余光中经典作品》 下午,余光中在藏经楼作了题为《诗歌成都》的讲座,四川诗人流沙河、柏桦和50多位听众听取了讲座二、《我爱这土地》的相关资料 1.写作背景 这首诗写于1938年的武汉,此时的诗人,已经有了比较丰富的阅历,无论是社会的动荡,民族的危机,还是民众的苦难,都。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