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保护选修课结业论文

上传人:博****1 文档编号:387836159 上传时间:2023-09-02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2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环境保护选修课结业论文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环境保护选修课结业论文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环境保护选修课结业论文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环境保护选修课结业论文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环境保护选修课结业论文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环境保护选修课结业论文》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环境保护选修课结业论文(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课程总结一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时代背景我们生活的自然环境是地球的表层,由空气、水和岩石(包括土壤)构成大气圈、水圈、岩石圈,在这三个圈的交汇处是生物生存的生物圈。这四个圈在太阳能的作用下,进行着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使人类(生物)得以生存和发展。人类为了生存、发展,要向环境索取资源。在人类社会发展的初期,由于生产力水平的低下,人类对环境的破坏相对较小,进入农业文明后,人类已经能够利用自身力量去影响和改变局部地区的自然生态系统,在创造物质财富的同时也产生了一定的环境问题,危害人类的生存。但从整体上来看,农业文明时期人类对自然的破坏作用尚未达到造成全球环境问题的程度,此时人类的

2、环境意识是原始的。到了产业革命时期,人类学会使用机器以后,生产力大大提高,对环境的影响也就增大了。“人定胜天”的思想空前发展,此种思想鼓舞一代又一代人去征服大自然,创造新文明。在这一时代,人们把自然环境同人类社会、把客观世界同主观世界形而上学地分割开来,没有意识到人类社会同环境之间存在着协同发展的规律,直接威胁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环境问题就是在这种思想的温床上应运而生的。大气污染、水土流失、能源枯竭、温室效应、有机化学品污染等等,几乎都是在此一时期产生的。18世纪工业文明兴起之后,人类经济活动对资源环境的影响越来越大,工业“三废”污染问题日渐突出,到19世纪中叶时已成为相当严重的社会问题。环境问题

3、日趋严重则是近几十年的事,表现为:化学物质威胁生物以及人类安全;废弃物充斥着全球环境;随着对资源需求的增加而严重破坏了地球表层的生态环境等。二地球环境组成、特点及其优越性1地球环境丰富多样;2存在大气、陆地和海洋;3有一个保护生命不受损害的臭氧层;4温度适中,有利于生物的生长;5表面覆盖着一层土壤,为植物提供营养和生长的基地;6地壳厚薄适中三地球的各个圈层1大气圈:大气圈是指包围整个地球的空气层,实际上,它是由气体和悬浮物所组成的复杂的流体体系,它随着地球旋转,其厚度约为1000公里左右。2水圈:水圈是指海洋和陆地的液态水和固态水构成的一个大体连续的覆盖在地球表面的圈层。3土壤圈:土壤圈是地壳

4、中的岩石经长期风化形成的、位于陆地表层、呈连续分布、具有肥力并能生长植物的疏松土层。4生物圈:生物圈指地球上有生命的部分,即地球上所有生物,包括人类及其生存环境的整体,生物圈是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四人类与各个圈层的关系及人类活动对其产生的影响1人类与大气圈人类生活在大气圈中,一般成年人每天需呼吸1013m的空气,它相当Id食物量的10倍,饮水质量的3倍。一个健康人在5周内不吃食物,或5d内不喝水都可能生存下来。但若5min不呼吸空气,会窒息死亡。由于大气直接参与人和其他生物的物质和能量代谢,清洁的空气是一切生物生存的保证。随着人口数量的急剧增长和科学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人类本身已经成为改变大

5、气圈及气候的一个重要因素。人类主要是通过改变大气成分,向大气中释放热能、改变地表反射率及进行人工降水等方式来实现对气候的影响的。其结果则表现为增加大气CO2浓度和固体微粒数量、威胁臭氧层、促使氧平衡失调,以及造成热污染等等。大气中氧的生成和消耗处于动态平衡状态、但是由于人类的干预,如大面积破坏森林和污染海洋致使浮游植物大量死亡,已威胁到氧的补给来源,氧的浓度很可能逐渐减少,从而影响地理环境中的许多重要的生命过程。臭氧层对于人类和整个生物圈最大的功绩在于屏蔽99%以上的太阳短波辐射从而免遭其伤害。臭氧层变薄或其中臭氧含量降低,将使紫外光直射地表,增加人类皮癌发病率和杀伤微生物、大气层核试验和喷气

6、机飞行时都向大气排放氮氧化物,日常生活中排放氟利昂,这些都是破坏臭氧层的重要原因。人类的能源生产向大气和水域排放热能是大气热污染的主要根源。在全球范围内,人为排放热量尚远不能与到达地表的太阳辐射热相提并论。但在大城市和大工业区等热岛内,单位面积内人为释放热能已接近甚至超过太阳辐射能,如果在今后数百年内能源生产增长数倍可能使近地面气温上升4-5C,其后果则可能与温室效益一样严重。综上所述可见,人类活动对气候的总体效应,乃是导致大气增温。2人类与水圈人类对水围的影响是多方面的。首先,修建运河及灌溉渠,结果通常是地表水分布的不平衡状况有所缓解。其次,为灌溉、防洪和发电目的修建的水坝,可以直接控制河川

7、径流,调剂水量。第三,破坏植被,常形成突发性洪流和泥石流。第四,向河道倾泻垃圾等常阻塞局部河道,造成排水不畅。第五,城市和工业区的污水及农业废水排放大大恶化河流和湖泊的水质,造成严重的河湖水体污染;油轮触雷、触礁可造成大面积海域污染。第六,河流中上游大量引水用于工业、农业和城市生活,致使下游水量锐减,在干旱区甚至造成河床断流。这样的例子还可以举出很多。由于各种水利设施的控制和调节,目前几乎所有水文站的主要观测数据都已不再具有纯自然的特点,而是深深打上了人类影响的烙印这就有力地证明了人类对自然地理环境要素之一的水的影响有多么广泛和深刻。大范围的水体严重污染是人类活动对水圈影响最重要的方面,其中,

8、海洋石油污染尤其值得重视。更重要的是,人类对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的影响时,某一要素的人为改变,必然会在不同程度上引起其他要素的相应变化、某一区域的改变,亦将导致相邻区域甚至极广范围不同程度的相应变化,从而显示出严重的地理后果。3人类与土壤圈土壤污染就是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活动向环境中排放的三废物质通过大气、水体和生物间接地进入土壤,当进入土壤的量超过了土壤的承受能力时,就会破坏土壤生态系统的平衡,引起土壤的成分、结构和功能的变化。值得注意的是,土壤中的污染物还可以通过生物的新陈代谢和食物链发生进一步的传播。滥用化肥、农药和除草剂是造成土壤污染的主要原因。其次,城市垃圾、工业废渣和各种废水都会跟土壤发

9、生接触,将污染物向土壤转移。大气中的污染物也会通过重力沉降和随降水进入土壤,酸雨就是最明显的例子。进入土壤的污染物,不大可能用人工的方法将其消除,从而使土壤恢复原来的性状。土壤的净化只能依靠其自身的功能。当然,土壤对不同污染物的净化能力是有差别的,有的污染物容易转化,而有的则很难得到净化而在土壤里长期残留。4人类与生物圈生物圈是地球上很薄的一个圈层,也是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单位,它的形成和出现,标志着地球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高级阶段。地球的发展阶段可以粗略地分为无生命阶段、水生阶段、陆地阶段、人类阶段等,它与生物圈与大气圈、水圈、岩石圈相互作用,共同发展,最后形成现代自然地理环境,人类成为新的制约

10、因素。人类出现在生物圈中仅有250万年历史,最近几千年来,表现出强大的改造环境能力,尤其是现代科学技术飞跃发展,人类对生物圈的影响更广更深,同时也加剧自然环境恶化和自然资源破坏的严重后果。人们必须正确认识生物圈各种属性、功能和动态特点,合理利用生物和其他资源,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由生物改造而成的生活环境。五生态系统生态系统由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和非生命物质(无机界)四部分组成。它们各自发挥着特定的作用并形成整体功能,使整个生态系统正常运行。生产者是指绿色植物,也包括单细胞的藻类和能把无机物转化为有机物的一些细菌。消费者主要是指动物。它们不能直接利用外界能量和无机物制造有机物,而以消耗生产者为

11、生。草食动物以植物作为直接食物,称为一级消费者;以草食动物为食物的肉食动物称为二级消费者;以肉食动物作为食物的动物,则称为三级消费者。这些消费者是在生态系统中的一个极重要的环节。它对整个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尤其是对生产者的过度生长、繁殖起着控制作用。分解者是指具有分解能力的各种微生物,也包括一些低等原生动物。分解者是生态系统的清洁工,它们把动植物的尸体分解成简单的无机物,归还给非生物环境。非生命物质,即无机界,是指生态系统的各种无生命的无机物和各种自然因素。生态系统也像人一样,有一个从幼年期、成长期到成熟期的过程。生态系统发展到成熟阶段时,它的结构、功能,包括生物种类的组成、生物数量比例以

12、及能量流动、物质循环,都处于相对稳定状态,这就叫做生态平衡。六人口增长对环境的压力世界人口发展情况:高出生率、高死亡率、低增长率阶段;高出生率、低死亡率、高增长率阶段;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增长率阶段世界人口增长特点:随经济的发展而有所不同;年龄结构两级分化;城市人口急剧膨胀中国人口发展状况:人口增长速度快;农村人口比重大;人口城市化加快;人口老龄化;男女性别比偏高;人口分布不均;人口素质亟待提高中国人口的发展趋势:目前生育率达到较低水平,但继续下降的余地不大;1995年前后形成又一个生育高峰;中国目前人口死亡率在世界上属较低水平,进一步下降仍有可能;人口城乡结构比较落后,乡村人口比重仍大,难

13、以降低人口生育率。人口增长与环境恶化的关系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人口增长引起粮食的增长。其次,粮食的增长致使耕地面积增加。还有人口增长使能源的消耗增加。最后的问题就是人口增长使环境污染加重。七学习本课程的感想按目前的方式持续增长下去,悲观地讲,人类很可能进入不了下一个千年。不仅资源承受不了这样的增长结果,更主要的是生态环境承受不了这样的结果,生命之网会在环境的严重破坏中被撕破。这种趋势在今天已经十分明显,如保护地球生命免遭紫外线杀伤的臭氧层正变得越来越稀薄,空洞面积越来越大,大气中二氧化碳的浓度不断提高,地球因此可能向变暖的趋势发展。这些都有可能破坏生命之网的完整性。生命多样性赖以存在

14、的森林、草地和湿地正以惊人的速度减少,动植物灭绝的数量正加速进行,这些很可能是生命之网瓦解的预兆。这说明如今人类虽然享有了前所未有的物质福利,但也面临着同样程度的因生态环境恶化而出现的生存危机。由于持续生存是人类作为一个物种存在的最大利益,而人类的这种利益是与整个生态环境的完好程度密切相关的,所以生态环境的破坏必然会严重影响人类持续生存的能力而损害人类福利。对人类来讲,最大的威胁并不是洪水、地震等自然灾害,而是生命之网的脆弱。地球上的所有生命是相互依存的,因此每一种生命非正常的灭亡,都是对人类生存的巨大威胁。而这样的威胁正因为人类自己的自私和贪婪而快速地产生。所以在这种不断追求经济发展的过程中

15、,人类并不因此得到更多的幸福,甚至可以讲人类不仅是在追求一个永远不可能实现的梦想,而且是在走向这个梦想的反面。这种情况,反映了人类的悲哀,同时也说明了传统经济学和经济发展目标的空想性。可持续发展以自然资源为基础,同环境承载能力相协调。“可持续性”可以通过适当的经济手段、技术措施和政府干预得以实现,目的是减少自然资源的耗竭速率,使之低于资源再生速率。如设计出一些动力机制,引导企业采用清洁工艺和生产非污染产品,引导消费者采用可持续消费方式并推动生产方式的改革。废物和废能量总会产生,但每单位经济活动所产生的废物数量可以减少。如果经济决策中能够将环境影响全面、系统地考虑进去,可持续发展是可以实现的。相反,如果处理不当,环境退化的成本非常巨大,甚至抵消经济增长的成果。保护环境与实现可持续发展,这是两个艰巨的任务。保护环境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也只有实现了可持续发展,生态环境才能真正得到有效的保护。无论是从全球范围,还是从我国的实际情况来看,人类文明都发展到了这样一个阶段,即保护生态环境,确保人与自然的和谐,是经济能够得到进一步发展的前提,也是人类文明得以延续的保证。要实现保护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的目标,我们需要做的事情非常多;从环境伦理的角度看,我们需要同时调整好三对关系,即人与自然的关系,当代人与后代人的关系,以及当代人之间的关系.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从我做起。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活动策划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