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2019-2020年高中历史 专题七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专题综述 人民版必修2.doc

大米
实名认证
店铺
DOC
624.50KB
约17页
文档ID:385330638
2019-2020年高中历史 专题七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专题综述 人民版必修2.doc_第1页
1/17

2019-2020年高中历史 专题七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专题综述 人民版必修2【专题线索】本专题主要叙述了1917年十月革命以来苏联(苏俄)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的经验与教训这一过程可分为三个阶段:列宁初期探索、斯大林模式形成时期和改革苏联模式时期十月革命后,列宁相继实施了战士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在苏联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过程中形成了斯大林模式;20世纪50年代中期,赫鲁晓夫开始针对斯大林模式的弊端进行改革,但戈尔巴乔夫的改革背离了社会主义方向,导致苏联最终解体知识结构】改革与挫折列宁初期探索斯大林模式赫鲁晓夫改革勃列日涅夫改革戈尔巴乔夫改革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经验与教训一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期探索【目标导航】1.说出俄国国内战争后苏维埃政权面临的政治、经济形势2.从背景、目的、主要内容和影响等方面,比较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与新经济政策3.认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转变的必要性问题引导【自主学习】[基础史实]一、战时共产主义政策1.背景:(1)国内地主和资产阶级不断叛乱2)协约国武装干涉2.目的:(1)为战胜国内外敌人,巩固苏维埃政权2)实现向 的直接过渡。

3.内容:(1)农业上,实行 2)工业上,大小企业一律 3)商业上,取消 4)分配上,实行 5)成年人义务劳动制4.评价:(1)积极:战时共产主义政策适应了战时需要,集中了全国有限的人力、物力,为战胜国内外敌人提供了保证2)消极:激化工农之间矛盾;不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二、新经济政策1.背景:(1)战争破坏、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失误、旱灾导致经济崩溃2)经济危机引发政治危机,工人农民对 政策强烈不满,举行罢工和暴动2.目的:(1)消除经济危机,建立社会主义经济基础2)消除政治危机,巩固工农联盟和苏维埃政权3.内容:(1)农业上,用 代替余粮收集制2)工业上,在国家掌握经济命脉前提下,部分企业实行 3)商业上,允许商品买卖,实行自由贸易4)分配上,实行按劳取酬的 4.作用:(1)提高了人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经济的迅速恢复,巩固了苏维埃政权和工农联盟。

2)是列宁对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如何走上社会主义道路和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一次正确探索(即利用商品货币关系建设社会主义) [方法归纳] 1.从背景、目的、主要内容和影响等方面,列表比较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与新经济政策2.通过分析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与当时的社会经济形势的关系,来认识实施新经济政策的必要性3.关键词记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的内容:分(分配:国家统一分配)农(农业:余粮收集制)工(工业:一律国有)商(商业:取消自由贸易)四方面记忆[知识建构]通读教科书,梳理基础史实之间的关系,在下面构建知识结构体验探究】一、理解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材料一 1918年列宁说:“在一个遭受帝国主义战争破坏的国家里,实行余粮收集制,禁止自由贸易——不仅是维持生活和对付战争,已经超越‘一般革命’的任务,而是共产主义的任务,是推进社会主义的主要门径 ——摘自《苏联史》材料二 怎样才能实现“不劳动者不得食”的原则?十分显然,要实现这个原则,第一,必须实行国家的粮食垄断制,即绝对禁止任何私人的粮食贸易,必须把全部余粮按照固定价格交售给国家,……第三,为此必须在工人即无产阶级国家的监督下,按公平合理的粮食分配办法把粮食分配给全体公民,不给富人任何特权和优待。

──《列宁选集》第三卷材料三 为了坚决扭转经济破坏和粮食恐慌的局面,巩固工人阶级和贫农的专政,人民委员会决定:宣布设在俄罗斯社会主义联邦苏维埃共和国境内的下列工业和工商业企业及其全部资本和财产(无论其现状如何),一律归苏维埃共和国所有──齐世荣主编《世界通史资料选辑》现代部分第一分册材料四 我们计划(说我们计划欠周到地设想也许较确切)用无产阶级国家直接下命令的办法在一个小农国家里按共产主义原则来调整国家的产品生产和分配现实生活说明我们错了 ——《列宁全集》第42卷材料五 1921年春天形成了这样的政治形势:要求必须立即采取迅速的,最坚决的,最紧急的办法来改善农民的生活状况和提高他们的生产力──《列宁选集》第四卷[史料研读] 分别概括上述材料的主要历史信息,这些信息分别从什么角度阐述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问题思考](1)据材料一,概括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实施的主要背景、目的2)据材料二、三,概括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主要内容3)据材料四、五,列宁为什么说“现实生活说明我们错了”?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列宁具有怎样的优良品质?(4)有学者认为,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作用不大,危害不小”综合上述材料及教材知识,谈谈你对这一观点的看法。

2.理解新经济政策材料一 内战的结束意味着不再需要……这种权宜政策,于是它被立即摒弃了农民们拿起武器,反对无偿的征收……注重实际的列宁认识到让步是不可避免的,因而于1921年采取了……,这一政策允许部分地恢复资本主义……对列宁来说,这种新的经济政策并不意味着社会主义在俄国的结束,而是暂时的退却,“后退一步为的是前进两步” ——[美]斯塔夫里阿诺斯 《全球通史》材料二 这种税的税额应当比以前用余粮收集制的方法所征收的少……在纳税后剩余的一切粮食、原料和饲料,农民可以自己全权处理,可以用来改善和巩固自己的经济,也可以用来提高个人的消费,用来交换工业品、手工业品和农产品──齐世荣主编《世界通史资料选辑》现代部分第一分册材料三 既然我们还不能实现小生产到社会主义的直接过渡,所以作为小生产和交换的自发产物资本主义,在一定范围内是不可避免的,所以我们应该利用资本主义(特别是要引导到国家资本主义的轨道上去)作为小生产和社会主义之间的中间环节,作为提高生产力的手段、途径、方法和方式──《列宁选集》第四卷[史料研读]概括上述材料反映的历史信息,这些信息主要涉及新经济政策哪些方面内容?[问题思考](1)材料一中的“权宜政策” 是指什么?“让步是不可避免的”原因是什么?为“后退一步”苏俄采取了什么措施?(2)材料二提到了什么经济政策?该政策使农民获得了哪些权利?有什么积极意义?(3)什么是国家资本主义?据材料三,列宁主张实行国家资本主义的原因、目的是什么?(4)综合上述材料,概括指出新经济政策的实质和重大理论意义。

检测反馈】一、选择题1.“当人民忍饥受饿,失业现象日益猖獗的时候,凡是隐藏一普特余粮的人,凡是使国家损失一普特燃料的人,都是穷凶极恶的罪犯……”,这是列宁写给彼得格勒工人的信中对于某一政策的描述以下符合这一政策的是A.它是暂时的,只是为了应付战争B.它是苏俄直接过渡到共产主义的设想和实践C.它使苏俄的国民经济和工业生产迅速恢复D.它是符合经济发展规律和得到苏俄人民热烈拥护2.图片是历史事件的鲜活体现,对右图《1921年列宁会见上访农民》所含信息解读正确的是A.农民向列宁汇报前线战况B.农民向列宁倾诉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严重不满C.列宁倾听农民对农业集体化的建议D.列宁听取农民对优先发展重工业的看法3.1920年夏秋,斯摩棱斯克实行了特殊的“小新经济政策”据10月份汇报可知,这里的粮食征收从9月1日开始,到10月1日就完成了任务,而其它地区几乎要拖延一整年时间这一政策的实施A.为实施新经济政策提供了现实依据B.说明余粮收集制已经完成历史使命C.为国内战争的胜利奠定了坚实基础D.说明国家已开始实施新的经济政策4.列宁指出:“要改善工人生活状况,就需要有粮食和燃料从整个国家经济的角度来看,现在最大的‘阻碍’正是从这里产生的。

要增加粮食的生产和收成,增加燃料的收购和运输,非得改善农民生活状况,提高他们的生产力不可这强调了 A.实施粮食税的重要性 B.改善工人生活状况的重要性 C.发展工业生产的重要性 D.燃料对国家经济的重要性 5.《全球通史》中说:“农民和新商人即当时所称的‘耐泼曼’,都能雇佣劳动力,并能保留他们在经营中获得的利润不过,列宁设法使国家控制了土地所有权……”这一现象A.推动了十月革命的胜利B.保障了国内革命战争的胜利C.促进了苏俄经济的恢复D.是苏俄直接过渡到共产主义的设想和实践二、非选择题6.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1921年列宁说:)“目前已经很清楚,我们用冲击的方法,即用简捷、迅速、直接的办法实行社会主义生产和分配的原则的尝试已经失败了——政治形势向我们表明,在许多经济问题上,必须退到国家资本主义上去,从冲击转到围攻的方法上去——周尚文等《苏联兴亡史》材料二 (1921年)列宁:“新经济政策的实质是无产阶级同农民的联盟,是先锋队无产阶级同广大农民群众的结合1922年)列宁:“新经济政策的真正实质在于:第一,无产阶级国家准许小生产者有贸易自由;笫二,对于大资本的生产资料,无产阶级国家采用资本主义经济学中叫作国家资本主义的一系列原则。

——《列宁全集》请回答:(1)结合所学,指出材料一中“冲击的办法”是指什么政策?“必须退到国家资本主义”在农业、工业方面是如何体现的?(2)根据上述材料,如何理解列宁对新经济政策实质的不同阐释?二 斯大林模式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目标导航】1.说出斯大林时期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建设的举措、成就,归纳其特点,理解其弊端2.说出“斯大林模式”在经济方面的主要表现,认识“斯大林模式”在实践中的经验教训问题引导【自主学习】[基础史实]一、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 社会主义工业化农业集体化目的①加强国防力量以维护民族独立;②给社会主义建设提供物质基础①对农业进行 改造;②为摆脱粮食危机,配合 顺利进行特点优先发展 全盘集体化过程一五计划(28—32);二五计划 (32—37); 三五计划 因卫国战争停止26年~32年完成加入集体农庄的工作;富农阶级消失意义二五计划结束时居欧洲第一世界第二;农业国变为工业强国;但重工业过重,轻工业过轻,农业落后为解决工业化急需的粮食原料资金创造条件;农业实现社会主义改造;但没有促进农业本身发展。

二、斯大林模式1.概念:指苏联在20世纪20-50年代斯大林执政时期形成的高度集中的社会主义政治经济体制2.特点与表现:(1)经济上高度集中表现:①国家占有绝大部分生产资料,对经济实行 计划管理②排斥 调节③优先发展重工业尤其是 ④实行单一 2)政治上高度集权表现:国家权力高度集中于斯大林。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