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专用)高考语文 考前三个月 第3章 散文阅读 题点训练一 分析句段作用

上传人:不*** 文档编号:378955866 上传时间:2024-02-05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14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江苏专用)高考语文 考前三个月 第3章 散文阅读 题点训练一 分析句段作用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江苏专用)高考语文 考前三个月 第3章 散文阅读 题点训练一 分析句段作用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江苏专用)高考语文 考前三个月 第3章 散文阅读 题点训练一 分析句段作用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亲,该文档总共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江苏专用)高考语文 考前三个月 第3章 散文阅读 题点训练一 分析句段作用》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江苏专用)高考语文 考前三个月 第3章 散文阅读 题点训练一 分析句段作用(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复习方略分析句段作用题是散文阅读考查中最常出现的题型,也是考生感觉答题有路、顺手的题型,然而更是考生颇感困惑的题型。如内容和结构作用到底如何区分,答题套路有时很不管用等。二轮复习一定要解决这些问题:1在“读”上下功夫,通过“读”把握全文思路,通过“读”把握所给句段的内容、层次和表达特点。2把握句段的一般作用和特殊作用的关系,避免答题的标签化。3答题应注意多角度思考,不仅要从常规方面思考,还要从线索、思路、选材、表达等方面思考。如何审准题、答好题?自主练习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真惭愧,我还没有见过长城。现在想:什刹海不见算什么呢?没去看长城才是遗憾!啊,万里长城!去北京只不过几个钟头的

2、火车。从山海关一路数去,你知道么?像喜峰口、古北口,像居庸关、雁门关,一个个中原的屏藩要塞,上口真要有霹雳般的响亮呢。一夫当关,万夫莫敌,守得住一处,就可保得几千里疆域。啊,真愿意挨门趋访,去问问古迹,温温古名将的手泽,从把守关口的老门丁和城下淳朴的住户那里,听取一点孟姜女的传说,金兀术与忽必烈的史实。但是我还没去!朋友,你可想过,在长城北边,那黄河九曲唯富一套的地方,带一帮茁壮的男女,去组织一处村落,疏浚纵横支渠,灌溉田亩,作一番辟草莱斩荆棘的开垦事业么?那里地土最肥,人烟还稀。你可想过,在兴安岭的东南阴山山脉的南部那一抹平坦的原野,去借滦河、饮马图河的流水,春夏来丰茂的牧草,来编柳为棚,垒

3、土为壁,于“马圈子”里剃羊毛,养骆驼,榨牛奶么?那工作顶自由,顶洒脱。不然,骑马去吧!古北口的马匹有名哩。凑煦日当头,在平沙无垠的原野里,你尽可纵身于野马群中,跨上一匹为首的骏骥,其余的会跟你呼啸而至的。不要怕那噱噱嘶声,那不是示威,那是迎迓的狂欢,你就放胆驰骋奔腾吧,管许将你满怀抑郁吹向天去。“毡幕绕牛羊,敲冰饮酪浆”,那边塞寒冬霏雪凝冰时的生活,你也想尝尝么?住蒙古包,烤全羊,是有它的滋味的。汉王昭君曾戎装乘马抱琵琶出塞而去;文姬归汉,也曾惹得胡人思慕,卷芦叶为吹笳,奏哀怨的十八拍。巾帼中有此矫健,难道你堂堂须眉就只知缩了尾巴向后退么?唉,说什么,朋友,我还是没见过长城!在恨着自己,不能像

4、大鹏鸟插翅飞去;在恨着自己,摆不脱蜗牛似的蹊径和周身无名的链索。投笔从戎倒好,可惜没有班仲升的韬略。景慕张骞,景慕马援,但又无由出使西域,去马革裹尸。奈何!哙,“匈奴未灭,何以家为!”汉骠骑将军霍去病那才算有骨头!无怪他六出伐匈奴,卒得威震异域。我还没见过长城!但是,长城我是终于要见见的!有朝一日,我们弟兄从梦中醒了,弹一弹身上的懒惰,振一振头脑里的懵懂,预备好,整装出发,我将出马兰峪,去东北的承德,赤峰;出杀虎口,去归绥,百灵庙;从酒泉过嘉峪关,去安西、哈密、吐鲁番。也想,翻回来,再过过天下第一关,去拜拜盛京,问候问候那依旧的中国百姓!长城,登临匪遥,愿尔为祖国屏障,壮起胆来!一九三六年二月

5、十七日(节选自吴伯箫我还没有见过长城)文中的画线句子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答: 答案紧承上文的美好畅想,通过对比表达了作者“不到长城非好汉”的壮志豪情。为下文的感情变化做铺垫,使得文势跌宕起伏。典故的运用增强了文章的文化意蕴。精准审题(一)设问方式常式提问某句(某段)在文中有什么作用?分析画线句子在结构上的作用。变式提问文章以“(内容)”开头,有什么好处?/文章开头为什么要写“(内容)”?文章以“(内容)”结尾,有什么好处?/请赏析文章结尾段。(二)审题要点1审所给句段在文中的位置,位置不同,其作用自然就不同。2审提问角度笼统地问:句(段)在文中有何作用?给定角度:句(段)在结构上的作用(对

6、内容的表达作用)。规范答题答题角度内容作用结构作用表达作用读者作用特别注意内容作用:写了什么内容,暗示了什么信息,表达了什么情感,与全文内容、主旨有何关联。结构作用:a开头:开篇点题,照应标题;引出下文,为下文内容做铺垫;与下文(内容)形成对比(反衬或抑扬),使文章有波澜;总领下文;渲染气氛,奠定感情基调。b中间:承上启下,既承接上文,又引起下文;照应,与上文(或下文)形成照应;引起下文;总结上文。c结尾:总结上文;呼应开头(或上文);卒章显志;深化主旨。d反复出现的句段:突出主旨,强化感情;交代线索,前后呼应;运用反复,一唱三叹。表达作用:主要看该句、段在表达上有什么特色,运用了什么技巧,有

7、,则写出其在文中的表达效果;无,则不必写。读者作用:吸引读者,增添感染力。这个作用不是必须要答的,确实有才答。答题示例(2014四川卷第17题)文章第段写“我”在濑户内海旅行,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答案如何解决答句段作用分析题中的“贴标签”问题?有一篇名叫“中国地图”的散文,主要内容是:作者到宁夏乡下去拜年,看见几乎每家堂屋里都挂着一张中国地图。经过打探,作者终于明白:这些地图上连着的地名,都是乡下人外出打工的地方;平时乡亲们串门、相聚时,可能就会凑到这张中国地图前,指点着说这里那里距离的远近,说这里那里各自在远方的儿女的近况。文章结尾这样写道:我没有去更多的人家。但我知道,我的判断不会有什

8、么差错。因为早就听说了,宁夏西吉,这个拥有47万人口的贫困大县,每年外出打工的约有12万人。后来我才听说当地的一首新民谣:家家屋里老两口,门前拴个大黑狗。十户人家九户空,墙上一张大地图。简述以“新民谣”作结尾的作用。考生答案1总结全文,升华主旨。给读者留下思考空间。增加文学色彩。考生答案2照应标题。呼应开头。总结全文。给人思考。问题诊断典型的“贴标签”答案,根本不结合文本进行具体分析。剖析矫正两位考生在答句段作用题时,几乎全靠着记的那点套路、套话,乱贴标签,以为只要是结尾,就可以用上述答案往上套。这种现象很普遍,而且不少考生以此还能得上几分。如果这样真的能成功的话,那么,还要阅读干什么,还要高

9、考做什么?满分答案答案从内容上看,新民谣把当地人外出打工现象由上文的“我”的亲人扩大到一个地区,进一步说明该现象的普遍,丰富了内容,深化了主题;从结构上看,点明题目,呼应开头,使文章结构完整,使“中国地图”这一核心意象得以突出;从表达上看,民谣语言生动活泼,朗朗上口,富于地方特色,使文章表达有变化,颇具乡土情趣。1正确认识“答题套路”问题上面“规范答题”中总结出的“答题角度”有用吗?有用!它在指导我们答这类题方面提供了思考方向,让我们知道如何去答。但是,绝不可把它当成公式往具体文章、具体题目上套,在运用这些“套路”时必须与具体文本的特点、具体题目的要求结合起来,必须写出自己对文本的准确理解来。

10、2解决问题的根本之道是回到阅读、回到“真阅读”“真思考”上去(1)细读所给句段,把握其内容、层次、表达特点。所有阅读题的前提都是读,要读细、读懂、读透。之所以会出现“乱贴标签”的现象,是因为不少考生不愿读,草率地读,不愿在文本细读、深读上下功夫,缺乏耐心和细心。因此,要想真正解决此问题,细读、深读所给句段是前提。如何去读所给句段呢?很简单,就是看它写了什么内容,有怎样的层次,表达上有无特点。把握住这三个要点,有的问题就会迎刃而解。如有的考生只要是答开头段,就套上“营造氛围”“奠定感情基调”,殊不知,开头能“营造氛围”的文字一般是写景文字,能“奠定感情基调”的,开头文字中须有情感词语,且这个词语

11、代表全文的基本感情。(2)立足句段,纵观全文,寻找联系。分析句段作用题的命题特点是以此句段为切入口,考查考生对全文结构思路的把握能力。因此,在把握住所给句段的要点后,就要看它与全文在内容、主题、情感和构思方面的内在联系,只有把这个联系找出来,才能答好答全这类题。如结构间的总分、铺垫、并列、对比、反衬关系。3掌握思考的方法(1)坚持一般性与特殊性相结合的答题方法。文章总有其自身结构规律和特点。开头段有开头段的作用,结尾段有结尾段的特点。同一位置必然有其共性。但是,文章又是千差万别、千变万化的。这就要求我们答句段作用题时必须要掌握它的一般性、共性特征,又要注意其个性特征,做到两者完美结合。试以开头

12、句段的作用为例,其共性作用是写出了什么内容,引出下文(为下文做铺垫),其个性作用有:开门见山,总结全文;先言他物他事,引出主体文字;描写景物,营造氛围,等等。不一而足,这些当从具体的开头句段的特点出发。(2)辨析几个易混的作用术语:内容和结构。这两个词本来很好区分,可不少考生混为一谈。像引出下文,为做铺垫,总结全文,承上启下,伏笔照应都属结构之内;像写出了内容,交代背景(原因),抒发情感,营造氛围都属内容之内。当然,没有脱离内容而存在的形式,当答“为下文写(内容)做铺垫,与下文内容形成对比”时,这已是含有内容的结构和表达作用了。总领下文和引出下文。总领下文也是一种“引出下文”,不过,这段内容是

13、全文内容的总写,只有这时,才叫“总领下文(全文)”,否则只能算“引出下文”了。过渡与照应。照应是上下文内容上的呼应与联系,前有交代,后有应接,一般距离较远。过渡是该句(段)必须同时含有紧承上文的内容和开启下文的文字。过渡只是上下段的关系,没有距离;照应可以有距离,如首与尾的照应。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那一滴挤疼了大海的眼泪朱成玉一滴水,无法挤疼大海,一滴眼泪,却会!有一次,母亲在午睡时做了一个梦,梦到我掉进了井里,旁边一大帮人,却没有人去救。母亲赶到了,毫不犹豫地跳进去救我,把我救上来,自己却死过去了。她隐隐地听到人们说:“只有当妈的才能这样啊,把孩子救上来,自己却死过去了。”母亲在睡

14、梦中惊醒,她感到这个梦很不吉利,眼皮也不停地跳,她担心我会发生什么事情,迫不及待地给我打电话,可是我在午睡的时候有关机的习惯,母亲就一遍一遍地打,一直打了两个小时,我才开机。电话通了的时候,母亲在那边孩子一样“哇”地一声哭了起来。听完母亲诉说的那个梦,我深深地自责起来。对于母亲来说,无法和孩子联系的这两个小时,是多么漫长。母亲叮嘱我最近要多注意点儿安全,又一再地安慰我,说梦都是反的,梦见灾难就证明平安,没事的。这就是母爱吧。她宁愿相信一个不真实的梦,并陷进自己假设的劫难里,难以自拔。从那以后,我不再轻易地关机,因为我怕母亲再做那样可怕的梦。那一声“惊天动地”的哭泣,着实把我吓了一跳,我分明看到

15、了在哭泣声后尾随而来的那滴眼泪,浑浊、咸涩,却又那么晶莹、甘甜。看过一篇文章,说一个失去老伴的父亲,内心充满了悲伤,可是他又不得不在儿女们面前装出笑脸,免得让孩子们替他担心。后来,儿女们发现父亲喜欢上了吃洋葱,他总是一个人在厨房里默默地剥洋葱,眼里满是泪水。孩子们问起的时候,他说是洋葱太辣。其实他是在找一个借口流泪,给心底的悲伤找一个流淌的出口。有一种男人,宁可忍耐野火把心烧焦,也不会让火星溅到爱人的发梢。有一种男人,心里藏着一个重洋,流出来,却只有一颗泪珠!我的父亲也是个刚强的父亲,我见过他唯一的一次流泪也是因为我。那个秋天,我被一个发了疯的酒鬼连刺了四刀,多亏好心的邻居相救,才得以保住性命。在重症监护室里三天三夜昏迷不醒,醒来第一眼,我就看到了父亲。而当看到我终于醒来,父亲的一滴泪重重地砸到我的脸上,继而转身向外狂奔,语无伦次地对亲人们喊着:“孩儿醒了,孩儿醒了”后来我才知道,当听说了我的遭遇,正在田地里干活儿的父亲风尘仆仆地从老家赶来,竟然连衣服都没来得及换,上面满是泥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