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二轮复习 阶段评价检测(三)中华文明的繁荣——隋唐时期-人教版高三全册历史试题

上传人:不*** 文档编号:378815002 上传时间:2024-02-04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98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 阶段评价检测(三)中华文明的繁荣——隋唐时期-人教版高三全册历史试题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 阶段评价检测(三)中华文明的繁荣——隋唐时期-人教版高三全册历史试题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 阶段评价检测(三)中华文明的繁荣——隋唐时期-人教版高三全册历史试题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亲,该文档总共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 阶段评价检测(三)中华文明的繁荣——隋唐时期-人教版高三全册历史试题》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历史二轮复习 阶段评价检测(三)中华文明的繁荣——隋唐时期-人教版高三全册历史试题(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阶段评价检测(三) 中华文明的繁荣隋唐时期(时间:40分钟满分:5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24分)1唐初于禁中设置翰林院,召集才智之士以备顾问;唐玄宗时,专选文学之士为翰林学士,专掌拟定皇帝直接下达的重大诏令;唐宪宗时,又于诸学士中选资高望重者一人为承旨学士,参谋禁密,权任独重。这()A是科举制发展的必然结果B使中枢决策过程发生异变C进一步完善了三省六部制D直接导致唐后期政局动荡解析:选B据材料可知不是行政机关的翰林院在中枢决策过程中的作用越来越大,反映出唐朝中枢决策过程发生异变,故选 B项;科举制是选官制度,与行政决策无关,排除A项;中书负责决策,材料表明中枢决策权转移到翰林院,是冲

2、击了三省六部制,排除C项;唐朝后期政局动荡的原因是地方藩镇割据,排除D项。2唐代前期的宰相中,科举出身者很少。唐玄宗开元元年至开元二十二年间,宰相中科举出身者有十八人,占这一时期宰相总数的三分之二。唐宪宗以后,进士在宰相和高级官员中更占据了四分之三的绝对优势,终唐一代再没有发生变化。这反映了,唐朝()A宰相权力不断加强B社会阶层日益固化C士族势力逐渐削弱 D官僚体制渐趋成熟解析:选C科举制选拔人才促使士族地主地位下降,庶族地主地位提高,故选C项;材料强调唐朝宰相及高级官员科举出身的人日益增多,唐朝设立三省六部制等促使唐朝宰相权力削弱,排除A项;科举制有利于社会阶层的流动,排除B项;材料强调官员

3、的科举出身为选官制的推动而非官僚体制,排除D项。3(2019滨州二模)唐代时期在中书省和门下省设有一批谏官,具有先他官言事的优越权。他们是左右散骑常侍、左右谏议大夫、左右补阙和拾遗,“左”隶属中书省,“右”隶属门下省。这一做法()A旨在加强专制皇权 B提高了办事效率C利于防止决策失误 D加强了中央集权解析:选C根据材料谏官“具有先他官言事的优越权”并结合所学可知谏官主要评议皇帝得失,这一做法有利于防止决策失误,故选C项;三省六部制度加强专制皇权,与材料主旨谏官制度不符,排除A项;谏官的设置会降低行政效率,排除B项;谏官是在中央设置的官员,并未涉及中央与地方的关系,排除D项。4下表是唐代士族、寒

4、族登科对比表,该表反映出()科目年代出身618至649650至683684至709710至732733至755756至779780至805806至826827至846847至873874至906合计进士士族31434322337457212112870579寒族25211971115211849132A.科举考试选拔程序不公 B世家大族仍有巨大优势C社会阶层分化日益严重 D科举成为选官主要途径解析:选B从唐代士族、寒族登科对比表中我们看出士族进士人数远远高于寒族,这说明唐代世家大族仍有巨大优势,故选B项。5唐末,财经部门出现了固定的使职,即度支、户部和盐铁转运使。财税大宗都由盐铁转运使和度支使

5、掌管,户部使在三司中是相对清闲的职位。据此可知,唐末财政机构改革()A有效避免了藩镇势力过度膨胀B加剧了皇权与相权的矛盾C对宋代制度设计产生一定影响D导致三省六部制名存实亡解析:选C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北宋为加强中央集权,在中央设三司,分割宰相的财权,在地方设立转运使,削弱地方财权,而材料中的“唐末,财经部门出现了度支、户部和盐铁转运使”可说明,唐末财政机构改革对宋代制度设计有一定影响,故选C项。“避免”这一说法绝对,故排除A项;材料未体现皇权与相权的矛盾,故排除B项;唐末财政改革不会导致三省六部制名存实亡,D项说法夸张,故排除。6(2019日照校际联合检测)下表是唐朝各个时期农田水利工程地域分

6、布统计 时期(年份) 工程数量分布 前期(618714年) 黄河中下游共计46项,南方地区有19项 中期(715820 年) 江淮地区的淮南道和江南道共计25项 后期(821907 年) 北方有5项,江南道有19项 表中统计数字的地域变化反映出()A传统重农政策有所松动B北方农业发展比较稳定C中央对地方控制力降低D农业生产格局发生变化解析:选D材料中农田水利工程的修建反映出唐朝仍然坚持传统的重农政策,故A项错误;材料中北方农田水利工程减少,不能反映出北方农业发展比较稳定,故B项错误;材料体现出唐朝农业的发展,与中央集权的削弱无关,故C项错误;从材料可以看出,唐朝从前期到后期,农田水利工程的主要

7、地域分布向南方转移,说明经济重心逐渐南移,农业生产格局发生变化,故D项正确。7唐玄宗天宝年间的“安史之乱”及唐末战争对国家社会经济发展来说无疑是一场巨大的灾难。但是,却成为唐朝后期皖江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促进因素。其主要原因是()A北方先进生产力的传入B皖江地区社会环境稳定C土地兼并问题得到缓解D重农抑商政策有所松动解析:选A根据材料“安史之乱及唐末战争”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朝安史之乱后,北方人口大量的南迁,带去了大量的劳动力和先进的生产技术与工具,从而促进了皖江地区经济的发展,故选A项;皖江地区在“安史之乱”之前社会环境稳定,故不是“安史之乱”之后经济发展的主要原因,排除 B项;大量人口的南

8、迁不会促使土地兼并问题的缓解,排除C项;重农抑商政策是针对整个国家而言并不专指皖江地区,排除 D项。8唐代法律规定,土地买卖的行为必须得到家(族)长认可,同时直系亲属与邻居享有优先购买权,业主不得私自买卖。这些规定体现了,唐代()A土地私有制受到严重冲击B经济立法比较完善C政府对自耕农经济的保护D世族门阀把控经济解析:选C唐代的这些规定目的是为了限制土地买卖,抑制土地兼并,体现的是对自耕农经济的保护,故选C项;材料中唐代法律规定土地不得私自买卖,但并没有说不得买卖,所以这些规定依然是在土地私有制的前提下实行的,并没有对私有制造成严重冲击,排除A项;材料体现的只是有关土地买卖的法律规定,没有涉及

9、经济立法的其他方面,所以无法得出经济立法是否完善,排除B项;材料中“家(族)长认可”“直系亲属与邻居”并非世族门阀,排除D项。9下表是唐代一些人墓志铭内容的节选,据此能够认定这些人都() 人物 墓志铭内容 沈齐文 “求我师于周孔,无涉异端” 王弘 “兼忘聃释,大归儒首” 房凛 “儒为德本,德实教源”A尊崇儒学 B力促三教合流C崇尚无为 D对现实政治不满解析:选A尊儒,与材料中“求我师于周孔”“大归儒首”“儒为德本”相符,故选A项;三教合流,与材料中“师于周孔,无涉异端”不符,排除B项;道家崇尚无为,与材料中“师于周孔,无涉异端”“儒为德本”不符,排除C项;材料中尊崇儒学,未涉及现实政治,排除D

10、项。10魏晋至隋唐时期,修造了山西大同云冈石窟、河南洛阳龙门石窟和甘肃敦煌莫高窟等石窟。这反映出()A儒学正统地位削弱 B道教文化的广泛传播C佛教影响范围扩大 D北方经济影响力上升解析:选C材料石窟属于佛教建筑,反映出佛教影响范围扩大,故选C项;材料反映出佛教的传播,没有体现出对儒学地位的影响,与道教无关,也与北方经济影响力上升无关,排除A、B、D三项。11下图为中国古代一幅著名书法作品,其字体的特征是()A平衡对称,整齐安定B工整清晰,飞洒活泼C笔画圆匀,富于图案美D奔放跃动,极富写意性解析:选D从图片信息可知该字体为草书,草书具有“奔放跃动,富有写意性”的特点,故D项正确。A、B、C三项分

11、别是隶书、行书、小篆三种字体的特征。12下图为唐朝画家阎立本所作职贡图,描绘了外国使节和我国周边少数民族地区使臣来唐朝进贡的生动情景。这一作品()A是对历史事实的客观记录B可以印证唐朝开放的政策C体现了传统文人画的特点D反映了唐朝疆域空前扩大解析:选B据材料“职贡图,描绘了外国使节和我国周边少数民族地区使臣来唐朝进贡的生动情景”得出唐朝是对外开放的,故选B项;艺术作品带有一定的主观性,排除A项;文人画,又叫“士大夫写意画”“士夫画”,是画中带有文人情趣,画外流露着文人思想的一种绘画形式,职贡图属于人物画,排除C项;材料并未涉及唐朝疆域,排除D项。二、非选择题(第13题16分,第14题10分,共

12、26分)13古今中外,有识之士都在不断地追求政治进步,寻求更好的政治制度,不同的历史因素造就了各具特色的政治制度。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论中国政治制度,秦汉是一个大变动。唐之于汉,也是一大变动”,“倘使我们说,中国传统政治是专制的,政府由一个皇帝来独裁,这一说法,用来讲明清两代是可以的”。摘编自黄仁宗中国大历史材料二历史学家黄仁宇认为:中国在历史上产生过九个统一全国的大朝代,我们可称秦汉为“第一帝国”,隋唐宋为“第二帝国”,明清则为“第三帝国”。第一帝国的政体还带贵族性格,世族力量强大。第二帝国则大规模和有系统地科举取士,造成新的官僚政治,而且将经济重心由华北的旱田地带逐渐转移到华南

13、的水田地带。若将第二帝国和第三帝国比较,则可以看出第二帝国“外向”“开放”,带“竞争性”。与明清之“内向”“保守”及“非竞争性”迥然不同,第二帝国带扩张性,而第三帝国则带收敛性。摘编自黄仁宇赫逊河畔谈中国历史材料三中西政治文化的差异及两者的个性可以从多种维度来考察。当我们对这两种政治文化从宏观上作一个粗略的观察后,有一种现象令人十分醒目。这里权且将其概括为“一”与“多”。无疑,这是一对模糊的概念,这里用来概括中西政治文化的两种个性特征。它们包括这两种政治文化发展的历史道路、它们在政治制度和政治思想层面的表现以及隐于政治制度和政治思想深处的政治思维定势和政治心态。摘编自丛日云“一”与“多”:中西

14、政治文化的两种个性分析(1)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材料一中秦汉和唐朝政治制度“大变动”分别指的是什么?(4分)(2)根据材料二及所学知识,概括指出“第二帝国”在政治结构、经济格局和选官制度方面与“第一帝国”相比,发生的主要变化。(6分)(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说明“一”在古代中国政治制度方面的基本表现,并简析其形成的政治、经济原因。(6分)解析:第(1)问,结合所学可知秦汉政治制度的大变动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唐朝是三省六部制的建立。第(2)问,材料二的“第一帝国”是秦汉,“第二帝国”是隋唐宋,实际是比较两个时期在政治结构、经济格局和选官制度上的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回答。第(3)

15、问第一小问,结合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回答;第二小问,结合中国的政治、经济因素回答。答案:(1)秦汉: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皇帝制度的确立、三公九卿制、郡县制)。唐朝:三省六部制。(2)政治结构:三公九卿制向三省六部制转变。经济格局:经济重心由北方转移到南方。选官制度:由察举制向科举制转变。(3)表现:“一”指中国实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原因:政治:秦统一全国后,吸取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割据称雄的历史教训。经济:小农经济和封建地主经济的发展对加强中央集权制度的需要。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唐代诗人白居易在朱陈村中描述了当时农耕经济的场景:“徐州古丰县,有村曰朱陈。去县百余里,桑麻青氛氲。机梭声札札,牛驴走纭纭。女汲涧中水,男采山上薪。县远官事少,山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